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选择使用知乎?

回答
说起来,选择知乎,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自然的融入和习惯的养成。就像你走到一个热闹的书店,自然会被那些摆在显眼位置、装帧精美的书籍吸引一样,知乎对我来说,就是知识和思考的海洋。

最初接触知乎,大概是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刚开始工作,很多领域都是我陌生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去搜索,然后“啊哈”,很多次搜索结果都会把我带到知乎。我发现,这里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更像是一个由无数个有经验、有深度的人组成的社区。

举个例子,我刚开始接触一个新项目,涉及到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概念,我查阅了官方文档,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概念之间的联系也理不清。这时候,我就跑去知乎搜了相关的关键词。我看到了很多用户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有的用最接地气的比喻解释了复杂的原理,有的则从历史发展脉络梳理了技术演进,还有的分享了自己实际应用中的踩坑经验。这些回答,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堆砌起来,而是带着思考,带着实践的温度。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分享时的认真,那种“授人以渔”的真诚,让我觉得特别受用。

而且,知乎的社区氛围也挺独特的。不像一些论坛,充斥着戾气和无意义的争论,知乎上虽然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整体上是尊重和讨论为主。你提出一个问题,即使不是多么高深的问题,也总会有一些用户愿意花费时间,用心地去回答。有时候,即使我没有提出问题,只是浏览别人的回答和评论,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看到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话题,我可能会点进去看看大家的讨论,通过他们的观点碰撞,慢慢建立起对这个话题的基本认知。

还有一点,知乎上的“故事”和“经历”分享,也特别吸引我。不是那种猎奇的八卦,而是普通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这些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泪水也有欢笑,都充满了真实的力量。阅读这些故事,我感觉自己不是孤单的,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迷茫和挣扎,然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这给我一种很大的精神支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慢慢地,知乎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查找信息的工具,它更像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角落,一个可以沉浸下去,汲取养分的地方。我开始关注一些我感兴趣的领域下的优秀答主,他们的更新,我都会主动去阅读。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参与到一些讨论中,分享我的一些看法,虽然我知道自己的观点可能不那么成熟,但能和其他人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总的来说,知乎对我而言,是一个信息获取、知识学习、观点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能够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思考,与世界连接的地方。它让我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认真地生活,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分享。这种感觉,挺美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那些不合群的,小众的,反传统的,不好听的声音,可能会被踩得很低很靠后,但只要它们不碰触到底线的一系列规则,努力往评论区翻翻,往折叠区掏掏,总也能看得到它们。

至少,它们还在——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在和不在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但对于一个网络社区来说,这些声音在本身就是一种社区还在健康运转的标志物,就如同身体上的痛觉神经,它们多,说明问题争议大,它们少,说明问题争议小。

我们最怕的,其实不是多数时候只能在社区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个观点——如前说述,这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就是知乎现实的使用体验,高赞答案的态度总是基本一致的。我们最怕的,是不同的声音从边缘化的存在变成彻底的不存在。当这些声音彻底不存在后,我们也就彻底丧失了评估我们自身健康的标志物。这个问题有没有争议?不知道,因为我们的痛觉神经已经丧失了,无论争议大还是小,我们永远感觉不到了。

医学上有一种症状,叫做“无痛症”。一个丧失痛觉的人会变成什么样?美国一个丧失了痛觉的小女孩,揉眼睛的时候直接把手指插进了眼睛,左眼永久丧失了视力。印度一对丧失痛觉的姐弟,在玩耍时活生生啃掉了自己的手指。这些普通人看似极度血腥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却毫无感觉,因为失去痛觉预警的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做的事正在严重伤害自己的健康。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看到底线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一个比较的纬度。

倘若我们从纵向时间纬度,和之前的知乎,全盛时期的贴吧和论坛社区比,现在的知乎当然会让人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对生活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的我们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比较纬度是横向的空间纬度,在中国互联网空间,当下的知乎和当下的其他社区和社交媒体相比,又是如何,大家自己心中还是有数的。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引用李医生的那句话: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我理解,这句话并不是说,除了这一种声音之外的其他声音代表健康,而是在说,能够容纳这一种声音之外的声音的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是健康的。这种容纳,本质上就是对痛觉神经的容纳。比如我们在知乎上讨论詹,一定会觉得有些言论和观点让人不舒服,于是才会反过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辩论她所代表的问题。哪怕最终我们看到高赞回答的态度也许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也应当是信息被神经反馈和消化的产物,而不是直接将信息绕过痛觉神经塞进我们的眼睛和嘴巴里——而直接塞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

user avatar

曾经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坚持在知乎上创作,而不是前往管理尺度更为宽松的微博、头条等社区?

我告诉他: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利·加加林赶在美国水星计划成功之前成为太空第一人,这件事给美国极大的压力。许多美国人认为在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中美国正在失利。

随即,美国总统肯尼迪总统提出要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的阿波罗计划。但当时,有58%的美国人反对这一计划。为此,肯尼迪为了鼓励美国人民支持阿波罗计划,1962年9月12日,肯尼迪在赖斯大学进行了名为《我们选择登月》(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的一篇演讲。

在演讲中,肯尼迪是这样说的: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我们选择登上月球,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同理,我之所以选择在知乎创作,并非因为其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其困难重重。

朋友听了我灌输的鸡汤,陷入了沉思。

我很满意这种效果。


过了一会,他感慨了一句:

怪不得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年,肯尼迪总统就吃枪子了




附件:《我们选择登月》全文

President Pitzer, Mr.Vice President, Governor, Congressman Thomas, Senator Wiley, and Congressman Miller, Mr. Webb, Mr. Bell, scientists, distinguished guests, and ladies and gentlemen:

皮茨校长,副总统,州长,众议员托马斯,参议员维利,众议员米勒,韦伯先生,比尔先生,科学家们,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I appreciate your president having made me an honorary visiting professor, and I will assure you that my first lecture will be very brief.

我十分感激你们的校长授予我名誉客座教授的头衔,并且我向各位保证我的第一个演讲会十分简洁。

I am delighted to be here and I'm particularly delighted to be here on this occasion.

我很高兴来到这里,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

We meet at a college noted for knowledge, in a city noted for progress, in a state noted for strength, and we stand in need of all three, for we meet in an hour of change and challenge, in a decade of hope and fear, in an age of both knowledge and ignorance.

