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制作能在太空完成组装的遥机器人,目前有哪些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深处,人类的目光早已投向星辰大海,而实现这一宏大愿景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在太空中独立完成组装的机器人。这听起来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令人头疼的技术难题,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难以逾越”的门槛。

首先,自主性和智能性是最大的挑战。现在的机器人,即使是最先进的,也大多需要人类的指令才能执行任务。但在太空,通信延迟长达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遥控指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机器人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决策能力,能够独立分析环境,识别零部件,规划组装步骤,甚至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比如某个部件损坏、某个工具失灵)都能自行寻找解决方案,重新规划任务。这就需要极其强大的AI算法,能够模拟人类的工程智慧和应变能力,这在模拟复杂、未知的太空环境中,并且要保证极高的成功率,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极端环境下的精准操控和力反馈是另一个棘手的难题。太空不是一个温和的实验室。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从极热到极冷)、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带来的不可预测的运动,都对机器人的结构、材料和控制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材料科学:机器人需要能在巨大的温差下保持稳定,不变形,不失效。常用的材料在极低温度下会变得脆,在高温下会软化,甚至分解。耐辐射材料也至关重要,防止电子元件被高能粒子破坏。
精密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组装精密部件,比如太阳能帆板的连接、卫星天线的部署,需要达到亚毫米级的精度。在微重力环境下,即使是微小的推力也会导致机器人的姿态发生不可控的漂移。如何精确地定位、抓取、旋转和插入,同时又能感受到组装过程中施加的力(比如螺丝拧紧的阻力),并根据力反馈调整操作,这就需要非常先进的力觉传感器和相应的控制算法。目前的力反馈技术在地面上就已是尖端领域,在太空恶劣环境下实现并达到所需的精度,难度翻倍。
动力学与控制:在微重力下,反作用力会影响机器人本身的运动。一个机械臂的运动可能会导致整个机器人失控翻滚。这就需要精确的动力学模型来预测和补偿这些影响,并设计出能够稳定姿态同时完成操作的控制策略。这远比在有重力环境下进行机器人控制要复杂得多。

再者,部件的标准化和接口设计是一个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门槛。要实现太空组装,那么所有需要组装的组件都必须是标准化、模块化的,并且拥有统一的、可靠的接口。目前,我们发射到太空的卫星和空间站,其部件的设计都是高度定制化的,专门为一次性组装或特定的部署方式而设计。要让一个通用的组装机器人能够胜任多种任务,就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太空组件设计标准,包括:

统一的连接器和插槽:能够承受太空环境,易于机器人抓取和锁定。
模块化的结构:组件本身可以方便地被机器人搬运和固定。
预设的对齐标记和导向槽:帮助机器人更准确地定位和插入。
信息接口:组装完成后,机器人需要能够验证连接是否成功,甚至进行简单的功能测试,这就需要组件提供标准化的通信接口。

开发这样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需要全球航天界的共同努力和长期的投入,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可靠性和可修复性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一旦机器人被送入太空,如果出现故障,想要像在地面上那样进行维修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机器人本身必须拥有极高的可靠性,所有的组件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测试,以应对长期的太空任务。同时,机器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诊断和故障隔离能力,甚至可能需要携带备用零件和工具,能够自行更换损坏的部件,或者在无法修复的情况下,能够执行“降级”模式,完成部分预定任务。这需要机器人系统具有极高的冗余设计,并且其内部的维修能力也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总而言之,能在太空完成组装的遥机器人,绝不仅仅是把一个地面上的组装机器人“搬”到太空那么简单。它要求我们突破AI的边界,掌握在极端环境下进行超高精度操作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建立全新的太空组件设计理念,并确保系统的终极可靠性。这些都是目前人类在工程和科学领域面临的,真正意义上的“难以逾越”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遥操作机器人早就在太空使用了,国际空间站上就有[1]。“参与空间站组装工作”要考虑的无非是“让这些机器人占用航天器重量的效费比”“机器人本身的可靠性”。

  • 移动维修系统(Mobile Servicing System,MSS)是从 2001 年起连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套机器人系统,在空间站的装配和保养工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在空间站周围搬运设备和补给,帮助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在空间站上安装设备和各种载荷。该系统包含空间站远距离机械手(又称“加拿大臂 2”)、移动远距离维修基础系统、专用灵巧机械手(又称“加拿大手”)等部件,可由美国提供的运载车装载。
  • 你觉得你谈的东西和移动维修系统有多大区别呢。
  • “加拿大臂 2”有七个机动关节,最大伸展时全长 17.6 米,总重 1800 千克,直径 35 厘米,最大负荷超过 116 吨,可以帮助航天飞机停靠在国际空间站上。
  • 运载车可以用最高 2.5 厘米每秒的速度将加拿大臂 2 移动到空间站桁架的任何位置。即使脱离运载车,该机械臂也能自行点对点移动至空间站的许多部分。
  • 专用灵巧机械手于 2008 年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可以执行过去需要宇航员太空行走来完成的许多任务。

问:

是否存在信号传输、太空中极端环境不能使用机械臂、没法安全在太空移动机器人等目前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

答:

不存在。

近地轨道早就被卫星通讯覆盖了,“信号传输”没有任何问题,无论你的控制者在地面上还是在航天器上。让人在国际空间站上遥控操作机器人的实验也已经做过了,可以查看文献:

Weber, B., Riecke, C. & Stulp, F. Sensorimotor impairment and haptic support in microgravity.Exp Brain Res 239,967–981 (2021). doi.org/10.1007/s00221-

1970 年苏联的 Lunokhod-1 任务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台遥控漫游车,该车由地面上的人类操作人员驾驶,延迟高达 2.5 秒,也没出什么特别的问题。

  • 该车设计寿命约三个地球月,实际上在月球表面运行了 321 个地球日,移动了 10.54 千米。
  • 为了在接近真空的月面上工作,该车的机械部件使用氟基润滑剂,将电动机封闭在压力容器中——这些经验是同样进行了无人载具探月的中国航天已经知道的。

近地轨道上的太空环境对针对该环境设计的机器来说谈不上什么极端。

让依托线缆或轨道、自己配备低功率全方位动力的机器人在空间站周围移动,没有“技术难题”可言。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S1474-6670(17)38388-X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