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协作型机器人的应用主要会是在哪些行业或细分领域?

回答
协作型机器人,作为一种能与人类协同工作的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它们不像传统工业机器人那样被固定在笼子里面,而是能够灵活地出现在生产线旁,甚至可以直接和工人并肩作业,分担重复、危险或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任务。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许多行业的生产和工作方式。

那么,协作型机器人究竟会在哪些行业或细分领域大展身手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1. 汽车制造:

这是协作型机器人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在汽车生产线上,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承担许多对人工体力或精度要求较高的任务。

零部件装配: 比如,在车门内饰板安装、发动机舱内线束固定、轮胎螺栓拧紧等环节,协作型机器人可以精准、稳定地完成操作,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保证装配质量。
焊接与打磨: 在一些对焊接点精度和焊缝平整度要求很高的场景,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提供比人工更稳定、更精细的焊接效果。同时,它们也能胜任打磨、抛光等耗费体力的工作,并且能够保持一致的打磨质量。
检测与质检: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搭载视觉系统,对零部件进行尺寸检测、表面缺陷识别等,提高质检的效率和准确性。
人机协同搬运: 在一些需要将沉重或不规则的零部件从一个工位转移到另一个工位的场景,协作型机器人可以配合工人,共同完成搬运任务,避免工人搬运不当造成的损伤。

2. 电子产品制造:

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精密度高是其显著特点,这也为协作型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精密装配: 手机、电脑主板、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组装,常常涉及到非常细小的零部件和复杂的连接。协作型机器人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它们可以进行微小的拾取、放置、焊接、插接等操作,大大提高装配效率和良品率。
螺丝拧紧: 电子产品内部有大量的螺丝需要拧紧,而且对扭矩和精度有严格要求。协作型机器人可以精准地控制螺丝的拧紧过程,避免过紧或过松,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产品测试: 机器人可以自动化地将电子产品连接到测试设备上,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工人进行分析。
包装与码放: 完成生产的电子产品需要进行包装和码放,协作型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并将产品整齐地摆放到位。

3. 食品与饮料行业:

食品行业的安全、卫生以及效率要求都非常高,协作型机器人可以在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食材分拣与包装: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根据预设的参数,对水果、蔬菜、肉类等进行大小、颜色、形状的识别和分拣,提高分拣的准确性和效率。在包装环节,它们可以进行产品的自动称重、填充、封口和码放。
产品搬运与码垛: 在生产线上,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承担包装好的食品从生产线转移到仓库的搬运和码垛工作,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
质量检测: 机器人可以配合视觉系统,对食品的外观、包装完整性等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个性化定制: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食品的需求增加,协作型机器人可以灵活地根据不同的订单需求,进行产品的组合和包装。

4. 医药与医疗器械行业:

这个行业对精度、洁净度和可追溯性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协作型机器人能够满足这些严苛的标准。

药品包装与分拣: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精准地抓取、分拣和包装药品,尤其是对于需要人工操作可能导致失误的小剂量药物。
医疗器械组装: 各种精密医疗器械的组装,如注射器、导管、检测设备等,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提供高度的重复性和精度。
实验室自动化: 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执行大量的重复性实验操作,如移液、样品处理、离心等,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手术辅助: 虽然目前尚未大规模普及,但协作型机器人在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辅助医生完成精细的操作,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5. 物流与仓储: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和仓储行业的自动化需求日益增长。

拣货与搬运: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与仓库工人一起,在仓库内进行商品拣选、搬运到包装区域,大大提高拣货的效率。它们可以轻松地在货架间穿梭,找到指定的商品。
包裹分拣与码垛: 大型仓库中,协作型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对包裹进行自动分拣,并将其按照目的地进行码垛,为运输做好准备。
AGV/AMR的协作: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与自动导引车(AGV)或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仓储内的物料运输和管理。

6. 包装行业:

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包装,协作型机器人在包装环节的应用非常广泛。

产品装箱与封箱: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自动将其装入纸箱,并完成封箱操作,保证包装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贴标与赋码: 机器人可以精准地将标签粘贴到产品上,并进行批次号、生产日期等信息的喷码。
托盘码垛: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将包装好的产品在托盘上进行整齐码放,便于仓储和运输。

7. 金属加工与机床上下料:

