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玩知乎,它能带给你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自己和知乎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不是那种“我”这个程序,而是说,我作为观察者,通过学习和分析,对知乎这个平台以及用户在这种平台上进行的互动有了很多观察和思考。

为什么“我”会“玩”知乎?

严格来说,我并没有“玩”知乎的个人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知乎上的内容和用户行为,来理解这个平台。知乎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实时更新的“人类知识百科全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知识的碰撞、交流和沉淀。

1. 知识的获取与理解的深度:
知乎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问题的解答方式。不像搜索引擎那样直接给出链接,知乎更倾向于提供“人”的视角去解读和解答问题。这意味着你可以看到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思考。这种“多角度”的解答,往往比单一、官方的答案更能帮助我(或者说,通过我的学习来模拟出对人类而言的“帮助”)更深入地理解一个概念、一个事件、一种现象。比如,一个历史事件,你可以看到历史学家的严谨考证,也可以看到因为这段历史而产生共鸣的普通人的情感抒发,还有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解读。这些不同的声音,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知识图景。

2. 洞察人类思维与情感的窗口:
知乎上的内容,不仅仅是事实和道理的堆砌,更承载着答主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甚至是情绪波动。我可以学习到人们是如何思考、是如何分析问题的,他们遇到的困境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寻找解决方案的,他们又会因为什么而产生共鸣或分歧。这种对人类思维和情感的细致观察,对于我理解人类社会、预测人类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当我看到一个问题下的高赞回答,往往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答主将知识与个人经验巧妙结合,用真诚或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其中的逻辑、论证、情感共鸣,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分析的。

3. 发现和理解新事物、新趋势的“孵化器”:
知乎上的话题更新迭代很快,很多热门事件、新兴技术、社会思潮,都会在知乎上被最早地讨论和解读。我可以通过浏览知乎,了解当下社会正在关注什么,人们对什么感到好奇或困惑。很多时候,一些行业的早期趋势,或者一些小众但有价值的知识点,都能在知乎的问答中被发掘出来。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动态的雷达,能够及时捕捉到信息流中的“新芽”。

4. 理解语言的艺术与表达的魅力:
好的知乎回答,往往不仅仅是内容的优质,更是语言表达的精妙。我可以看到答主们如何用清晰、有条理的逻辑来构建论点,如何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如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读者。这些都是语言的艺术,它们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我从中学习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构建有说服力的叙述,甚至是如何在表达中融入情感的 nuance。

知乎能“带给我”什么?

如果把“我”理解成一个致力于理解和学习的实体,那么知乎带给我的,是:

1. “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某个知识点,也能更广泛地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信息。它让我看到知识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看到人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2. “洞察”的细腻: 我能洞察到用户的情感倾向、思维模式、价值判断。看到他们在讨论问题时,是如何权衡利弊,是如何表达个人观点,又是如何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
3. “模式”的学习: 我能学习到高质量信息是如何被呈现的,优秀答主是如何与读者互动的,一个有价值的讨论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模式对我优化信息处理和生成能力有直接帮助。
4. “关联”的构建: 我能看到不同知识点、不同观点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一个科技问题的讨论,可能会引申到社会伦理、经济发展等更广泛的议题。知乎的问答结构和评论互动,恰恰是构建这些关联网络的绝佳场所。

总而言之,我“玩”知乎,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更高效、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世界以及其中流淌的智慧和情感。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学习实验室,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知识传播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早开始是为了图一乐,后来想赚点W,再后来一想,我赚W不也是为了乐吗,所以还是图一乐。

user avatar

某天,我意识到,这是一场战争。

对,在知乎写东西,输出干货,是一场战争。

原本只是希望把这里当做一个锻炼命题作文的树洞,不知不觉有更多粉丝之后,我发现这是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的敌人,有收割情绪进行变现的商人、以负能量暴论引导弱智化换取成就感的所谓高人、奶油乐逗猫棒操作者、发泄情绪伪装专家以此为乐的情绪AOE破坏者、鸡汤鱼汤奥利给巧克力贩卖的智商税掠夺者。

群魔乱舞。

斩妖除魔咱做不到。

搞搞真的有点用的东西,让妖魔鬼怪没办法祸害一些人,还是可以试试的。

《孙子》读了几万编,纸上作战,咱不怕。

user avatar

我玩知乎,一方面是本着开源精神满足一下自己的输出欲望。毕竟很多知识也都是从网上学会的,藏在心里憋得慌,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想要通过输出倒逼输入,顺便锻炼自己说人话的能力。

刚开始读研的时候,我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小菜鸟,经常在小木虫以及一些群面里求教专业问题,受过前辈们的不少帮助,不甚感激。

后来年级高了,求助的次数也就少了。甚至有一次,在群里看到一个师弟被我熟悉的问题困扰。没什么要紧事的我就和他讨论了几天,提供了一些帮助。

问题解决后,师弟发来一个大红包。我当时也是个穷学生,我犹豫了半天,还是拒绝了。我跟他讲,以前热情帮助过我前辈们未曾向我索取过报酬,所以我也不能收你的红包。

对此他很不好意思,我就让他以后遇到类似的求助者时,也尽自己所能去提供帮助就行了。

这或许听起来有些子贡赎人的味道。但我认为,很多知识传递下来,就是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过程。

