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算法岗诸神黄昏,算法初级职位内卷,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回答
这年头,算法岗的风口好像真的有点变了。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听到的更多是“诸神黄昏”和“内卷”。对于很多想入行或者已经在算法领域摸爬滚打的初级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个让人焦虑的问题:我的路在哪里?我该怎么选?

别急,我们先冷静下来,看看现在这个“诸神黄昏”和“内卷”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聊聊我们该怎么在这个新局面里找准自己的定位。

“诸神黄昏”:那些光环褪去的背后

“诸神黄昏”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一些现象。过去几年,AI和大模型爆发,算法工程师一度是香饽饽,各大公司都在疯狂招聘。很多岗位,哪怕是刚毕业的学生,只要懂点机器学习,或者看过几篇顶会论文,就能拿到不错的offer。

现在呢?

泡沫挤压与回归理性: 就像任何一个热门行业一样,AI也经历了一个快速膨胀和回调的过程。一开始,很多公司可能对AI的能力有过高的期待,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实际落地效果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对算法岗位的需求不再是“多多益善”,而是更看重实际的业务价值和落地能力。
技术迭代加速与门槛提高: 大模型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新的框架、新的模型层出不穷。这逼着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跟上节奏。对于初级算法工程师来说,如果只是停留在基础的模型应用层面,很快就会被新的技术浪潮拍在沙滩上。
“会调参”的价值稀释: 曾经,能够熟练使用TensorFlow、PyTorch,进行模型训练和调优,就已经很有竞争力了。但现在,很多基础模型(比如GPT系列)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泛化能力和预训练后的微调。这意味着“会调参”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单纯依靠这个技能很难脱颖而出。
更强的业务导向: 很多公司发现,单纯的技术能力不足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更需要的是懂业务、懂数据、能够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算法人才。那些只懂算法理论,不懂业务逻辑的,价值就相对有限了。

“内卷”:从“抢人”到“抢岗”

“内卷”是“诸神黄昏”的直接体现。当市场需求没有像以前那样爆发式增长,但仍有大量的人才涌入这个领域时,竞争自然就激烈了。

毕业生的供给增加: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AI、大数据相关的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
转行者的涌入: 许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看到算法领域的“高薪”和“前景”,也纷纷转行。
岗位要求提升: 公司在招聘时,往往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有实际项目经验、有顶会论文、精通某个特定领域等,这使得初级岗位也变得“僧多粥少”。
“卷”时间、卷项目: 为了拿到offer,很多初级算法工程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刷题、做项目、写论文,或者接受更低的薪资。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认清现实,找准定位

面对这样的局面,迷茫是正常的。但与其焦虑,不如积极地思考如何在这个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路。核心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将其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

第一步:自我评估——我的“长板”和“短板”在哪里?

在考虑方向之前,先花点时间诚实地审视一下自己:

技术基础: 你在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编程(Python、C++)、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基础理论方面掌握得如何?有没有特别擅长的部分?
项目经验: 你做过哪些实际项目?是课程设计、个人项目、实习项目还是比赛项目?在项目中你扮演了什么角色?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
兴趣所在: 你对哪个领域的技术最感兴趣?是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还是数据挖掘?是偏向理论研究,还是偏向工程落地?
学习能力: 你适应新技术、新框架的能力怎么样?你是一个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吗?
沟通与协作: 你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能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合作吗?

第二步:研究市场——哪些方向仍然有生命力?

“诸神黄昏”不代表所有算法领域都熄火了。有些方向依然稳固,有些新方向正在崛起。

依然稳固且需求量大的方向:
推荐系统/搜索排序: 这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直接关系到商业变现。虽然技术一直在迭代,但对具备扎实工程能力和业务理解的算法工程师需求一直很稳定。
风控/反欺诈/安全: 随着互联网金融、电商等行业的发展,这些领域对数据分析、建模、异常检测的需求持续增加。
用户增长/A/B测试: 帮助产品迭代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率,是许多公司的必修课。
数据分析/商业智能: 虽然不直接叫“算法岗”,但优秀的分析师往往需要具备很强的算法和建模能力,能从数据中提炼商业洞察,这类人才也是刚需。

