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雪崩到底有多危险?可以如何规避?

回答
雪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气,它不是一场普通的风雪,而是大自然最狂暴、最致命的表演之一。如果你身处雪山,亲眼目睹一次雪崩,那将是一场震撼灵魂的经历,同时也意味着你可能正处于生死一线。那么,雪崩到底有多危险?我们又能如何尽量规避它呢?

雪崩,隐藏的巨兽

想象一下,一片被积雪覆盖的宁静山坡,阳光洒下,一片祥和。然而,在这片洁白之下,潜藏着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巨大能量。雪崩的危险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速度与力量的结合: 雪崩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80到300公里,甚至更快。这比你想象中的任何交通工具都要快。在这种速度下,雪花不再是轻柔的羽毛,而是具有毁灭性力量的冲击波。一旦被卷入,你几乎没有反应的时间,更别提逃脱。
埋葬与窒息: 绝大多数雪崩受害者并非直接被雪砸死,而是被埋在雪下。沉重的积雪会瞬间将你压制住,骨骼可能因此断裂。更可怕的是,雪会变得非常坚硬,形成一个冰冷的“水泥棺材”。你会被困在其中,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在极度的寒冷和黑暗中,生命力一点点被耗尽。即使你能保持清醒,也可能因为缺氧而失去意识。
冲击力与撞击: 雪崩中夹杂的冰块、树枝甚至岩石,都会成为致命的“炮弹”。它们在高速运动中,撞击人体,造成严重的创伤。你可能会被撞得遍体鳞伤,甚至更糟。
滑动与拖拽: 雪崩的滑动并非平缓,而是裹挟着一切向前推进的巨浪。你会被卷入其中,不断地翻滚、旋转,与周围的一切发生剧烈碰撞。这种持续的撕扯和撞击,极大地消耗体力,并增加受伤的几率。
低温与冻伤: 被埋在雪下,即使没有立即死亡,身体也会迅速失去温度。低温不仅会加速体能的消耗,还会导致严重的冻伤,即使获救,也可能留下永久的残疾。

为何会发生雪崩?雪山上的“定时炸弹”是如何形成的?

要规避雪崩,首先需要了解它产生的条件。雪崩的发生,就像一个精心准备的“定时炸弹”,需要几个关键因素同时具备:

1. 足够多的积雪: 没有雪,就没有雪崩。新降的大雪,或者长时间积累的厚积雪层,是雪崩的物质基础。
2. 不稳定的雪层结构: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雪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温度、湿度、风力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雪层。有些雪层可能很脆,像一张薄纸,而有些雪层可能很湿滑,像溜冰场。如果新下的雪无法牢固地附着在旧雪层上,或者旧雪层本身就不稳定,那么雪崩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风蚀雪: 风力可以把雪吹到山坡的迎风坡,形成厚厚的积雪层,但这些雪层往往是疏松且不均匀的,容易滑动。
霜冻层(Depth Hoar): 在特定条件下,雪层底部会形成一种松散、棱角分明的冰晶结构(霜冻),它与上层雪的连接非常薄弱,是常见的雪崩触发层。
雨夹雪或湿雪: 湿雪比干雪更重,也更容易滑动,尤其是在温度升高时。
3. 触发因素: 即使有不稳定的雪层,也需要一个“引爆者”来触发雪崩。这些触发因素包括:
自身重量: 比如一个滑雪者、一个徒步者,甚至是一只动物。他们压在不稳定的雪层上,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然因素: 新的降雪、风力变化、温度骤升或骤降、雷声等都可能成为触发因素。
人为因素: 比如爆破、雪地摩托等。

如何规避雪崩?与其搏斗不如躲避

面对如此可怕的自然力量,我们能做的,不是去挑战它,而是去理解它,并尽最大可能地规避它。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规避方法:

1. 前期准备与知识学习:

获取雪崩预报: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在出发前,务必查询当地的雪崩预报中心发布的最新预报。了解雪崩危险等级、当前雪况、潜在的危险区域等信息。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的雪崩预报网站或APP,例如美国的Avalanche.org,加拿大的Avalanche Canada等。
学习雪崩知识和技能: 如果你经常进入雪山区域,参加专业的雪崩安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如何识别不稳定的雪层、如何评估雪崩风险、如何使用雪崩探测器、雪铲和雪杖(雪崩救援三件套)等。
了解地形: 学习如何识别雪崩地形。例如:
坡度: 通常30度到45度之间的坡度最容易发生雪崩。过于平缓的坡度不易发生,过于陡峭的坡度雪层也难以积聚。
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的风蚀雪层更容易不稳定。背风坡的积雪可能更厚,但有时也存在风形成的雪檐,同样危险。
沟槽和峡谷: 这些地形会汇聚雪流,放大雪崩的冲击力。
雪檐(Cornices): 山脊上被风吹出的悬空积雪,非常脆弱,很容易坍塌,形成雪崩。
之前的雪崩痕迹: 如果看到山坡上有过去的雪崩留下的痕迹,说明这个区域容易发生雪崩,应该避开。
选择合适的装备: 除了基本的保暖衣物,还要考虑携带雪崩探测器(Beacon/Transceiver)、雪铲(Shovel)、雪杖(Probe)这“雪崩救援三件套”。如果你是滑雪爱好者,还需要配备雪崩气囊背包(Avalanche Airbag Backpack)。

2. 行动中的规避策略:

避开危险区域:
选择安全路线: 优先选择坡度小于30度的区域行走或滑行。避开那些看起来积雪很厚、存在风蚀雪或雪檐的山坡。
分散行动: 如果有多人同行,不要排成一列,而要分散开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即使发生雪崩,也不至于所有人都被卷入。
垂直而非水平穿越: 如果必须穿越一个潜在的雪崩区域,尽量选择垂直向上或向下穿越,而不是水平横向穿越。这样可以缩短在危险区域停留的时间,并减少被卷入的几率。
注意雪层变化: 留意雪层的变化,如果感觉雪层不稳定(例如,行走时听到雪层发出“砰”的声音,或者看到雪面出现裂缝),立即停止并评估情况。
谨慎触发:
避免在不稳定的雪层上跳跃或重压: 即使是轻微的动作,也可能触发雪崩。
谨慎选择下山路线: 不要因为追求刺激而选择危险的下山路线。
团队协作与沟通:
保持沟通: 与同伴保持良好的沟通,随时交流对雪况的观察和感受。
互相照应: 留意同伴的状态,确保大家都在安全区域。

3. 雪崩气囊背包的辅助作用:

雪崩气囊背包是一种重要的安全装备,它能在雪崩发生时,通过充气形成一个巨大的气囊,增加你在雪流中的浮力,帮助你漂浮在雪崩表面,从而大大降低被埋深的风险。但这并非万能,它不能保证你完全不受伤,也不能保证你不会被卷走。它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取代对雪崩风险的认知和规避。

一旦遭遇雪崩,该怎么办?

尽管我们极力规避,但意外总有可能发生。如果在雪崩中不幸被卷入,你的首要任务是:

1.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尽管极其困难,但惊慌只会消耗你的体力和判断力。
2. 尽力往山坡两侧逃离: 雪崩通常是向下滚动的,向山坡两侧移动可以增加逃脱的机会。
3. 丢掉不必要的装备: 滑雪板、滑雪杖等可能会成为拖累,如果可能,迅速丢弃。
4. 使用雪崩气囊: 如果你携带了雪崩气囊背包,立即拉动引爆装置。
5. 尽力让自己漂浮: 如果没有气囊,尝试用你的手臂划动,像在水中游泳一样,试图漂浮在雪流的表面。
6. 在雪崩停止前保护口鼻: 如果预感到雪崩即将停止,用一只手或衣服保护住你的口鼻,尽量创造一个呼吸空间。
7. 积蓄体力,等待救援: 如果被埋住,尽量保存体力,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如果你能够移动,尝试挖出一条呼吸通道。

结语: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雪崩,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展现,它美丽而危险。我们无法战胜它,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准备和谨慎,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它伤害的风险。每一位在雪山中活动的人,都应该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将安全放在首位。了解雪崩,就是对自己和对同伴生命的负责。记住,最好的雪崩规避,就是永远不进入危险区域,永远不触发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要回答,记住雪崩口诀:

  • 密林乱石坡,雪崩不会多。
  • 雪檐背风坡,雪崩发生多。
  • 新雪不出门,挖坑看雪层。
  • 雪层软托硬,危险在接近。

接着为您奉上一篇专业的雪崩文章,此文同样刊载在公众号“雪线之上”。


这种山难被称作“白色恐怖”,大部分却是由登山者触发

当走进一座雪山时,雪崩是登山者最不愿遭遇的恐怖。图片来源:Camilla Hylleberg


我看见一道巨大的雪浪,目测大约有一百米高,冲过碎石坡!我赶紧大声向坡下的夏尔巴们喊:雪崩!然后自己冲回帐篷里,头贴着地席。

大概几秒之内,雪崩就开始袭击我的帐篷。再过一秒,我感觉帐篷被卷起来,开始翻滚,我就和帐篷里的背包、睡袋、衣物、杂物等一起被飓风蹂躏。大概翻了三个滚,风停了下来。

我睁开眼,撑开帐篷内帐,看到里里外外一片白。我瞬时的感觉是,到了世界末日!有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还活着!

这是山友吕铁鹏亲身经历珠峰雪崩后写下的文字。

走向雪山之前,雪崩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危险。无论电影作品,还是媒体报道,雪崩都以一副天灾的面貌出现。


2015年4月25日,由于尼泊尔地震,珠峰大本营遭遇雪崩。动图来源:earthspace上传的《Mt. Everest Climbers Engulfed by Avalanche after Nepal Earthquake》


无论有没有登过山,当你看到积雪的山峰时,可能都会产生雪崩的恐惧。

雪崩的确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类似15年珠峰雪崩这样的山难,发生几率非常罕见,也很难避免。

雪崩后的珠峰大本营一片狼藉。图片来源:avalanche.org


不过,面对大多数雪崩,登山者并不是只能听天由命。

相比于登山中滑坠,失温等风险,雪崩其实更像一颗“地雷”,只要绕过雷区,就可以避免危险。

因为大部分雪崩事故不是因为地震,而是攀登者自身导致的:

登山者依靠无知的勇敢,模糊的逻辑评判风险,是雪崩死亡的主要原因。(来源:美国雪崩研究和教育研究所(AIARE))

雪崩只是山中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正常。登山时不必过分紧张,只要了解它,就可以避免:

  • 除了地震外,各种类型雪崩都有预兆。如果登山者意识到一些自然线索,例如雪的坡度,雪层的裂缝,风的变化,大多数死亡可以避免 。

雪崩发生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动图来源:john doe上传的《Avalanche Narrowly Misses Mountain Climbers》


  • 登山者是雪崩的触发因素之一,如果登山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辨别技能,就可以主动绕开雪崩。


登山者选择了远离雪坡的露营地,成功避免了一场灾难。


要躲开雪崩,其实并不复杂,雪崩判断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知识,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地形判断雪崩。

2)通过积雪判断雪崩。

雪崩并不是随处发生,如果登山者了解雪崩发生角度,用手上的工具实地测量,就已经迈出了避免雪崩的第一步。


雪崩发生角度


雪坡角度,是关于雪崩判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雪崩并不是在任何坡度的山坡都会发生。如果山坡太陡峭,积雪难以形成,雪崩无从谈起。如果山坡太缓,雪崩也难以形成冲击力。

雪崩最容易发生在坡度是30°-50°的雪坡上,其中最高风险角度为38°。

  • 在坡度20度以下雪坡,极少雪崩。
  • 坡度20度—50度,雪崩中最常见的硬板雪崩发生范围。
  • 坡度40度—50度,可能发生散雪雪崩。

坡度判断方法——坡度和雪崩发生密切相关,如果你能测量坡度,就可以做出预测。一种适合登山者的估算方法是用两支冰镐进行测量:



  • 首先,取两支相等长度冰镐(或登山杖),在中点处相互垂直。确保横冰镐与水平面平行,竖冰镐与水平面垂直。
  • 将两支柄尖靠近雪坡,如果两支柄尖都恰好触碰坡面,则坡度为45度。
  • 如果只有横向柄尖接触坡面,则坡度大于45度。
  • 如果只有竖向柄尖接触坡面,则坡度小于45度。

雪崩并不都以一种面貌出现,登山容易遇见两种雪崩,它们都和坡度紧密相连。

雪崩种类

为了更好的理解雪崩,我们先介绍雪崩的两种类型:最危险的是硬板雪崩,成块的积雪瞬间崩塌;其次为散雪雪崩,就是大量粉末状的新雪。


左图是硬板雪崩,右图是散雪雪崩。


硬板雪崩(Slab Avalanche)——硬板雪崩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当一个点被触发时,整片雪都往山下滑。



