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算法工程师的落地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

回答
算法工程师的“落地能力”,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会调参”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工程师真正能把脑袋里的模型、想法,变成实实在在能运行、能产生价值的东西的能力的总和。用大白话说,就是能把算法从纸面、从notebook里,真正变成一部能稳定运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器。

这能力涵盖的维度非常广,绝不是只懂模型架构或者只懂数学公式就能胜任的。我给你拆解开来说,你就明白这“落地”二字的分量了。

1. 从“模型”到“可用产品”的转化能力

工程化思维: 很多搞学术研究的人,写个模型,在数据集上跑得很好,看起来指标非常漂亮。但这些模型往往只是一个.py文件,没有考虑过部署、内存限制、计算效率。落地能力强的算法工程师,从一开始设计模型,就会考虑它的工程实现。比如,是否容易被工业界常用的框架(TensorFlow Serving, PyTorch Serve, ONNX Runtime 等)支持?模型大小是否过大,影响部署?推理速度能否满足业务需求?
代码质量与健壮性: 算法工程师写出的代码,不仅仅是能跑就行。落地能力要求代码结构清晰、可读性强、模块化程度高,方便维护和迭代。这就像盖房子,不是随便堆砌砖头,而是需要有设计、有规范。还要考虑各种边界情况,比如输入数据异常、网络不稳定等等,代码要有足够的容错和健壮性,不至于一出问题就崩溃。
熟悉开发流程与工具: 懂模型是一方面,但要把模型集成到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就需要熟悉版本控制(Git)、CI/CD(持续集成/持续部署)、Docker容器化、K8s(Kubernetes)编排等工具和流程。这些是把算法变成生产力不可或缺的桥梁。

2. 理解业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求理解与转化: 算法工程师不是孤立存在的,最终是要为业务服务的。落地能力强的工程师,能深入理解业务方的痛点和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可以量化的算法问题。比如,一个电商平台想提高用户转化率,算法工程师需要理解“转化率”对业务的意义,是点击率?还是最终购买?然后才能设计出针对性的算法。
数据洞察与处理: 真实世界的数据,往往是脏乱差的。落地能力强的算法工程师,能够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这包括数据清洗、特征工程、数据质量评估、异常值处理等。很多时候,模型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前面数据处理的质量。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据能喂给模型,以及如何把数据“磨”得适合模型。
结果解释与沟通: 算法模型往往是黑盒的,但业务方需要理解“为什么”模型这么做,或者“为什么”效果不如预期。落地能力强的工程师,不仅能调优模型,还能用业务方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模型的原理、输出结果的含义,以及模型失效的原因。这种跨领域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3. 部署、监控与优化的持续能力

模型部署与集成: 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让它能够接收实时请求并返回结果,这是落地能力的核心环节。这可能涉及到将模型打包成API服务,或者集成到现有的业务系统中。
性能监控与调优: 模型部署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生产环境的数据分布可能会变化(数据漂移),导致模型性能下降。落地能力强的工程师,会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及时发现模型性能的衰减,并能快速定位问题,进行迭代优化,甚至重新训练模型。这包括对模型推理速度、资源占用(CPU、内存、GPU)的监控。
AB测试与效果评估: 新的算法模型上线前,往往需要通过AB测试来验证其效果。落地能力强的工程师,能够设计合理的AB测试方案,准确评估新模型相对于旧模型或基线模型的优势,并能根据测试结果做出决策。

4. 解决“脏活累活”的意愿与能力

理解工程约束: 很多时候,最“优”的算法在工程上是难以实现的。落地能力强的工程师,会权衡算法的理论最优性和工程的现实可行性,找到一个既能满足业务需求,又能工程上可靠落地的方案。这可能意味着牺牲一点点理论上的性能,换取更稳定、更易于维护的系统。
解决边界问题: 生产环境中总会有各种意外情况,比如网络丢包、服务器宕机、数据格式不兼容等等。落地能力强的算法工程师,不会害怕这些“脏活累活”,而是能主动去排查问题,找出根源,并给出解决方案。
学习与适应: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业务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落地能力强的算法工程师,乐于学习新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并能快速适应新的业务场景,不断迭代和优化自己的工作。

