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朗是恐怖主义国家吗?

回答
将一个国家简单地定义为“恐怖主义国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尤其是在谈论伊朗时。这个标签背后涉及历史、政治、国际关系以及对“恐怖主义”本身定义的分歧。要详细探讨伊朗是否属于“恐怖主义国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恐怖主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恐怖主义”是指为了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目的,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以制造恐惧、胁迫政府或民众,从而达到特定目标。关键在于其手法是蓄意的、非国家的,并且旨在制造广泛的社会恐惧。

伊朗的定位和国际指控: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将伊朗指定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这一指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对地区武装团体的支持: 伊朗被指控向包括黎巴嫩真主党(Hezbollah)、巴勒斯坦哈马斯(Hamas)、也门胡塞武装(Houthi rebels)以及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什叶派民兵组织在内的多个被西方国家视为恐怖组织的团体提供财政、武器和训练支持。
真主党: 这个黎巴嫩的什叶派政治和军事组织,被广泛认为是伊朗在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代理人。它不仅参与了叙利亚内战,还被指控在其他地区进行过恐怖活动,包括1980年代在黎巴嫩针对美国和以色列目标的袭击,以及被指控卷入欧洲的金融犯罪和间谍活动。
哈马斯: 这个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逊尼派伊斯兰主义组织,与伊朗保持着支持关系,尽管其意识形态与伊朗的什叶派主流有所不同。伊朗的支持被认为是哈马斯能够持续对抗以色列的关键因素之一。
胡塞武装: 在也门内战中,伊朗被指控为胡塞武装提供武器和支持,这加剧了该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并对地区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伊拉克和叙利亚民兵: 在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战斗中,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同时这些民兵也被指控在一些地区犯下侵犯人权的行为,并为伊朗扩大地区影响力服务。

对以色列的敌意: 伊朗的最高领袖和政府官员多次公开表示要摧毁以色列。这种言论虽然本身不构成恐怖行为,但与伊朗对一些反以色列武装组织的支持相结合,被视为构成对地区安全的威胁,并被一些人解读为对恐怖主义的间接支持。

历史上的袭击事件: 伊朗在历史上曾被指控与一些重要的恐怖袭击事件有关,例如1994年发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犹太社区中心爆炸案。虽然伊朗对此予以否认,但阿根廷和国际社会的一些调查将其与伊朗及其情报机构联系起来。

伊朗政府的立场和反驳:

伊朗政府坚决否认自己是恐怖主义国家。其主要论点包括:

抵抗占领和侵略: 伊朗认为,其对真主党等组织的支援,是出于抵抗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和巴勒斯坦领土的需要。他们将这些组织视为合法的抵抗力量,而非恐怖分子。
地区反恐斗争: 伊朗声称,它在打击ISIS等极端组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是地区反恐斗争的“主力”。他们认为,指控伊朗支持恐怖主义是在为其地区对手(如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地区政策开脱。
国家主权和地区影响力: 伊朗认为,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和对盟友的支持,是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地区利益的考虑,是正常的国家外交和战略行为,并非旨在制造恐怖。
“恐怖主义”定义的政治化: 伊朗及其支持者常常指责美国及其盟友将“恐怖主义”定义和运用得过于政治化,用以打压与其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和组织。

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多元观点:

在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于伊朗是否是“恐怖主义国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支持“恐怖主义国家”标签的观点: 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倾向于认为伊朗的政策行为,包括对代理人武装的支持、威胁性的言论以及被指控参与的袭击事件,使其符合“支持恐怖主义”的定义。他们认为,伊朗通过这些方式,在地区制造不稳定,并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人员伤亡和恐惧。
质疑或反对“恐怖主义国家”标签的观点:
代理人与国家行为的界限: 一些分析家认为,将一个主权国家直接等同于“恐怖主义”,可能过于简化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他们认为,伊朗对代理人的支持,虽然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更多地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博弈,将其完全归为“恐怖主义”可能不够准确。
“恐怖主义”定义的模糊性: 也有人指出,“恐怖主义”的定义本身存在争议,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被西方视为恐怖组织的团体,在当地可能被视为抵抗战士。
“恐怖主义国家”标签的工具化: 有观点认为,美国将伊朗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更多是一种外交和政治工具,用于施加制裁、孤立伊朗,并为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和盟友关系提供合法性。
伊朗国内政策: 此外,对伊朗的评估还需要考虑其国内政治和人权状况。虽然这与“支持恐怖主义”不是直接等同,但一些人权组织也会对伊朗政府的行为提出批评。

