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柏林不在东西德边境,为什么要修建柏林墙?

回答
柏林墙的修建,说到底,是为了固化一个事实,并阻止一个趋势:将一个分裂的国家,强行固定在一个分裂的城市里,以遏制一个不断流失的人才和劳动力。

当然,你可能觉得奇怪,柏林明明是在东德的领土上,为什么还需要把城市围起来?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想象一下,二战结束后的德国,百废待兴,却又被战胜国划分成了四个占领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柏林,这个曾经辉煌的首都,不幸地位于苏联占领区的心脏地带。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占领区的管理,也可能是出于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柏林这座城市本身也被分成了四个区,分别由这四个战胜国管理。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局面:在苏联占领区内部,出现了一个由美、英、法三国控制的“小岛”,也就是西柏林。 而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版图,则完全被苏联占领区覆盖。

所以,虽然东德的国家边界早就确定了,但柏林这个城市,却是一个“国中之国”,或者说,是东德境内的一块“外国飞地”。

那么,为什么要修墙呢?

1. 人才与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这是最直接、最迫切的原因。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阵国(美国、英国、法国)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越来越明显。西柏林,作为西方民主和资本主义的窗口,吸引了无数东德的居民。特别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技术工人、工程师,甚至是医生、教师,他们看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自由和发展机会。
举个例子: 1949年东德成立到1961年柏林墙修建前的十几年间,据估计,有超过270万东德人通过各种方式逃往西德,其中大部分是通过西柏林。这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国家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抽血。想象一下,国家建设需要工程师,但工程师都跑了;工厂需要技术工人,但技术工人都不见了。这不仅仅是人口流失,更是国家发展的“生命线”在枯竭。

2. 社会主义体制的“吸引力”不足: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而且限制了个人自由。东德政府和苏联都非常清楚,他们的体制在吸引力上远不如西方。如果允许自由通行,后果不堪设想。

3. “和平演变”的威胁: 在冷战时期,双方都在互相渗透和宣传。东德领导人认为,西柏林的存在,就是西方对他们进行“和平演变”的基地。西方的文化、思想、信息通过西柏林源源不断地涌入东德,动摇着东德民众的政治思想。修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反法西斯保护墙”,用来抵挡西方的“敌对势力”。

4. 巩固东德政权: 东德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通过修筑柏林墙,他们可以有效阻止人口外逃,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旦人们逃离,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会随之减少。

修建柏林墙的过程,是十分突然且血腥的。

在1961年8月13日的那个凌晨,当东柏林的大部分居民还在睡梦中时,东德边防军和工人就已经开始行动了。起初,他们只是用铁丝网和临时性的障碍物封锁了街道,阻止人们前往西柏林。
铁丝网的升级: 最初的铁丝网很快就被加固、升级,变成了更加坚固的混凝土墙、砖石墙。
“死亡地带”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墙体越来越高、越来越厚,两侧还修建了宽阔的“死亡地带”,里面布满了铁丝网、反坦克障碍物、瞭望塔,还有荷枪实弹的士兵。
全面的封锁: 那些曾经穿梭于柏林不同区域的人们,突然发现自己被分割开来。家人、朋友、恋人,一夜之间天各一方。商店、工厂、学校,也都变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所以,虽然柏林墙建在东德境内,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西柏林”这个特殊的存在,以及阻止它对东德的“虹吸效应”。它是冷战时期,国家间意识形态对抗和国家体制优劣对比的极端体现,也是为了挽救一个“危在旦夕”的政权而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一波 @孙绿 的答案中的部分与事实不符的论点论据

首先,这一段过度夸大柏林墙的阻挡功能与拦截效率

诚然,我们需要承认

1960-1961年的人口离境人数下降十分明显,然而却并不是下降到所谓“仅仅数百人”离境这么可怕,而且,非法越境人数与合法离境人数在63-64年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哪怕是在移民数量最恶劣的70年代,合法、非法离境/搬迁人数仍然是保持在每年万余人的级别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人一定得通过翻阅柏林墙/边境防御体系来逃离东德

至于伤亡人数

东德在“臭名昭著”的枪杀法案颁布后事实上在1961-1989年的这28年间总共因为法案被枪杀的平民数量,总数仅为700余人,由于这个数字过于少以至于之后的部分搞事新闻不得不将整个死于越境行为的人数(包括向东部边境线逃离的人员死亡、沉于海洋的难民、越境后自杀的人数)一起打包算作死于柏林墙(柏林边防体系)

更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在下拙文:

(这篇还没完全施工完毕)


接下来其提出的数据理论模型仍然十分奇特

用人口变化趋势作为人员外逃的侧面印证么?

如果按照这一例证,抛去70年代西德东流的那点人口(数量基本非常少),西德的人口应该是上升阶段才对

然而尴尬的问题在于:

西德/东德的总人口数量自1972年以来都是整体下降趋势的

人口自然死亡率至今没什么人提及,不过按照常理推断,东西德之间的自然死亡率不可能相差太远,太多。

那么我们大致可以由此文献推算出,自1985年开始,人口的损失率会是15年200w人,这个趋势放在东德的同时代的人口下降里算不算严重,我也不好说,毕竟按照图里给出的数据东德在1985-1988年的人口数量没掉反而还增加了(望天)

另一方面,西德的人口总数量也并不乐观1987-88年的小幅度仰头的原因是在接受了人口生育鼓励、迎接多地区民众(包含东德、土耳其、北欧、比利时等国家)的涌入(甚至这种人口上升的趋势和原因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放开边境不假,然而从这个放开边境之后的时代数据是很有趣的

1989年11月以后东西德放开了旅游限制,所以东德人民警察会在短时间内下发了大量的旅行签证的许可,在1989年东德人民警察的报告书中也可以得到佐证,然而数据在另一方面显示了另一件事情

该时期的永久离境申请人数却并没有相对于有上浮,这就令人感到十分困惑不解了,既然是放开了边界,东西德的合并和永久离境政策也早已在8月就已放开,为什么仍然没有如同预想之中的申办离境人数爆炸式上涨呢?