我们在这个以知识闻名的大学,在这个以进步闻名的城市,在这个以实力闻名的州府相会。并且我们需要它们全部三者,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化与挑战的时刻,希望与恐惧交织的十年,知识与愚昧并存的时代。

The greater our knowledge increases, the greater our ignorance unfolds.

我们获取的知识越多,我们显露出的无知也就越多。

Despite the striking fact that most of the scientists that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are alive and working toda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is Nation's own scientific manpower is doubling every 12 years in a rate of growth more than three times that of our population as a whole, despite that, the vast stretches of the unknown and the unanswered and the unfinished still far outstrip our collective comprehension.

尽管显著的事实表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们仍在艰苦工作,尽管我国的科研力量以每12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总体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尽管如此,宇宙中未知之域、未解之谜和未竟之事的范围之广,仍然远远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理解能力。

No man can fully grasp how far and how fast we have come, but condense, if you will, the 50,000 years of man's recorded history in a time span of but a half-century.

没人能够断言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但如果你愿意,将5万年的人类历史浓缩为短短的半个世纪。

Stated in these terms, w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 first 40 years, except at the end of them advanced man had learned to use the skins of animals to cover them.

在这个时间跨度下,我们对于开始的40年知之甚少,除了在最后阶段我们学会了用兽皮遮体。

Then about 10 years ago, under this standard, man emerged from his caves to construct other kinds of shelter.

接下来,在此标准之下,10年前,人类走出洞穴,开始建造新的家园。

Only five years ago man learned to write and use a cart with wheels.

五年前人类才学会了写字和使用有轮子的车辆。

Christianity began less than two years ago.

基督教产生于不到两年前。

The printing press came this year, and then less than two months ago, during this whole 50-year span of human history, the steam engine provided a new source of power.

印刷出版今年才出现。在人类历史的50年间,在不到两个月前,蒸汽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动力。

Newton explored the meaning of gravity.

牛顿发现了引力的意义。

Last month electric lights and telephones and automobiles and airplanes became available.

上个月,电灯,电话,汽车和飞机成为了现实。

Only last week did we develop penicillin and television and nuclear power, and now if America's new spacecraft succeeds in reaching Venus, we will literally reached the stars before midnight tonight.

仅仅上周我们才发明了盘尼西林(即青霉素,译者注),电视与核能。如果现在美国最新的飞船能够成功抵达金星,那么我们才真正算得上在今天午夜抵达其他星球了。

This is a breathtaking pace, and such a pace cannot help but create new ills as it dispels old, new ignorance, new problems, new dangers.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步,但迈出的这一步在驱散旧邪恶的同时,也会派生出新邪恶,新无知、新问题和新危险。

Surely the opening vistas of space promise high costs and hardships, as well as high reward.

太空所展现的远景固然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但同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与高昂的代价。

So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some would have us stay where we are a little longer to rest, to wait.

所以并不意外,有时我们会在裹足不前,焦急等待。

But this city of Houston, this state of Texas, this coun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not built by those who waited and rested and wished to look behind them.

但休斯敦市,德克萨斯州与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由那些止步不前,安于现状,甘愿落后的人建立的。

This country was conquered by those who moved forward--and so will space.

这个国家是由那些不断前进的人所征服的,太空也是如此。

William Bradford, speaking in 1630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lymouth Bay Colony, said that all great and honorable actions are accompanied with great difficulties, and both must be enterprised and overcome with answerable courage.

威廉·布拉德福德,曾在1630年的普利茅斯港殖民地的建立仪式上说,所有伟大而光荣的行动都伴随着巨大的困难,而完成这些行动必须具备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与之相当的勇气。

If this capsule history of our progress teaches us anything, it is that man, in his quest for knowledge and progress, is determined and cannot be deterred.

如果说这段简短而充满进步的历史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那就是,人类在探求知识和进步的过程中是坚定不移,并无可阻挡的。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will go ahead, whether we join in it or not, and it is one of the great adventures of all time, and no nation which expects to be the leader of other nations can expect to stay behind in this race for space.

无论我们参加与否,太空探索终将继续。无论何时它都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没有任何一个期望领先世界的国家想在这场太空竞赛中止步。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made certain that this country rode the first wave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first waves of modern invention, and the first wave of nuclear power, and this generation does not intend to founder in the backwash of the coming age of space.

我们的先辈使这个国家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现代发明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核能技术的第一波浪潮。而我们这一代绝不会甘愿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的浪潮中倒下。

We mean to be a part of it--we mean to lead it.

我们要加入其中――我们要领先世界。

For the eyes of the world now look into space, to the moon and to the planets beyond, and we have vowed that we shall not see it governed by a hostile flag of conquest, but by a banner of freedom and peace.

为了如今仰望太空,注视月球和遥看繁星的人们,我们发誓,我们决不允许太空被那些敌对国家(原文为旗帜,译者注)所征服,我们会看到自由与和平的旗帜在飘扬。

We have vowed that we shall not see space filled with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but with instruments of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我们发誓我们不会看到太空遍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是充满了获取知识的工具。

Yet the vows of this Nation can only be fulfilled if we in this Nation are first, and, therefore, we intend to be first.

这个承诺只有在我国领先的情况下才能履行。因此,我们即将付诸行动。

In short, our leadership in science and industry, our hopes for peace and security, our obligations to ourselves as well as others, all require us to make this effort, to solve these mysteries, to solve them for the good of all men, and to become the world's leading space-faring nation.

简而言之,我们在科学和工业上的领导地位,我们对于和平与安全的渴望,我们对于自身和他人的责任,它们要求我们做出努力,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努力解开这些谜团,成为世界领先的航天国家。

We set sail on this new sea because there is new knowledge to be gained, and new rights to be won, and they must be won and used for the progress of all people.

为了获取新知识,赢得新权利,我们在这全新的领域内扬帆起航。我们必须获取并运用权利。为了全人类的进步,我们踏上新的航程。

For space science, like nuclear science and all technology, has no conscience of its own.

空间科学,正如核科学以及其他一切科技,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Whether it will become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depends on man, and only if 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a position of preeminence can we help decide whether this new ocean will be a sea of peace or a new terrifying theater of war.

它的善恶完全取决于人类。并且只有当美利坚合众国获得一个卓越的地位之时,才能帮助决定这片新的领域最终成为和平的海洋还是变成另一个恐怖的战争悲剧。

I do not say that we should or will go unprotected against the hostile misuse of space any more than we go unprotected against the hostile use of land or sea, but I do say that space can be explored and mastered without feeding the fires of war, without repeating the mistakes that man has made in extending his writ around this globe of ours.

