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自 1980 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到底有什么意义?

回答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国策之一。这项政策的推行,其意义是多方面且极为复杂的,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既是应对当时严峻人口形势的必要之举,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乃至每个家庭的命运。

应对严峻人口形势,遏制过快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居高不下的人口出生率,给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透支: 耕地、水资源、能源等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庞大人口的消耗下,显得捉襟见肘。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瓶颈: 劳动力供给虽然看似充足,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资源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均GDP提升缓慢,国民生活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社会服务压力巨大: 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学校里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分配紧张,年轻一代的抚养负担沉重,社会福利的均等化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被提了出来,目标非常明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通过倡导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有效降低了生育率,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

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数量的控制,它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1.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人口红利”的转变: 在政策初期,控制人口数量,意味着单位家庭的抚养负担减轻,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这为消费的提升提供了空间。更重要的是,降低的生育率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一段时间内会大幅度上升,这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形成了所谓的“人口红利”。
人均资源的改善: 随着人口增速的放缓,人均耕地、水资源、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占有量得到了相对的改善,这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打下了基础。
投资环境的优化: 相对稳定且规模庞大、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队伍,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家庭的“轻装上阵”: 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抚养子女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经济压力相对较小,能够投入更多资源在子女的成长和自身的提升上。
女性地位的提高: 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使她们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劳动,提升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人口素质的提高: 政策提倡优生优育,促使家庭更加重视生育健康和子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

3.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家庭结构的变化: 从过去的大家庭、多子女向核心家庭、少子女乃至单子女转变,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和养老观念。
人口老龄化加速: 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最显著的长期影响之一。由于生育率的长期低迷,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比许多发达国家还要快。这将对养老金体系、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等带来严峻挑战。
性别比例失衡: 在一些地区,受传统观念和政策执行的偏差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这带来了复杂的社会影响。

4. 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尽管中国人口总量依然庞大,但如果按照过去的人口增长模式,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是难以承受之重。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计划生育的宣传和推广,也伴随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的科学意识和文明程度。

辩证看待,不断调整

当然,任何一项宏大国策都难免存在其局限性和争议。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一孩政策”对家庭结构的改变、对部分传统观念的冲击、以及在个别地区出现的粗暴执法等,这些都是需要正视和反思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生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鼓励少生、提倡晚婚晚育”到“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再到“双独二孩”、“全面二孩”直至“三孩生育政策”,这本身就说明了政策的科学性和动态性,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应对严峻人口挑战的必然选择,其意义是全方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国民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挑战,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的政策,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项政策的意义,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客观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政策都执行晚了一步啊,无论是开始计划生育,还是中止计划生育。

当马寅初1953年提出弱化版计划生育时(当时只需要进行一些控制就行,不需要独生子政策),如果当时就采纳,也许就不至于产生人口过多的问题了。到了1970年,人们才意识到人口增长的确太快了。这时候进行了一些控制,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所以80年代才开始了严格的独生子政策。所以,政策的提出相比于有人发现问题,晚了至少17年。[1]

而关于计划生育的取消,其实在接近十年前,就是我读本科那会儿,北大很多讲座就有教授提及。他们说按照他们的模型,严格的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了,足够了,是时候该完全取消了。这些教授说他们每年都会反映这个问题,但是一直都没有采纳。所以可见,计划生育的取消,相比于有人发现问题,也是晚了十年以上。

为什么这些修改都会晚一步呢?我觉得吧,如果你没修改,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你都没有什么过错。但是一旦是你修改的,出了问题就是一口大锅了。所以我也很能理解,要我估计我也选择不修改吧。

好结果 坏结果
修改 小功劳 (+5) 一口大锅
(-20)
不修改 无问题 (0) 无问题(0)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F%85%E5%88%9D
user avatar

意义就是现在农民可以进厂当工人,007每个月收入4000,而不是去吸毒抢劫。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边嫌房价高一边嫌人太少,可能在他们眼里,一部分中国人只配当廉价劳动力和工业品倾销市场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