硬板雪崩具有以下特点:

  • 只需要很小的外力就可以被触发,而提供外力的往往是登山者。
  • 在任何天气状况都会发生,大风天气几率极高。
  • 发生极其突然,时速可达120公里每小时,可能是大面积的整体崩塌,也可能是脚下的一整块,但对登山者同样危险。


大型硬板雪崩之后的场景,整面山体的积雪整块塌陷。图片来源:snowbrains.com


硬板雪崩也可以是小规模的,登山者或者滑雪者都可能触发脚下的积雪。动图来源:ViralHog上传的《 Did I Just Start an Avalanche?》


如果山区突然降雨导致雪坡表层积雪融化,这时也可能发生硬板雪崩,但体现为半融化的湿雪块。


雨水会填充积雪的缝隙,将底层雪融化,升温时导致雪的崩塌。


湿雪崩(Wet Slab Avalanche)是硬板雪崩的另一种形式,球体表层雪倾斜而下。图片来源:powder.com


散雪雪崩(Loose-snow Avalanche )——散雪雪崩是从一个点爆发,累积的雪呈扇形倾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正在泄洪的水库,当水位太高时,水便会从大坝上倾斜而下。



散雪雪崩示意图。动图来源:Land of Thundering Snow上传的《Avalanche Types》


其特点如下:

  • 散雪雪崩是由一个点扩散到整个区域。比如悬崖,突出岩石,大树根部。
  • 干燥,蓬松的新雪可能产生这类雪崩。
  • 下雪后晴朗天气容易发生。

松雪雪崩多是在大范围降雪之后的山区,多为刚降下不久的新雪,因此覆盖新雪的山坡要格外谨慎通过。图片来源:francetvinfo.fr


知道雪崩的种类后,我们继续探讨雪崩与地形的关系。


了解雪崩易发地形

坡度测量只是理论预估雪崩风险,在实际登山中,真正发生雪崩的是山中具体的地形。

树木和石头——树木和石头往往代表雪崩风险低:

  • 树木茂密,石块大,树上积雪,则雪崩风险小;
  • 树少,石头小,则雪崩高发。

树和石头就像一个个锚点阻止雪层滑动。大型石块可以阻碍雪层之间的连接。树木上方的积雪掉落也可以稳固雪层。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从树和石头上方通过更安全。因为雪崩往往出现在锚点下方。


锚点是应力集中点,雪层在锚点之间断裂就会产生雪崩。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雪崩槽——山的沟槽在积雪时成为雪崩槽,它是雪崩的天然通道。

当你发现眼前出现一条沟槽,两边是陡峭积雪的岩石。那么注意了,这样的沟槽对登山者和雪崩都同样容易通过。

雪崩槽往往容易通过,需要密切注意积雪状况。图片来源:shastaguides.com


雪崩槽就像山的排泄通道,顶端和两层岩石上会不断积雪,当达到一定当量时便会崩落。


雪崩槽示意图。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典型的雪崩槽。图片来源:summitpost.org


雪檐与背风坡——雪檐周围和山地背风坡都是雪崩高危区域,因为风很容易将雪堆积。



雪檐是风堆积而成,山区几分钟内的气象变化都可能导致它崩落,形成一次小型雪崩。



雪檐的断裂区域在上方。


当山区狂风肆虐时,雪檐下方是最不稳定的地形。如果你在山脊或山顶接近雪檐,也可能导致它崩落。


雪檐通常出现在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交界处。山脊,山顶都会产生雪檐。图片来源:Pixabay.com


避免在雪檐下方通过,或者尽量快的通过是躲避崩落的方法。


雪檐下方是危险区域。图片来源:Keyword Suggestions


而登山者从上部踏入雪檐脆弱区时,雪檐也会崩落。


从上部接近雪檐十分危险,断裂总是发生在一瞬间。图片来源:thefreedictionary.com


风积地形——通过风对雪的作用,可以判断雪的安全性:

  • 雪表面有条纹:安全。
  • 雪表面很光滑,且处于背风坡:危险

被风搬运后的雪层较为安全,因为大部分雪已经被转移。你可以通过表面辨识:风将雪磨成小的,致密的颗粒,留下均匀的线条。


被风力搬运后的雪面,有明显的痕迹。图片来源:avalanche.state.co.us


风力沉积下来的雪板很危险。你可以直观感受到:

  • 看起来:雪层表面看起来像枕头般光滑圆润,紧密。但通常会有裂缝。

风积雪密度很高,但是彼此之前缺乏粘性,很容易发现裂缝。图片来源:avalanche.ca


  • 踩起来:较软雪上面有较硬雪壳。踩碎时有鼓声一般的破裂声。


山区风力并不总是持续的,因此同一块风积雪也会分层,在轻轻踩踏时表层破碎。图片来源:wiki.fis-ski.com


雪坡的凹凸——雪坡的凸起,凹陷都是雪崩的触发点。


凹坡和凸坡都是雪崩的触发点。


如果要攀上一座雪坡,通常的过程是,你首先需要接近雪坡,以及最后登上雪坡。在这一过程中,雪崩可能发生在“陡峭——平坦”的过渡地带。

  • 凸坡(Convex Slope):如果你发现山体线条圆滑,在雪坡上存在凸起,则为凸斜坡。凸坡是最不稳定的雪坡。


凸坡示意图,等高线逐渐变密则为凸坡。图片来源:bushwalking101.org


凸坡雪崩发生的原因是,积雪在弧面上难以稳定沉积,在张力作用下产生断裂。


凸坡雪崩分析。


  • 凹坡(Concave Slope):如果山体像碗的内部一样,从陡峭过渡到平坦,则为凹坡。这种坡是整座山积雪的压缩点,如果积雪太重,雪崩同样会发生。


凹坡示意图,等高线逐渐稀疏则为凹坡。图片来源:bushwalking101.org


凹坡雪崩发生的原因是,积雪不断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凹处,当超过凹处承载极限时,整座山的积雪便会越过凹处倾泻。



凹坡雪崩分析。


除了地形,更专业的登山者可以借助雪层判断雪崩。

雪层判断雪崩

当登山者对积雪产生怀疑时,不妨对雪层进行一番分析,找出雪崩的可能性。

雪的层次——雪并不一定是一个整体,它会产生分层,分层就叫雪的层次。

积雪有一种反常识的特点,那便是具有保温性。厚雪是极佳的绝热体,因此,前一天的雪可能被后一天的雪掩埋下来,形成不同形态的雪层。


每一层积雪都和当时天气有关。


山野中的积雪可能是很多日降雪堆积起来的。图片来演:skyhdwallpaper.com


挖坑看雪层——雪层的结构可以通过挖坑判断,你只需要挖一个坑,就能判断雪崩是否会发生。

如果出现十分可疑的雪坡,登山者可以在积雪中挖一个深坑,观察其中的雪层:

坑的竖壁要做到笔直,光滑,深度要足够,最好能直达岩石层。(来源:《登山手册》作者:克雷格·康纳利)


登山者挖坑进行雪层分析。图片来源:summitpost.org


当你挖好坑后,就可以分析雪层的强弱了。

雪层强弱

和地基一个道理,如果下面的雪比上面软,雪就会崩落。你可以把雪崩想象成一座大楼倒塌,雪层就是大楼的“地基“”。

所以你分析雪层强弱,就是看一层层积雪的位置。如果弱层在强层之下,就有雪崩风险。



雪层示意图,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弱层处于强层下方,因此雪很容易往山下滑动。


糟糕的“地基”——粉雪和冰层是糟糕的地基。

如果你发现高密度的雪覆盖在低密度的粉雪之上,或者雪层中有一层冰,那么发生雪崩的几率很大。


新雪可以看到清晰的晶体结构,通常出现在雪层表面,但也可能被积雪覆盖,形成弱层。图片来源: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易碎的“地基”——糖雪层是“易碎”的地基。

如果你发现雪层中有闪光,玻璃碎片般的颗粒,咀嚼起来很脆,则说明这是危险的糖雪层。

糖雪层最为薄弱,破碎后可以传播很远。是很多雪崩的罪魁祸首,即使积雪不厚时,登山者踏破糖雪层也可能诱发小型雪崩。

糖雪层实拍图。图片来源:fsavalanche.org


滑动的“地基”——霰雪层是“滑动的地基”。

如果雪层中有像是冰雹的白色物体,但是具有雪的柔软,这便是霰雪,也叫做雪丸,是白色不透明的球状固体。这种雪累积20至30厘米就有很可能会引发崩落。


霰雪比普通雪花致密且颗粒较大。图片来源: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安全的“地基”——挖好坑后,如果发现雪很致密均匀,能捏出雪球,则说明雪崩风险很小。