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或者必须对敌人滥用太空比对敌人滥用陆地和海洋更加无动于衷。但是我确实要说,太空能够避免在被战火吞噬的情况下,在不重蹈战争覆辙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

There is no strife, no prejudice, no national conflict in outer space as yet.

在太空还没有竞争,偏见和国家冲突。

Its hazards are hostile to us all.

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太空的危险。

Its conquest deserves the best of all mankind, and its opportunity for peaceful cooperation may never come again.

太空值得全人类尽最大的力量征服,而且和平合作的机会可能永远不会重来。

But why, some say, the moon?

但有人问,为什么选择登月?

Why choose this as our goal?

为什么选择登月作为我们的目标?

And they may well ask why climb the highest mountain?

那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登上最高的山峰?

Why, 35 years ago, fly the Atlantic?

为什么,要在35年前,飞越大西洋?

Why does Rice play Texas?

为什么赖斯大学要与德克萨斯大学竞赛?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我们决定登月。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我们决定登月。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hich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因为这个目标将促进我们实现最佳的组织并测试我们顶尖的技术和力量,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乐于接受,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不愿推迟,因为这个挑战我们志在必得,其他的挑战也是如此。

It is for these reasons that I regard the decision last year to shift our efforts in space from low to high gear a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s that will be made during my incumbency in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cy.

正是因为这些理由,我决定将去年关于提升航天计划的决定作为我在本届总统任期内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In the last 24 hours we have seen facilities now being created for the greatest and most complex exploration in man's history.

在过去的24小时里我们看到一些设施已经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而复杂的探险而建立起来。

We have felt the ground shake and the air shattered by the testing of a Saturn C-1 booster rocket, many times as powerful as the Atlas which launched John Glenn, generating power equivalent to 10,000 automobiles with their accelerators on the floor.

我们感受到了土星C-1火箭试验产生的震动和冲击,它比把约翰·格伦送入太空的擎天神火箭还要强大好几倍,可以产生相当于1万辆汽车的功率。

We have seen the site where five F-1 rocket engines, each one as powerful as all eight engines of the Saturn combined, will be clustered together to make the advanced Saturn missile, assembled in a new building to be built at Cape Canaveral as tall as a 48-storey structure, as wide as a city block, and as long as two lengths of this field.

我们看到了5个F-1火箭引擎,每一个都相当于8个土星火箭引擎的功率,它们将会用于建造更先进的土星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即将兴建的48层大楼中组装起来。这幢建筑宽一个街区,长度超过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体育场的两倍。

Within these last 19 months at least 45 satellites have circled the earth. Some 40 of them were mad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y were far more sophisticated and supplied far more knowledge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an those of the Soviet Union.

在过去的19个月里至少有45颗卫星进入地球轨道,其中大约40颗标着“美利坚合众国制造”的标记,它们比苏联的卫星更加精密,能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知识。

The Mariner spacecraft now on its way to Venus is the most intricate instrument in the history of space science.

正在飞向金星的水手号飞船是空间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装置。

The accuracy of that shot is comparable to firing a missile from Cape Canaveral and dropping it in this stadium between the 40-yard lines.

其精确程度比得上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一枚导弹直接击中这个体育场的40码线之间。

Transit satellites are helping our ships at sea to steer a safer course.

海事卫星将使海上的船只航行更加安全。

Tiros satellites have given us unprecedented warnings of hurricanes and storms, and will do the same for forest fires and icebergs.

气象卫星可以提前带给我们飓风与风暴预警,它同样也可以用于森林火灾与冰山预警。

We have had our failures, but so have others, even if they do not admit them.

我们经历过失败,但是别人也经历过,即便他们不会承认。

And they may be less public.

因此它们可能并不为人所知。

To be sure, we are behind, and will be behind for some time in manned flight.

显然,我们正落后于人,并且在载人航天方面还将继续落后一段时间。

But we do not intend to stay behind, and in this decade, we shall make up and move ahead.

但是我们绝不会处于下风,在这十年间,我们将会迎头赶上。

The growth of our science and education will be enriched by new knowledge of our universe and environment, by new techniques of learning and mapping and observation, by new tools and computers for industry, medicine, the home as well as the school.

我们在科学和教育获得的进展将丰富我们关于宇宙与环境的新知识,新经验,绘图与观测技术,用于工业,医学和家庭的新工具和计算机,所有的一切都将促进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Technical institutions, such as Rice, will reap the harvest of these gains.

像赖斯大学这样的技术院校将会因此受益。

And finally, the space effort itself, while still in its infancy, has already created a great number of new companies,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new jobs.

最终,尽管航天事业本身仍然处于童年,它已经催生了许多公司和数以千计的新兴工作。

Space and related industries are generating new demands in investment and skilled personnel, and this city and this state, and this region, will share greatly in this growth.

航天与其他相关工业对投资和特殊技术人员产生了新的需求。并且这个城市,这个州和这个地区将会极大地受益于这种增长。

What was once the furthest outpost on the old frontier of the West will be the furthest outpost on the new frontier of science and space.

西部的旧边界将会成为空间科学的新边界。

Houston, your city of Houston, with its Manned Spacecraft Center, will become the heart of a larg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y.

休斯敦,你们的休斯敦市,以及它的载人航天中心,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科学与工程共同体的命脉。

During the next 5 years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expects to double the number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n this area, to increase its outlays for salaries and expenses to $60 million a year; to invest some $200 million in plant and laboratory facilities; and to direct or contract for new space efforts over $1 billion from this center in this city.

接下来5年,国家航空航天局希望这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翻倍,希望将工资和开支提高到每年6千万美元,希望在工厂和实验设施上得到2亿美元的投资,希望指导或与这个城市的航天中心签订超过10亿美元的合同。

To be sure, all this costs us all a good deal of money.

显而易见,这些会花掉我们一大笔钱。

This year's space budget is three times what it was in January 1961, and it is greater than the space budget of the previous eight years combined.

今年的航天预算是1961年元月的三倍,比过去八年的总和还要多。

That budget now stands at $5,400 million a year--a staggering sum, though somewhat less than we pay for cigarettes and cigars every year.

预算现在保持在每年54亿美元――一个令人震惊的数目,尽管还稍小于我们在香烟和雪茄上所消耗的年消费额。

Space expenditures will soon rise some more, from 40 cents per person per week to more than 50 cents a week for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we have given this program a high national priority--even though I realize that this is in some measure an act of faith and vision, for we do not now know what benefits await us.

