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孙立人?

回答
孙立人,这位在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中都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我看来,是一位集军事才能、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于一身的杰出人物。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军事才能与实战经验:

首先,孙立人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他早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回国后,他投身军旅,在国民革命军中屡次立下战功。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所率领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与日军浴血奋战,取得了包括仁安羌大捷在内的一系列辉煌胜利。仁安羌一战,他率领以少数兵力孤军深入敌后,成功解救被围困的英军,打出了国威军威,扭转了英帕尔战役的不利局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他的指挥风格以“以弱胜强”、“出奇制胜”著称。他善于利用地形,发挥己方优势,精确计算,果断决策。他注重士兵的训练和士气,强调军事纪律和战场作风。在远征军的战役中,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策略和智慧。他对日军战术的深刻理解,以及运用现代化作战手段的能力,都使得他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战略眼光与军事思想:

孙立人不仅仅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领,更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他对现代战争有着清晰的认识,深知机械化、信息化战争的趋势。他积极主张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方法。在台湾期间,他主持训练的“陆军官校”以及他所组建的“青年军”,都以其严谨的治军风格和高素质的官兵闻名。他所培养的军队,在战术素养、组织纪律和精神面貌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然而,他的战略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瑕,也曾受到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局限。例如,在国共内战的后期,他曾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但其意见并未被完全采纳。这也反映出,在那个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即便有再强的军事才能,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人格魅力与治军理念:

孙立人以其“儒将”风范著称。他为人谦和,待人诚恳,对部属也颇为关怀。他注重礼仪,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这使得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和人望。许多经历过他麾下作战的老兵,提起孙立人来都满怀敬意。他的治军理念强调“依法治军,严而有信”,赏罚分明,但也绝不滥施。他重视基层士兵的感受,力图建立一种既有战斗力又有凝聚力的军队。

这种人格魅力,在那个普遍强调等级森严的军阀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能够赢得士兵的真心拥护,这比单纯的命令和恐吓更能激发军队的战斗力。

晚年遭遇与历史评价的争议:

然而,孙立人的晚年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由于“兵谏”事件,他被指控“拥兵自重”,随后被软禁多年。这一事件至今仍是历史研究和讨论的焦点。

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可能认为自己是为了维护军队的正常运作和国家利益,是在行使合法的权力,甚至是出于对军人尊严的维护。而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权力斗争来看,他被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

对孙立人的评价,也因此充满了争议。一些人认为他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股清流,是民族英雄,是真正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将领,他的晚年遭遇是对他军事贡献的否定和侮辱。另一些人则可能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他的行为触犯了当时的政治禁忌,或者对他的军事能力存在不同的解读。

总结:

在我看来,孙立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毋庸置疑的,他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他身上体现出的严谨治军、以身作则以及对现代军事的追求,都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

至于晚年的遭遇,我认为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在一个充满政治斗争的时代,单纯的军事才能和正直的人品,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免受政治漩涡的裹挟。他的故事也警示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同情,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将他们的功过是非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

总而言之,孙立人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他的军事成就光辉夺目,他的晚年遭遇令人唏嘘。评价他,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政治立场,深入了解他的军事思想、治军理念以及他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的印记。他无疑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极具个性和影响力的重要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立人就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所谓抗日名将。

孙立人在远征军将领中,作战时的表现应该说还不错,但并不算特别出类拔萃。和当时的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相比,并不是特别出众。但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缅甸作战结束后,撤退时孙立人没有按照国军统帅部的要求,直接退回国内,而是按照英美的要求,直接退往印度去了。在缅甸作战时,他曾率部为被包围的英军一部解围,加上他曾经留学美国的背景,所以英美媒体很喜欢吹捧他,但他这种做派,在国军高级将领中并不受欢迎,而是是让人十分反感的。

解放战争之初,孙立人的新一军被调往东北参战,但孙立人却突然应英国之邀,到英国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印缅战场曾经配合过英国人作战,所以英国决定给他授勋。大战在即,他作为军长,部队正在前线,他扔下不管,却应邀出国,去了英国,完了不赶紧回国,还去了一趟美国,然后才回国。实际上,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尤其是黄埔出身的将领,大多数都有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北伐的时候曾经吃过英国人的亏,所以对英国人都不太感冒,是比较警惕的,但孙立人却刚好相反,宁可听英美的,不听国军统帅部的。