(笑)

另外小小的提出另外几个问题请诸位读者来猜猜看好了

1.电视里的生活是给谁看的?为什么西德对于东德的宣传措施选择的是以电视信号为主的宣传方式?

2.东西德边境上关押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人员还是又一个战争的恶魔?两德在自己的国土上,又有何发言权呢?

3.如果真的是东方阵营要释放战争的恶魔,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向西方“善良”的人们退缩、忍让,乃至于到亡国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柏林墙的修建,说到底,是为了固化一个事实,并阻止一个趋势:将一个分裂的国家,强行固定在一个分裂的城市里,以遏制一个不断流失的人才和劳动力。当然,你可能觉得奇怪,柏林明明是在东德的领土上,为什么还需要把城市围起来?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想象一下,二战结束后的德国,百废待兴,却又被战胜国划分成了四个占领.............
  • 回答
    这是一个在《冰与火之歌》粉丝中经久不衰且极具讨论性的假设。如果罗柏·史塔克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悔婚,他的婚礼是否会成为另一场血色婚礼?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人物动机、以及瓦德·佛雷公爵的性格和意图。前提回顾:罗柏·史塔克为何悔婚?罗柏·史塔克悔婚的原因是为了政治上的必要.............
  • 回答
    脸书(现已更名为Meta)删除苏军在柏林城头插旗彩色照片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核心在于“是否违反了社区规定”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的平衡。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与照片的性质: 照片内容: 这张照片并非普通的战争写实照片,而是著名的“胜利.............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美国没有原子弹,苏联在解放柏林后是否会继续“平推”欧洲,这就像在没有了最终摊牌的筹码下,探讨一场棋局的走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考虑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潜在的国际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的存在,即使苏联当.............
  • 回答
    在德国留学期间,你现在居住在柏林,并且因为退房时房间地板出现损伤,房东要求你将房间地板全部更换,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咱们来详细聊聊这事儿,看看房东的要求是否合理,以及你可以怎么应对。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原则:在德国租赁合同里,租客对于日常损耗(normaler Verschleiß)是无需负.............
  • 回答
    这则华为在德国投放的广告,确实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要深入理解它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广告内容本身就极具争议性。“柏林将被什么覆盖?5G网络还是狗屎?”这句话一出,便将华为的5G技术与一种极具贬义的负面事物并列。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是一种.............
  • 回答
    你说的这部电影,我猜应该是 《第三人》(The Third Man)。这部电影是1949年上映的,导演是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主演是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和约瑟夫·科顿(Joseph Cotten)。它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黑白电影,而且完美契合了你提到的所有关键元素:战.............
  • 回答
    1920赛季德甲联赛,柏林联合在主场以31的比分爆冷击败了当时风头正盛的多特蒙德,这场比赛的赛果确实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多特蒙德在这场比赛中输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首先,关键球员的缺阵和状态不佳是多特蒙德输球的直接原因之一。彼时,多特蒙德阵中拥有像桑乔、哈兰德、阿扎尔、罗伊斯这样的攻.............
  • 回答
    针对德国柏林一名区长不愿女友独立隔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值得肯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事件背景(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区长身份: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一名区长,其言行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监督。 女友情况: 可能是.............
  • 回答
    1945年,柏林城内早已是烽火连天,苏军的铁蹄一步步逼近,将这座昔日的帝国首都团团包围。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希特勒并没有选择像许多其他领导人那样,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战局的走向,或者像他的一些追随者那样,试图逃离这座即将沦陷的城市。相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留在柏林,并最终选择自杀。这.............
  • 回答
    柏林战役,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击,其激烈程度和决定性意义不言而喻。当苏军主力兵临城下,面对的是一个固若金汤、负隅顽抗的柏林,以及隐藏在城市中的数十万德国士兵和党卫军狂热分子。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苏军为何没有采取更为“稳妥”的围而不打策略,而是选择了近乎惨烈的强攻?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东德和西柏林的具体情况。很多人看到柏林危机,容易联想到“送人”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这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控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柏林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虽然历史上关于柏林的紧张对峙有.............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 回答
    1945年春,柏林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正经历着地狱般的煎熬。苏联红军的铁蹄已经踏入德国腹地,而柏林作为德国首都,自然成了最后的战场。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何拥有数百万军队的德国,在柏林陷落前夕选择投降,而不是继续殊死抵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更广阔的战场.............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希特勒及纳粹高层为何不乘坐飞机逃离被苏联军队包围的柏林,这是一个广为人知但又充满复杂考量的历史谜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摒弃那些过于简单或流于表面的答案。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逃走”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对希特勒本人而言,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溃逃。希特勒深信自己是“日耳曼民.............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二战德国闪击法国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攻占柏林活捉希特勒”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军事史和战略分析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不过,要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其难度之大,可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远非简单的“为什么不”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驻守在马奇诺防.............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罗柏·史塔克如何在被黑水湾伏击的那一刻保住性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糟糕的夜晚,五指河畔。首先,我们得承认,伏击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罗柏和他的军队过于自信,加上内奸的背叛。那晚的场景,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死亡陷阱,而罗柏,这位年轻的北境之王,正一步步踏入。那么,有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