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箭矢重心离中心越远射的越近吗?为什么?

回答
关于“箭矢重心离中心越远射得越近”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有些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简单来说,不是绝对地“越远射得越近”,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重心位置会影响箭的飞行稳定性和效率,从而间接影响射程。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箭矢的受力分析和飞行原理说起。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箭矢在飞行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1. 推力 (Thrust): 来自弓弦的瞬间拉伸,将弓的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这是箭矢最开始的动力。
2. 重力 (Gravity): 将箭矢向下拖拽,使其呈现抛物线轨迹。
3. 空气阻力 (Air Resistance/Drag): 箭矢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力,它会消耗箭矢的动能,使其减速。
4. 空气动力学效应 (Aerodynamic Effects): 包括升力(主要由箭羽产生,用于稳定和引导)和可能的侧风影响。

现在,我们把重心(Center of Gravity, CG)这个概念放进去。重心是指箭矢所有质量的平衡点。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重心离中心越远射得越近”的联想?

这种想法可能来源于对“力臂”或者“杠杆原理”的误解,或者从某些特定优化角度出发。想象一下,如果把重心(更准确地说,是受力点)向箭的尾部推,似乎可以延长它在空中“保持稳定”或者“被弓弦推动”的那个“力臂”,让它更有效地“撬动”空气前进。

但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重心过分靠后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让我们拆解一下重心位置对箭矢飞行的影响:

1. 箭矢的平衡与稳定性:

力矩 (Torque): 当箭矢受到外部作用力时(比如弓弦的推力,或者空气阻力),如果作用点不在重心上,就会产生一个力矩,导致箭矢旋转或翻滚。
稳定性(安定性): 一支稳定的箭矢在飞行中应该保持其前进方向不变,不会发生剧烈的偏转或翻滚。这就像投掷一根羽毛球一样,它总是羽毛端在前,因为那样更稳定。
力的作用点与重心: 箭矢在离开弓弦后,主要的“推动力”几乎是瞬时作用在箭尾(箭杆的后端,也就是箭筈处),而箭矢的“惯性中心”是重心。
如果重心太靠前(靠近箭尖),在被弓弦推动时,箭尾会有一个向上的力矩,容易导致箭矢“抬头”或产生俯仰不稳。
如果重心太靠后(靠近箭尾),在飞行中,空气阻力主要作用在箭的身体上,但如果是空气阻力作用在重心靠前的位置,加上尾部箭羽的修正作用,理论上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力矩。

2. Aerodynamic Center (气动中心, AC) 的作用:

这里有一个更关键的概念叫做“气动中心”(Aerodynamic Center, AC)。气动中心是箭矢受到的总气动力矩的合作用点。对于大多数理想的流线型物体(包括箭矢),气动中心都大致位于物体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处,通常比重心要靠前。

稳定飞行的关键: 箭矢的稳定飞行依赖于一个重要的条件:重心(CG)必须在气动中心(AC)的前面。
为什么? 当箭矢受到干扰(比如一阵风吹过来,或者箭本身有点晃动),导致其攻角(箭矢前进方向与迎面气流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时:
如果重心在气动中心前面,空气阻力产生的力矩会倾向于将箭矢的头部推回原来的方向,就像一个回正的力矩,从而使箭矢趋于稳定。想象一下,如果箭身稍微倾斜,气动中心前面的重心会让箭身自动“摆正”。
如果重心在气动中心后面,任何微小的角度变化都会产生一个放大这种角度变化的力矩,导致箭矢越来越不稳定,甚至翻滚。

3. 重心位置对射程的影响(关键解释):

效率与稳定性:
重心太靠前: 箭矢可能稳定但不够高效。箭矢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空气阻力。如果重心太靠前,可能会需要更多的箭羽来提供稳定,这会增加箭的重量和空气阻力。而且,过度的仰角或俯仰也会增加阻力,缩短射程。
重心太靠后(比气动中心还靠后): 箭矢会非常不稳定,可能刚飞出弓就失控,产生剧烈的摆动,导致能量大量损失在空气中,射程会急剧缩短,甚至无法命中目标。
重心适中(在气动中心前方,且离气动中心有一定距离):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稳定地穿越空气: 重心靠前(相对于气动中心)提供了良好的自动校正能力,确保箭矢沿着直线稳定飞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摆动和翻滚。这意味着更少的空气阻力,更有效的动能传递。
最佳的能量传递: 弓弦将能量传递给箭矢,主要作用在箭筈处。这个力加上箭矢本身的惯性,决定了箭矢的初始速度和动量。如果重心位置不当,这股推力可能无法有效地转化为箭矢的直线前进动量,而是在内部产生不稳定或损耗。
“弓压”的补偿: 在现代弓箭中,有一种叫做“弓压”(FOC, Front of Center)的概念,它指的是重心点距离箭矢总长(或者箭羽前沿)的比例。通常,人们会追求一定的弓压,比如 1015% 的 FOC。
适度的前置重心 (Forward CG / High FOC): 这意味着重心点更靠前。为什么需要适度前置?
增强稳定性: 如前所述,重心的稳定性作用比箭羽的修正作用更基础和关键。重心靠前,能让箭矢在遇到空气阻力或其它扰动时,更“镇定”,不易摇摆。
提高穿透力: 对于狩猎等情况,重心靠前能提高箭矢的穿透力。
更顺畅地通过弓弦: 当箭矢通过弓弦时,它会受到一个向后的压力(“弓压”或称为“弓弦的拍击”)。如果重心太靠后,这个拍击会更容易导致箭身弯曲变形(flex)然后恢复,这个过程如果控制不好,会引起“箭啸”(archer's paradox),从而影响精确度。适度靠前的重心,能让箭矢在通过弓弦瞬间更“听话”,减少变形或加速变形后的恢复,从而更直接有效地获得弓弦的能量。