1946年4月,国共双方在四平街进行了会战,14日,右翼兵团新六军在廖耀湘指挥下,在威远堡击败防御的解放军,解放军撤退,之后又全线撤退,放弃了四平街。新一军此时为中央兵团,但并无什么进展,反不如担任左翼兵团的71军陈明仁部表现好。战斗结束后,杜聿明顶住国军统帅部的命令,坚持要向长春、永吉方向追击,将解放军赶到松花江以北,以便于和解放军隔江对峙。于是,杜聿明下令左中右三路同时向长春方向追击,新一军仍为中央兵团,沿中长路以西经怀德、长春、德惠、农安方面向松花江北岸追击。

杜聿明部署既定,命令下达以后,怕各路部队不能协同,被解放军趁机各个击破,所以马上赶赴前线去督战。杜聿明一到前线,正在前线指挥所的杜聿明的副手郑洞国就说,新一军自从孙立人回来以后,反而不如孙回来以前好指挥了。各部队接到命令后,陈明仁和廖耀湘已经奉命追击,进展顺利,只有孙立人部除了派出五十师一个师追击外,其余部队按兵不动。杜聿明问怎么回事,郑洞国怕杜聿明发脾气,也没说,只让杜聿明到前线去看了就知道了。

杜聿明继续向前,到了四平附近的双庙子车站,孙立人来见杜聿明,马上就提出,部队连续作战时间太久,疲劳不堪,要求停止整顿三天。杜聿明并没有当即发作,而是耐心的给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以及他的判断和部署的理由,并说明,如果孙立人只让五十师一个师前进,如果在长春遭到解放军反击,五十师就可能会吃亏。五十师如果吃了亏,就不仅是孙立人的损失,而且会影响整个国军的作战形势。孙立人仍然油盐不进,坚持不肯出动剩下的两个军,并且说,梨树附近尚有大批敌人,需要三五天扫荡,否则大军北进,后路被阶段,局面会很危险。

杜聿明说,从各方面的情报来看,判断梨树方面并没有大量解放军,孙立人只需要用一个团扫荡就可以了,不必留下两个师去扫荡,主力仍应该按照统一部署继续向长春追击前进。孙立人反唇相讥说,长官部第三处不明情况,即下令部队北进,如果后方被截断,谁负起责?杜聿明也不客气了,反击说,你没看命令吗?命令本来就说了,要你派一部扫荡梨树方面的残敌,你到现在尚未排除,出了问题,谁负责任?郑洞国看不下去,也在一旁规劝,孙立人仍然不为所动。

最后,孙立人勉强答应接受命令,返回了部队。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派部队追击,追击的仍然只有五十师一个师。幸运的是,解放军当时已经全线撤退,直接退往松花江以北,并没有在公主岭和长春一带准备大打,所以五十师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到达了预订目的地,并没有吃大亏。如果当时解放军知道孙立人这个情况,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在半路上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孙立人的五十师可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其实说到底,无非是孙立人认为新一军和他在四平会战中劳苦功高,等到进占长春这样的东北中心城市,杜聿明却把这个荣誉给了新六军,认为杜聿明指挥不公,所以拒绝执行命令,其它都是借口。

占领长春之后,蒋亲赴东北,孙立人和杜聿明都前往晋见。杜聿明请他命令孙立人服从指挥,孙立人则直接请求停止行动,休整三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辽南鞍山、海城、营口一带的六十军一八四师已经处境危险,兵力薄弱,部署又分散,出处薄弱,解放军正在这一带反击,该师有被全歼的危险,师长潘朔端连电求援。杜聿明请蒋命令孙立人部马上增援,但蒋却同意了孙立人的要求,休整三天。杜聿明再去见蒋,请他命新一军服从命令,蒋反而说,我看一八四师守得住。杜聿明只好紧急抽调五十二军的一个师增援,但已经来不及了,最后潘朔端率一八四师残部在海城起义。解放军撤退后,姗姗来迟的孙立人部占了一座空城,反而大肆宣传,说成是大捷。