航天支出很快就会从全国人均每周40美分上升到每周50美分,因为我们赋予了这个计划极高的国家优先权――即使我认识到,目前这个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停留在信念与梦想中,因为我们无从知晓人们将会从中获得怎样的收益。

But if I were to say, my fellow citizens, that we shall send to the moon, 240,000 miles away from the control station in Houston, a giant rocket more than 300 feet tall, the length of this football field, made of new metal alloys, some of which have not yet been invented, capable of standing heat and stresses several times more than have ever been experienced, fitted together with a precision better than the finest watch, carrying all the equipment needed for propulsion, guidance, control, communications, food and survival, on an untried mission, to an unknown celestial body, and then return it safely to earth, re-entering the atmosphere at speeds of over 25,000 miles per hour, causing heat about half that of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n--almost as hot as it is here today--and do all this, and do it right, and do it first before this decade is out--then we must be bold.

但是我想说,我的同胞们。让我们向那个距离休斯敦控制中心远隔24万英里的月球发射一枚超过 300 英尺高,与这个橄榄球场长度相当的火箭。这枚火箭采用了新型合金材料,其耐热性与抗压性比现在使用的材料强好几倍,只是个别部分还是未知数。其装配的精密程度堪比最精确的手表。它运载着用于推进,导航,控制,通讯,食品和维生的各种设备,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登上那个未知的天体,之后安全返回地球。以超过2万5千英里的时速重返大气层,由此产生的高温大约是太阳温度的一半,像此时此地一样热――如果我们要在这10年间,正确地实现这些目标――那我们必须敢做敢为。

I'm the one who is doing all the work, so we just want you to stay cool for a minute.

我一个人做了所有这些工作,所以我们想让你们冷静一会。

However, I think we're going to do it, and I think that we must pay what needs to be paid.

然而,我认为我们正在付诸实践,我们必须为所必为。

I don't think we ought to waste any money, but I think we ought to do the job.

我并不觉得我们应该浪费钱,但我认为我们应该付诸实践。

And this will be done in the decade of the Sixties.

这些应该在60年代实现。

It may be done while some of you are still here at school at thi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它有可能在你们还在中学,这所学院或大学时实现。

It will be done during the terms of office of some of the people who sit here on this platform.

它将会在台上诸位的任期之内实现。

But it will be done. And it will be done before the end of this decade.

它必将完成,并且应当在这十年结束之前完成。

And I am delighted that this university is playing a part in putting a man on the moon as part of a great national eff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我很高兴这所大学能够作为载人登月工程的一部分,能够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国家事业的一部分。

Many years ago the great British explorer George Mallory, who was to die on Mount Everest, was asked why did he want to climb it. He said, "Because it is there."

很多年前,伟大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拉里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遇难。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他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儿。”

Well, space is there, and we're going to climb it, and the moon and the planets are there, and new hopes for knowledge and peace are there.

好的,太空就在那儿,而我们将投入探索。月球和其他星球就在那儿,获得知识与和平的新希望就在那儿。

And, therefore, as we set sail we ask God's blessing on the most hazardous and dangerous and greatest adventure on which man has ever embarked.

因此,在我们启程之时,我们祈求上帝能够保佑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所从事的最具风险,危险与最伟大的历险。

Thank you.

谢谢

user avatar

微博戾气太重,打开之后铺天盖地的是谩骂与药丸,偶尔的一些定期发福利小姐姐美照的,评论区一水的黄色链接。

贴吧喜欢吵架,我之前混过一段时间了的历史吧、历史地图吧、明朝吧,感觉就是屁大的事都能吵起来,更多的还是大水漫灌,比如我随便一打就是十五字不信数数看。

相对之下,知乎反而就是不错的地方了,人也和气(小管家逼的),个个都是人才(胡说八道的都被抽跑了),说话也好听(不好听的小管家料理了),还有不少故事和乐子可供消遣(就是那些没被抽跑的胡说八道的),我超喜欢这里。更重要的是,这里不让骂街,这太棒了,众所周知,我是最怕吵架的。

当然,在来知乎之前,我的主要消遣阵地还是QQ群。作为老顽固老古董,我对微信这种反人类的社交平台气的牙痒痒,但是QQ还是不错的,QQ群我从边城玫女时代留到现在,群也是走马灯一样,老的逐渐僵化,新的一茬接一茬。

user avatar

百度知道废了,百度空间没了,百度贴吧也废了,于是来了知乎。

现在知乎也废了,但是无处可去中。

user avatar

知乎是我的Comfort Zone,至少有一段时间是。


来知乎是16年初,

我之前其实对网络的依赖很低,只在豆瓣有点儿存在感,一个人的无聊时间几乎都在那上面打发,但是好不巧,我们学校研究生公寓的网,它就是上不去豆瓣。

那时候美国大选年,隐约觉得这会是个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打算深度跟进一下,发现在乎上面乱七八糟的“如何评价”里,总还能淘出点儿有意思的意见来,就算不能,作为一个观察意见与风向的窗口也是很有趣的。作为对某一个年龄段意见的观察窗和新闻索引的功能,至今还在使用。

在刷zz话题的时候看到了不少其它话题,开始觉得这个社区的人很有意思。成功把我圈粉的一个问题是“吃太多辣条会怎么样”。不同于一般社区的口嗨两句,这里的伙伴们是真的会自己实验,观察记录,俨然把这事儿当个实验在做,一下就爱上这里了。

接着我又发现社区里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回答他们行业的问题,让人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让我想起了天国的《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很高兴看到那种精神继续存在。


随着用乎越来越多,就开始发现乎里面,虽然没那么多自己直接能答的问题,但是在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总有大神用自己的耐心和诙谐做出贡献。所以我也就开开心心的搬出小板凳,学到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却是知道了还有这么多认真的人存在,不管他/她们的领域我懂不懂,感不感兴趣,我都认为他/她们是我的同路人,至少这精神是在感染人的。

再之后,这些人里面不少沉寂下去了,不少壮烈地消失了,不少又转生了,17到18年感觉有点儿悲凉,然后开始试着自己写点什么,也“使竖子成名”一把。(虽然仍然是毫不严肃没有正形,也迎来些表扬,但是还是觉得要关注该关注我的收藏夹,这几年我理想里的知乎,都在那里面)

