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家境不好还不愿意努力学习争取改变?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说“家境不好还不愿意努力学习争取改变”,这话听起来挺扎人的,好像是人家自甘堕落似的。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沉重。

你想想,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他生在一个家境不好的环境,这本身就已经是一场不公平的起跑线。

首先,学习这事儿,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习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安全、能提供资源和鼓励的环境。

基本生存的压力: 很多家境不好的人,他们的家庭可能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可能需要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比如照顾年幼的弟妹,或者跟着大人一起去打零工,赚那点微薄的收入。当一个孩子每天都在为下一顿饭、为家里有没有钱交水电费发愁时,你觉得他还有心思去捧着一本书,安静地钻研一道题吗?学习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负担,因为他可能觉得,就算学了,也改变不了什么,倒不如现在就能为家里出一份力。
缺乏学习的资源: 好的学习,需要书籍、辅导、网络、甚至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家境不好,意味着这些“基本配置”都可能缺失。学校里的课本可能都够呛,更别提课外读物、辅导班了。晚上,家里可能没有足够的灯光,或者杂音不断,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别说网络学习了,连个像样的电脑可能都没有。在这种条件下,想“努力学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身体和精神的疲惫: 长期生活在贫困和压力之下,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往往会受到很大影响。孩子可能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经常生病。而且,长期面对生活的困境,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和绝望感。这种“反正我怎样都改变不了”的念头,会像一张网一样,将人牢牢困住,让人提不起精神去“努力”。

其次,心理层面才是最难跨越的鸿沟。

“努力”这个概念的扭曲: 也许在他眼中,他看到的“努力”是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依然生活在底层。他看到的“努力”是身边那些一样努力但生活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的成年人。那么,他为什么要重复父母的老路,去做在他看来“无效”的努力呢?他的“努力”也许已经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变得和“认命”差不多。
缺乏榜样和引导: 如果父母本身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可能也无法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动力。他们可能更关注眼前的生计,对教育的长远价值认识不深,甚至觉得“读书无用论”才是事实。当孩子身边没有一个积极向上、引导他学习的榜样时,他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好了”。
害怕失败和被否定: 努力学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不一定能成功。对于一个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来说,他可能更害怕失败。万一他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依然不理想,那将是对他本已脆弱的自尊心又一次重击。这种对失败的恐惧,也可能让他选择“不努力”或者“象征性地努力”,至少这样,他可以避免一次更彻底的打击。
“习得性无助”: 长期在不利的环境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尝试却收效甚微,很容易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他们会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于是渐渐地,他们就会放弃尝试,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再者,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机会的不均等: 学习虽然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而且,获取教育资源和后续机会本身就存在不平等。有的人,就算成绩很好,可能也因为家庭背景,无法获得更好的实习机会、人脉资源,最终还是难以突破阶层。这种“我努力了,但机会还是给别人了”的现实,会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对“成功”的定义: 我们的社会,有时候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往往和金钱、地位挂钩。如果一个人出身贫寒,即使他在某些方面有天赋,或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得很好,如果不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很容易被贴上“不努力”的标签。

所以,当你看到“家境不好还不愿意努力学习争取改变”的人,请先不要急着去评判。试着去理解他们背后可能面临的重重困境。有时候,他们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或者“不敢”,又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努力”。他们的“不努力”,可能只是他们在这场不公平的战役中,用自己能够理解和承受的方式,选择了一种“自我保护”。

真正的改变,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需要对不公平现象的关注和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书学习不仅是技术活,还是家族接力赛。历史常有 “家族学霸聚集,地区精英辈出”现象。如苏轼、刘墉、李鸿章世家,绩溪胡家胡宗宪、胡适、胡锦涛持续数百年。.