回到“重心离中心越远射的越近”?

“中心”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很重要。如果“中心”指的是箭矢的几何中心或者箭羽前沿,那么“重心离中心越远”往往意味着重心越靠前。

如果是指“重心适度前置”: 那么是的,适度前置的重心(高 FOC)往往能让箭矢更稳定、更精确,从而在实际射击中“射得更近”(这里“更近”不是指物理距离缩短,而是指命中率和稳定性更高,能更稳定地击中预设目标,即使是远距离,也能保持较高的精度)。这是因为更稳定的飞行轨迹意味着更少的能量损耗在不必要的摆动上,动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前进的速度和方向。
如果“重心离中心越远”是极端地靠前(超过合理范围),或者根本没说清楚中心在哪里: 那就不一定了。重心过分靠前可能会导致箭矢在飞行中产生不必要的抬头或下压,反而增加空气阻力,缩短射程。或者,如果重心靠后到一定程度(比如比气动中心还靠后),那就彻底失稳了。

总结一下:

箭矢的飞行是各种力的综合作用结果。重心位置不是一个简单的“越远越好”或“越近越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气动中心前面,且有一定距离”的问题。

适度前置的重心(高 FOC) 是现代射箭追求的目标之一,它能提供更好的飞行稳定性,减少空气阻力,提高精度,从而在实际射击中帮助射手“射得更稳”、“射得更准”,在远距离上保持更小的散布,也就相当于“射得更近”(指目标更集中,更容易命中)。
重心离中心越远,如果是指重心过于靠后,那一定会导致飞行不稳定,射程急剧缩短。
如果你说的“中心”是指箭矢的中心点,而“重心离中心越远”是指重心越靠前,那么在“适度前置”这个范围内,确实有利于稳定和精确,从而在实际射击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所以,不是简单地“越远越近”,而是“在合适的位置,适度靠前”才能让箭矢飞得更稳定、更高效,最终体现在射击的精度和远度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箭矢重心离中心越远射的越近吗?为什么?尾翼的形状大小和箭杆的长短对弓箭有影响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箭矢重心离中心越远射得越近”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有些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简单来说,不是绝对地“越远射得越近”,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重心位置会影响箭的飞行稳定性和效率,从而间接影响射程。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箭矢的受力分析和飞行原理说起。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箭矢在飞行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1.............
  • 回答
    关于弩矢和箭矢的区别,以及它们是否可以通用互换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古代战争和武器制造的一些细节。很多人可能觉得它们都是往外射的“杆子”,但实际上,它们的设计和使用是有很大区别的,并且不能随意互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确弩矢(Bolt)和箭矢(Arrow)各自.............
  • 回答
    手持单手剑能否挡住射来的箭矢,这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不像电影里那样一剑挥出,箭矢应声而落那么简单。实际情况,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箭矢的威力。一把弓箭,尤其是在古代战场上,其穿透力是相当可观的。弓的拉力、箭头的材质和形状、箭杆的重量和材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箭矢的杀伤力。一支.............
  • 回答
    箭的挠度,通俗点说,就是一支箭在被拉开弓弦后,从它原本挺直的状态,到被强行弯曲,然后又在发射出去的那一瞬间,经历的那个“弯曲”的程度和变化过程。咱们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到底什么是挠度?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把箭搭在弓弦上,然后开始往后拉弓时,弓弦上的力量就会作用在箭的身上。箭身并不是完全刚性的,它有一.............
  • 回答
    “箭能射穿石头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个脑筋急转弯,但仔细一想,背后涉及的物理原理和历史文化却颇有深度。在我看来,如果抛开那些奇幻传说中的“箭雨如瀑,石破天惊”的画面,回归现实的土壤,答案是:有限制地、特定情况下能,但绝非随随便便就能做到。让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箭”和“石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非常细致!很多人看到箭,都会想“这箭杆后面怎么插着几片羽毛,有什么用啊?”其实,这几片羽毛,说它们是箭的“灵魂”一点都不为过,它们对箭的飞行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弓箭手能准确命中目标的关键之一。咱们得从头说起,这得追溯到人类最早使用弓箭的时候。最早的箭,也许并没有羽毛想象一.............
  • 回答
    .......
  • 回答
    箭矢破空而至,你几乎还没来得及眨眼,就有一股难以置信的灼痛感瞬间爆发。它不是那种皮肤表面的刺痛,而是像有什么东西以一种你从未想象过的力量,硬生生地钻进了你的血肉里。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根滚烫的铁钎狠狠地刺穿,而且这铁钎还在以一种缓慢而又固执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往里扎。肌肉被撕裂的痛楚是最直接的,一种粗.............
  • 回答