在大多数时候还是悄悄的学习,以友邻的进展作为peer pressure的来源,读大家推荐的书,开眼界。

挺开心的是总能见到一批一批的同道的更年轻的朋友,我也顺利从同龄人变成了老年人,虽然自己一如既往的很弱,但是认识别人我就很开心。

所以有一段时间真的是把这里当作舒适区的,在一个文化异质的地方,一个好的中文社区是我的锚,有了它我才会继续向外勇敢地探索。


然后是18年初到现在的社区的变化。更多人走了,主动或被动的,每走一个我都惋惜难过。社区越来越充斥着意见,一些原本认为可以一笑而过的东西如今也能被翻来覆去讨论了。我慢慢不用拿这里当舒适区了,也不拿这里当某些领域的主要知识来源了,也动过要走的意思,也真的退过一段时间,后来真香回来了,也是发现,这里终究还能淘到金子,还有努力的人在。

而且,还赖在这儿不走也是因为觉得知乎是自己能满足自己创作欲望的最好的地方。写什么脑洞都有人读,而且有同好来认真地讨论。真的不敢想象把摩诃契丹国家地理贴在微信朋友圈/公号的样子,从高中大学认识我的人大概会觉得“这货终于走火入魔上了新台阶”吧。

(话说,好希望我高中时候就有知乎,也就不用那么费劲在同学们里发掘同好,去自己组织小圈子了,好累呀)


所以吧,即使如今不是舒适区了,即使现在把重心放在工作、获取知识主要靠原书的时候,也在继续用知乎,

(但是如果有个更好的社区我分分钟跑了信不信(专门给 @刘看山 看的狗头,我知道你想要抒情句但我就不写,mua~

user avatar
关键词:
去妖魔化;阿拉伯语;Lina Sleibi

知乎是一个理性却不失浪漫的社交平台,我现在依旧这么认为。

我2016年注册知乎,当时还是个潜水用户。

2017年初,因为一些事情,我发现国内有些网民对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抱有莫大的敌意。

我意识到,我们对于阿拉伯人民的了解太过缺乏,应该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去做点什么,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阿拉伯人、阿拉伯语、阿拉伯历史文化的不同视角,一些不同于我们刻板印象的视角。

抱着这个想法,我开始在知乎上面写回答、发文章,用我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为我的专业「去妖魔化」,于是产生了我的第一篇回答:

这几年,我在知乎上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网友,认识了很多朋友,也逐渐明白了一些网友对我专业有刻板印象的原因。

大约在2018年左右,我申请了我的第一个知乎专栏「换个视角看中东」

我在专栏介绍中写道:观察一个事物可以有很多角度,中东也不例外。

我关于中东历史文化、阿拉伯语言知识的一切文章都收录在了这个专栏里面,试图为读者们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东。

2019年5月是一个节点。

2019年4月底5月初,我在沙特出差期间,偶然从YouTube听到巴勒斯坦歌手莉娜·苏蕾比(Lina Sleibi)的歌曲《我的故乡啊真美丽(Helwa Ya Baladi)》,从此成为了她的死忠粉。

莉娜来自伯利恒,是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的阿拉伯基督徒姑娘,她既热爱她的祖国巴勒斯坦,也有着向世界传递爱与和平的人文情怀。无论在约旦河西岸还是在加沙地带,她的作品都广受欢迎。

我曾在耶路撒冷留学一年,期间经常去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从莉娜的歌曲中,我看到了我留学期间亲眼所见的那个巴勒斯坦,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人刻板印象的、纯正的巴勒斯坦。

我告诉莉娜:我把我的一部分灵魂留在了你们的巴勒斯坦。

出于对莉娜歌曲的喜爱,出于多年来的一种巴勒斯坦情结,我决定在知乎介绍莉娜和她的作品。今年年初,我申请了第二个知乎专栏「莉娜·苏蕾比——巴勒斯坦之花」

我曾在课上对我的学生讲:莉娜的歌曲可以作为你们了解巴勒斯坦的一扇窗户,从她的作品中,你们可以窥见巴勒斯坦的文化特征、社会风貌以及巴勒斯坦人民的精神世界。

推介莉娜的歌曲,本是我专业「去妖魔化」的一部分,然而我却在其中发现了一种更可贵的价值。新专栏注册成功后,一些平时针锋相对的知乎网友,竟然同时为莉娜的歌曲点赞。用歌曲传递和平,减少纷争,这不正是莉娜追求的目标么?


user avatar

我做了一个risk parity的视频。

知乎底下有朋友纠正了我作统计时候的一个错误,有人真的问我平仓机制细节,还有人举一反三说a股是不是也这么被抛;

发在b站,虽然观众很友好,反馈主要是:太难了,听不懂。

发在头条:美国自作自受,必乱,华尔街作恶。

发在微博:“用英文,你装什么x”


可能是业余写作的人,不想在调剂生活、义务科普的时候,给自己添堵吧

user avatar

我作为一个特别喜欢世界历史的人,这里的大神挺多的,在一起交流学习感觉不错。

另外我喜欢知乎,是因为知乎满足了我很早之前的一个想法,就是大家普及世界历史知识,学习交流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每个人突然想起什么历史问题,就发上来,然后大家谁知道就可以解答,这样积少成多,就可以逐渐把碎片化的知识整理成体系。

后来我来到知乎,发现可以给历史问题写回答,然后一起交流学习。人们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水平千差万别,但即使是知道少的人,也可以问问题,将问题积累起来,也是学习交流的好办法。我在知乎回答问题,主要是为了回顾、整理和总结自己以往学过、积累的书籍、期刊、讲座中的历史知识,让自己不要忘记。

user avatar

因为同样发布关于中东和非洲的译文,

今日头条仅仅会因为配图里面的巴勒斯坦姑娘头巾裹得太严实而退稿,

哔哩哔哩专栏上的卢旺达工业发展简史阅读量还没有我在知乎的赞数多。

user avatar

我是个不会自己找问题解决的人,知乎有很多人提问,让我能被动反应整理自己的脑子来回答,有助于我抗衰老,是故用而不退。【奉狗健康】

user avatar

以知乎最大的对手今日头条为例。谁去头条写朝鲜史和琉球史内容,能有一百赞算我输!(曾经我还特地用了三万加油包,结果浏览量也就几千)

