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的《王的盛宴》,豆瓣5.3分。但我挺喜欢的。
因为评分极低,又是雷区密集的古装历史题材,我打一开始就是做好吐槽的准备的。也确实找到了一些槽点,比如早该退休消失却四处蹦跶的张良、出现在刘邦病榻前的樊哙、娘炮的秦王子婴、猥琐的项伯及其坑爹的死法,以及鸿门宴的神奇内幕等。但后来我发现不必用这种纠错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从片中的人物造型道具等等细节看,《王的盛宴》不是没有历史顾问的文盲片(如《见龙卸甲》之流),这些对历史的改动,其实是为本片的真正目的服务的。
秦末汉初是一段磅礴的历史,拍成长篇电视剧都不为过,如何在2小时内深入人心?如果按部就班的一个个历史事件、一场场战役的编排显然不可行,那将成为平庸的流水账。有的电影便集中于一两个事件,而《王的盛宴》则把焦点放在的人物上。本片频繁的闪回穿梭,的确让人觉得缺乏故事的连贯性和代入感,起初我还担心它沦为失衡的闪回大杂烩。但意识到本片是以人物为线索之后,便不觉得错乱了。频繁的闪回也避开了流水账同时没有突兀感,从而抓住了几个有助于塑造人物的重点,比如刘邦进咸阳、鸿门宴、垓下之围、长乐宫杀韩信等。
那本片的人物塑造究竟如何呢?核心是三个悲剧式的人物:噩梦连连的刘邦、贵族式骄傲的项羽、理念超时代又过于锋利的韩信。
刘邦的政治军事才能都不及他的手下与对手,但他以惊人的韧性和流氓出身的务实加无底线夺取了天下,无数惊险连连的回忆以及项羽和韩信这两个才能远胜于己却败给他的对手成为了他噩梦之源。刘邦比项羽大20多岁,刘烨明显不够老,但他自己塑造出了一个刘烨式刘邦,也算一种诠释。其现代化的粗俗语言符合并有助于观众理解刘邦的形象,反而比一些莫名其妙的“伪文言文”台词效果要好得多。
辅助人物吕雉近似于线索人物,出场很多并推进剧情,面对遭酷刑、被俘虏、丈夫有新欢等等苦难,始终保持冷静城府深的形象,和刘邦形成了对比,但和三大核心相比并不算丰满。项伯是一个鸿门宴必不可少、救刘邦于危难的人物,本片让颇具喜剧色彩的李琦来演,有点大胆,好在并没有出格。鸿门宴之后他没有消失,而用来辅助营造人物的悲剧性,也算物尽其用。
对项羽的塑造就相对容易,但也相当出彩,吴彦祖的英俊和气质打底,把一些事迹归因于其高尚或骄傲,寥寥数笔就塑造出了一个骄傲的贵族。也正是这些贵族式的作风断送了他的事业,垓下之围和项羽自刎一段拍的非常悲壮(省略掉与人物塑造无关的战争场面是很聪明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顺带塑造的虞姬也非常成功,出场不过几分钟,一句台词没有,但和项羽诀别对望与自杀就让这个人物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像电视剧一样台词一堆哭哭啼啼,或者《赤壁》里的林志玲一样穿越,反倒是灾难。
片中的韩信锋芒太露,并且拥有“天下是天下人的”的超前理念而招致杀身之祸。张震英气逼人,正符合这一形象。相对于刘邦的全力着墨和项羽的侧面描写,片中对韩信的描绘比较散,因此在片尾韩信临死前来了个闪回总结。这个总结也确实有说服力,令人叹息这个奇才悲剧的一生,就是放在结尾有点拖沓。顺带说一下,理念超前和行为超前(例如周瑜吃汤圆)有本质不同。
韩信的附带人物应该是张良和萧何,他们在完成忠心耿耿同时战战兢兢的任务之余(说明所有人物都挺悲剧),也用他们对韩信的深厚感情来催化韩信的悲剧。
其实刘邦做不做噩梦并不可考,项羽的“贵族作风”其实是优柔寡断,韩信的民主人文理念更是超前了20个世纪。但如果明白,在这部电影里,历史只是题材,目的是塑造悲剧式的戏剧人物,就像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一样,而非标榜“还原历史”却搞得不伦不类之后,就不会纠缠这些人物特征是否符合史实了。这些人性的悲剧是古今共通的(除了韩信的理念实在太现代了点)。也正因为如此,长期在历史片里水土不服的港台演员本次并无太多违和感,吴彦祖的贵族气质和张震的锋芒毕露很好的包装了戏剧人物。
