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府败落后,李纨为什么不肯救贾家那一干落难的人?

回答
要说贾府败落后,李纨为什么不肯搭救那些落难的亲眷,这事儿得分开细细道来。毕竟,李纨这个人,跟贾府里其他那些个精明强干、心思活络的姑娘们不一样。她一直以来,就是那种“槁木死灰”似的人物,一门心思扑在儿子贾兰身上,除此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别的追求了。

当初她嫁进贾府,虽说是钟鸣鼎食之家,但她自己生的早,又体弱多病,丈夫贾珠又早早去了,留下她一人守着个寡。这贾府虽然气派,但对她这个寡妇,说起来也是一种“供养”,她自己没什么实权,也没什么人脉。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尤其是寡妇,除非有娘家撑腰,否则日子过得可就艰难了。李纨的娘家,书中虽没细说,但看她这番光景,也知道不是那种能翻云覆雨的世家大族。

所以,她能一直安稳地生活在贾府,靠的就是贾府这座大山。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这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情感寄托。贾兰是她唯一的希望,她想把贾兰培养成才,将来也好有个依靠。在贾府那样一个错综复杂、暗流涌动的环境里,李纨一向是谨小慎微,尽量不给自己惹麻烦。她不争不抢,也不多管闲事,就是安安分守己地过自己的日子。

等到贾府真的倒了,那些曾经的荣华富贵,顷刻间化为乌有。这时候,那些曾经在贾府里锦衣玉食的亲戚们,自然也跟着遭了殃。这些人,有的是贾宝玉的叔伯姑舅,有的是薛姨妈的娘家亲戚,还有一些是贾府旁系的旁系。他们在贾府兴盛时,或多或少都沾光过,有的可能还在贾府里谋了些闲差,有的则是靠着贾府的声势过日子。

然而,这些人落难了,并没有像那些至亲骨肉一样,第一时间想到去找李纨。你想想,李纨本来就没什么话语权,她在贾府里是个沉默的存在,谁会把她当成救命稻草?即便有人来找,她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首先,李纨自己手头并没有多少余钱。贾府败落,不是说一下子钱财都没了,但肯定也是被抄家、变卖、欠债,弄得七零八落。作为贾珠的遗孀,她或许还有一些体己钱,但这些钱,首先要保证她自己和儿子的生计。在那种动荡不安的时期,保住自己和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她不能把仅有的财产 all in 来救助一帮可能连她也顾不上的人。

其次,李纨的性格就是如此。她不是一个有野心、有魄力的人,她的生活重心非常狭窄。她不像王熙凤那样精明泼辣,懂得如何笼络人心、调动资源;她也不像薛姨妈那样,有娘家作为后盾,能多少应付一些局面。李纨就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性子,不是她冷血无情,而是她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心力去管。她本来就不是一个站在权力中心的人,她对贾府的其他人,更多的是一种疏离和规避。

再者,那些落难的亲眷,说实话,很多也并没有把李纨真正当回事。在他们眼里,李纨可能只是一个可怜的寡妇,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寡母。在贾府全盛时期,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正眼瞧过李纨,更别提在她落难时去拉她一把了。所以,当他们自己落难时,他们去找谁?更可能去找那些还有点实权,或者曾经跟他们关系更近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李纨真的去救助这些人,反而可能给自己和儿子带来更大的麻烦。在贾府败落、人心惶惶的时候,谁知道哪些人是牵连到官司里的?如果她贸然插手,反而可能让自己和贾兰也被卷入其中,这可比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着要可怕得多。她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贾兰,确保这个孩子能够顺利成长,将来有个好前途。