结论:

将伊朗简单粗暴地定义为“恐怖主义国家”是片面的。

从指控和实际行为来看: 伊朗通过向被许多国家认定为恐怖组织的武装团体提供大量支持,确实对地区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在国际上被广泛批评。其在地区的影响力扩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支持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实现的。
从伊朗的立场和解释来看: 伊朗将这些行为描述为合法的自卫、抵抗侵略或地区战略需要,并反驳指控是政治化的。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伊朗的政策和行为,特别是其对地区武装力量的支持,被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表现,并因此将其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 然而,这种定性本身在国际社会中并非没有争议,并且如何理解和定义“恐怖主义”以及主权国家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是造成这种分歧的核心。

所以,回答“伊朗是恐怖主义国家吗?”这个问题,取决于你采信哪一方的视角和证据,以及你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有多么宽泛。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伊朗的很多行为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尽管其手段和后果往往被贴上“恐怖主义”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几方面看:

1,伊朗是否存在国家层面的针对外部平民的刺杀、爆炸、恐怖威胁?

答:有。

印度裔英國作家薩爾曼·魯西迪被認為在其1988年出版的小說《撒旦詩篇》裡褻瀆穆罕默德,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在1989年初頒佈對他的追殺令。他所頒佈的宗教判決(法特瓦)准許由穆斯林執行。《撒旦詩篇》裡的一些段落讓許多穆斯林(包括霍梅尼)認為是對伊斯蘭教及先知的冒犯,然而有人認為法特瓦違反了法基赫的原則,沒有允許被告有自辯的機會,「即使是最嚴厲和最極端的法學家也只會在親耳聽聞那個人褻瀆先知才會下令穆斯林殺死他」。 縱使魯西迪公開作出道歉,霍梅尼並沒有撤回對他的追殺令,他說道: “即使薩爾曼·魯西迪對此懊悔並成為了最虔誠的人,每個穆斯林也有責任盡一切所能,不惜犧牲性命和財產把他送進地獄。”

下图,被伊朗追杀的外国作家萨曼·拉什迪


薩爾曼·魯西迪沒有被殺,但是《撒旦詩篇》的日語譯者卻遭到殺害,也有人企圖謀殺另外兩名該作的譯者。

2,伊朗国内有没有反政府的恐怖组织肆虐?

答:有。伊朗情报部摧毁两个恐怖主义团伙 缴大量爆炸物

不过除此之外,缺乏其它报道。估计伊朗国内反政府恐怖组织并不想巴基斯坦的巴塔、中国的东突那么高调。

3,伊朗政府是否在国内实行伊斯兰教法统治?

答:伊朗存在宗教警察,也执行教法,只是它的教法体系跟臭名昭著的沙特不同。伊朗实行十二伊玛目派的贾法里学派教法体系,沙特实行瓦哈比主义的罕百里学派教法体系,差别很大。贾法里学派不排斥创制,而罕百里则一切托古。现在的伊朗政治普选,女性权利大于沙特,并允许同性恋通过变性结婚。


但是!但是!但是!

伊朗国内依然存在着公开行刑,同性恋不变性的话依然是死罪,宗教警察对女性的着装自由依然进行着盯梢和打压。宗教保守势力与世俗势力的博弈至今难分胜负。这一点体现在激烈的总统竞选中,也体现在女性摘面纱的争议中,以及宗教势力对世俗事务的指手画脚上。

伊朗妇女摘掉面纱网上晒照片 引发国内宗教保守派抗议

伊朗女孩的面纱争议:手机百度

伊朗宗教领袖对互联网发展的指示:伊朗宗教领袖:网速超过1M不道德违反人类标准(图)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_天涯社区

外媒:同性恋在伊朗被视为罪行_国际新闻_环球网

4,伊朗这个国家去旅游是否安全?