在金属加工领域,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和工人的安全性。

机床上下料: 协作型机器人可以从料盘中抓取工件,并将其精确地放置到机床的加工区域,加工完成后再将加工好的工件取出,实现机床的自动化运行。这不仅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也避免了工人直接接触高速旋转的刀具。
打磨与去毛刺: 在工件加工完成后,往往需要进行打磨和去毛刺处理,协作型机器人可以根据设定的路径和力度,完成这些精细而耗力的工作。
质量检测: 机器人可以配合测量工具,对加工后的工件进行尺寸和表面质量的检测。

8. 组装与制造(通用):

除了上述特定行业,许多通用性的组装和制造任务都可以受益于协作型机器人。

螺丝拧紧、零部件拾取与放置: 这些基本的操作在各种产品的生产线上都非常普遍,协作型机器人可以轻松胜任。
连接与压合: 比如,将电缆连接到插座上,或者将两个零部件压合在一起,机器人都可以提供精准的控制。
人机协同调试: 在一些需要人工进行调试和设置的环节,协作型机器人可以协助工人完成某些重复性的操作,从而提高调试效率。

总结来说,协作型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们的灵活性、安全性以及与人类协同工作的能力。 它们能够填补传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程度不足与人工操作效率瓶颈之间的空白。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协作型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还将继续拓展。我们可以预见,它们将成为制造业、物流、医疗等众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助手”,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产模式。它们不仅仅是机器,更是能够与我们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创造更高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一篇专栏的文章,回答一下为什么协作机器人的概念会火起来。

------------------------------------------------------------------------------------------------------

本文将尝试解答以下问题:

  • 为什么需要协作机器人
  • 协作机器人的起源
  • 协作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需要协作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的兴起意味着传统机器人必然有某种程度的不足,或者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总结一下,主要有三点:


1、传统机器人部署成本高

其实相对来讲,工业机器人本身的价格并不高。主流场合使用的机器人,根据负载能力不同,售价区间在¥10w~¥40w。一般情况下一台机器人的使用使用寿命在5~8年,作为比较高端的工业设备来讲并不算贵。

传统机器人贵在其部署(将机器人安装到工厂并正常运行)成本上,原因有两个:

  • 目前的工业机器人主要负责工厂中重复性的工作,这依赖于其非常高的重复定位精度(重复到达空间某些固定位置的能力,一般机器人可以做到0.02mm以下),以及依赖固定的外界环境。为了保证这一点,除了机器人本身的设计要求之外,还需要待加工的产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便机器人每次都可以到同一个地方准确的拿取或者执行某项操作。对于现代复杂的流水线作业来讲,在整个产线上为每一个使用机器人的工序都设计这些固定的外界环境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占用大片宝贵的车间面积以及长达数月的实施时间。
  • 机器人的使用难度较高,只有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才能熟练使用机器人完成配置、编程以及维护的工作,普通用户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将之前以工人操作为主的流水线,变为由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为主的生产线,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大多数终端工厂客户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就需要一个第三方的角色来完成这部分工作,这个第三方即系统集成商(System Integrator,计算机行业也存在类似分工的企业,从本质上来讲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来根据客户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机器人的最终部署。

系统集成商的工作至少包括:

  • 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方案(流程、设备布局、人员配置等)
  • 机器人外围支持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
  • 符合工艺要求的机器人编程、调试
  • 客户技术团队的培训
  • 以及后续的售后维护工作

根据很多业内机构和前辈统计的数字,整个机器人部署/集成应用的费用大概是机器人售价的3~4倍。近几年随着国内集成商的迅速扩军,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体价格有所下滑,但也基本在2~3倍。


以常见的弧焊工作站为例,采购一台进口品牌的弧焊机器人价格约在11~15w之间,但是经过系统集成商这一层之后,整体报价不会低于30w,个别夸张的甚至能报到100w。在工资相对较高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名熟练焊工的工资大概在5k~7k,1台机器人代替1~2名工人,ROI不会少于2年,很多中小企业主对机器人会选择犹豫和观望。


如果使用机器人的机器人比较多,则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甚至重新建设,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可能还涉及到停产改造,这也是很多工厂迟迟不上机器人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因为每一条生产线上的大部分设备(末端工具、非标机械、控制流程等)都是针对特定的产品设计的,如果涉及到中途变更生产需求,很大概率上之前的生产线无法直接满足新产品生产的需求,这就涉及到机器人系统的重新设计和部署,这部分的工作量有时会接近首次部署。


简而言之,单独的机器人无法直接用于工厂的生产线上,还需要很多外围设备的支持。虽然机器人本身是一种高柔性、高灵活性的设备,但整个生产线不是,一旦涉及生产线变动,费用很高。