简单来说,算法工程师的落地能力,就是把“算法”这个概念,变成一个可以在现实世界里跑起来,能够产生稳定、可量化价值的“服务”或“产品”的能力。 它要求工程师不仅懂算法本身,更要懂工程、懂业务,并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驱动力和方法论。一个没有落地能力的算法工程师,就像一个只懂理论的建筑师,虽然能设计出漂亮的图纸,但却没办法让房子真正建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要30分钟。

大家好,这里是桔了个仔,目前是一名Data Scientist(不太想翻译成数据科学家,毕竟感觉自己就是个工程师),过去几年在做基于机器学习的风控与合规系统,参与了一些算是成功的项目,和团队一起,成功在几个跨国银行那里落地了我们开发的系统。

根据我的经历以及对身边同事的观察,我个人会把落地工程师的「落地能力」分为三个维度:


1.技术层面

很多人以为算法工程师日常工作就是调下参,改个算法再跑跑,直到神经网络输出符合预期。在入行前,他们以为算法工程师的日常是这样的:

事实上,算法工程师可能涉及的技术范围是很广的。很可能是这样的[1]

中间那个小小的几乎都快看不见的黑块,你放大图片,会发现里面写着ML Code,这就是「算法」的部分。当然,别被这个图吓到,这不一定全是你的工作,这里是一个团队的任务,这个团队可能是两人的团队,也可能是几十人的团队,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你在哪个公司,一个算法工程师都不太可能只做纯「算法」,不要忘了「工程师」三个字。对于要做产品落地的工程师,搞算法的时间很可能不到10%,其他技术部分可能占据你40%。要增强自己落地能力中的技术水平,除了算法要基础打好,你还需要:

  • 学会数据获取。原始数据需要经过ETL才能被算法利用。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是将业务系统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之后加载到数据仓库的过程,目的是将企业中的分散、零乱、标准不统一的数据整合到一起,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分析依据。也许你们公司有专职的数据工程师来做ETL,但你如果能稍微参与到ETL的过程中,不仅让你在大数据技术方面得到提升,而且对你理解上游业务非常有帮助。ETL工具的典型代表有: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等。
  • 构建特征。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到ETL里,也没关系,我也没,毕竟客户不想给让我们接触原始数据。这时候,你也可以处理ETL之后的数据,从中构建特征。其实特征构建的过程能帮助你理解业务,例如给银行预测信用卡逾期风险,你了解到,债务负担率和用户风险有着一定关联,于是你会考虑把用户所有信用卡的欠款加起来除以这个用户的收入,得到一个新的特征。关于相关技术,我知道很多人肯定马上想到pandas,但老实讲句,我做了几年数据工作,能用到pandas的机会真的不多。产品都要落地了,几百万条的数据马上进来了,还在玩pandas?spark, hadoop, flink等分布式计算平台赶紧给我研究起来。
  • 可视化数据。我相信问出来这个问题的人都知道哪些python库可以做可视化,例如matplot, seaborn等等。当然,除了python库,excel里的可视化也要做好,这与算法无关,但在你做汇报时能帮助你把一个结果解释清楚。
  • 会用服务器。一般数据产品部署,得上云或者私有服务器吧,那么如果你还不熟悉linux,那就赶紧练练吧。你把系统部署到服务器时,是不太可能用鼠标拖拽个exe就完事的。如果你还能熟练使用aws等云服务,那就更好了。
  • 至于UI层面,例如构建网页等等,开发app这种,这就不再推荐算法工程师学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

