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都某医院保安称医院违规处理垃圾使其感染艾滋,院方称从未收治过艾滋病患者,事件责任该如何界定?

回答
这桩发生在成都某医院的事件,确实牵扯到多方责任和复杂的调查过程。从保安的指控到院方的否认,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相对清晰地界定责任。

事件概览与各方观点:

保安的指控: 保安声称医院在垃圾处理方面存在违规操作,导致了他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他的说法核心在于,接触了不当处理的医疗垃圾,进而感染病毒。
院方的回应: 医院坚决否认收治过艾滋病患者,并且声称其垃圾处理流程符合规定。他们的辩护重点在于,如果从未有过艾滋病源,那么保安的感染与医院无关。

责任界定的核心要素与分析:

要厘清这桩事件的责任,需要围绕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分析:

1. 保安的感染来源: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直接证明的部分。
医学证据: 保安需要提供医学证据,证明他是在接触了医院的垃圾后感染的艾滋病。这包括:
感染时间线: 确定保安感染艾滋病的具体时间,并与他声称接触违规垃圾的时间进行比对。
病毒基因测序: 如果可能,对保安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并与医院可能存在的病毒进行比对。如果发现病毒基因高度相似,这会是强有力的证据。
暴露史: 详细记录保安接触垃圾的具体情况,包括接触了哪些类型的垃圾、是否有皮肤破损等。
排除其他感染途径: 医院方面很可能会质疑保安的感染是否来自其他渠道,例如不安全的性行为、共用针头等。保安需要能够排除这些其他的可能性,才能将矛头更明确地指向医院。

2. 医院的垃圾处理是否违规: 这是保安指控的关键。
证据收集: 保安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医院的垃圾处理流程确实存在违规之处。这可能包括:
目击证人: 是否有其他知情者,如其他工作人员、清洁工等,能够证明垃圾处理存在问题?
照片或视频: 如果保安曾拍摄过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违规画面,这将是直接证据。
相关规定: 了解并引用国家和地方关于医疗垃圾处理的法规和标准,指出医院的具体违规行为。例如,医疗垃圾是否未分类、未消毒、未按时清运等。
医院内部记录: 医院应当有完善的医疗垃圾处理记录,包括清运、消毒、焚烧等环节的凭证。如果这些记录显示流程规范,那么保安的指控就难以成立。反之,如果记录缺失或显示异常,则会支持保安的说法。

3. 院方“从未收治过艾滋病患者”的说辞:
真实性核查: 这一说辞需要被核查。医院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对收治病患信息有所隐瞒。
医疗记录: 调取医院的病患收治记录,看是否有艾滋病患者的就诊记录。
信息披露: 艾滋病属于传染病,根据法律法规,医院有义务对传染病患者进行登记和报告。如果医院确实隐瞒了艾滋病患者的收治信息,这将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疑似”病例: 即使没有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医院是否收治过“疑似”艾滋病患者?对这类患者的垃圾处理也需要严格按照规定。
“收治”的定义: 院方可能在玩文字游戏,“收治”可能指住院治疗,但患者可能只是门诊就诊。即便如此,其产生的医疗垃圾也需要规范处理。

4. 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介入:
卫健部门调查: 鉴于事件的严重性,卫生健康部门(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卫生监督部门)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将负责:
现场勘查: 检查医院的垃圾处理设施和流程。
样本采集与检测: 对医院可能存在的病毒样本进行采集和检测,并与保安体内的病毒进行比对。
调取证据: 要求医院提供相关记录和文件。
询问相关人员: 对保安、医护人员、保洁人员等进行询问。
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 为了保证公正性,也可以委托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医学和技术上的鉴定。

责任界定的可能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责任界定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医院负全责:
如果调查证实医院在医疗垃圾处理方面存在严重违规,并且这些违规行为直接导致保安感染艾滋病(例如,保安接触了未消毒的艾滋病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那么医院将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
即使医院没有收治艾滋病患者,但如果其医疗垃圾处理流程普遍存在漏洞,导致其他不知名的病毒感染了保安,那么医院仍然可能因管理失职而承担责任。

保安负全责(可能性较低,但需考虑):
如果能够明确证明保安的感染并非来自医院垃圾,而是来自其他途径,并且医院的垃圾处理流程完全合规,那么医院将无责。

双方均有责任(可能性较大):
医院的责任: 即使保安感染来源有其他因素,但如果医院的垃圾处理确实存在违规,并且这些违规行为增加了保安感染的风险,那么医院仍需承担部分责任,尤其是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方面。
保安的责任: 如果保安在工作中未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未按照规定穿戴防护服、手套),或者存在其他不当行为,也可能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未知原因或第三方责任: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存在第三方(如垃圾清运公司)的违规操作,或者即使医院流程规范,但由于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和潜伏性,也可能难以直接将感染与医院的某个具体行为百分百关联。