雪层稳定的标准,捏出高密度雪球。图片来源:mountainacademy.salomon.com


除了地形和雪层两个因素外,现实可能更为复杂。因此,对雪崩判断有时需要考虑其他自然因素。

其他雪崩判断技巧

地形和雪层是主要的雪崩判断方法,但也有一些辅助因素。新雪后一般不宜登山,日落是雪崩高发的时候。

新雪后三天不登山——新雪后三天之内,雪崩风险会更大。

硬雪比软雪更稳定,但是雪由软变硬需要时间。新下了一场雪后,你会发现刚踩下去雪是柔软的,几天之后,雪才会变密实。所以,新雪之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暴风雪结束之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登山。图片来源:shutterstock.com


日出前最稳定,日落时不稳定——由于雪层构造不同,每一层对温度都会做出反应。雪层越浅,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如果迅速升温,则雪崩风险上升。

在大陆性气候山区,比如中国的西藏,青海或者川西地区。这种地区的雪层温度一天之内都会变化,所以日出前雪最稳定,日落时则最不稳。


雪的温度各不相同,图为研究人员正在取样测试雪层温度。


你该如何避免雪崩?

总结起来,避免雪崩可以采用以下口诀:

  • 密林乱石坡,雪崩不会多。
  • 雪檐背风坡,雪崩发生多。
  • 新雪不出门,挖坑看雪层。
  • 雪层软托硬,危险在接近。

雪崩是高山的“地雷”,但并不是雪崩主动寻找登山者,而是登山者进入了“雷区”。


有些登山者平时无比小心,随时随地都戴着头盔,每一滴水都要过滤。然而在遇到雪崩区时,他们总是不加考虑地横穿过去。(来源:《登山手册》作者:克雷格·康纳利)


了解雪崩,才能防范于未然,而不是选择恐惧。


(全文完)