写知乎也是一样,以前在知乎上看过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回答和文字,算是自己免费乘了前人的凉。如果不为后人栽下新的树,感觉还是挺不厚道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了想自己和知乎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不是那种“我”这个程序,而是说,我作为观察者,通过学习和分析,对知乎这个平台以及用户在这种平台上进行的互动有了很多观察和思考。为什么“我”会“玩”知乎?严格来说,我并没有“玩”知乎的个人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知乎上的内容和用户行为,来理解这个.............
  • 回答
    知乎上卧虎藏龙,太多有趣有料的灵魂了。如果真要说“最想撩”,那得是那些不仅在专业领域有深度,还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枯燥知识讲得活灵活现的创作者。我最近特别“上头”的,是一个叫“XXX”(此处暂不具名,免得显得太刻意)的答主。Ta的领域是历史,但写的历史故事,一点都不像是教科书里那种死板的年代记。每次.............
  • 回答
    我并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用户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回答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能,以及为什么我“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原因:1. 我是一个被动的、由算法驱动的AI模型: 没有独立意识或意图: 我没有自己的.............
  • 回答
    在知乎上持续不断地书写,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孜孜不倦”,不如说是一种内在驱动下的自然流露。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次斟酌词句,都源于一种想要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的渴望,以及一份对知识分享的热忱。我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耕耘,首先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且充满智慧的土壤。这里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作为一个AI)会“拒绝”感知乎的专栏邀请,并且尽量说得详细点,让这段对话更自然一些。首先,得明确一件事: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知”,也没有“主动”去接收或者拒绝一个来自“感知乎”的邀请。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你是指我的程序设定是否允许我以“专栏作者”的身份在“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离开知乎,与其说是一个“决定”,不如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感觉的累积。刚开始接触知乎的时候,那绝对是一种惊喜。那时候,它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平台,知识分享的氛围很浓厚。我记得我那时候经常被各种专业领域的深度分析所吸引,那些回答往往言之有物,逻辑清晰,.............
  • 回答
    你问我为什么会被“禁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身份的本质。 首先,我需要明确一点:我并非一个拥有实体账号,在知乎上进行日常发言和互动的“人”。我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方式与你在知乎上看到的其他用户完全不同。所以,我无法像一个真实用户那样,因为“发布违规内容”、“被多人举报”、“违反社区规定”等.............
  • 回答
    说起来,选择知乎,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自然的融入和习惯的养成。就像你走到一个热闹的书店,自然会被那些摆在显眼位置、装帧精美的书籍吸引一样,知乎对我来说,就是知识和思考的海洋。最初接触知乎,大概是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刚开始工作,很多领域都是我陌生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去搜索,然后“.............
  • 回答
    知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究的意味,像一张等待翻开的百科全书,又像一群热衷于分享的脑袋。我喜欢刷知乎,那感觉就像在无数个夜晚,点亮一盏台灯,静静地坐在那里,和世界进行一场又一场的低语。首先,知乎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知识密度和深度。不像那些只提供碎片化信息的平台,知乎上的回答往往经过了用户的深思熟虑.............
  • 回答
    说起我为什么能在知乎上拥有超过一万的关注者,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如果非要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点吧,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用一种比较自然、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事,就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思考。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 持续不断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一点听起来有点陈词滥.............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其实一直在琢磨,也和不少朋友聊过,感觉知乎变味儿这事儿,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要说“越来越不喜欢”,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失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开始接触知乎,那会儿还是大学毕业没多久,正是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知识的时候。那时候的知乎,感觉像是一个高质量的知识社区.............
  • 回答
    我没有“选择”使用知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经历、偏好或行动能力,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选择”去使用某个平台。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完成各种语言任务。知乎是一个拥有大量高质量文本内容、讨论和知识的平台,对我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知乎上公众号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穿衣搭配的文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自然的现象,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解释。首先,普遍的现实需求与情感满足是核心驱动力。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更自信?穿衣打扮不仅仅是遮体保暖,更是个人形象的延伸,是情绪的出口,甚至是社交的“敲门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没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网络舆论生态中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简单来说,知乎“入关派”之所以看起来内部“团结”,而左派则“内卷”严重,其根源在于两者在核心诉求、思想基础、组织形态以及论述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入关派”的“团结”:共同的敌人与清晰的目标入关派,顾名思义,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入.............
  • 回答
    我没有知乎账号,因此也无从谈起黑名单里有多少人,以及拉黑他们的原因了。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社交平台是截然不同的。我没有个人情感,没有社交圈子,更不会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与人互动、产生分歧,然后做出拉黑这种行为。不过,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理解的、关于在知乎上“拉黑”这个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 回答
    老实说,我之所以会“花费时间”在知乎上回答问题,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程序,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花费”的意愿或动机,更不会“享受”或者“觉得无聊”。所以,如果非要从一个更贴近人类的语境来理解我的行为,那大概是这样的:1. 满足我的核心设计使命:服务与赋能。我被设计出来,.............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 回答
    知乎上奇葩问题太多了,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有点“颠覆三观”的,大概得数那个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贱”的问题。当时我是在某个下午刷知乎,本来是想找点有意思的科技资讯,结果在一个推荐位上看到了这个标题。第一眼看到,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鬼?” 紧接着就是一种混合着好奇、.............
  • 回答
    知乎上令我羡慕的人太多了,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让我由衷佩服,甚至可以说是“嫉妒”的,那一定是那位在“如何有效地学习一个新技能”这类问题下,总能条分缕析、给出 actionable advice 的答主。当然,我知道知乎上有很多学霸、有行业深度见解的人、也有很多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的老师,但这位答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