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何定义富裕?
富裕不仅仅是金钱的数量,富裕的本质是资本的富集,发达地区钱多只是资本中货币资本扩张的一种体现而已。
好的,现在我们可以回答问题了
私人企业是私人拥有资本的一种体现,私企发达说明当地私人拥有资本存在富集现象,富裕的本质是资本的富集,所以私企发达的地方富裕。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新的问题了,公有制资本富集的地方是否富裕?
提出这个问题后,我们惊讶地发现,私企发达的地方公有制资本也有富集现象,甚至很多私企就是公有制资本私有化后形成的。
所以说,我们的问题似乎反了,应当说“富裕的地方私企发达”而不是“私企发达的地方富裕”
如果要论证“私企导致富裕”,在国内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公有制企业的拓荒效应的影响太大,我们可以找一个私有制为主体,且没有上一个时代的巨量物质基础的国家或地区来论证,比方说韩国。
从这个角度上看,韩国真的是每一个自由主义者都应该去朝圣的“应许之地”。
公有制为主体的意思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公有制,就是教科书中所谓的“国家命脉产业”。
私企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阿里巴巴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中国覆盖面极广的网络、发达的道路、充沛的能源供应、合适的政策引导。
公有制是土,私企是植物,只要土壤够稳定好使,就不愁长不出好植物。
但是土不好看,你就当它不存在了。
很简单,因为你看到私营企业越发达的地方,公有制经济也是越发达的。你猜那些大国企的总部都在哪里?北上广深呀!
所以这个逻辑只是,导致富裕的因素是那些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资源要素,而具备这些要素,经济发展快的地方,能吸引,促进私营经济,当然也能推动公有制经济,只是你知道私营企业在那,公有制企业你不知道他们也在那。
公有制的发达和私有制的发达,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而且“公有制为主体,为什么私企越发达的地方越富裕?”这句话,仅就中国而言也未必完全准确。
公有制的发达,(理论上)更多在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相对平等,而非单纯的在经济上盈利。
而私有制的发达,更多体现在经济繁荣期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保持市场活力,但在萧条期的话,越是自由的市场经济,状况反而可能越惨。在这种时候,公有制经济,有一定“兜底”功能。
有“为什么私企越发达的地方越富裕”的感觉,是因为目前总体还在繁荣期(经济上升阶段),但这个繁荣期的经济基础,却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时代打下来的。
就中国而言,没有农业、教育、医疗、金融、科研、军工、运输、基建等领域的公有制经济,那么繁荣的基础便无从谈起。
其实从时间线上看(纵比)也一样:同一个地方,私企发达的时期,平民的生活就好。公有制也造就过发达,比如苏联、满铁。但那只是以备战为目的的重工业发达,跟平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
正常思维是,私企发达的地方是自然选择,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政策等都不适合经济发展,当地私企会快速死掉,或者逃离,所以最后私企发达的地方一定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土壤适合私企,适合发展经济。而国企,往往享有优势资源,要么就是各种财政补贴,要么垄断经营,而且不追求利润,所以即使土壤不适合发展经济,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而且因为不追求利润,只追求规模,不但会恶性竞争挤压死当地民企,还可以因为亏损拿到各种补贴,所以它们往往非但不创造价值给社会,还会对当地经济吸血。(比如沈阳机床)所以导致某些落后国企发达地区越来越贫穷。有人在评论里提发达地区国企也发达,没错啊,但是发达地区的国企对GDP贡献占比小多了,这说明啥,不就说明发达地区的各种政策,土壤适合所有企业发展么,而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土壤只适合国企发展么,而只靠国企发展没法让当地发达起来么
但是知乎思维是因为国企社会责任大,需要去干那些没人干的脏活累活,而民企就会剥削,国企不赚钱也继续发光发热,民企一旦不赚钱就跑,所以国企多的地方都在被民企多的地方吸血,广东浙江依靠吸血全中国得到发展,但是看中国重大科研项目突破全靠国企(毕竟民企的科技也没官媒来吹),所以打倒民企,恢复国有经济才是唯一出路,敢情这些人眼里春天的故事是噩梦的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