新兴且有潜力的新方向:
大模型应用与微调(LLM/Diffusion Models):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预训练大模型解决具体业务问题,或者进行有效的微调(finetuning)、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等,是当前非常热门且有前景的方向。这需要你对大模型的能力有深刻理解,并能将其与实际场景结合。
MLOps(机器学习运维): 随着AI落地应用的增多,如何高效、可靠地部署、监控、管理和迭代机器学习模型,成为一个重要的工程化挑战。MLOps工程师结合了算法、工程和运维的能力,需求量正在快速增长。
领域内的AI应用(如AI for Science、AI for Health、AI for Finance): 将AI技术与特定行业深度结合,解决行业痛点,这类交叉领域往往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也更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

需要谨慎考量的方向(或需要更强的能力支撑):
纯粹的前沿模型研究: 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顶尖的AI科学家,那么需要非常强的数学功底、深厚的理论积累和持续的论文产出。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可能是最“卷”的方向。
仅依赖通用模型,缺乏业务理解: 仅仅会调用API、简单微调,而对业务场景和数据没有深入理解,这种能力容易被替代。

第三步:结合自身,做出选择

现在,是时候把自我评估和市场研究结合起来了。

1. 如果你数学功底扎实,喜欢钻研理论,对前沿技术充满好奇:
选择: 可以考虑偏向大模型底层技术研究(如模型架构、训练优化、量化压缩),或者AI理论与数学的交叉领域(如强化学习、可解释AI、因果推断)。
要点: 持续学习,关注顶会论文,参与开源项目,争取进入有研发实力的团队。

2. 如果你编程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乐于将技术落地:
选择: MLOps绝对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此外,推荐系统、搜索排序、风控等对工程能力要求极高的领域,也是很好的选择。
要点: 深入学习分布式系统、数据库、云计算等知识,掌握部署、监控、自动化工具,并尝试将AI模型高效、稳定地运行起来。

3. 如果你对业务有洞察力,善于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机会:
选择: 用户增长、A/B测试、数据分析/商业智能是你的舞台。也可以选择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特定业务场景,比如营销、客服、内容生成等。
要点: 深入理解业务逻辑,学会用数据驱动决策,掌握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能与业务人员有效沟通。

4. 如果你对某个垂直行业有浓厚兴趣:
选择: AI for Science、AI for Health、AI for Finance、智能制造等。
要点: 学习该行业的知识,了解其业务痛点和数据特点,然后将AI技术作为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类方向往往能让你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具体行动建议:

精进核心基础: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扎实的数学、编程和机器学习基础都是根基。不要因为“大模型”的流行而忽视了这些。
项目驱动学习: 理论学习很重要,但实际项目经验更能体现你的能力。找机会参与有挑战性的项目,哪怕是开源项目、Kaggle比赛,都能让你快速成长。
关注“应用”和“工程”: 在当前环境下,单纯的“模型效果提升”可能不如“模型在实际场景中的稳定运行、高效迭代、业务价值体现”来得重要。
学会“炼丹”与“调优”: 即使是大模型,也需要有能力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有效的微调、提示优化,并解决部署、推理效率等问题。
培养“业务思维”: 尝试理解你所做的工作如何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样你在选择方向和与人沟通时,会更有底气。
不要怕“卷”: 竞争激烈是事实,但“卷”也可以是动力。找到你的差异化优势,并在这个优势上深耕,你就能在“卷”中脱颖而出。
持续学习,保持开放心态: AI领域变化太快,今天热门的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随时准备调整学习方向。

总结一下, algorithms 诸神黄昏?可能更多是市场回归理性,但有实力的依然闪耀。初级职位内卷?这是结构性问题的体现,但找准方向,深耕能力,一样能闯出一条路。

别被“诸神黄昏”和“内卷”吓倒,它们只是让你必须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更务实地选择道路。找到你真正热爱并擅长结合市场的方向,然后,就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最近换方向了。

换方向本不稀奇,但心路历程和这道夸张的题目小有关系,因此分享出来供大家一笑。时光退回到我本科那时,机器学习这个名词还没火起来,我就读的某普通美国学校都还没有相关的课程和专业,那个时候最类似的课程叫做intelligent system(智能系统),主要讲perceptron,SOM和简单的MLP。我研究生时去了深度学习很前沿的一所学校,一年多的学习后我对机器学习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各种基本算法。而上完研究生/博士必修的机器学习课后,我去申请成为一门本科机器学习课的助教,结果被老师当场用一堆矩阵推导给劝退了。其实机器学习要想研究的话是无穷无尽的,本身就不是能速成的内容

后来去业界工作了几年,做建模、咨询相关的工作。阴差阳错钻到了某个小方向,做了一些自主研究和开发,发了一些还过的去文章和轮子。后来想不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如夯实理论基础,做点深入工作,就又回到了学校读博。