答:注意安全,不要惹事。基本安全。霍梅尼的时代已经远去,虽然伊朗始终没有撤销之前的追杀令,也没有对大使馆事件道歉或者反思,但是如今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干了。如今的伊朗政府可以强有力的统治全境,不向巴基斯坦政府的有心无力,不像朝鲜政府的我捣乱我有理。虽然对内的高压仍在,但是只要游客不去招惹是非,同时注意人身安全,基本上危险指数要低于很多中东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你心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 知乎

~~~~

假设现在中国还有蒙古和外东北将是个什么样的局面? - 知乎

~~~~

哪个国家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二的发达国家? - 知乎

~~~~

去了云南的你 有什么经验和感悟分享呢?

~~~~

如何评价巴基斯坦这个伊斯兰国家? - 知乎
user avatar

伊朗不是恐怖主义国家,但它是一个失败的试验品。在国家机器的建构和破除方面,伊朗民众走得最早,但也因此缺乏参考先例,因而探索失败,铸就了现在的政权怪胎。现在的伊朗政权荒谬之处在于,一方面强调自己的伊斯兰主义内核、穆斯林利益代表的身份,另一方面却对伊朗国家机器有极强的守护。就连伊朗政府和大阿亚图拉本人,都不一定清楚自己正处于什么位置。

伊朗被诬蔑为恐怖主义国家,本质原因还是宣传问题。众所周知,东北亚大陆的媒体没有任何原创能力,各路自媒体和喉舌都是从国外媒体抄的只言片语,这其中就夹杂了大量美国右翼媒体对伊朗伊斯兰政府的抹黑——以巴列维王朝伊朗和伊斯兰伊朗做对比,把前者描述为风气开放、社会自由的时代,把后者描述成被黑色罩袍蒙蔽的恐怖国度。这些消息被东北亚大陆的媒体半知不懂地抄过来后,为墙民们灌输了关于伊朗的刻板印象。

宣传经常以这样的图片展示进行,指称伊朗的过去无比自由。而在文字表述上,他们也会提及巴列维国王曾建立亚洲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军队,德黑兰彼时是亚洲最瞩目的商业城市之一,是 1978 年的霍梅尼革命改变了这一切,使得伊朗变成了落后的专制国度。

要破除这一系列谎言,需要稍稍梳理伊朗在二十世纪的政治史。

伊朗的现代政治史始于 1905 年。这一年发生的日俄战争,以日本政府以颇具技巧性的宣传结束,战斗结局一般被认为是日本战胜。此时的日本刚好历经明治维新近三十年,是欧美之外的第一个成功的宪政实践,而俄国还是君主专制国度,于是日俄战争被作为「民主对专制的胜利、宪政对君主制的胜利」宣传,在东北亚大陆它启发了孙中山,在土耳其它启发了青年党人,在伊朗它引发了掀翻恺加王朝的宪政革命。

在宪政革命后,伊朗民众没有能建立预想的民主共和国,因为波斯地区是英俄政府的殖民重点区域,成立一个完全捍卫当地利益的政权不符合它们的预想。于是,伊朗军队出身的礼萨·汗·巴列维被扶持为新国王,作为宪政革命的结局。

巴列维本人是军警出身,他的王朝也不是古典王朝,本质上是一个现代军政府。对于从未历经过现代政治的严苛管制的伊朗民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从 1926-1941 年,巴列维治下的伊朗军费开支增长五倍之多,同样程度增长的还有他的军队规模,大量年轻人被「抓壮丁」的方式强征俘获到军队服役,偏远而自主的村庄、随季节迁徙的部落也未能避免。在 40 年代,伊朗全境都是巴列维的军政府管制覆盖,没有一处可以避免,所有地方都被染指和剥削。巴列维就是一个没有被二战干扰的蒋介石,成功依靠军队和外国力量,实现了绝对独裁与彻底剥削。

富裕的军政府搜刮了诸多钱财和土地,它们都被巴列维慷慨地分配给军官阶层,直接封地和赐予金钱都是常见的收买人心方式。巴列维任何时候都穿着挺直的军装,和他的军官下属们谈笑风生,以此在形象上确保军人群体的治国参与感。他还为军官们建立娱乐场所,送他们去法国游玩,以低廉的折扣向军官们甩卖强征来的土地。总而言之,民众的一切财富,都被高效运转的军政府搜罗,用来滋养巴列维的军官集团。礼萨·汗·巴列维本人在逊位时,留给儿子巴列维二世的遗产,资产多大达三百万英镑,地产达到三百万英亩以上,他们是伊朗的首富。