其实,孙在应该受勋之后没有马上回国,反而瞒着国军统帅部,擅自去了美国,国军统帅部还是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蒋为此大发雷霆,马上致电孙立人,要求他马上回国,并直接致电杜聿明,要杜聿明考虑新一军军长人选。但杜聿明认为是蒋要假他之手对孙立人下手,怕因此得罪了美国人,而且认为孙立人回国后在东北作战,而他又在东北一手遮天,大权独揽,孙立人应该不会不服从命令,所以就劝蒋不要临阵换将。结果孙立人回来后,反而对杜聿明反咬一口。杜聿明和郑洞国在回忆中对此都十分反感,这也是孙后来在台湾的遭遇的前因。

user avatar

好的地方,不多说了,优秀得很。

就说孙将军悲剧的地方吧,嘴上没把住门,究竟是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僚了。

缺点与优点是同一件事,就是太超前于时代,太超前于同辈了。可惜

user avatar

4月28日罗卓英下令96乘火车撤往密支那,担任当地警戒的命令。


然而在执行乘火车后撤计划的时候却受到了英国人的阻挠,斯利姆回忆录里有详细的记载,是得到了新38师的人的通知。



火车开走后发生了铁路撞车事故导致铁路线瘫痪,调兵去密支那的事却也因此耽搁了。史迪威日记里记载了开走火车的人就是罗卓英。



后面日军赶在远征军之前占领了密支那,第五军直属部队,新22师,96师被迫从野人山绕路,死伤惨重。而新38师则比较完整的撤入了印度。


在这个问题上新38师扮演的角色十分的不光彩,萧毅肃之子在书里直接开骂了。


user avatar

蒋介石说他更适合练兵,而不是指挥军队。

孙立人曾向他透露过与蒋介石最后一次见面的谈话秘辛,时间是1955年5月28日,距离孙立人被罢职不足一月时间。蒋召见孙时首先问道:“你近期看什么经书?”孙回答:“看《南宋兴衰史》和《曾国藩家书》。”蒋说:“那好!”随即面露不悦,语无伦次地说:“你对于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你为什么要和胡适、叶公超等政客来往?又和美国军政界人士交往?美国新总统当选人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邀请你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而不邀请我呢?你不要自以为很聪明,你再聪明也难逃出我的手掌心(孙叙述时还伸出自己的手掌示意)。现在我要把你孤立起来。”孙则理直气壮地回敬说:“我一生只知道忠君为国和爱民如子。我最讨厌政治,更不会使用政治手段来加害于人。……”此时场面空气紧张尬尴,蒋介石恼羞成怒,逐退了孙立人,自此二人再没见过面。作为军人,孙立人忿忿地对郑锦玉说,他怎么会用“打仗不行”这种话来羞辱我呢?

国内对于国民党将领评价很有意思,基本上在国内名气很大的国民党军将领差不多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孙立人也好,胡链也好,陈明仁也好都类似。

比如“仁安羌大捷”,目前史料证明是远征军长官部直接越过孙立人,电令113团团长刘放吾前往解围,并接受英军领导。详见卢洁峰女士201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仁安羌解围战考》。

事实上孙立人“练兵”的名声也颇为值得怀疑,因为陈诚在与郑洞国的私人信件里表示因为驻印军走私成风,英印海关迫于无奈要求中国驻印军不论男女、一律“果体入关”,被陈诚视作耻辱。

(一)在印部队所要求于友邦者,多为享受物质之供应,如请换吃猪肉,增加汽车等事。至如战地之攻守,战略之请求,与精良械弹多补充等,反未注意及之,也舍大就小之识。(二)友邦海关对国人出入,无论男女,概施裸体检查,似与国体有关,然亦咎自由取。此后凡我军人出入,应先由主官自行检查,如有走私营商等情事,即予以严惩

甚至有孙立人部下指责孙立人在新一军中搞“军妓”,这件事在孙立人老部下中引起了很强烈反响,包括孙立人将军的儿子都专门给凤凰卫视致电抗议。

为了安抚军心和解决官兵性生活的需要,新一军采取了日本军队带军妓的方式。在孙立人等的授意下,派人回国以学习现代化通讯技术和做文化工作为名,骗招了一百多名女青年。出国后住在密支那市郊,名为‘慰劳队’,实为妓女。各军队中的官兵写申请,由主管部门安排去住宿,并统一扣钱。还有附近的一些外国军队特别美军很野蛮,他们也争着要去。有几名女青年因不愿受这种污辱,拒绝接待中、外官兵而纵身于伊洛瓦底江自杀了。