我以前“家境不好,还算努力”,自吹努力和学霸都是相对的,但家境真差。一提家境就像讲故事了,为节省读者时间,我把自己的故事放下段引号里,可以跳过只看黑体结论

答主读书的时候,因贫困生典型五次被各省卫视采访,现实生活中没见过出身更差的,没有模仿人家的学习路线。我出生时父母都年过40,我两岁父亲患上冠心病,先半工后内退。我妈轻度残疾,农村户口无业。直到我高中毕业,父亲去世时,家庭月收入都没过五百。而且父亲从我初中起就经常犯病住院,我常因此担心焦虑难以专心学习。好在我爸又跟贫民窟的其他家庭不同,他比较有知识和眼界,有几个阶段性教育战略还不错。
一是报户口给我虚报了一年,便于提前入学;
二是因为冠心病半工内退,就在家专心教育我,重点放数学,三四岁时,两位数和无需通风的分数运算基本心算掌握了。事实证明这是他最正确的一步,数学教育成本最低,便于超前教育。后来从初二开始的各种数学竞赛,我都是市里前两名了,唯一个超过我的,他父母都是大学数理老师。
三是小学入学借钱凑赞助费加托关系,让我进了一个不算太烂的小学。
从初中开始,他没有直接插手我的学习,只在关键时候扮演战略助攻。中考志愿骗我说家里有钱,考不上也有钱买,是为了避免我焦虑。高中时候偏科太厉害,单靠竞赛省一保送保不了太好的,我就退而求其次选了同济。他是劝我高考,我没听,结果随便考一下除清北分都够,晚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就给我定了一个留学计划,虽然他一年收入也不及一个国际机票。那时没网络,他做法非常蠢,每当报纸上看到留学信息就收集,听到谁家孩子拿奖学金留学了,就去请教记录攻略。可惜的是,我刚上大学,他就去世了。本科学费靠贷款,生活费靠奖学金助学金,我爸这个智囊助攻不在了,你让我怎么留学???说实在的,做梦都皱眉头跟他讨论。也确实因为家里少了这个顶梁柱,空手套白狼的留学攻略有点欠优化:详见 家境并不富裕,在外留学如何调整心态?大家族里,一直被亲戚作为教育子女的榜样。每有人问我“自己孩子很聪明,但是不努力学习怎么办?”

我都毫不客气的回复“他并不聪明,能够‘坚持不懈学习,而不感到厌倦,甚至陶醉其中’,本身就是智商的表现。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是最大的智慧。而兴趣的培养则是教育的关键点。越早越好,尤其是启蒙阶段,而这很难外包给学校的。

这种学前启蒙所需投入的,并不一定是金钱,一个好的幼儿园可以。如果父母有时间和精力,自己投入往往更好。根据知乎今天985/211的水平,如果大家结婚生子以后没有工作经济压力,把时间放在子女教育上,肯定比普遍的幼儿园小学教师更好。德国政策就促使高学历的女性当家庭主妇,这样等于把一半高级人力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抚养上

读书本身就不容易,脑力劳动更累。以前考试或大作业deadline之前,特别喜欢去研究厨艺、打扫卫生、做做运动,因为这些体力活动,远没有读书那么痛苦啊。而读书时间管理,安排技巧特别需要经验积累。穷人读书更是一个optimization under constraint

举个短期的例子:

每天花费八小时或以上,在 15 - 20 天内能学会或完成的事有哪些?

我大概花了三个暑假的时间,对短期的学习规划做出比较优化的配置。

但是如果换成10年期的学习规划。人生有几个十年呢?其中又有多少可以用来读书呢?这一点只能靠家族经验积累。古代的井田制,会把“井”字中间的那1/9的田地产出,给宗祠办学堂,大家族子弟集中教育,师生均为本家(红楼梦贾代儒学堂),也便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比如说我父亲那一代的土办法可以总结为:幼儿期启蒙数学裨益长久;讲历史故事有助语文基础;越是年幼可塑性越强,乘机投入精力培养适当的兴趣。

等到下一代,我在上一代的方法基础上,总结了更多的经验:

父亲不懂的外语教学,我又类似的心得

母语是汉语的人同时掌握英法德日四门语言,不会弄混吗?

