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东一老人洗虾手指遭刺被迫截肢保命,被海鲜扎伤为什么伤害这么大?日常处理食材有没有什么技巧?

回答
广东老伯洗虾断指,一个小刺伤为何酿成截肢惨剧?食材处理,这些细节你不可不知!

广东一位老人家在处理海鲜时,不慎被虾刺扎破手指,原本以为只是个小伤口,谁知竟引发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最终不得不截肢保命。这则令人心痛的新闻,不禁让人疑问:区区一只虾,为何能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而我们在日常处理海鲜时,又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呢?

被海鲜扎伤,为何伤害如此之大?

海鲜,尤其是虾蟹等带刺的食材,之所以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并非因为它本身有多么“毒”,而是因为其身上携带的潜在微生物和细菌。

1. 高密度微生物环境: 海鲜生活在水域环境中,即使是新鲜捕捞的,其体表和内部也可能携带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些微生物在海鲜死亡后,会迅速繁殖。

2. 锋利的刺与高渗透性: 虾、蟹等甲壳类动物的刺,往往非常锋利且细小,很容易穿透皮肤。一旦被扎伤,这些刺就像一根微小的“注射器”,将附着在表面的细菌直接带入深层组织。

3. 海洋细菌的“特殊技能”: 海洋环境中存在一些对人类有害的细菌,例如弧菌(Vibrio),特别是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这种细菌在温暖的盐水中繁殖,一旦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释放毒素,引起严重的感染。创伤弧菌感染的特点是发展迅速,破坏力极强,常常会导致坏死性筋膜炎(俗称“食肉菌感染”),迅速侵蚀肌肉和软组织,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4. 伤口不易察觉与处理: 虾刺扎伤的伤口通常很小,很多人可能不会太在意,甚至不觉得有清理的必要。然而,正是这种“小伤口”为细菌提供了绝佳的入侵途径。如果伤口被衣物、污垢等覆盖,细菌更容易滋生。

5. 免疫力下降的风险: 像这位广东老伯一样,如果老人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或者患有糖尿病、肝病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身体的抵抗能力会更弱,病情发展也会更快更严重。

日常处理食材,这些细节你不可不知!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我们在处理海鲜时,需要格外注意,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小技巧:

一、从源头把控,选择新鲜优质的海鲜:

一看: 观察海鲜的外观。鱼类应眼球清晰、腮部鲜红;虾蟹等应外壳完整、有光泽,活动力强。
二闻: 新鲜的海鲜只有淡淡的海洋气息,如果有腥臭味,则表示不新鲜。
三摸: 触摸鱼鳃,应是鲜红且有弹性;虾蟹的关节应紧密,不易剥离。
四选: 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商家购买,避免购买来历不明的散装海鲜。

二、处理食材,安全是第一要素:

1. 佩戴防护工具: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手套: 无论是处理虾蟹还是鱼,都建议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或食品级手套。这不仅能防止被刺伤,还能避免手部细菌污染食材,同时也能保护双手不被海鲜的汁液刺激。
其他: 如果处理螃蟹等可能带有尖锐边缘的食材,可以考虑使用薄的防割手套。

2. 熟悉食材的“危险部位”:
虾: 虾身上的“虾剑”(头部前方的尖刺)和虾枪是主要的“武器”,它们非常锋利。在处理虾时,尤其是活虾,动作要轻柔、快速,避免被其刺伤。
蟹: 蟹的蟹钳和蟹腿上的尖刺都可能造成损伤。处理螃蟹时,要抓住蟹背,远离蟹钳。
鱼: 某些鱼类的鱼鳍和鳃盖也比较锋利,处理时要注意。

