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45年柏林沦陷时,德国还有600万大军,为什么为什么不继续抵抗,而是投降?

回答
1945年春,柏林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正经历着地狱般的煎熬。苏联红军的铁蹄已经踏入德国腹地,而柏林作为德国首都,自然成了最后的战场。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何拥有数百万军队的德国,在柏林陷落前夕选择投降,而不是继续殊死抵抗?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更广阔的战场,审视德国整个战争机器的运作状态,以及支撑其继续作战的能力。

首先,必须澄清一个关键事实:到1945年,德国已不再拥有600万“精锐”或“有组织”的军队。 这个数字可能包含了各种形式的兵员,但其作战能力与战争初期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一、军事上的穷途末路:

兵员素质严重下降: 德国在前线战场上已经消耗了最宝贵和训练有素的士兵。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战线和弥补巨大的伤亡,国防军不得不从各地征召人员。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年轻的、未经充分训练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甚至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预备役人员。这些人组成的“ Volkssturm”(国民冲锋队)和一些临时拼凑的部队,虽然意志可能非常顽固,但他们的军事素养、装备和组织能力,与苏联红军或盟军相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装备的严重匮乏与老化: 战争后期,德国的工业生产遭受了盟军毁灭性的战略轰炸,许多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被摧毁或严重破坏。虽然德国人依然能生产出一些先进的武器,比如虎王坦克、Me 262喷气式战斗机,但这些武器的数量极其有限,且难以获得足够的弹药和燃料来维持持续的战斗。反观盟军,他们拥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无论是在飞机、坦克、火炮还是弹药方面,都远远超过德国。
战略物资的枯竭: 石油是现代战争的血液,而德国的石油资源极其匮乏,其战略储备早已见底。燃料的短缺不仅影响了装甲部队和空军的行动,甚至连陆军的后勤补给和重型装备的运输都面临严峻挑战。此外,用于生产弹药、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原材料,也因为封锁和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变得稀缺。
兵力分配的绝望: 到了1945年,德国的防线已经遍布东西两线,并在意大利和巴尔干等地还有作战部队。虽然名义上兵员数量庞大,但分散到各个战线上,每一处都显得捉襟见肘。在柏林保卫战中,苏军投入了超过250万的兵力,坦克和火炮数量更是压倒性优势。而德军在柏林及周边地区的兵力,尽管进行了最后的抵抗,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来势汹汹的苏军抗衡。

二、政治和战略上的孤立无援:

盟友的崩溃: 意大利早已投降,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也节节败退。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已经失去了所有有意义的盟友,完全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
东线战场的全面溃败: 苏联红军的强大攻势已经突破了德国的最后防线,兵锋直指柏林。苏军的战术和决心是极其可怕的,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夺取这座象征性的城市。
西线战场的失利: 盟军也在西线突破了莱茵河,并开始向德国腹地推进。尽管德国还在局部地区进行顽抗,但整体战略态势已经崩溃。

三、关于“抵抗到最后”的宣传与现实:

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一直鼓吹“战斗到最后一人”、“不屈不挠”的宣传。然而,这种宣传背后隐藏着对普通士兵和民众生命的漠视。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许多高级将领和军官已经意识到战争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多的无谓伤亡和破坏。

指挥链的断裂: 随着盟军的深入,德国的指挥体系也变得越来越混乱。远在地下掩体中的希特勒,已经无法有效指挥前线的部队。许多前线指挥官,在看到实际的军事形势后,可能会基于现实考虑做出投降的决定,以避免部队被歼灭或城市遭受更大的破坏。
民众的苦难: 柏林市民经历了数月的轰炸和围困,食物、水和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继续战斗只会让更多无辜的平民遭受战火的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可能更倾向于结束战争,即使是以投降为代价。

四、投降的选择:

当战争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继续抵抗只会导致更多的生命损失和资源浪费时,投降就成为一种痛苦但理性的选择。