即使是上一代略懂的数学:我也可以适当调整,减少算术的启蒙,追加几何和线性空间

艺术部分上一代完全忽略,这个是正确的,穷人完全学不起。不过自己在法国熏陶了七八年,好歹耳濡目染一点。到了下一代,就略微可以引入。

------------以下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细节事例到理论论证-----------------------



我在反思自己出身局限的时候,也思索过家境出生和学习能力的关系。虽然没有高票答案的统计数字,也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定性客观研究过,跟高票答案结论略出入:

学习成绩一般同上一代的知识文化智商相关度更大,而非家庭经济。

学习能力和兴趣更依赖父母的直接精力投入,而不是经济投入

虽然存在学霸家境好的现象,但这种相关性是间接的(学霸和父母高智商的相关,再加上父母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相关,才间接推得学霸和家境的相关)。我在中学和本科都做过班干部,因为自身家境敏感,所以统计同学父母单位的时候,特地关注了一下其他人。

我大概看过中学500人和大学200人的样本,发现以下三点现象。

1.中学学霸父母多是教师医生类知识分子职业。

2.我们城市更富有的商人子弟极少在学霸之列。

3.大学里寒门学霸不少,家长教师尤多(小学、乡村、单亲的弱势家庭)。

如果说读书水平更经济相关,第二三点现象都是反例,但是恰恰说明明两代人之间智商的相关性更大。尤其是第二点,在我们那个城市(安徽蚌埠)更为明显。八九十年代是江苏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物流枢纽,小百货商业繁荣,有很多做二级批发富起来的小老板,其经济水平超过白领,但是子女成绩一般。即使做大的留学,也清一色选择墨尔本,土豪们很少关心英美加的情况,相反知识分子子弟留美的较多。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又把样本放得更广了一点,从我的故乡城市,放眼到全省。因为安徽省自清末民国经济衰落,但是依然文人辈出。蚌埠曾是皖北最富裕城市,从1910年的小渔村到1990年安徽省第二大城市,且民国期间两度作为省会。非常有趣的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教育异常恶劣,不仅全省垫底,而且连自己下属的县城农村也比不上。该地区的学霸,有精英六名院士和袁仁贵部长和史玉柱(虽然商人,但也是浙大数学系,软件创业起家也列为学霸),毕业于县城或农村中学。应该是周边县城乡村历史更悠久,文化底蕴积淀浓厚。

但是皖北乡村,比起黄山、宣城、桐城曾经人杰地灵的皖南县区,又被甩出了好远。值得注意的是,民国之后,皖南徽文化的发源地,一直是经济盆地。而这一区域寒门贵子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必然得益于当地数百年的文教传统。



因为答主家境特殊,还处在保守穆斯林和汉化穆斯林的交界带,大家族基尼系数特别大。三代内的亲戚有跟我一样困难的,也有亿万资产的,姑姑的亲家还是两院院士。但不论其阶层,没人否定读书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但实施到细节,就拼家长智商了。有个农村表哥,做松花蛋的,如果读初中的女儿要补课或者去绘画舞蹈班,从来不吝啬钱。但女儿放学第一件事是去她妈摊位上帮着卖咸鸭蛋。这件小事上,小侄女没那么孝顺,她妈也不需要帮忙,去摊位卖鸭蛋,只是潜意识里不想写作业、学习拖延症的一个借口。但是我表哥没上过学,恰恰就不懂这个道理。

另一个表姐开饭店的暴发户。女儿高考后报志愿,一家人两眼黑。大四的时候小侄女想去英国留学,虽然钱不是问题,但这对她妈是个陌生的领域,于是就本能的排斥。结果小侄女考研了两次,入学的时候,她同学在英国都快master毕业了。....待续

user avatar

接受一下传统文化的教育吧: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