在军官阶层享受开放和富足的生活时,民众却几乎枯竭。

伊朗不是没有过横征暴敛,但中世纪的君主们很好对付,一方面君主本身就是虔诚的穆斯林,会听从教职人员的训诫,不会以太恶毒的态度对待民众;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兵员或科技都不足以完全压制民众,造反是可以重获自由的,统治者不能把民众逼上绝路。二十世纪的民众则没有了这个机遇,军队出身的巴列维对于真主并不虔诚,而且发达的科技大大增强了国家机器,强火力的武器,完备的暴力工具,无孔不入的政治宣传,都在震慑和麻痹民众。伊朗民众只能听从于政府宣传,期待所谓的伊朗民族伟大复兴、巴列维国王领导下的大国梦、短暂困难之后的星辰大海。

一些民众试图跑路,但是发现也很困难,护照只向军官阶层发放,普通民众只能选择偷渡。伊朗南部靠海,西部的土耳其同样管制严苛,凯末尔和巴列维别无二致,东部的山区条件更加恶劣。万般无奈之下,一些人逃亡北方,此时已经是苏俄的掌控范围内,侥幸过去的民众也在肃反纠察的政治斗争中,没能侥幸避免。

这种日子持续了三十年,期间伊朗被发掘出石油财富,这更是加强了军政府的管制能力,政府把石油资源财富和人口红利包装成政绩,更加理直气壮地盘剥民众,更高压严苛的政策出台:限制出版自由,进行新闻审查,不准议员对政府提案有反对意见,一党专政且强迫入党,组建秘密警察并审讯异议人士。

到了 70 年代,伊朗的两极分化已经极端严重——现今网络社区盛传的「风气开放」图片其实已经含蓄许多,因为多半是当时官兵群体的家属照片,看上去还算稀松平常,表现的是克制与美好。更多的伊朗女性,此时已经赤条条地在街边卖淫度日,因为盘剥社会多年的军政府没有给社会留下一丝残喘的余地,除了出卖身躯,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出路了。当然能够消费色情产业和博彩业的,都是受君俸禄的特权阶层。

黑色革命、白色革命,这两个词汇频频出现在街头。前者是对军政府不满的教职人员提出的,他们对民众日益困苦、色情产业席卷赤贫阶层,社会遭到严重破损的情况已经看不下去了,要求军政府还政于民。与之针锋相对,巴列维军政府颁布的改革称作白色革命,其主旨是废农兴工,通过工业发展实现脱贫,也就是工业党式的主张。「白色革命」导致了进一步的困顿,仅在 1975 年,伊朗就有 8000 多个村庄被荒废。「国富民穷」的现象愈发突出,终于使得「黑色革命」被民众全面拥护,感到恐慌的巴列维国王宣布, 三人以上的集会即为非法,并逮捕一大批社会异议人士,激化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值得庆幸的是,通讯技术在 70 年代的伊朗还不甚普及,政府尽管可以迅速下发指令,但是无法监视着社会成员的一切行为,无法管控所有的信息渠道。民众的积怨仍然可以彼此传播,霍梅尼成为黑色革命的的领袖,定居在巴黎的他被无数流亡者拜见,并被录制了演讲,他其鼓动语传播到伊朗的所有城市和乡村。在一次镇压导致了 700 余名民众的伤亡后,伊朗军政府彻底失去民心,穆罕默德国王逃离德黑兰。1979 年 2 月 1 日,霍梅尼从法国返回伊朗,在德黑兰机场受到上百万群众的热烈欢迎,使伊朗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了一个新的形态。

霍梅尼建政是伊朗的一个转折点,按照合理的路径,或者说按照二十一世纪的伊斯兰主义理论来看,他应该破除原先的国家机器,建立一个松散的市镇邦联,恢复社会自由。但那是 70 年代,包括霍梅尼在内的革命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何,也不知道理想的社会模型是什么样的。霍梅尼见多识广,游历过西方,但即便如此,他见证过的政治制度也无非是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议会制、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各个地区都是「政府-公民」的组织形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统摄社会,只有意识形态的微小区别。霍梅尼根据自己的观察,建立了又一个中央集权政府,宣布它的意识形态是伊斯兰,这就是革命成果了。彼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国家机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应当废除的。