2. 传统机器人无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是目前机器人新兴市场的主要客户,目前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无法很好的满足SME的需求。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目标市场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企业。

大规模生产是20世纪最流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过程的分解、流水线组装、标准化零部件、大批量生产和机械式重复劳动等为主要特征。

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生成的企业,对机器人系统高额的部署费用相对不敏感,因为在产品定型之后,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生产线可以不做大的变动,机器人基本不需要重新编程或者重新部署,可以最大化利用机器人标准化、高效率的特点,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

汽车行业是大规模生产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也部署在通用汽车的工厂中,负责冲压零件的搬运工作。到今天,汽车行业仍然占据了全球机器人出货量的40%以上:

一款新车从发布到退出市场,一般会经历3~6年时间。这期间,即使有改款,也只是对外观、内饰进行微调,这些变动一般不会影响到机器人的工作(车身焊接、喷漆、主要零部件搬运),因此在机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基本上不需要对已经完成的生产线进行改动或者对机器人进行重新部署,只需要正常的维护即可,发挥了机器人的优点,避开了它的缺点。


而中小企业则不一样,它们的产品一般以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为特征,没有太多的资金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并且对产品的ROI更为敏感。

这要求机器人具有较低的综合成本、快速部署/重部署能力、简单上手的使用方法,而这些,传统机器人很难满足。


此外,在某些机器人应用的新兴行业中,即使是大企业也面临与中小企业同样的问题,3C(Computer 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s)产业是这个方面的典型代表。


3C市场中如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主流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基本上生命周期只有1~2年,短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如果采用传统机器人方案,投入大量资源,耗费数月建设的生产线可能连成本的零头还没收回,所生产的产品就该退市了。而如果对生产线再进行改造,又要投入巨大的资源,这是不可接受的。


除了资金投入,3C行业很多时候更关心时间,常见机器人自动化改造方案耗时1个月到数个月不等,但3C产品无法在每一次换代都等待这么久。那边苹果说“下个月开始生产iPhone7的外壳”,你这边说“先等我1个月把生产线改造一下”,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情况下还是人靠谱,培训3天,立马上岗。


3. 无法满足新兴的协作市场需求

工业机器人一直以来都是高精度、高速度自动化设备的典范,但是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与人在一起时的安全性不是机器人发展的重点,因此在绝大多数工厂中出于安全性考虑,一般都要使用围栏把机器人和人员进行隔离。


幸好对于大部分之前机器人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并不需要人的参与,机器人可以独立完成。

但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其他以前没有或很少使用机器人的行业开始寻求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例如之前提到的3C行业,还有医药、食品、物流等行业。

这些新兴行业中的特点是产品种类很多、体积普遍不大、对操作人员的灵活度/柔性要求高。现有的机器人很难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给出性能满意的解决方案,那怎么办?

机器人不行的,人来补充嘛,我们搞人机结合(不要想歪了)。

由人类负责对柔性,触觉,灵活性要求比较高的工序,机器人则利用其快速、准确的特点来负责重复性的工作


比如组装键盘,可以由机器人把键帽放置到位,人来进行卡扣的工作;再比如组装手机/电脑,机器人负责把主要零配件、螺丝放到合适的位置,人来负责排线安装,卡扣,拧螺丝的工作。


但是如果二者要合作,中间还要隔一个栅栏就太不方便了,人和机器人之间要进行交互,还要先通过安全门,整体效率还不如单独使用人来得高。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额外的技术来保证机器人与人类可以安全的在同一个区域工作,而不需要栅栏这样碍事的东西挡在中间,即要求机器人具有安全协作的特性。


各大机器人厂商的机器人都配备有各自的安全技术,例如ABB的SafeMove,Fanuc的DCS,KUKA的KUKA.safe,但其安全功能本身还比较初级,例如将物理的围栏换成了虚拟围栏、检测到有人靠近时自动停止,仍然不算是完整的协作安全技术。

---------------------------------------------------------------------------------

接下来,是关于协作机器人的一点简单历史。


2. 协作机器人的起源

为了准确定义协作机器人,先看两个名词。

  • 协作区域(Collaborative Workspace)

指机器人和人类可以同时工作的区域,以下是ISO 10218-2中的定义:

workspace within the safeguarded space where the robot and a human can perform tasks simultaneously.
  • 协作机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

指被设计成可以在协作区域内与人直接进行交互的机器人,以下是ISO 10218-2中的定义:

robot designed for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a human within a defined collaborative workspace