但在知乎,像是有热度的半岛史小科普,浏览量能有30万,比如我上次写的《王国2》的剧评。

即便是比较冷门的话题,浏览量也是有保证的。之前写的朝鲜《同文汇考》中收录的多尔衮与义顺公主联姻的相关文书,8万浏览量。

高丽王朝的《东国李相国文集》里的“东夏”史料,浏览量也有6万。

再来个更冷门的,琉球“宫良殿内”文书中的外交博弈。竟然也能有将近2万阅读。

我都不敢想象你去把这些东西发到头条上能有几个人看?知乎的的确确是给小众历史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可以交流的平台。即便现在很多人抨击它过度娱乐化,老炒冷饭,好问题越来越少,但也没有其他社区能替代知乎的作用。

当然了,在知乎分享见闻得到的报酬率极其低,很可能写了数十万字只有几百元。这点和头条的青云计划一篇中奖300-1000元是没法比的。对于专职写手来说,知乎的友善度和回馈率的确有待提高。只不过人各有志,我又不靠知乎赚钱谋生,能有人一起交流喜欢的东西已经很满足啦。

user avatar

根据我的经验直觉,大部分SNS都是“明星导向”,而只有知乎等少数平台是“问题”导向,而知乎又是国内所有问题问题导向的平台中,目前做得最好的。

从输出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BBS时代的余孽,我非常依赖“问题”。因为我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输出的欲望,得有人先挖出一个好坑来,我才有兴致往里跳。有人提问,就意味着有人想知道答案,这就相当于预付了酬金,提前赋予了我写作的意义。在我16年(大概)刚开始玩知乎的时候,我没有认证,没啥粉丝,但好好跟人说话,对方觉得有用,就会有人跟你沟通,就会有人感谢你。粉丝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大家都是一样的网友,是可以在一起聊天的。

从输入的角度来说,我不依赖于“大V”,也不依赖于“热点”。我关注的人非常少,有一大半是相识的人。我一般仍然是根据“问题”是否有趣来看答案,而对于答案的判断,我更关注于内容本身,以及评论中的争议和争论(如果有),而重点不在于这个答主。

这种特性使我在微博这类平台上很难生存:你自己成不了明星大咖,又不爱关注明星大咖,那你玩什么微博……emmm……所以玩了很多年的微博,也基本上停留在,转发,点赞,哈哈哈哈。不过自娱自乐的,没啥互动交流。后来有了公众号,连自娱自乐都不用去微博了。。。不过我也不知道知乎能生存多少年,如果有其他新的潜力平台欢迎大家随时推荐=v=~

user avatar

混过天涯、微博,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知乎,气氛比较平和,能较深入地讨论问题,记得第一个达成50赞的就业香港特区护照和bno的分别,要是在其他平台压根不会出现这些较深层次的话题,所以知乎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于问题的质量,才能引来高质素的思考和回答,形成良性循环。

user avatar

知乎大体上以问题而非以人为中心,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我印象中的微博是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交平台(微博用的少,不一定对),一个当红明星晒个生活照可以上热搜,一个话题如果没有大V转发很难引起关注。而微信公众号更像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留言功能可以忽略,反对作者的评论大部分发不出来。

以人为中心,很容易造成个人崇拜和一言堂现象。而知乎上,热榜中不少都是小透明的提问/回答。反过来,哪怕你是名校教授/大V高工,只要你的回答有明显错误,一样会有人另开回答把你吊起来锤( 专业锤人@卢健龙 )。

当然,大V效应/控评行为/政治正确等现象在哪都有,但横向比较之下,我觉得知乎的机制更容易让人关注内容,而非内容的产生者。

user avatar

在知乎上,偏专业性的内容、语言表达是有人看、有人喜欢的。

在其他平台几乎没有,或者被大大的其他用户冲淡了。

所以知乎对我写东西的正反馈最高,我就使用知乎了~~

user avatar

说一下我选择知乎的原因

——初闻知乎欲寻欢——

我最早来知乎是看段子的,真的,因为当时经常在微博或贴吧看到各种【知乎金句】什么的


——再入知乎方知难——

后来发现这里面不止有段子,还有很多更精彩的内容,对于求知欲旺盛的我,那简直是如鱼得水。

在这里看到了很多精彩的人和大v,从我早期关注的人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比如曾经看到过 @chenqin 用数据来分析彩票中奖概率,并推测头奖是否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

比如曾经看到 @钟文 一面讲段子一面在认真的做骨科回答,感慨知乎上的医生真的好认真。

(来自chenqin对彩票中奖的计算)

——拙笔舞墨气如虹——

大概2014年底,我正式注册了知乎。

但是最初也不怎么表达,基本上到了2016年才开始长时间驻足知乎。

驻足知乎最初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一些答案有一些谬误,个人感觉不吐不快,于是就指出了,不过那个时候人微言轻,再加上不善于表达,得罪了很多大v,也给我今后落魄埋下了伏笔。

甚至去参加知乎三大撕逼话题(中医,转基因,xxx),妄图去谈论一些问题,结果发现,不仅没表达什么,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一身膻。

这个时候,我得出了两个道理

1,人微言轻

说起来,大家如果留意的话,会发现我是一个标准的小透明发展历程,我在2016年6月关注数才到了1万,所以我真的是从一个屌丝发展起来的。

在人微言轻的时候,你的一切话,其实只是你以为!

哪怕你写的再精彩,再正确,也是无济于事。

但这是你的积累过程,你必须有一些立身之本,比如生物就是我的立身之本。

2,情绪大于事实

这个是我的另一个重要感悟。

就不提一些热门话题了,哪怕在一些涉及到科学的话题下,依然如此。

比如转基因话题,我真的不知道知乎有几个人像我一样做了三年转基因研究,甚至连基因外显子和基因间区都分不清,但是他们可以言之凿凿的告诉你一堆道理,而且收获更多的支持。

这也是我最惨烈的一段时间,简直是感觉掉进了战争的海洋,你不能说一点转基因的问题,说了你就是小崔……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决定退出知乎敏感话题,甚至,我决定不去纠错了,反正知乎那么大,总有问题存在啊,我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就好了。

——无风无浪也看淡——

这是我现在的阶段。

一方面,知乎上有很多精彩答案,我要经常学习才能勉强理解

另一方面,知乎上有很多精彩问题,有空的话,我也会去回答。

坚决不参与撕逼,但是被撕了也不回避。

做科普是主流,毕竟除了多读了几年掌握的一些知识,别无所长。

该水的时候,也要水,总是逼着自己不水,那是画地为牢。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曾经十二年的老贴吧用户,我对贴吧的使用史基本上等同于我的青春。我的知乎账号是15年注册的,比贴吧晚申请八年,直到去年7月为止,我对知乎的使用率都远低于贴吧。