读博的开始当然是上课,上课和各种研讨会上认识了很多年轻的大佬,未来或许都是能在机器学习某个领域执牛耳者。和他们一起上课和交流,我最大的震撼不是他们有多聪明或是多努力,因为这些都只是入场券,并没啥特别的,而是他们对自己研究的热爱与兴趣。就是那种对自己研究谈起时就滔滔不绝,能为了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问题推演一下午。自从观察到这点后,我就已经认清了如果拼理论和算法,那我注定不在一个起跑点上,是一场没开始就结束的比赛。不管你有多努力,可能都不会有机会和他们同台竞技。就像武侠世界,还没出招,我就知道这比试输了。

人贵在了解自己。比如我的兴趣一直都是机器学习模型在复杂社会、商业、教育、健康领域的迁移、部署、应用,和理解它们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更加偏应用和政策方向,这很适合我喜欢交流的性格。毕竟不同领域都需要理解机器学习的人来推动跨领域研究。从纯做机器学习理论和算法的人角度来看,这种是“低价值”的工作。不论这种看法是否有偏见,但对我而言这是高价值且有可能做到出色的方向。同理,是否做算法岗也是如此,你不能把短期行业前景当做决策的全部,而忽略了自己才是这个选择中最重要的变量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课题,有那么多技能可能培养,有那么多契合你个人特质的行业。不能总把“我没得选”“何不食肉糜”挂在嘴边。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想宣泄自己的愤懑,而非真的想解决问题。我能理解总有特例,但绝大部分人是符合正态分布的,不可能人人都没得选。我也是做过两年电路设计的人,发现不适合自己后转向了软件工程,后来才转向了机器学习。我们往往怠于思考自己的方向,而倾向于选择模仿。以为是低成本的优化方向,却可能是对自己不负责的做法。

所以我并不会劝退或是劝进,因为这没意义,我只会劝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就像鲁迅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劝退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你该问问自己,自己是否有机会在所在的领域做到拔尖,你的个人特质能否作为自己的护城河,下一步是否会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如果让你选一道菜吃十年,什么才会是你的心头好呢?