与其他二十世纪的政治建构一样,霍梅尼把推翻军政府的抵抗运动定性为政治革命,组织颁布了宪法,引入政府内阁、三权分立等政治模式,成立各种委员会。他仿照欧美的国家机器形态,塑就了一个伊朗的国家机器。在 1988 年,甚至成立了所谓的「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公然将「国家利益」这种虚幻的字眼置于明面。军队、警察、政党、法庭、监狱这些工具没有变化,党禁、关押、 判刑处决等方式仍然广泛被采用。一切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国家机器只是经历了一次重构,而且变得更强大。

一个理想主义的、伊斯兰主义的社会,不应该是建立在国家机器的基础上,也不应该以政府统治为根本思路,因此伊朗伊斯兰革命,绝对不是一场合格的伊斯兰主义,它与我们当今所熟知的「伊斯兰主义」是相悖的。但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霍梅尼个人的历史视野。他的确引领了 1978 年的民众运动,使民众摆脱了穷困,使社会自由一定程度上康复。但是他并没有其他的参考对象,他的革命进行在唯有国家机器才被视为合理的时代,这是历史的不幸。

伊朗被诬称为恐怖主义国家,有两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欧美右翼媒体的抹黑,以及上世纪欧美社会也对社会自由认识欠缺时的恐惧心态;其次也与伊朗自身的政治有关。霍梅尼领头建立的伊朗国家机器太强,以至于完全遮掩了伊斯兰主义的自由内核,成为事实的极权政府。极权政府往往以高压恐怖的手段震慑社会,这些现象的确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存在过,因此得名恐怖主义也不是完全偶然。