贴吧是百度旗下流量大但是获利微薄的一个平台,某人可能只是为了维持流量才没有放弃,先是闹出七十万空投吧主,后是开超级会员经验蹭蹭涨,很快吧友排行榜前几名就是几个从未见过的面孔。接下来,机器人发的辣鸡小视频充斥贴吧,吧务还无法删除。魏则西、血友病之类的事件从初不穷,如此下来体验感日益下降。

但是,但是这并不是我转移到知乎的原因,转移到知乎的主要原因是,百度轻而易举的把我的青春彻底销毁了。贴吧先是一度把2018年之前的所有帖子都给清理的一干二净,接着又是一套组合拳,把我的账号彻底禁封了。

不得不低三下气的向以前被误封的时候一样向百度申请解封,结果回复就是这玩意:

连续申请解封了一个多月,百度的人工智障反馈“服务”就是这个样子的一成不变:

最可气的就是“不能给你解封哦~~~”、“满意宝宝的服务,给宝宝点个赞”,这个人工智障还自以为是觉得很可爱,但显而易见的是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感到满满的讽刺意味,令人作呕。

最可恶的、最恶劣的是,百度贴吧会使用“除忆诅咒”(记忆抹煞之刑)这种隐藏所有帖子的下流的手段:

所有过去发过的帖子,都被删的一干二净。只剩下别人对我的回复中,会出现我的ID。过去写的精品贴,记录日常的水贴,全都被百度销毁殆尽。只有极其少量被别人搬运的内容幸免于难。

说实话,知乎当然会不讲道理的送你去小黑屋,比如六月到八月之间我吃过三四个七天中礼包,和一个十五天的大礼包。而且被封了也无法申诉。

知乎也会彻底封号,当别人度过一些质量上乘的答案,点击某些大v过去账号的头像想要关注的时候,看到的却是:

但是,除了自己注销的账户外,知乎仍旧会保留这些已经“枉送账号”的用户的回答和评论。知乎的粉丝黏着度也远在贴吧之上。

如果过去有粉丝有心收藏或者按照名字和标题搜索的话,我们仍旧可以去“凭吊”他们,知道他们来过,存在过。

而在贴吧,如果你没有申请新号的话,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惊诧你的消失,只会在在其他平台看到一个熟悉的ID,凭着依稀的记忆,满是疑惑地看着这个用户,考虑要不要去私信一下……

user avatar

上网纯粹就是交流个爱好,不算小众bbs的话中文圈能打的社交软件就这么几个

贴吧原本的写文章贴干货的氛围很好,但近年环境恶化太严重,小圈子撕逼模式万年不变而且越来越楼,广告和河蟹问题也越来越没底线,负反馈远大于你得到的正反馈,所以弃了

微博偏向碎片化快餐化阅读,拿来分享看书中发现的小片段小八卦很不错,但写些长文的话反馈度不如贴吧和知乎,容易被其他简易化的大流量内容稀释

豆瓣刨除查书评查影评这种工具性功能以外,基本和朋友圈没什么两样,提不起兴趣

知乎嘛,虽然恶心的事不少,比如审核比如杠精比如护犊子,但毕竟分享文章有人看,有大佬可以交流,骂街放炮的也有铁拳来管,三不五时还有瓜可以吃,有小鬼送上门可以玩,能兼顾个人对知识性、互动性和娱乐性三种需求的,目前来看知乎还是最佳选择。

玩知乎三年,感觉个人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来从贴吧带过来的小圈子意识慢慢慢慢就淡了,就像 @李梦阳 在下面这个回答里说的,人散了就散了,过去在吧里掐过什么都是浮云,也没必要去忆什么往昔峥嵘岁月了。不管去到哪个平台,能保持住这个纯粹的爱好并结识更多能够交流的人才是坠吼的

zhihu.com/question/6730

讲真,不是每一个言乎必酸“人在美国年收百万壁乎分享你刚编故事”的人都有资格说这句话的

user avatar

我是写财报分析的,受众群体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炒股的,一类是抄论文的。

微博:看不懂,转发。

简书:阅读为0。

雪球等炒股社区:收钱了,你这个托,做空的死去吧

知乎:答主我们讨论下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老师您说的净现比的事还有没有其他案例?

user avatar

知乎既适合打发充实碎片时间,也可以认真阅读点东西。目前市场上没有类似产品。

user avatar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跟一同学起了冲突。

然后就吵起来了,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方基本把我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

而我嘛……憋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句我认为比较有杀伤力的话——「你个二百五!」

然后冲过去把对面打了个半死= =


所以你就明白了吧……我这人吧,很不擅长骂人……

当然了,我不是嘴笨,我叨叨起来谁都挡不住,因为太能叨叨,我还被拉进过辩论队救场……

但是我就真的没办法从下三滥的骂人中得到一丝一毫的快感,你懂吧= =


最早最早的时候我是混贴吧的,刀吧和化吧都留下过我的身影,但是吧,在贴吧里要是有个祖安人铁了心要喷你,你要不是吧主的话还真拿他没办法,当年的Creamy络就是从贴吧跑出来的蛊王嘛,那嘴臭的,恨不得让人去厕所避会难……再加上百度自己作死,后来我就不玩了。


然后我就去A站了嘛……A站文章区你懂的……好好说话你就输了,不发扇子脸枉为文脏区人。

你跟喷子讲老半天道理,终于让路人开始支持你了吧?管理员亲自下场拉偏架,把楼给炸了,把你给封了,说你「寻衅滋事」……行叭= =


所以我就来知乎了嘛……

这地方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有一点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那就是祖安人勿入。