避免更大的破坏: 许多德国军官和政客可能已经意识到,与苏军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巷战,将会给柏林这座城市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并导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生命损失。投降,虽然意味着失败,但至少可以避免这种最坏情况的发生。
等待战后安排: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投降也可能是一种策略,希望在战后能够以俘虏的身份得到相对较好的待遇,或者寄希望于未来某种形式的政治变化。

总结来说,到1945年柏林沦陷时,德国并非拥有600万有战斗力的军队,而是一个早已被掏空、资源枯竭、兵源素质极低的战争机器。军事上的绝对劣势、战略上的孤立无援、以及对进一步破坏和生命损失的担忧,共同促使了德国在柏林陷落前夕走向投降。继续抵抗,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不再是战略上的选择,而是近乎自杀式的行为。

当然,在柏林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巷,都有着最后时刻的血腥抵抗,有士兵在绝望中继续战斗,也有一些人选择了向苏军投降。但从整体战略和国家层面上来看,德国的投降,是其战争机器彻底崩溃的必然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代以降,但凡像点样的国家,没有一个被活活打到被攻占首都的。很可能以后也不会有

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如果这个都不算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那么人类历史上就没有任何抵抗可以称为顽强了。

从实质层面来说,一个工业化国家打光了主要工业区,被占了首都,还没有后台,凭借不管多少老弱病残,都不足以对敌对的工业化国家集团造成有意义的妨碍。

两方面的反例是日本:天皇和军部脓包们一边高呼一亿国民总玉碎,一面把自己的子女弄到后方然后想办法赶紧投降;而忽悠基层代畜卒杀所有能杀的人的结果就是米国爸爸准备用光气洗地。