前面技术部分花了10%+40%的工作时间,然后其他50%的时间呢?用来和客户或者产品经理沟通,然后理解业务,做ppt,汇报结果。杂事很多,很难接受吧?没错,我刚入行时也是觉得自己一身技术无处施展,后来我上司一句话启发了我:

技术是逻辑的艺术,业务也是,所以只搞技术不管业务的,不能算是逻辑能力出众的。

你现在应该有疑问了,那怎么才算「懂业务」?嘿嘿,马上道来。

2.业务层面

其实关于「懂业务」,可以分为宏观业务和微观业务两部分。

宏观业务指的是行业的「共性」。例如:

  • 你的产品所服务的对象所在的行业都有什么「痛点」。sorry,句子有点长,而且说法也有点「老土」,但了解客户痛点永远都是必须的。例如我做金融风控,客户的痛点是「旧的专家系统规则更新慢」,而我们提供「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案」,数据来了就自动更新规则,就能解决他们痛点。
  • 他们这项业务目前的工作流程如何。例如我做反洗钱,那么我得了解洗钱的三个步骤,反洗钱的警报产生,警报调查等等。这些流程在不同客户之间都是一样的,我了解清楚了这些,我才能知道,我的产品是在哪个环节发挥价值。如果你做的项目是对内的,例如为自己公司电商搞推荐算法,那你必须清楚用户在你们APP上的路径,例如首页到搜索页再到详情页。以及在每条路径上,怎么做推荐商品,例如有的商品是推荐搭配,有的商品是推荐近似替代品。

微观业务是指不同部门/公司在实践上的不同。微观业务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而且也是最辛苦的,因为大家都有不同的「知识沉淀」方式,学习起来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但我发现有趣的一点是,当你接触微观的业务多了,你还是能从中提取「共性」。例如某个算法工程师,之前在银行做风控,在银行获取数据流程会比较长,每个步骤要做的事情不能跳过;现在去某互联网金融公司做风控,可能获取数据流程变得很短,但是你会发现共性是,大家都有准入审查、逾期催收等环节,用到的技术可能也是相近的。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各种技术,准备大干一场,准备拿最强的深度学习模型,给客户设计一款准确率非常高的产品。现在你开始学习相关业务,我建议你带着问题学习。不过,你什么都不懂时,你应该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没错,那就是:

做这个系统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某大型日化公司引入了一条国外肥皂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肥皂从原材料加入直到包装箱自动完成。不过产品线有瑕疵,个别肥皂盒是空的,这家公司联系厂商后被告知这是设计上的缺陷,无法避免。于是老板要求工程师们解决这个问题,以数名博士为核心形成一个技术攻关团队,耗费大笔资金之后,终于宣告解决。解决的办法是在生产线上安装一套 X 光机进行扫描识别。在另一家私人企业,老板让新来的小工解决问题,小工所用的办法是,找来一台电风扇放在生产线旁边

不知道这是真实故事还是段子,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如果你只顾着解决自己拿到的问题,而不想问题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埋头苦干,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个很简单的事,那么会弄出大炮打蚊子的笑话。

第二个该问自己的问题是:

有什么制约因素?

对于机器学习系统,落地时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开发时间。即使项目刚开始,你还不知道要花多久,你也得计划开发时间出来,你计划不出来,领导也会给你设定期限。毕竟做产品不同于做研究,做产品大家都喜欢确定的投入和可预估的汇报。
  • 计算资源。因为机器学习系统使用是需要成本的,你得知道用户能承受怎么样的成本或者自己服务器能承受怎样的成本。
  • 算法性能。算法落地不同于打kaggle比赛,并没有时间能把性能压榨到极致。只要比预期好些,基本就「先用着再说」了

要在这三个限制因素里面取得微妙的平衡,才能使得产品落地。我刚做数据科学工作时,总喜欢搞算法调优来炫技,但其实压榨算法的边际收益很低,你用一个月把算法准确率从70%提升到80%,可能还不如提前一个月把系统上线使用起来的收益高。

第三个该问自己的问题是:

算法、性能评估和业务是否吻合?