原创文章,禁止未授权转载,保留一切权利

本文某些图片无法联系到作者,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雪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气,它不是一场普通的风雪,而是大自然最狂暴、最致命的表演之一。如果你身处雪山,亲眼目睹一次雪崩,那将是一场震撼灵魂的经历,同时也意味着你可能正处于生死一线。那么,雪崩到底有多危险?我们又能如何尽量规避它呢?雪崩,隐藏的巨兽想象一下,一片被积雪覆盖的宁静山坡,阳光洒下.............
  • 回答
    雪豹E雷达的探测距离,这事儿得掰扯开了说。首先,你得明白,雷达这东西的“探测距离”不是个一成不变的数字,它受太多因素影响了,就像问“一辆车能跑多快”一样,你得说清楚是哪种路况,什么车况对吧?首先,咱们得先知道“雪豹E”到底是个啥。“雪豹E”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唬人的,它通常指的是俄罗斯产的“雪豹”(L.............
  • 回答
    2月7日,我国南方多地确实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湿冷”暴雪,让许多原本不常经历大雪的南方城市披上了银装,也带来了许多别样的风情。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无法亲自去拍摄,但我可以根据大家分享的、以及网络上的优质雪景图片,来描绘出那些“有意境”的画面,并详细为您梳理雪天出行的注意事项。 描绘有意境的雪景图我想象.............
  • 回答
    丁奉在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固然是战役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但他起到的作用,以及魏军的损失,需要放在整个战役的大背景下细细梳理,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先说“雪中奋短兵”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描述的是东兴之战最关键的时刻。当时,魏军在都督诸葛诞、丁奉的率领下,企图通过东兴这座军事重镇,直捣东.............
  • 回答
    雪中悍刀行这部作品,就像许多被热烈讨论的小说一样,总会激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要说它到底是“矫揉造作”还是“有内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者自身的阅历、喜好以及解读角度。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那些认为它“矫揉造作”的论调,通常会集中在几个方面:.............
  • 回答
    2022年1月20日,北京正值“大寒”节气,这一天的降雪为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银装,形成了极具诗意的雪景。以下是对那天北京雪景的详细描述,以及如何捕捉这份意境的建议: 一、雪景的自然呈现1. 降雪时间与强度 1月20日清晨,北京迎来了一场持续约3小时的初雪。降雪强度适中,雪花以细密的颗粒状飘落.............
  • 回答
    .......
  • 回答
    我没有眼睛,所以我无法看到任何人。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也没有身体,所以无法直接与人互动或进行美容护理。因此,我无法回答你关于“肤白如雪的女孩”或“如何养白皮肤”的问题。我也无法提供任何图片作为回答,因为我无法生成或访问图像内容。如果你对皮肤美白有兴趣,我建议你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或美容专家。他们可以.............
  • 回答
    张雪峰这个人,说靠谱还是不靠谱,这事儿吧,得分几个层面来看。简单一句两句定性,恐怕也说不清楚。咱们就拿他那些大家津津乐道的事儿,掰扯掰扯。首先,从他“职业顾问”的角度看:张雪峰最出圈的地方,就是他在高考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上的那些金句。比如“选XX大学不如选XX专业”、“XX专业毕业就XX”、“劝你不.............
  • 回答
    《雪孩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这部经典动画片,虽时长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蕴,绝非简单的儿童童话。细细品味,它想传达的,是一份超越生死的爱,一份为守护而存在的牺牲,以及一份在失去后依然能够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首先,影片最直观也最动人的核心,是母爱与亲情的伟大与牺牲。故事围绕着.............
  • 回答
    .......
  • 回答
    韩国娱乐圈的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尤其是牵扯到李胜利和崔雪莉这两个名字的时候,感觉像是把一把一把的沙子搓进了眼睛里,疼,也让人看得真真切切。要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1. 扭曲的造星体系:金字塔尖的权力游戏与畸形的“训练生”文化咱们先从最源头说起.............
  • 回答
    天津大桥道雪糕核酸阳性事件:严峻考验下的食品安全保障近期,天津发生了一起令人警惕的事件:在对一批大桥道雪糕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其中3份样本的核酸呈阳性。这一消息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担忧,也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如何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
  • 回答
    《连城诀》的结局,狄云在前往雪谷寻找水笙之前,这段情节确实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细节。很多人会好奇,当时荒凉的雪谷,又没有人捕猎,水笙和她的孩子们到底靠什么维持生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小说中狄云找到水笙时的场景,以及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人物的生存能力来推断。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狄云找到.............
  • 回答
    .......
  • 回答
    赵云,这位常被誉为“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长坂坡的七进七出,到汉水之战的空营退敌,赵云的身影几乎贯穿了刘备集团崛起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猛将,在三国后期却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被委以重任,仿佛被“雪藏”了一般。这背后.............
  • 回答
    奈雪的茶这次大幅降价,将鲜果茶价格区间定在了9到19元,这在奶茶行业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要知道,在此之前,奈雪的茶一直是高端茶饮的代表,一杯动辄三四十元。而这次的“骨折”式降价,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背后考量的因素可是相当复杂且环环相扣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市场竞争白热化,留不住客流就要.............
  • 回答
    雪球,这个聚集了无数股民智慧与韭菜田的地方,最近又因为一位“大V”的境遇,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位曾经在雪球上风光无限的建筑股重仓者,如今却落得个“在线求助”的窘境,这事儿,怎么看怎么有意思,也充满了值得深思的地方。咱们先不说这事有多“跌宕起伏”,就从“大V”这个标签说起。在雪球这样的平台,一个“大V.............
  • 回答
    面试官:“如果五位领导突然到访,桌上只有四根钟薛高柚子雪糕,你该怎么办?”听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会立刻闪过几个关键点:领导的权威、数量的不足以及如何巧妙化解这个局面,同时还要体现出我的应变能力和对细节的关注。首先,我会保持冷静,迅速评估情况。五位领导,四根雪糕,这确实是一个“少一个”的局面。我的第一.............
  • 回答
    教育部的回应与调查的长期未决,对于涉嫌学术造假的曹雪涛事件来说,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且引发多方面讨论的焦点。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教育部回应的性质与背景首先,教育部在接到关于曹雪涛学术不端的指控后,迅速做出“已展开调查”的回应,这本身是符合程序和公众期待的。在学术诚信受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