虽然在知乎这么说要招骂,但还是得说一句:学日本,就完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5年春,柏林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正经历着地狱般的煎熬。苏联红军的铁蹄已经踏入德国腹地,而柏林作为德国首都,自然成了最后的战场。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何拥有数百万军队的德国,在柏林陷落前夕选择投降,而不是继续殊死抵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更广阔的战场.............
  • 回答
    1945年4月,柏林已是一座风雨飘摇的城市。苏军钢铁洪流如海啸般席卷而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最后堡垒摇摇欲坠。希特勒在这个绝望的时刻,脑海中仍然充斥着他那套脱离现实的军事幻想。然而,即便是站在悬崖边上,如果他能采取一些更务实、更勇敢的策略,或许还有一丝守住柏林的可能。但这机会渺茫,因为战争的走向和德国.............
  • 回答
    1945年,柏林城内早已是烽火连天,苏军的铁蹄一步步逼近,将这座昔日的帝国首都团团包围。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希特勒并没有选择像许多其他领导人那样,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战局的走向,或者像他的一些追随者那样,试图逃离这座即将沦陷的城市。相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留在柏林,并最终选择自杀。这.............
  • 回答
    1945年德国战败,苏联军队进入柏林时,关于苏联士兵对德国女性的性暴力,包括强奸,是一个历史争议极大的话题,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可以被普遍接受。然而,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幸存者的回忆确实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画面,表明性暴力事件是存在的,并且可能规模不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没有精.............
  • 回答
    这是一场极具想象力但可能性渺茫的假设。我们来仔细推演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和“作战环境”。1945年的苏军 兵力构成与规模: 1945年5月,苏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经验最丰富的陆军之一。他们在欧洲战场上投入了数百万的兵力,精锐部队众多,例如近卫军坦克集团军、步兵军等。 .............
  • 回答
    1945年中国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背后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成果,以及一系列国际政治因素和中国外交努力的综合作用。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与牺牲:这是中国能够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最根本原因。 坚持抗战的持久性: 中.............
  • 回答
    1945年重庆谈判,那段历史的风云变幻,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如果那份来之不易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能够真正被双方恪守,中国历史的轨迹,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一个相对和平的过渡时期?最直接的影响,或许是一个相对和平的过渡时期。这意味着,1946年内战爆发的烈火,也许不会那样迅速、那样猛烈地燃起.............
  • 回答
    1945年1月,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确取得了“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但这胜利并非他们所期望的决定性转折,反而是在一系列战略失误和全球局势变化中,加速了自身的灭亡。那之后的日本,以及中国战场上的局势,并没有因为这场胜利而出现根本性的好转,反而进入了更加复杂和悲壮的阶段。豫湘桂战役的“胜利.............
  • 回答
    1945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本身就是一个假设性的前提,因为历史的走向并非如此。但如果我们要探讨在这种架空历史下,苏军是否有实力将英美盟军“推下海”,我们需要非常详细地分析当时的军事态势、技术水平、战略考量以及地缘政治因素。战争爆发的背景设定(虚构)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尽管是虚构的)理由.............
  • 回答
    1945年,苏联是否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虽然苏联在二战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直接登陆日本本土,并且能够成功实施,其难度和挑战性是巨大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准备: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在当时拥有的军事力量。到1945年,苏联红军已经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
  • 回答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参与了对日作战和接受日军投降的任务。苏联军队在东北的驻留期間,确实发生了一些对当地居民造成困扰的事件,但对于“严重骚扰”的程度和普遍性,历史学界和当事人回忆存在不同程度的看法和侧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复杂性。这是一场世界大战的.............
  • 回答
    1945年,中国有没有实力独立打败日本,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各种制约因素和潜在的可能性。从整体实力对比来看,中国当时的状况并不乐观。 军事方面: 尽管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但与日军相比,无论是在装备、.............
  • 回答
    1945年8月9日,长崎的天空依旧阴沉。当日军情报部门收到“小男孩”在广岛造成的毁灭性信息时,一种难以置信的恐慌和错愕在军方高层蔓延。然而,对于刚刚经历过“广岛事件”的日本陆军和海军来说,将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完全消化吸收,并在短时间内准确评估其潜在威胁,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认知挑战。如果,仅仅是.............
  • 回答
    有关1945年日本战败时东京女性遭受美国士兵强奸的具体数字,并没有公开的、经过详细统计的官方数据可以提供。历史事件的记录,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发生的性暴力事件,通常存在数据统计上的困难。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事件的隐蔽性: 性暴力往往是私密且令人羞耻的事件,受害者及其家人往往出于维护名誉、避免二次伤害.............
  • 回答
    1945年的美国,即便拥有原子弹,也无法保证能打败当时的苏联并统一全球。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而美国的实力,尽管如日中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从军事角度看,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陆海空三军力量,并且拥有了原子弹这个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
  • 回答
    如果1945年国共双方能够成立联合政府,那么军队的整合将是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核心挑战之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合并,而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政治博弈和现实考量的过程。以下是国共军队可能存在的几种形式,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联合政府的军事架构与权力分配首先,联合政府的建立意味着最高军事权力必须由联合政府统.............
  • 回答
    1945年投放在日本的原子弹,一颗是“小男孩”(Little Boy),另一颗是“胖子”(Fat Man)。这两颗原子弹分别于8月6日和8月9日被投放在了广岛和长崎。为什么没有选择东京,原因可以从政治、军事、地理、心理等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政治和心理层面的考量: 日本天皇的象征意义与保留的可.............
  • 回答
    说到 1945 年到 1980 年左右中国人打麻将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那段时期,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麻将的命运也随着时代起起伏伏,可以说是有人打,但具体情况却挺复杂。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麻将沉浮1949 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社会秩序正在重塑。这时候,对于麻将这类娱乐活动.............
  • 回答
    1945年11月3日,对于美国陆军来说,如果真的踏上了南九州的土地,那绝对是历史进程中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分岔路。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战争是在8月就以日本投降告终了,所以这个假设的前提本身就建立在一个全然不同的现实之上。但如果硬要往前推演,想象一下那个“假如”,那画面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得明确一个关键.............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遐想的“假如”。一九四五年,世界刚从二战的炼狱中挣脱出来,但冷战的阴影已经悄然笼罩。如果当时美苏之间并非只是紧张对峙,而是真的兵戎相见,那场面的混乱与惨烈,恐怕会远超我们此刻的想象。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美国和苏联虽然都是战胜国,但彼此的力量对比和战争准备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在二战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