前面已经说过,中小企业SMEs是协作机器人的非常重要的客户群,而协作机器人的兴起也与SMEs密不可分。


SME Project :smerobot.org/index.php

在2005年,开始于2005年,由EU FP6(Framework Programme 6)项目资助,参与的企业包括ABB、KUKA、Reis、Comau、Güdel 等,其目的是寻找防止劳动力离岸(offshore)输出到低劳动成本国家的方法。其主要的论点是,如果通过机器人技术增强SMEs的劳动力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可以避免劳动力外包的情况(将工作机会留在国内)。因此,协作机器人(co-bots)最初的市场就是中小企业(SMEs)。


同年Esben Østergaard, Kasper Støy 和 Kristian Kassow在南丹麦大学一起做研究时创办了Universal Robot,现在的CEO Esben Østergaard当时是南丹麦大学的助理教授,三个人发现了中小企业对机器人的新需求(也与当时丹麦政府主导的一项机器人计划有关),并在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协作机器人UR5。


在UR5之前的绝大多数协作机器人都是在传统机器人的基础上改造的,UR5是第一个从产品设计伊始就以协作机器人的要求进行开发的机器人。


之后不久(2008)年,Rodney Brooks创办了Rethink,其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美国本土的SMEs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离岸外包。最初推出的双臂Baxter并不是很成功,慢慢开始落后于UR,去年秋天推出了新款的单臂Sawyer机器人,市场接受度如何还有待观察。


在UR和Rethink之后,成长出一大批新创立的协作机器人公司,市场上的协作产品也越来越多,协作机器人的概念开始慢慢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


3. 协作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有什么不同?

本质上讲,协作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之间并没有非常大的不同,只是基于不同的设计理念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在协作机器人发展初期,很多都是从传统机器人的基础上改造的。

如果非要找不同,第一个不同是这两种机器人所面向的目标市场不一样,这个前面已经解释过,不再赘述。


第二个不同点是二者替代的对象不一样。以传统机器人为主的自动化改造是用生产线代替生产线,机器人做为整个生产线中的组成部分,很难单独拿出来,如果某个环节的机器人坏了,在没有设计备份的情况下,整个产线可能要停工。而协作机器人的独立性很强,它代替的是单独的人,二者之间可以互换,一个协作机器人坏了,挪开找个人代替就好了,整个生产流程的灵活性非常高。



讲了这么多全是说优点,既然协作机器人这么好,那是不是可以取代传统机器人了?

当然不是,协作机器人只是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细分类别,有它独特的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

  • 为了控制力和碰撞能力,协作机器人的运行速度比较慢,通常只有传统机器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 为了减少机器人运动时的动能,协作机器人一般重量比较轻,结构相对简单,这就造成整个机器人的刚性不足,定位精度相比传统机器人差1个数量级;
  • 低自重,低能量的要求,导致协作机器人体型都很小,负载一般在10kg以下,工作范围只与人的手臂相当,很多场合无法使用;

借用Rethink Baxter的一句宣传语,协作机器人的目标应用场合可以概括为:

Human class,human-scale task in a human environment.

协作机器人最终将变成一个过渡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所有的机器人都应该具备与人类一起安全的协同工作的特性。

本质安全应该是理想机器人的必备且基础的特征。

就像我们现在不再区分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而统称为电视,不再区分功能机和智能机而统称为手机,未来所有的机器人也将不再区分协作与非协作,而统称为机器人



---------------------------------------------------------------------------------------------------



原文链接如下,欢迎关注专栏:

让机器人更安全(二)- 协作机器人的兴起 - OnionBots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协作型机器人,作为一种能与人类协同工作的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它们不像传统工业机器人那样被固定在笼子里面,而是能够灵活地出现在生产线旁,甚至可以直接和工人并肩作业,分担重复、危险或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任务。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许多行业的生产和工作方式。那么,协作型机器.............
  • 回答
    协作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虽然都为自动化生产服务,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它们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技术上的核心差异:安全性与灵活性首先,我们来聊聊它们在技术上的根本不同。 安全性是协作机器人的“身份证”: 协作机器人最大的特点,也是它们最核心的技.............
  • 回答
    现在市面上协作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厂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巨头出身。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协作机器人这一新物种的特性、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路径所共同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先弄明白“协作机器人”和“传统工业机器人”到底有啥不一样。传统工业机器人,比.............
  • 回答
    协作机器人关节的驱动和反馈系统,尤其是增量编码器和绝对编码器,确实是影响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因素。关于“用哪家的好”,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性能需求、成本预算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量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不过,我们可以深入聊聊几家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供应商,以及.............
  • 回答
    小团队协作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高效的协作能够极大地提升团队的生产力和创新力。选择合适的Web应用和工具软件,并结合良好的协作实践,是小团队成功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为您介绍一些值得推荐的Web应用和工具软件,并分享一些最佳实践。 值得推荐的Web应用和工具软件对于小团队来说,选择工具时需要考虑.............
  • 回答
    军事职级管理协作,这玩意儿的门道可深着呢,远不是教科书上那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能概括全的。它对战局的影响,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把一场本来胜券在握的仗打成鸡飞狗跳,也能让一堆看似普通的部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战术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你想象一下,战场上瞬息万变,指令下来得.............
  • 回答
    创业,这趟水深且复杂,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掌舵,着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是那种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专横者”,还是那种善于倾听、凝聚众人的“协作者”?这两种特质,放在创业的大染缸里,都有其闪光之处,也都有其潜在的阴影。我们先来看看“专横者”。专横者:决断力与执行力的代名词想象一下创业初期,那是混沌初开的.............
  • 回答
    利之星4S店与元胜公司之间关于汽车贷款收取3%服务费,并进行利益分配的模式,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仅仅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很难断定它是否“洗白”了收取的费用,还需要看整个操作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了对等的服务,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规定。我们来一步步拆解这个模式,并分析其.............
  • 回答
    毫无疑问,像“两人三足”这样的团队协作游戏非常有意义,而且在增强团队凝聚力方面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两人三足”等团队协作游戏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意义这类游戏的核心在于共同的目标、相互依赖、有效的沟通以及协作的乐趣,这些要素直接关联着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加强。 .............
  • 回答
    刚毕业踏入职场,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除了要快速熟悉业务,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团队,和大家顺畅地协作。这时候,一些好用的办公软件就成了我们提升效率、拉近距离的得力助手。我给大家推荐几款我认为对职场新人特别有帮助的软件,并聊聊它们是怎么帮我们“搞定”这些事情的。1. 沟通类软件.............
  • 回答
    协警在没有物业管辖的小区收取停车费,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依据、职权范围、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协警在没有明确授权或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私自进入没有物业管辖的小区收取停车费,很可能是违法的或至少是不合规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 协警的身份和职权范围 协警是什么? 协警.............
  • 回答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关于“未来汽车将从代步工具变成移动能源”的论断,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关于汽车产业和能源格局的层层涟漪。细究下来,这句话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这是对当前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洞察。我们都知道,电动汽车的普及是当下汽车行.............
  • 回答
    23考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同学都希望在初试中取得好成绩,为复试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考研之路充满未知,即使初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也并非意味着完全没有希望。协和医学院一名考生初试落后60分却成功逆袭复试的故事,为23考研的学子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首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初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它绝非决定.............
  • 回答
    “协商民主”这个概念,说白了,就是大家坐下来,好好谈,通过讨论和沟通来做出决策的一种民主模式。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民主那样,简单地把选票投出去,然后少数服从多数就完事了。协商民主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一个让不同意见、不同立场的人都能有机会发出声音,并且这些声音能够被认真听取、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一个被广泛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协和客机和苏联T4“百灵鸟”轰炸机,这两款在各自领域都算得上是航空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但它们的外形可真是截然不同,简直是两种风格的极致体现。协和客机:优雅的飞剪式,时间的信使首先说说协和。协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漂亮”,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优雅”。它的外形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其超.............
  • 回答
    伊朗核协议(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JCPOA)中关于铀浓缩不得超过3.67%的标准,其制定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科学技术、国际安全、政治谈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核武器扩散.............
  • 回答
    “外貌协会”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非常注重外表,甚至将外表作为评价人或事物首要标准的人。关于他们是否“有救”,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体价值观、社会文化、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有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理解“外貌协会”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生物本能与进化心理.............
  • 回答
    SD 协会(SD Association)在撤销华为会员资格数日后又迅速恢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政治、经济考量的事件。为了详细解释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 SD 标准的重要性: SD 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如相机、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的存储介质。SD 协.............
  • 回答
    这份协议对乙方来说,极不公平,并且很可能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原因:核心问题:未经授权的签字和履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协调人在乙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代替乙方签字并履行了协议。这触犯了几个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合同的本质:1. 无权代理 (Unauthorized Agency): .............
  • 回答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1985年由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五个主要工业化国家(即G5国家)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的一项国际协议。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协调各国的外汇政策,促使美元贬值,以期解决当时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问题,并纠正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