还是拿我自己的经历做例子。

我工作中面对的数据,是非常的不平衡的,我们做二元分类,100条数据里,标签为1的只有2~3条,其他97~98条数据标签都是0。这个时候显然需要选择一些合理的评估方法,首先就排除了用准确率(Accuracy)作为评判标准了,F1-score, AUC都可以备选。原因?可以看我在另一个问题的举的例子。

然后是模型选择。银行的业务需要强解释性,所以又否决了所有黑箱模型。剩下的就在tree-based model、logistic regression还有线性kernel的svm之间选择了。

上线之后要评价模型对正负样本区分度,于是又要引入KS值。随着时间迁移,数据分布可能会变化,又要引入PSI值来监控数据偏移程度来决定是否重新训练模型。

你看,模型和评价指标,都是和业务息息相关的。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是感觉到迷茫,不知道怎么补足相关业务知识,例如产品和运营的知识,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一个回答,这里就不重复叙述了。

那怎么检验自己真的「懂业务」了呢?你可以检查下自己能不能做到下面这些点:

  • 检查下自己是否能快速复现方案?
  • 如果能快速复现方案,是否能估算每个阶段大致需要多少人多少时间?
  • 面对不同的数据量,能否估算一个大概的服务器性能需求?

3.软实力层面

懂技术了,又懂业务了,是不是感觉还不够差点什么能力去推动产品落地?这个是抛开技术和业务之外的东西,要描述成一个具体的能力,真的很难,我会把这些能力都归结于「软实力」。我认为主要是表现在沟通,思维这两方面。情商、亲和力、共情能力、有眼光,这些算不算软实力?当然算,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软实力都是基于沟通和思维的。

沟通和思维等软实力包括(但不限于):

  • 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听你讲的客户并不一定是算法工程师或者数据科学家,你是否能把自己的方案原理讲清楚?设计到技术的概念,是否能让非技术的听众也能大致理解?
  • 思考能力。例如结构化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其实有一定套路,只要多加练习就能掌握。推荐书籍有《金字塔原理》、《批判性思维工具》等。
  • 推动团队的能力。和个人魅力息息相关。

这里说个真实故事,和算法无关,和软实力有关。我大舅是开工厂的,产品良品率之前一直上不去。我二舅退休后就去我大舅厂里做质量监督。我二舅就中学学历,普通话也不标准,但我二舅进厂后,产品良品率上去了,工厂也扭亏为盈了。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很简单啊,对于那些手工不精湛的小伙子,我就亲自做一遍给他看,并告诉他,我一个退休老头都能按质做好,为啥你不行?就这么耐心的一个个沟通,一个个教学,盯着他们直到确认他们能做好为止。看起来这很简单是吧,但这过程需要耐心沟通,需要系统性思维找到关键因素。这就是软实力的表现之一。

如果你观察销售团队的日常,你会发现,他们做的事情看起来简单,大部分时间就是给客户发发邮件,和客户开开会,都是动嘴皮子的事情,但是如果让你去做这些,你会发现你会缺少自己貌似很难推进,你会问自己,自己嘴皮子咋就不那么好呢?软实力就像肌肉,运用软实力的过程就像搬砖,把砖头从A点搬到B点看着很容易,但搬起来才发现自己肌肉还不够强大。