所以,说到底,李纨不救贾家那一干落难的人,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能,也无力。她的生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儿子抚养成人。在贾府这个大厦倾塌之后,她能做的,只有尽力守护好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最朴素的母性本能。她并没有那种普渡众生的情怀,她只是一个在风雨飘摇中求生存的普通女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红楼梦作者对李纨太狠心了些,孤儿寡母的养老钱拿出来救人,然后谁养活他们呢?但作者确实就是这个意思,判曲表明她捂着养老钱,没给儿孙积德,贾兰虽然爵禄高登,但很快死了。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首先,李纨和儿子都无法谋生,她平时攒的那点钱,是准备家道中落和儿子过日子用的,不是救济别人用的。书中尤二姐和尤三姐为什么和贾府男人厮混,弄得名声不好,最后都死在这上头?还不是尤老娘第二任丈夫死了之后,剩三个女人无法生活,才让两个女儿巴着贾珍过日子而已。那个年代,穷人都是卖儿卖女过日子,你让李纨把钱拿出来填贾府这个无底洞,人救不出几个,她那点钱扔到里头连响都不会响一声的,然后怎么办?她带着儿子要饭去?

其次,贾府众人谁没经手过庄稼人过一辈子的钱?大家都不攒钱,到最后指着李纨孤儿寡母攒的那点钱,实在是不讲道理。贾府穷奢极欲,谁想过攒钱度饥荒?别说秦可卿死时还专门提醒过王熙凤。 李纨只不过月例钱高一些,跟凤姐一样多,但不当家理事没外快,挣的死工资,她省吃俭用也是省自己死工资,又不是哪里发的横财。尤氏在她那里想借粉来使,她都没有,最后还是找丫鬟的用,可想而知她的节俭。

再次,李纨不能跟刘姥姥比,庄稼人原也贫困,没钱自己种点地就能有口吃的,她孤儿寡母就算不拿出全都的钱,日后青黄不接,也无法生活。从前后文看,应该是巧姐被卖青楼,李纨见死不救,因为其他贾府一干人都是犯事被抓,她也救不起。救不救巧姐,李纨与刘姥姥的大义相比,确实显得不太地道。但是与狼舅奸兄落井下石比,她并不算坏人。