3. 正确的处理方法:
活虾:
钝化处理: 可以将活虾放入冰箱冷藏室短暂降温,降低其活动能力,再进行处理。
按压腹部: 很多人习惯捏住虾的头部和身体连接处,但更有效的方法是,抓住虾的头部,用另一只手从虾的腹部(连接虾壳的地方)轻轻向尾部推,这样可以轻松地将虾头和虾线一起抽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虾剑刺伤。
提前“去刺”: 可以在烹饪前,先用剪刀剪掉虾头的虾剑。
活蟹:
固定: 将螃蟹的蟹腿用橡皮筋或绳子捆绑好,降低其活动能力。
从蟹背处理: 无论是清洗还是分割,都应尽量抓住蟹背,避免被蟹钳夹到。
清洗: 用刷子将蟹的腹部、关节等部位刷洗干净,注意不要让水流直接冲入蟹的呼吸孔。

4. 伤口处理的重视:
立即清洗: 一旦被海鲜扎伤,无论伤口多小,都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的清水彻底清洗伤口。
消毒: 清洗后,使用碘伏或酒精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观察: 密切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疼痛加剧、流脓等感染迹象。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者被不新鲜的海鲜扎伤,或者有基础疾病,都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尤其是被寄生虫或致病菌污染的风险较高时。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抗生素治疗等。

三、其他注意事项:

不要用嘴吸吮伤口: 这会将口腔中的细菌带入伤口,增加感染风险。
生熟分开: 处理生海鲜和熟食的器具、砧板、刀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保持厨房卫生: 及时清理厨房垃圾,特别是海鲜的残渣,保持厨房通风干燥。

结语:

这位广东老伯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享受美味海鲜的同时,也必须对其中的潜在风险保持警惕。从源头选择新鲜食材,到处理过程中的细心防护,再到伤口处理的及时恰当,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掌握这些食材处理的技巧,不仅能让我们吃得安心,更能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健康。下次处理海鲜时,不妨多花一点心思,您的健康,值得这份“小麻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搜索引擎里以海鲜+感染+截肢搜索,会得到非常多的报道。

这个事情也被非常非常多的媒体科普了,其实罪魁祸首就是海洋弧菌,学名叫做创伤弧菌,几乎每年都有多例发生,因为生活的海水环境基本在20度以上,所以在每年的5-10月为发病高峰期,尤其是8,9,10三个月份。

创伤弧菌就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菌类,所以也叫做海洋弧菌。如果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创伤弧菌会在伤口上繁殖,可能引发溃烂,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创伤弧菌感染致死率极高,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的创伤弧菌脓毒症,被感染者起病急,进展凶猛,救治困难,50%~70%的患者在48小时内死于脓毒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另外一个就是创伤弧菌的诊断困难,很多都是在医院抢救截肢了以后才化验出是创伤弧菌感染的。

那么在海边玩,被游泳圈磨破皮或者被礁石,贝壳划伤是非常常见的。或者是在家里处理海鲜的时候也经常被划伤。那是不是一点出现伤口,我就要担心是被创伤弧菌感染了呢?

其实也并不需要过于担心,普通人的免疫力对于海洋弧菌是生效的,但是对于以下特定人群需要警惕起来。

  1. 酒精性肝硬化。
  2. 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3. 酗酒,但没有肝病纪录。
  4. 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
  5. 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
  6. 服用类固醇类的药物的人群。

划重点,酒精肝,肾衰,糖尿病以及吃类固醇类药物的人群最为高发

以往发现的海洋弧菌感染病例大多数与糖尿病或者肝病相关,不知道广东的这位老伯他的身体情况,很有可能也是以上几类的高危人群。

以上高危人群,在接触海水、海鲜或被贝类(尤其是牡蛎!!!)、鱼鳍刺伤肢体而引起感染、发烧,出现低血压和其他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诊断和接受治疗。

如果是普通人,在被鱼刺、贝类刺伤,应立即用清水清洗伤口并消毒。若伤口出现异样,也应立即就医。

另外在说下,如果食用了遭创伤弧菌污染的海鲜,也有可能患肠胃炎的可能。

所以这种菌类还是很多人吃海鲜拉肚子的罪魁祸首。但其实避免的方式也很简单,少吃生冷食物,比如贝甲类海产品。把食品加工熟就可以了。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同属,都不耐高温,只要把食品煮熟就没问题。

最后提示下,最近是吃大闸蟹的高峰期,因为大闸蟹是淡水蟹,所以并不需要担心海洋弧菌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