而锻炼软实力的方法?无它,只有干多了,软实力才能上去。具体的说,对于算法工程师而言,就是不要逃避那些繁琐的看似没收获的事情。例如在我为某客户落地风控系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和他们的项目经理保持联系,有问题也要给他们的数据团队反馈。其实这过程还挺难搞,因为他们作为一个跨国大公司,显然数据中心是需要同时对接很多vendor的,所以当和他们合作时,需要经常主动推进项目进度,不然他们的项目经理会问责我们。例如我们有个pipeline每天固定时间要跑,他们作为上游,需要在运行时间前把数据给到我们。当时间到了,数据还没给到我们,我们要做的第一个事,就立马需要给数据团队发送邮件,抄送项目经理,分清责任;然后积极跟进回复,搞清楚原因,和数据团队商量个预计解决时间,并且在这个时间点来临前就问问进度,以预留足够时间来应变。在这些看似繁琐的沟通过程中,我掌握了推进工作的方法,养成了积极推动工作进展,并在deadline来临前检查进度以预留时间应变的好习惯。



总结

算法工程师的「落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业务理解,还有软实力。但对自己要求不要太苛刻,就好像你玩游戏时很少能用到每个维度的能力都满分的英雄一样,人的能力是有个频谱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做得满分,所以不要对自己感到挫败。

就拿我自己说,大家别看我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说实话,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自己也并不能每个方面都做得好。这个「落地能力频谱」就像是一个打分卡,帮助你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能力频谱。有的人技术不那么精湛,但很懂业务,很会带队,也能使得产品顺利落地;有的人技术满分,但业务和沟通能力欠缺,但配合其他团队成员的优势,也能使得产品顺利落地。