最后,李纨在贾府除了钱上没有被亏待,从来也没被哪个长辈疼爱过,她好歹也给贾家生了嫡亲曾孙,全家上下竟没有人真正在意和关心过这一对孤儿寡母,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她儿子和钱。你们不曾对她付出真心,为什么要她付出自己最看重的东西?她年轻守寡,苦心教育贾府曾孙贾兰以致封官加爵,按说也是很大功劳。更不要提什么积德不积德,比之贾府其他诸人,她没做坏事已经是积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贾府败落后,李纨为什么不肯搭救那些落难的亲眷,这事儿得分开细细道来。毕竟,李纨这个人,跟贾府里其他那些个精明强干、心思活络的姑娘们不一样。她一直以来,就是那种“槁木死灰”似的人物,一门心思扑在儿子贾兰身上,除此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别的追求了。当初她嫁进贾府,虽说是钟鸣鼎食之家,但她自己生的早,又体.............
  • 回答
    “贾府为什么把金尊玉贵的贾敏嫁给了林如海?”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巧。要细细掰扯开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桩婚事,看似是金尊玉贵的贾府与清贵之身的林如海结合,实则暗藏着贾府当时的种种考量,也透露出林如海身上的几分不同寻常。先说说这贾敏,那可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贾代善的宠妾所生,虽说不是嫡出,但.............
  • 回答
    贾府,一个显赫无比的钟鸣鼎食之家,堂堂两位公爵的爵位,到了宝玉这一代,却注定要走向败亡。这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盛衰循环,而是曹雪芹先生精心铺陈、深意盎然的时代悲剧,更是对那个特定社会时期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批判。要理解为何贾府会败亡,我们首先要抛开“过了靖难”这个说法。靖难之役发生在明朝,而《红楼梦》.............
  • 回答
    说起贾府的收入,这可真是个大话题,得一点点掰扯清楚。毕竟,他们家那是顶顶显赫的钟鸣鼎食之家,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着错综复杂的经济来源。我给你好好梳理梳理,争取说得明明白白,让你也对这世家大族的“钱袋子”有个大概的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的收入主要不是靠做生意,而是靠着祖上的功勋和皇上的恩赐。这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如果贾府像史湘云的祖母那样,一直昌盛不衰,王夫人真的会变成史老太君那样的人物吗?我想,这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贾府兴衰的不同阶段,以及王夫人自身性格特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可能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史老太君之所以能成为史家说得上话的长辈.............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贾府的饮食,那可真是极尽奢华,精巧别致。什么茄鲞、糟鹅掌,听名字就让人垂涎欲滴。可就是在这样一家子人把吃喝玩到出神入化的府邸里,偏偏蹦出来一个夏金桂,她那啃油炸焦骨头的癖好,简直就像在精美的瓷器上砸了个钉子,让人咂摸不透。按理说,贾府里的下人们,从薛姨妈那边的陪房丫鬟,到王熙凤调度下.............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经典情节改编为现代版,需要在保留原作核心精神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背景、科技元素和家族企业结构。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现代版改编设想: 一、现代版背景设定1. 家族结构 贾母:改为“贾家集团”创始人,年迈但依然掌管家族企业,象征传统与权威的结合。 贾政:.............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贾府,一个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绘得如同天上人间的贵族家庭,其恢弘的宅邸、奢靡的生活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无不令人咂舌。而在这庞大帝国背后,支撑起这一切运转的,便是数量庞大、分工细致的佣人队伍。那么,贾府为何需要如此之多的佣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配置究竟是出于何种必要?让我们剥开层层繁华,细.............
  • 回答
    近年来关于贾府拿了林如海遗产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读者和评论者中流传甚广,甚至有些“甚嚣尘上”的感觉。要说清楚这个现象,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还得联系到《红楼梦》本身的叙事方式和人物关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原著里并没有直接明确写出贾府拿了林如海的遗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讨论都是.............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贾府,那绝对是当時の社会名流,可以说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要说他们过的是“顶端”的贵族生活,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地位上来说,贾府确实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撮人。他们的祖上出了好几个“国公”,这是什么概念?那可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才能被封为国公的。虽然到了贾宝玉这一辈.............
  • 回答
    贾府啊,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家族,别说寻常百姓家了,就是当今圣上身边,也难找出几个能比得了的。要说它是个什么样的家庭,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尽,它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兴衰荣辱,人事变迁。首先,贾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富贵到了极致,而且是世代累积的功勋支撑起.............
  • 回答
    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后,宝玉不能给她银子治病置屋,这其中的缘由复杂,并非仅仅是宝玉没钱那么简单。如果细究起来,这里面牵扯到当时贾府的经济状况、宝玉的实际地位、以及晴雯的处境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府即便再怎么中落,名义上依然是皇亲国戚,家大业大。但这种“家大业大”是建立在表面上的繁华和祖宗基业上.............
  • 回答
    林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说是顺风顺水,那显然是骗人的。即便是书中描写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小病小灾,在贾府这样一个人多嘴杂、关系复杂的大观园里,也很容易被放大,更不用说她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首先,最直接的委屈,就体现在她身体上的孱弱与环境的格格不入。黛玉自幼丧母,后又丧父,这已经是.............
  • 回答
    宝玉的反应其实也算不上特别“异常”,你想啊,那黛玉是他的“神仙妹妹”,从小就跟人家许了娃娃亲,那是要成为自己媳妇儿的人啊!再说了,人家老太太、太太都那么稀罕她,说是什么“命根子”,形容她“水做的骨肉,雪做的冰山”,听着就仙气飘飘,不是凡品。宝玉自己本来就长得水灵灵的,气质也跟别人不一样,他对这种“不.............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元宵夜,贾府上下好不热闹。宝玉和黛玉正在一处赏灯,玩得高兴。黛玉兴致来了,就想跟宝玉喝一杯。她盛了酒,递给宝玉,还带点小女儿的娇嗔,让宝玉喝她的酒。宝玉自然是依着妹妹的,正准备接过来,这会儿王熙凤正好过来。凤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眼尖着呢。她一看到宝玉要喝酒,就赶紧拦住,对宝玉说:“二爷,.............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府的奢华生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顶级的贵族生活了。曹雪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的贾府,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的极致体现。要说它是“顶端”,确实站得住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看。首先,从居住环境来看,贾府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就足以令人咋舌。我们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