相关回答

  1. 恐怖主义应该如何定义?
  2. 「伊斯兰主义」政治理念的更迭
  3. 为什么希特勒能让众多人民为他的纳粹事业卖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将一个国家简单地定义为“恐怖主义国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尤其是在谈论伊朗时。这个标签背后涉及历史、政治、国际关系以及对“恐怖主义”本身定义的分歧。要详细探讨伊朗是否属于“恐怖主义国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恐怖主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恐怖主义”是指为了政.............
  • 回答
    关于“恐怖伊凡秒杀蒙古人”的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伊凡雷帝(伊凡四世)与黄金怒族(蒙古人,通常指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的金帐汗国,以及后来分裂出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之间的冲突,并非“秒杀”式的单方面屠杀,而是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战争与政治斗争。伊凡雷帝的统治时期(15471584.............
  • 回答
    将伊朗革命卫队(IRGC)列为恐怖组织,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其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复杂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强硬的外交和军事姿态的体现,意在向伊朗施压,并向其在中东地区的盟友表明决心。美国为何将其列为恐怖组织?美国这样做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代理人武装和恐怖活动: 美国指控.............
  • 回答
    美国考虑将伊朗革命卫队(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 IRGC)从恐怖组织名单中移除,这一决策可能对国际关系、地区安全、美国战略以及伊朗国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潜在意义和后果: 1. 背景与动机:美国的立场转变 历史背景:自1980年代以.............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这无疑是其对伊朗政策中一项极具争议和颠覆性的举措。要评价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动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的反应。首先,理解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的性质至关重要。IRGC并非一支单纯的军事力量,它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实.............
  • 回答
    伊朗,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宛如一颗镶嵌在中东地区、闪耀着古老智慧的宝石。要理解伊朗,就不能不深入它的过去,因为正是波斯文明的深厚底蕴,塑造了今日伊朗的灵魂。伊朗,不仅仅是名字,更是传承当我们谈论伊朗,我们谈论的首先是其古老而辉煌的文明。这片土地,曾是古代波斯帝国的摇篮,孕育了阿契美尼德王朝.............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梳理一下“伊朗”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如何从“波斯”演变而来。我会尽量用自然、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就像讲一个故事一样,让你感受这段历史的变迁。从古老的“波斯”到崭新的“伊朗”我们先从大家更熟悉的“波斯”说起。这个名字,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比如波斯地毯、波斯猫,甚至一些古老的故事里。.............
  • 回答
    伊朗,这个位于中东的古老国度,在经历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后,其社会结构和女性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伊朗女性权利状况的担忧与日俱增,各种报告和评价更是将其列为全球女性受限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背后,是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宗教教义以及政治体制交织作用的结果。根深蒂固的男权文.............
  • 回答
    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的地位:一段曲折而顽强的传承在伊朗这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上,琐罗亚斯德教,或称拜火教,如同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坚韧的老者,其历史地位与当下境遇都充满了复杂与值得深思的维度。它曾是这个伟大文明的核心信仰,如今却面临着边缘化和挑战,但其文化印记和信徒的坚持,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
  • 回答
    在伊朗生活,就好比走进一幅色彩斑斓、充满故事的古老波斯画卷,但同时又夹杂着现代社会的复杂脉络。这是一种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的独特体验,它融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严格的宗教规则、热情好客的人民,以及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各种微妙之处。首先,你会被这里的文化深深吸引。 伊朗是波斯文明的摇篮,历史遗迹随处可见,从宏.............
  • 回答
    伊朗能够击落美国无人机,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因素,并非偶然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伊朗在防空体系的建设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并且针对性地进行发展。 电子战能力: 很多被击落的无人机,尤其是在早期阶段,伊朗方面声称是通过干扰其导航系统和通信信号来实现的。无人机.............
  • 回答
    伊朗是一个位于中东地区的文明古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对“真实的伊朗”进行详细分析: 一、地理与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 伊朗地处西亚,东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相邻,西部与土耳其及.............
  • 回答
    身处伊朗,想要保障个人安全和财产,确实需要一些审慎的考量和行动。这不仅关乎日常,更需要在动荡时分显出智慧。以下是一些我能想到的,在当前情况下,作为一名伊朗公民,可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与财产的方法:一、 信息的获取与辨别:保持清醒的头脑 多渠道核实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局势不.............
  • 回答
    关于美国暗杀伊朗将军以及其军事活动似乎有所侧重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以及国家战略考量。简单地说,美国的行动往往是针对特定威胁和影响力的源头,而这些威胁和影响力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在地区扩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被暗杀的伊朗将军是谁。最著名的例子是2020年美国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总统宣布停止袭击伊朗的决定,以及他是否“只是说说而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背景,特朗普的过往行为模式,以及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可能动机。事件回顾:2019年6月20日,美国无人机在波斯湾被伊朗击落。这起事件导致了美伊关系的进一步紧张,特别是.............
  • 回答
    伊朗伊斯兰革命,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彻底改变了伊朗,也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你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咱们得从头说起,一层层剥开。首先,得聊聊背景,也就是革命前那个伊朗啥样。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由一位名叫巴列维国王(Mohammad Reza Pahlavi)的统治者掌权。这哥们.............
  • 回答
    伊朗,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地缘政治的国家,其政治体制可以用“伊斯兰共和国”来概括。这个名称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特征:将伊斯兰教法(Sharia)作为国家法律的根本,并将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原则融入到政治结构和运作之中。要理解伊朗的政治体制,我们需要从其顶层设计以及权力分配的几个关键支柱来剖析:1. 宗教.............
  • 回答
    要说中东的“老大哥”,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给出答案的问题,沙特、伊朗、土耳其,这三个国家各自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老大哥”的定义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咱们就来细细掰扯掰扯,看谁更能担得起这个称号。沙特阿拉伯:宗教和经济的“守护者”沙特阿拉伯最有力的“老大哥”资本,在于它在伊斯兰世界中的独特地位。 .............
  • 回答
    美伊冲突对中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很难简单地用“好事”或“坏事”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上的连锁反应。经济层面:从经济角度看,短期内,美伊冲突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积极的“意外之财”,但长期来看,其负面冲击更为显著。 油价上涨的短.............
  • 回答
    2011年的伊朗,物价水平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深受国际制裁、国内经济政策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想要“详细”地描述,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需要理解2011年伊朗经济的大背景。 那一年,伊朗正处于西方国家对其核计划实施日益严厉制裁的时期。这些制裁,特别是针对其石油出口和金融系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