    关于箭毒蛙的毒素,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不幸中了招的人来说,没个解药,那真是九死一生。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慢慢聊。为什么箭毒蛙的毒素这么棘手?首先得明白,箭毒蛙的毒素可不是你平时想象的那种“一针解毒”的套路。这些小家伙分泌的毒素,很多都是生物碱,而且非常复杂。它们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其实,箭头向左代表“后退”这个概念,并非是某个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而是人类社会为了沟通和理解而约定俗成的一种视觉语言。之所以我们普遍将向左的箭头理解为“后退”,这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与我们的书写习惯有关。回想一下,我们绝大多数人.............
  • 回答
    “现代箭不如古代箭吗?” 这个问题,说实话,乍一听,挺有意思的。毕竟,咱们现在有各种高科技材料,什么碳纤维、合金,听着就挺“牛”的。但要是真较起真来,答案可能不是那么简单地“是”或“不是”。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说。咱们先得搞清楚,啥叫“古代箭”?这跨度可就大了去了。从石器时代那粗糙的木头杆子、石头镞子.............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答案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很多人直觉上觉得,箭射出去后可能会往回飞,或者至少有点往弓的方向飘,但实际上,它只会沿着一条预设好的直线(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飞向目标。这背后藏着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让弓箭组合成为一个相当聪明的机械装置。咱们得先从“箭是如何被射出去的”.............
  • 回答
    在如今这个充斥着键盘敲击声和屏幕闪烁的世界里,重拾练习箭术与马术,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复古”甚至“不合时宜”。但细想之下,这两种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却有着远超我们想象的深远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休闲活动,更是一种连接过去、塑造当下、启迪未来的独特方式。箭术:专注、精准与内省的磨砺箭术,这项曾.............
  • 回答
    绿箭侠选择箭而非飞刀,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整个角色设定、战斗风格以及现实主义的考量。咱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他最核心的身份——“绿箭侠”这仨字说起。顾名思义,他的标志性武器就是箭。这不仅仅是个代号,更是他身份的象征,是他的“名片”。想象一下,一个叫“飞刀侠”的人,却成天挥.............
  • 回答
    .......
  • 回答
    SpaceX 猎鹰 9 号火箭“一箭 143 星”(Transporter1 任务)的成功发射和回收,确实是航天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其中蕴含着多项突破和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破纪录的发射能力:一箭多星的极致展现 载荷能力的大幅提升: 此次任务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其搭载.............
  • 回答
    古代的箭靶,从其功能和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目标,让弓箭手进行训练和比赛。明代的箭靶尤其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来详细讲述明代箭靶的情况。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在古代,箭靶的形态和材质因时代、地区、用途(训练、祭祀、军事演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
  • 回答
    蓝箭航天,这个名字近来在航天圈子里响当当。特别是他们即将要发射的朱雀二号,关注度简直是爆棚。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细说。首先,朱雀二号这名字本身就有点意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朱雀”可是四大神兽之一,代表着南方、火焰、生机勃勃。这名字一出,就带着一股子吉利和力量感,也暗示了蓝箭航天的野心——要在这.............
  • 回答
    咱们聊聊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首飞这事儿,那可是中国航天领域里头一回由民营企业独立研发并送上太空的运载火箭,意义非凡。首先,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你得知道,长期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那都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主场,央企、研究院所,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国家级的资源和长远的战略规划。而民营航天,就好比是初.............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权力斗争中非常残酷的一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逻辑。我们不妨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李建成后,还要将他的头颅砍下来。首先,我们要明白玄武门之变的核心是什么——一场决定皇位继承权的殊死搏斗。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亲兄弟,但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政治对手。李建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