新一军“军妓”事件真伪存疑,但是新一军回国后无论在广州还是东北,军纪问题始终存在,在广州被称作“新日军”,在东北拆老百姓门板,就连孙立人自己都感叹新一军军纪涣散。大家可以找孙立人将军言论集来看。

《日记》编者指出,洪淦棠的日记从1946年1月1日新一军驻防广州“衣锦还乡”之时记至1947年1月30日于吉林为止,然而,目前仅能找到1946年4~9月的日记六篇。这六篇日记反映出新一军进入东北战场后腐化、堕落、军纪败坏的情形。一方面日记主人对新一军上层的贪污、腐化行为深恶痛绝,谴责他们使得“新一军的荣誉因此消失”;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下级军官,他也未能幸免。在内战的旋涡中,他的思想同样变得萎靡、困顿,甚至动下寻找“日本姨太太”的念头和做出嫖妓的行为。曾经军纪严明、朝气蓬勃的新一军内战前后的变化令人深思。
八月二十一日
今午赴剧场看戏,前排坐着一群雍容贵妇,几个贪婪的地方官,大谈大笑,旁若无人,丑态使人刺激。近来环境之恶浊空气,营私偷卖公物,互相为利的恶劣行为,使人愤慨。一个人事科,竟吃空额二百名。士兵可以数月不发饷,六月饷八月才发,七月饷遥遥无期,你叫那些守纪律不敢偷闲的弟兄们怎样活啊!军需处不负责,听说是透支过多,手续不清,人事科可以虚报二百空名,这些无人招领的薪金,自然是落在强有力人的手里,怎不令人痛心?又难怪共产党对我们的抨击,事实如此!
九月二日
最激人愤怒的是当前环境,这次同车来几位部队长,走运私盐,他们都肥肠脑满,腰缠数十万,大可面团团做富家翁,却不知新一军的荣誉却因此消逝矣。如此军队,如此人

综上所述,蒋介石虽然钦点孙立人将军会练兵,但是新一军回国后军纪败坏如此,孙立人这个“练兵大师”难道没有一点责任?

另外,孙立人在台湾后不但准备依靠美国人的力量推翻蒋介石,而且还和大陆方面有相当的联系,可以说蒋介石没有枪毙孙立人,不是因为孙立人“冤枉”,纯粹是看在美国人的面子上。

据美国驻台北“总领事”Kenneth C. Krentz密函转述,孙此项秘密意图,透露对象是美国经济合作总署驻台主任L.F.Craig。Krentz转述道:

“孙将军向Craig透露,他和自由派团体相信,反动的国民党政府正在糟蹋台湾并让共产党有机会占领。他和自由派团体将推翻政府,以成立一个能够反映人民意志的政府,扫除腐败与无能,这个政府能够保卫台湾。孙立人说这项计划的可能性相当大。孙想要知道政变后,美国是否会支持他们。


孙在1950年如此活跃,不能不引起蒋的戒心。据周宏涛披露,蒋在该年6月,曾拟将“凤山陆军训练部”改组为“陆军军官学校”,欲将孙排除在外,另行任命校长。但孙一再释放信息,坚决要求做“陆军军官学校”的首任校长。

周宏涛回忆:

“就在凤山陆训部即将改制前,参谋总长周至柔向蒋公写了报告指出,孙立人一定要兼军校校长,态度坚决。蒋公得悉孙立人的想法后,决定暂缓成立陆军军官学校。这份公文于5月3日批下,我在那天的日记记下这件事,并写下当时的感觉,认为‘孙立人有把持陆军的想法,这是很不智的’。”

而国内期刊《江淮文史》也披露,孙立人面对大陆这边的特使,态度暧昧;虽然目前对于孙立人究竟如何看待大陆方面不得而知,但是从陈毅元帅的反应看,应该是相当满意的:

“仲文从台湾回来后,先向龚意农谈了他见到孙立人的情况和孙的态度。然后一同赶赴上海向陈毅、刘晓汇报。 陈毅听后笑着说:‘潘先生你不虚此行,这一趟没有白跑。’反复强调要注意保密。并指示,为便于联系,潘暂时不要离开上海,等待下一步安排。”

至于内战时期新一军在东北战场表现不佳,孙立人与杜聿明内斗,高赞答案已经说得很详细了,我也就不饶舌了。

最后说一句,从传统忠孝节义价值观出发,孙立人和杜聿明都严重不合格,杜聿明被俘后第一件事就是主动提出自己可以给守长江老部下写信要他起义,并且毫不掩饰的直白表示他对中共有“赤胆忠心”:

杜聿明此信未注明写信日期。但从内容看,应为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之前,约在二三月间。

杜聿明在信中,说他阅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各种论著,聆听了管教干部的多次谈话,生活上受到多方优待治疗后,“人非木石孰能无感”。当他“彻底觉悟之时”,就开始“日夜思索以如何有效之法,供献于人民之前,以赎过去反动之罪”。他真诚表示:“有赤胆忠心之愿”,要为人民事业“而竭心尽力”。反复考虑后,他主动给当时任国民党八十八军军长的马师恭写了两封策反信。