事件的复杂性与处理建议:

这起事件之所以复杂,在于“因果关系”的证明。医学上的因果关系证明,尤其是对于传染病的传播,往往需要周密的证据链。

1. 信息公开与透明: 医院方面应保持信息公开透明,配合调查,而非一味否认。
2. 配合调查: 保安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和证据。
3. 法律途径: 如果卫生部门的调查结果不能令保安满意,他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
4. 公众监督: 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也至关重要,有助于推动事件的公正处理。

总而言之,要界定这起事件的责任,需要一个严谨、客观、以事实为依据的调查过程,并辅以专业的医学和法律鉴定。仅凭保安的一面之词和院方的一纸声明,是无法最终定论的。卫生健康部门的介入和调查结果,将是判断责任归属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位保安大哥被查出感染艾滋,从医学的角度上,确实未必是因为扎针头感染,因为概率确实很小。而且也不是最近发生的,没有做过备案,即使卫健委调查也很难确定是职业暴露。

但是这位保安大哥的家里如此笃定是医院造成的,不管怎么说,医院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很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位保安大哥也很有可能确实多次被用过后的针头扎伤过,所以才敢举报。而卫健委如果真的查实医院的院感控制医疗垃圾处理有问题,那医院的处罚肯定也跑不了。

成都市的HIV携带率在全国都不算低,恐艾的患者尤其多,这件事一出,估计对很多恐艾的朋友是很大的冲击。

所以还是得顺带科普一下,为什么我国早年艾滋病患者很多是因为吸毒的患者共用针头感染,现在又说被扎针感染的概率很低。

根据美国CDC的一份统计:

各种行为暴露造成艾滋病的概率,单位是万分之。

其中概率最高的是Blood Transfusion,也就是输血,感染率是最高的。

然后Needle-Sharing During Injection DrugUse 注射共用针头,约为万分之六十三,然后是Percutaneous (Needle-Stick)针刺经皮暴露,是万分之二十三。

但是这里是明确对方为艾滋病患者,而且是扎了对方后,快速拿出来扎人,空气中暴露时间很短的情况下。

共用注射器时,针头是空心的,里面会有一定的血液残留。同时有一个“注射”的过程,空心的针头中一定程度上密闭,使病毒具有传染力的时间保留的更长。

在美国疾控引述的一篇文献中提到,密闭针头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在4摄氏度时,可以达到42天。[1]

At 4 degrees C, 50% of all syringes contained viable HIV-1 at 42 days of storage, the longest storage duration tested.

但是这要求,要有一个“注射”的动作,如果是针头暴露在空气中,血液快速干涸后,艾滋病毒传染力的下降,是非常快速的,一般以分钟或小时计。

所以,如果只是被针头扎了,没有“注射”这个过程。针头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环境暴露,这种情况下感染艾滋病的概率是极小的。

所以目前艾滋病感染,主要是“性传播”“职业暴露”“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像是纹身、等可能的暴露,理论上存在感染的可能,但是美国疾控的统计中,目前没有一例因此感染。[2]

There are no known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nyone getting HIV this way.

前面 @阿源老师 也提到了,美国疾控统计因为职业暴露感染的,这么多年来只有58例[3]

这是基于2013年的统计,1999年以来只有一例被确认。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data available in December 2013. Of these, only 1 confirmed case has been reported since 1999.

而美国的艾滋病远比我国严重(现确定患者约110万,我国目前确定的约是七十万左右。美国总人口仅为我国四分之一。),医生在高危暴露的情况下,职业暴露后被感染的,也仅仅只有这些。而且多是在手术室等特殊环境下。

可以说在病毒离体后一段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感染率就非常低了。

当然,医学为了严谨,所以在传染病溯源上,并不容易得出确切的结论,就新闻的这个案例来说,应该主要还是看医院的院感控制是否符合规范。至于说真相如何,等子弹再飞一会吧。

参考

  1. ^Survival of HIV-1 in syringes: effects of temperature during storag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0921429/
  2. ^How is HIV passe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https://www.cdc.gov/hiv/basics/hiv-transmission/ways-people-get-hiv.html
  3. ^HIV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https://www.cdc.gov/hiv/basics/hiv-transmission/injection-drug-use.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