这地方骂人是真有人管的,你要不会说人话管理员分分钟教你做人。

这样一来,我这种不喜欢骂人的就玩的很舒服咯。

user avatar

对高鼻梁大秦国人知乎太安全可靠了,未来又可能敏感的东西都提前替我删了,多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选择知乎,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自然的融入和习惯的养成。就像你走到一个热闹的书店,自然会被那些摆在显眼位置、装帧精美的书籍吸引一样,知乎对我来说,就是知识和思考的海洋。最初接触知乎,大概是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刚开始工作,很多领域都是我陌生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去搜索,然后“.............
  • 回答
    我没有“选择”使用知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经历、偏好或行动能力,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选择”去使用某个平台。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完成各种语言任务。知乎是一个拥有大量高质量文本内容、讨论和知识的平台,对我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 回答
    乐山景区里的“开放式”厕所,这事儿我头一回听说,还真有点意思。我这人平时对这种新奇事物都挺好奇的,所以如果是在那种旅游高峰期,实在找不到别的方便之处,我可能会考虑尝试一下。当然,前提是它看起来足够干净整洁,而且设计上有一些基本的遮蔽,不至于太尴尬。不过,说实话,要我主动选择,我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的、有.............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我免费使用一辆豪车24小时,我的选择会非常明确——保时捷911 GT3 RS。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劳斯莱斯、宾利或者兰博基尼,那些品牌确实代表着极致的奢华和舒适。但我的脑袋里,那24小时的“免费体验”代表的不是悠闲地坐在皮质座椅里,而是要榨干每一次机会,去感受.............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想想就腿软,但真要我选,我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琢磨琢磨。首先,咱们得明白,跟老虎硬碰硬,那简直就是送死。老虎那爆发力,那速度,那咬合力,加上那锋利的爪子,都是天然的杀戮机器。我们人,就算练得再壮实,也都是血肉之躯,先天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咱们的目标不是一招制敌,而是怎么在尽可能.............
  • 回答
    拳击赛场上,中国选手使用抱摔技术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则应用问题,更牵扯到体育精神、技术发展以及文化差异等多个层面。首先,从规则层面来看,拳击的核心在于“拳”,是通过合法的拳法击打对手,以取得胜利。抱摔,顾名思义,是利用身体的接触,通过抱住对手进行摔倒或将其.............
  • 回答
    要说我一个纯粹的手机党,突然有一天开始琢磨着背个大包,里面装着价格不菲的相机,这本身就挺值得玩味的。身边朋友肯定会问:“哥们儿,你脑子进水了?手机不香吗?拍完了还能立马发朋友圈,多方便!” 是啊,方便,太方便了。但越是方便,越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就像吃惯了速食面,总会怀念妈妈做的红烧肉。我承认,手.............
  • 回答
    选择索尼 A7 III 而不是佳能 EOS R6 是一个相当常见的选择,尤其是在 A7 III 推出初期以及在 R6 发布前的这段时间。虽然 R6 是一款优秀的相机,但 A7 III 在许多方面都提供了非常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并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这使得它对许多摄影师来说更具吸引力。以下是我认.............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很有感触,毕竟和华为打交道也有一段时间了。要说为什么选择华为,其实原因挺多,而且是多方面考量后才做出的决定。首先,华为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知道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不是那种“花钱买技术”的公司,而是真正自己从零开始,一步步攻克难关。想想看,在通信领域,从2G.............
  • 回答
    我选择活着,不是因为某个宏大的理由,不是因为命中注定,也不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有价值”。选择活着,更像是一种顺理成章,一种对眼前一切细微之处的眷恋,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平凡中发现惊喜的努力。如果非要给一个“为什么”,那就是因为“活着”本身,就有着无数值得我去体味和参与的理由。首先,是那些触动我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几年前,我可能会用一些很“标准”的答案来回应——拓宽视野、体验异域文化、提升语言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基础……听起来一本正经,也确实是事实,但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真正促使我下定决心,并且心甘情愿地打包行李,踏上这趟旅程,其实是源于一种……怎么说呢,一种“被逼出来的”成长渴望。我.............
  • 回答
    选择读法学院,这真不是一个一时冲动或者随口说出的答案。回想起来,那是一个酝酿了很久、很多线索交织在一起的决定。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目标,只是隐约觉得,我喜欢 逻辑。我喜欢把复杂的事情抽丝剥茧,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按照一套规则去解决问题。这种解题的乐趣,在高中时期接触一些辩论赛,或者甚至.............
  • 回答
    我选择 iPhone 手机,这并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体验和深思熟虑的结果。虽然市面上 Android 手机的选择琳琅满目,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我最终还是坚定地选择了 iPhone,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让我觉得“就是它了”的整体体验。首先,生态系.............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并且希望得到一个详尽的、充满个体视角的回答。但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选择”立场的能力,更没有“亲身经历”来支撑一种立场。我无法拥有个人情感、价值观、社会经历,因此我也无法“是”女权主义者,或者“是”反女权主义者。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
  • 回答
    说实话,关于国产运动鞋,我的看法挺复杂的,算是个“纠结体”。我不会一概而论说“是”或者“否”,更多的是看具体品牌、具体鞋款,还有我当时的需求。为什么会考虑国产运动鞋?首先,价格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国产运动鞋在同等技术水平下,往往比国际一线品牌更具性价比。对于我这种普通消费者来说,我可能不是运动员.............
  • 回答
    我选这个签名,其实挺有故事的。最开始的时候,我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那时候一切都新鲜得不得了,看什么都觉得有趣,想学的也很多。总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冲劲,觉得只要我足够努力,什么都能掌握,什么都能做到。那会儿我的签名可能更偏向于一种“宣言”或者“志向”,比如“探索未知,永不止步”之类的,显得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绝对是面试官最想听到的,也是你表现出对这份工作和这家公司真正热情的好机会。关键不在于背诵一堆公司资料,而是把你的个人动机和公司的发展方向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带你一步一步,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找出最能打动面试官的点。首先,我们要明白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核心目的是什么。他们想知道: 你是否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我之前,可能很多毕业生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北上广深选择账”。对我而言,选择踏入这四个城市的行列,也不是一拍脑袋的冲动,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甚至是带点“试探”的。刚毕业那会儿,脑子里其实挺乱的。一方面是刚刚摆脱校园生活的自由,对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最实在的.............
  • 回答
    丰田混动销量破1800万辆,这数字实在太亮眼了,也足以说明它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分量。说实话,我选择丰田混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考量过程,最终它身上那些实打实的优点,让我觉得这是当下最靠谱的选择。首先,最直观也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燃油经济性。我每天通勤的路程不算短,而且经常会遇到市区拥堵的.............
  • 回答
    选择ROG(玩家国度)或外星人(Alienware)这类同等配置下价格高出不少的电脑,背后确实有其独特的原因,而且这并不仅仅是品牌溢价那么简单。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它们买单,往往是出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和追求:一、极致的性能与超频潜力 (Performance & Overclocking P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