除了人物,电影还把一些事物符号化。比如秦王宫(应该就是阿房宫)被比作欲望的象征,每个进入这里的人就被打开了无尽的欲望。其代言人是秦王子婴,这个有点娘的秦王看着挺面熟,好像前两年还在北漂新人短片里,如今已成大片里的秦王,前途光明。可惜本片的视觉特效实在有点假,不能顶住秦王宫的欲望主题。特效不行,但很多镜头挺用心,打光有特色,可以看出导演至少在摄影方面也用了心。
总的来说,本片是略出我意料的好,也是在当时我看到的处理的最好的国产历史大片。在这片庸俗浮躁势利的土壤上,同样是借用历史题材的“大片”,本片可贵的重在人物的悲剧性,而非文盲水平的娱乐,或浓重色彩与大胸,或其他怪异的品味。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陈凯歌的《妖猫传》。
或许是《霸王别姬》给他带来的光芒太过耀眼,此后他虽然又拍出了《风月》、《荆轲刺秦王》等优秀的作品,但口碑却差强人意。终于,他在《无极》迎来了滑铁卢,前卫的表现方式和晦涩的主题给他招来了一片骂声,然后因为胡戈的恶搞视频闹出的轩然大波更是让他跌到谷底:你一个大导演竟然和要老百姓打官司?拍得烂还不给说了?你的气度、你的哲学、你的持重都哪去了?
我很理解陈凯歌,我想这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普遍困境。就像一个读书人走在路上,毫无征兆就被一个泼皮无赖打了一顿,然后试图与他理论,反而被周围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嘲讽:你不是有学问吗,你不是很清高吗,怎么也被打了,还被打得这么惨、这么怂,和我差不多啊,哈哈哈……一个人与整个社会舆论的不对称对抗,他看似强者实为一个彻底的弱者。远的不说,日本当代著名的导演伊丹十三,就因为困于流言和舆论,只能选择以死明志。
对于我们这种民族的特性,他早在2001年的自传《少年凯歌》里就有过深刻的阐述。一个民族里经过数千年压迫的民众,若突然对其完全放任,其破坏力无疑是可怕的。或许此时的境遇是他少年时代的再现,他无力反击,只能像一条受伤的狼一样,发出一声绝望的哀嚎。
此后他的作品就这样一直反思与犹疑中亦步亦趋,像《搜索》里的叶蓝秋,不就说的是绝境中的自己吗?但大众依然不买账,在他们眼里,陈凯歌已经彻底江郎才尽、跌下神坛了。
在《妖猫传》上映前,早就有一大批人要把它当作“无极第二”,让他再一次出丑。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陈凯歌终于借着《妖猫传》完成了自己的宣言。 白居易就是陈凯歌自己。少年时的白居易纯真而热烈,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因此凭着空想就完成了《长恨歌》;但当他知道杨贵妃的死因后,发现所谓的真挚的爱情竟是如此不堪一击,精神世界马上趋于崩溃;但通过白龙,他终于明白世间自有真情在。尽管最后《长恨歌》一字未改,但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成了一次升华,文可能是假的,但只要情是真的,就已经足够了。
另一主角空海也是个值得玩味的角色,他可以说是陈凯歌的另一面。白居易热情似火,他却沉静如水,但这沉静的背后又有涌动着的激潮,取得大唐佛教秘法一直是他的心结。两人虽性格迥异,却都在“情”的探究中悟到了真,可谓殊途同归。
从2005年的《无极》到2017年的《妖猫传》,陈凯歌经历了整整一轮岁月的自我斗争,终于修炼出了一个更强健、更自信的自己。在这里引用一下萧伯纳的一句话:they have said。what said they?let they say!是的,随你们说吧,我早就经历过幻灭,还怕你们说吗?时间终会证明我和我的作品!较之《搜索》的“物灭”,这种境界的背后就明显高出一个层次了,它的背后,是人格的强健、文化的自信。
65岁对于一个完成了宣言的陈凯歌来说并不算老,相信以后他会有更多的好作品。
蜀山传 豆瓣评分6.5中国武侠奇幻电影的巅峰,时至今日我任然找不出任何一部电影能替代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
从十年前至今日每一次观看我任然认为它就是中国武侠奇幻电影的巅峰。
浩然天地,正气长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