user avatar

点进来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这是个日本网站。

评价么,用不着一些鼠辈。

外侮而能复疆土,当然是中华英雄





不指望笔上停兵

惟愿能口上留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立人,这位在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中都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我看来,是一位集军事才能、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于一身的杰出人物。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军事才能与实战经验:首先,孙立人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过人的.............
  • 回答
    好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孙涛、王雷、颖儿在2022年春晚表演的小品《父与子》进行详细评价。整体印象与主题《父与子》这个小品在2022年春晚的舞台上,试图通过一个相对温情且略带戏剧性的故事,来探讨代际沟通、家庭责任以及年轻人成长中的迷茫与父辈的关怀等主题。从整体上看,小品试图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
  • 回答
    孙传庭:明末巨勋,悲剧英雄孙传庭,字伯贞,是一位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涌现出的杰出将领,以其军事才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明朝的忠诚而闻名。然而,他的历史评价却充满了争议,他既被视为力挽狂澜的国之栋梁,也因其最终的失败而被一些人视为悲剧的象征。要公正地评价孙传庭,需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面临的挑战.............
  • 回答
    孙杨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夺得男子200米自由泳金牌,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闪耀的时刻之一,也是中国游泳的又一座高峰。要评价这场胜利,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它绝非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比赛夺冠。一、王者归来,巅峰时刻的证明在里约奥运会前,孙杨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一些波折,包括禁药风波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伤.............
  • 回答
    作为一部聚焦当下社会现实、探讨年轻人买房、租房难题的都市情感剧,《安家》自开播以来,便赚足了话题度和关注度。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一个将工作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房产中介奋斗者”,与罗晋饰演的徐文昌,一位温文尔雅、充满人情味的“老好人”店长,两人在上海宁馨家园房产中介公司相遇,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房子、关.............
  • 回答
    孙俪和邓超夫妇作为国内知名的演员,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公众影响力。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们夫妇共同向武汉捐款三十万元人民币,这一举动本应受到肯定和赞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笔捐款却引来了部分网友的责骂和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抠门”、“作秀”。捐款数额与公众期待的落差三十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
  • 回答
    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与“实业救国”理念的结晶——十万英里铁路规划图,是一项宏伟且充满远见的蓝图,它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大胆构想,更是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一次深刻叩问。要评价这份规划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份简单的交通运输计划,而应将其置于当时中国历史的特殊背景下,理解其深层的历史意义、.............
  • 回答
    《扫黑风暴》这部剧,刚出来那会儿,可以说是刷爆了朋友圈,我也跟着凑了个热闹。现在回过头来细品,觉得这剧还是挺有东西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瑕。先说说最直观的优点:群星璀璨,演技炸裂。孙红雷饰演的李成阳,这角色本身就挺复杂的。他是一个被陷害、被排挤的警察,但骨子里又透着一股不屈和正义感。孙红雷往那儿一站,那.............
  • 回答
    孙红雷主演的电视剧《征服》是一部在中国刑侦剧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被许多观众奉为经典。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详细评价:一、 剧本的精巧与写实: 真实案件改编的基石: 《征儿服》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改编自河北省石家庄市轰动一时的“11·18”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这种基于真实案件的.............
  • 回答
    孙杨删除所有四条证据微博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网络舆论和事件背景来理解。事件背景回顾: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的第二次裁决中,孙杨被判禁赛四年零三个月。在此之前,针对孙杨的药检事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其中涉及了尿检官的资质、.............
  • 回答
    《带着爸爸去留学》这部剧,嗯,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纠结的。我当时是冲着孙红雷老师去看的,结果发现这群年轻演员也各有各的闪光点。先说说这剧最大的亮点,孙红雷老师。他饰演的黄成栋,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老爸,为了儿子留学,一把年纪了,硬是咬牙跟着儿子一起去了美国。他的那种爱子心切,那种笨拙的关心,真.............
  • 回答
    《理想之城》这部剧,初看时名字还挺“正”,以为会是一部主旋律大叙事,讲点宏大理想什么的。结果呢,孙俪、赵又廷这俩名字摆出来,又是现代都市剧,心里就有了点底,但没成想,它能这么“野”又这么“真”。孙俪的“苏筱”:职场“小狼狗”的逆袭,让人又爱又恨孙俪这次饰演的苏筱,可以说是她演艺生涯里一个挺突破的角色.............
  • 回答
    孙宇晨微博宣布因病取消巴菲特午餐事件,可以说是一场引发轩然大波的公关危机,其背后牵涉到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一、事件本身及舆论反应: 时间点敏感: 宣布取消午餐的时间非常临近原定的午餐日期,这使得外界的反应更加强烈。此前孙宇晨一直高调宣传这次午餐,将其视为个人和波场(TRON)区.............
  • 回答
    孙元良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横跨了北洋军阀、国民党政权以及战后台湾的军事和政治舞台,其评价也因此变得复杂且多元。要详细评价孙元良,我们需要从他的生平经历、军事才能、政治活动以及其人品和影响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少年得志与军事生涯的起点: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孙元良,字星如.............
  • 回答
    孙燕姿出道 20 周年直播,说实话,我挺想说的。毕竟,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唱会,更像是一场集体回忆的唤醒,一场关于青春的致敬。一开始,看到官方放出直播消息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忐忑的。毕竟“出道 20 周年”这个数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时间的重量。会不会变成一场强行煽情,或者纯粹的“卖情怀”?还好,孙燕姿本.............
  • 回答
    孙殿英盗掘东陵,这件事的性质极其恶劣,对中国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且深恶痛绝的一段历史。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事件本身:野蛮的掠夺,对历史文物的毁灭性打击首先,最直观也最让人愤怒的,是孙殿英及其部队所进行的这场盗掘行为。这是一场.............
  • 回答
    孙乾、简雍:刘备阵营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与定海神针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之所以能从一名卖草鞋的商贩,一步步崛起为三国鼎立的开创者之一,绝非仅凭一腔热血或单纯的军事才能。在他波澜壮阔的征程中,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谋臣将士,才是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的坚实后盾。孙乾和简雍,便是这群杰出人才中.............
  • 回答
    哎呀,说起孙一峰这句“新垣结衣也就那样吧”,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事儿在咱们论坛里绝对是掀起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浪的。说实话,听到这话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也是愣了一下,心想这“黄旭东嘴炮”怎么连日本国民老婆都给拉下水了?咱们先得明白孙一峰是谁。他可不是那种随便说两句就完事儿的普通网友,人家是咱们《星际争.............
  • 回答
    说到孙悟空和比克的关系,这可真是《龙珠》系列里最能打动人的故事线之一,也绝不是那种简单的“亦敌亦友”能概括的。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宿敌进化论”。一开始,这两个家伙就是不共戴天,谁见了谁就得拼个你死我活。那时的比克大魔王,简直就是孙悟空童年时期的噩梦。还记得悟空第一.............
  • 回答
    孙卓最终决定回深圳生活这件事,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孩子选择在哪里落脚的问题,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从亲情、成长环境、个人发展,到社会关注的目光,方方面面都挺有意思的。首先,从“回到”深圳这个角度看,这是一种“归属”的确认。毕竟,深圳是孙卓真正出生、成长(虽然是早期)并拥有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