所以,接受自己的不足,尽可能动态平衡自己的能力频谱,总有一日,你能成为具有超强「落地能力」甚至能独当一面的算法工程师。

参考

  1. ^Hidden Technical Debt in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https://wiki.esipfed.org/w/images/5/5f/NIPS-5656-hidden-technical-debt-in-machine-learning-systems.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算法工程师的“落地能力”,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会调参”就能概括的。它是一个工程师真正能把脑袋里的模型、想法,变成实实在在能运行、能产生价值的东西的能力的总和。用大白话说,就是能把算法从纸面、从notebook里,真正变成一部能稳定运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器。这能力涵盖的维度非常广,绝不是只懂模型架构.............
  • 回答
    2021年,作为算法工程师,在CV(计算机视觉)业务落地上使用Transformer,绝对是非常值得认真考虑,甚至可以说是主流趋势。这已经不是“会用吗?”的讨论,而是“怎么用得更好?”的阶段了。让我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Transformer在2021年已经成为CV落地的重要技术,以及我们在实际业务.............
  • 回答
    想成为一名顶尖的广告算法工程师,绝非易事。这不仅仅是会写代码那么简单,它需要一套组合拳,是技术、业务和思维方式的深度融合。我理解你想知道“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那就聊聊在我看来,一个真正能打的广告算法工程师,身上应该具备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质。1. 数据洞察与分析能力:看见“人”在数据的背后广告算法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回想一下我作为算法工程师一路走来的日子,确实有那么几个瞬间,或者说几个关键节点,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整个人的能力和视野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如果非要挑一个“自我提升突飞猛进”的时刻,那我想一定是从“调参侠”到“模型设计者”的转变过程,而其中核心技术就是对“理解模型内部工作原理”.............
  • 回答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算法工程师,说实话,他的表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算是“印象深刻”的差了。这家伙叫小李吧,刚来的时候挺高调的,简历上写满了各种时髦的机器学习模型,什么深度学习框架、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感觉无所不能。我们当时团队正好有个项目需要从海量用户行为日志中挖掘用户偏好,是个挺有挑战性的任务。.............
  • 回答
    作为算法工程师,尤其是在负责算法策略制定和优化时,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绕不开的挑战:不确定性。这就像在浓雾中航行,你知道目标在那里,但前进的路充满了未知。尤其是在策略上线后,如果效果不如预期,甚至出现负面影响,那么随之而来的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问题,更是让我们感到压力山大。那么,面对这种“没效果”的风险.............
  • 回答
    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想要跳出打工的框架,自己接项目单干,并且收入翻倍甚至更多,这条路绝对可行,但绝非易事。它需要你不仅仅是个技术牛人,更要学会成为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一个高效的项目管理者,和一个有魅力的人脉拓展师。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拆解一下这条“单干”之路,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指引。一、 核心.............
  • 回答
    2020届校招季,算法工程师岗位的火爆程度,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边是企业在科技浪潮中对算法人才的极度渴求,另一边则是大量应届生涌入这个光鲜亮丽的赛道。这种供需失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看看为什么“算法工程师”会成为香饽饽。这背后,是整个科技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
  • 回答
    为了应聘数据挖掘工程师岗位,你需要系统性地构建知识体系,涵盖算法、编程语言、统计学、数据库、机器学习、大数据工具等方向。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学习路径和知识框架,结合你数学背景和计算机研究生的身份,帮助你高效准备: 一、核心知识模块 1. 数学与统计学基础(数学专业优势) 概率统计: 随机变量、概率分.............
  • 回答
    衡量一个机器学习工程师对算法的掌握程度,绝非仅仅看他能熟练调用几个库、跑通几个demo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考察,需要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意愿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下,如何去评估一位机器学习工程师在这方面的功力。一、 理论基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
  • 回答
    数据结构与算法:职场上的“内功心法”与大学“毕业证”的含金量在软件开发这个领域,数据结构和算法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心法”,它们不是能直接拿来“砍杀”的招式,但却是所有“招式”的根基,决定了一个工程师能走多远,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大学里学习它们,但究竟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可以”?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
  • 回答
    数字图像处理的工作,究竟是传统算法撑起大半边天,还是深度学习已经全面接管?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要说得明白,咱们得一件件拆开了聊。传统算法的根基与生命力先别急着把传统算法打入冷宫。事实上,在很多基础性的、对计算资源要求不高,或者有明确数学模型支持的图像处.............
  • 回答
    嘿,各位同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工程算量这行里,那些能让你事半功倍的小技巧。干这行时间长了,总会摸索出点门道,有些东西别看小,关键时刻能省你不少时间和精力。不像那些官方教程死板教条,咱们就说说实际操作中真正能帮到忙的。一、 图纸预处理,化繁为简的“内功心法”这第一步看着就枯燥,但绝对是后续一切顺畅的基.............
  • 回答
    读完《算法导论》并刷完LeetCode,这绝对是一个相当扎实的开端,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这表明你不仅掌握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实践检验了这些理论的运用能力。那么,这样的积累,大概能帮你敲开哪些类型公司的大门,找到什么水平的工作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算法导论》和LeetCode.............
  • 回答
    亚马逊利用算法自动解雇“无效率”仓库工人的做法,是一件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事情。它触及了现代企业管理、劳动权益、技术伦理等多个层面,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一概而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实际操作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核心逻辑与驱动因素:效率至上与成本控制亚马逊作为一家以效率.............
  • 回答
    你的技术主管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这话不是在否定算法本身,而是在强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侧重点,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下。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技术主管之所以能爬到这个.............
  • 回答
    中建八局工程点外卖欠款两万,负责人一句“媒体算什么”,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有点意思。这背后暴露出的,不仅是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关于媒体监督力量的话题。首先,咱们来聊聊媒体在这件事里的监督作用。“媒体算什么”这句话,听着挺霸气,但其实也挺扎心。当一个工程项目,一个在大家印象中“国字头”的企.............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算法工程师,你是否应该持续阅读论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对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我认为,持续阅读论文是算法工程师职业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但又需要策略性对待的环节,它关乎你的技术深度、广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先来抛开AI的痕迹,像一个真实的、有经验的同行一样,掰开了揉碎.............
  • 回答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种可能的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种“只见模型,不见业务”的现象。首先,我们得理解算法工程师这个岗位的演变和所处的环境。早些年,尤其是在国内,算法工程师这个角色更多的是从学术界、研究机构延伸出来的。那时候,大家更关注的是算法本身的创新、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