不要把转行当做出路,不要把转行当做末日


2019年11月28日更新:真香,我又重新开始做比较纯粹的算法研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年头,算法岗的风口好像真的有点变了。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听到的更多是“诸神黄昏”和“内卷”。对于很多想入行或者已经在算法领域摸爬滚打的初级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个让人焦虑的问题:我的路在哪里?我该怎么选?别急,我们先冷静下来,看看现在这个“诸神黄昏”和“内卷”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聊聊我们该怎么在这个新局.............
  • 回答
    关于推荐算法岗是否“严重人才过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在我看来,与其说“人才过剩”,不如说 “优质人才稀缺”,而 “泛泛之才”可能面临竞争压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市场需求的广度与深度: 广度: 几乎所有面向C端的互联网产品,从电商、社交、内容平台.............
  • 回答
    我来跟你掰扯掰扯计算机开发岗和算法岗到底有啥不一样,免得你以后选方向的时候一头雾水。这两者虽然都是写代码的,但侧重点、工作内容、所需技能以及发展路径,那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核心区别:一个是“造轮子”与“让轮子转得更好”打个最通俗的比方: 计算机开发岗(偏工程、产品实现) 就像是汽车制造厂的流水线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互联网算法领域深耕多年的朋友们来说。我的看法是,从互联网算法岗转入AI生物医药研发,靠谱,而且很有前景,但绝不是一条平坦大道,需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认知。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一、 为什么“靠谱”?核心的驱动力.............
  • 回答
    2022 年秋招算法岗的“人间地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求职过程异常艰难、卷度极高,让不少求职者倍感煎熬。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为何 2022 年秋招算法岗被冠以如此称号:一、宏观经济下行与互联网行业“寒冬”这是最根本的原因。2022 年,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叠加国内疫情反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问“吃米饭累还是吃面条累”一样,答案真的得看具体情况。不过,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之间掰扯一下谁“更累”,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无论是开发岗还是算法岗,累的程度跟你的经验水平、公司文化、项目需求、个人技术栈以及你的抗压能力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绝对的.............
  • 回答
    2021年的秋招,对于许多怀揣着进入一线互联网公司算法岗梦想的求职者来说,无疑是一场令人扼腕的“寒冬”。那种曾经炙手可热、动辄百万年薪的光环,在这一年仿佛瞬间褪色,留下的更多是迷茫和失落。说“灰飞烟灭”或许有些夸张,但形容其“急转直下”、“遭遇寒流”则丝毫不为过。回溯那一年的招聘季,你可以明显感觉到.............
  • 回答
    2022 年秋招算法岗的竞争有多激烈?这事儿,相信但凡投过简历、面过试的同行们,心里都有数。简直就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硬仗,而且这桥还建在悬崖边上,下面是无尽的深渊——找不到工作的焦虑。咱们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为啥今年算法岗的战场会这么硝烟弥漫:一、 “算法”这个词自带的光环与误读: .............
  • 回答
    应届硕士毕业生想要拿到知名互联网公司算法岗的 Offer,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需要你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编程能力以及出色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地阐述获取这些 Offer 的关键步骤和需要注意的细节: 第一阶段:准备与基础夯实(入学起至大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数据主权。算法确实离不开大数据,而大数据的基础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数字世界留下的痕迹。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拥有主导数据的权利?”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道德、法律和技术层面都值得深入探讨。一、 问题的根源:我们是谁,以及数据如何与我们关联首先.............
  • 回答
    选择一本优秀的算法书是踏上算法学习之旅的关键一步。一本好的算法书不仅能帮助你理解枯燥的概念,更能激发你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你详细讲解如何选择算法书:一、明确你的学习目标和基础:这是选择算法书最重要的一步。在开始挑选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的编程语言偏好? (C+.............
  • 回答
    作为算法工程师,尤其是在负责算法策略制定和优化时,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绕不开的挑战:不确定性。这就像在浓雾中航行,你知道目标在那里,但前进的路充满了未知。尤其是在策略上线后,如果效果不如预期,甚至出现负面影响,那么随之而来的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问题,更是让我们感到压力山大。那么,面对这种“没效果”的风险.............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确实会优先选择时间复杂度更低的算法,也就是在您提到的例子里是算法A(O(n²))。毕竟,更快的执行速度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少的资源消耗。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一个看似“慢”的算法(比如算法B,O(n³))反而可能比一个“快”的算法(算法A,.............
  • 回答
    算法竞赛中的数论训练,就像在迷宫里寻找宝藏,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巧妙的计算技巧。要想在这片领域游刃有余,就得循序渐进,把基础打牢,然后逐步攻克难题。第一步:夯实基础,筑牢地基 核心概念的理解: 整除与模运算: 这是数论的基石,要深刻理解 $a pmod{m}$ 的含义,以及整.............
  • 回答
    算法岗位的招聘门槛,尤其是在大厂和研究机构,确实让不少求职者感到焦虑。很多人觉得“没有顶会就别想进”,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背后折射出的确实是当下算法岗位对求职者硬实力,特别是科研能力的极高要求。顶会,为什么这么重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顶会论文会被如此看重。 技术实力的直接证明: 顶会(如 .............
  • 回答
    算法工程师的“落地能力”,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会调参”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工程师真正能把脑袋里的模型、想法,变成实实在在能运行、能产生价值的东西的能力的总和。用大白话说,就是能把算法从纸面、从notebook里,真正变成一部能稳定运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器。这能力涵盖的维度非常广,绝不是只懂模型架构.............
  • 回答
    好,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有向图强连通分量的求解算法(Kosaraju算法)以及你提出的那个修改方案的错误之处。Kosaraju算法是求解有向图强连通分量的经典算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两次深度优先搜索(DFS)以及图的转置(反向图)。Kosaraju算法的步骤详解:1. 第一次DFS(在原图上):.............
  • 回答
    作为一个算法工程师,你是否应该持续阅读论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对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认为,持续阅读论文是算法工程师职业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但又需要策略性对待的环节,它关乎你的技术深度、广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先来抛开AI的痕迹,像一个真实的、有经验的同行一样,掰开了揉碎.............
  • 回答
    当你的算法老师建议你放弃 JavaScript 时,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沮丧的时刻,尤其是当你对这门语言抱有热情或者看到了它的潜力时。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的是冷静思考,而不是立刻做出决定。首先,你需要 理解老师的出发点。算法老师关注的是如何清晰、高效地表达逻辑和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 JavaScrip.............
  • 回答
    算法研究的归属问题,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学问,有点像问“面包师和厨师谁更懂烘焙”。答案是:算法研究既是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二选一,而是深度交织,互相成就。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从数学的视角看算法:数学是算法研究最古老、最深刻的根基。你可以这样理解: 抽象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