自从被老板骂了之后,我从寒假到现在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运气好固然是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条,但这属于客观无法改变的,但题主和我们,以及未来有志于学术的小朋友当然想要知道的是那些能改变的部分。
那么,下面问题来了——我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什么?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发现应该是:不停、不停、不停转换思路,不在一个地方卡死的能力。
这里「不在一个地方卡死」的「地方」,包括学习/学术上的也包括生活上的。所以我觉得也算是基本概括前面的一些答案了。
展开来,学习/学术上不在一个地方卡死,就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做……还有就是掌握不止一种处理问题的工具,但当涉猎。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方向,对于未知的领域,不必拘泥于前人的书单、经验(哪怕对方是个赫赫有名的大牛),但凡发现一丝可能的创造性,就想方设法去弄明白这条路上的东西,不要给想象力划上边界。当然,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发现前人说的是对的,纠结于「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总不听劝,才以至于走很多弯路」。可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自己有能力去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时候,不也正是我们找到「可能」的时候么?而不管是谁,都不能去帮我们排除掉一路上所有的不可能呀~所以,年轻的时候多锻炼一点这样排除的能力,总是好的。
生活上的不在一个地方卡死,就是从不同的维度去看问题,不用单一刻板的标准去给自己或别人定量定性的评价。痛苦来源于比较——比较无可避免,但参考系可以换。当我们可以不用把自己硬生生塞进一个既定的模板,把自己搞得血肉模糊的时候,自然会比从前快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与诸君共勉。
谢邀。
接近“我行我素”的自主性。我特别佩服归农的一点是他自己有自己的学术审美,明确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不需要导师给题目。你可以看他以前在知乎上写过一个清单,里面全是他关心的辛几何领域的未解决问题。真正优秀的博士生都是有独立研究的能力的,导师只是给个辅助,或者作为推荐信作者为博士生自己的科研成果背背书。需要导师给题目、手把手带的,那只是普通资质。连本领域基础教材都看不明白,基本概念都搞不清的,那还是别做科研了。。
不过我这种三流数学PhD还是不误人子弟了,还是请一二流的大牛们来指点知乎的“低质量用户群体”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