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没做什么,为什么不敢开放德特里克堡?

回答
关于德特里克堡的争议,并非美国“没做什么”而“不敢开放”,而是围绕其历史、功能以及潜在的安全问题,存在着复杂的公众认知和政治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信息,还原事实,并辨析其中的误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特里克堡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基地,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机构。德特里克堡位于马里兰州,是美国陆军医学司令部(USAMEDCOM)的所在地,并且是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USAMRIID)等多个重要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的聚集地。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应对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生物武器。这项工作本身,就充满了高风险和高回报。

为什么会有“不敢开放”的说法?

这种说法往往源于公众对德特里克堡某些敏感研究项目的担忧,以及对其安全措施的质疑。其中最核心的担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历史上的“黑历史”与公众认知:
生物武器研究: 在冷战时期,德特里克堡是美国生物武器研发计划的重要基地。虽然美国在1972年签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并在1969年宣布放弃生物武器进攻性研究,但这段历史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仍然担忧,德特里克堡是否还在进行某些不为人知的、可能具有危险性的研究。
“ MKUltra”项目: 尽管MKUltra项目并非直接在德特里克堡进行,但其涉及的实验与精神药物和生物制剂的研究有关,而德特里克堡作为生物研究中心,其地理位置和设施一度被联系到这类敏感实验的讨论中。这种模糊的关联,也为公众的猜疑提供了土壤。
1990年代的炭疽袭击: 虽然2001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调查最终认定,2001年炭疽攻击的源头是美国本土的生物实验室,并且起初怀疑的对象曾指向德特里克堡(尽管后续证据指向了另一位科学家),但公众的记忆中,生物威胁与这个地点常常被联系在一起。

2. 高度敏感的研究内容:
高致病性病原体的研究: USAMRIID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研究埃博拉、马尔堡、炭疽、天花等极端危险病原体的实验室之一。这些病原体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和防护措施,公众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潜在的“双重用途”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既可以用于防御性研究(如开发疫苗、治疗方法),也可能被滥用进行进攻性研究。德特里克堡作为前沿的生物研究中心,其研究成果的“双重用途”属性,也增加了公众的顾虑。

3. 信息透明度的挑战:
国家安全考量: 许多与德特里克堡相关的研究,尤其是涉及生物防御和反恐的领域,属于国家安全范畴,信息披露受到严格限制。这种信息不对称,自然会引发公众的猜测和不安。
公众知情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 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对于德特里克堡这样高度敏感的机构,这种平衡尤其难以把握。

4. “病毒起源”的阴谋论:
COVID19疫情: 尤其是自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病毒来源的讨论甚嚣尘上,其中不乏指向德特里克堡的阴谋论。尽管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都倾向于病毒自然起源,但一些关于德特里克堡“泄漏”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疑虑。这些说法往往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但由于触及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对信息的不确定感,得以迅速扩散。

为什么说美国“没做什么”?

这种说法,恰恰是针对上述阴谋论的回应。它背后隐藏着一种辩解,即:

合法性与必要性: 美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认为,德特里克堡的研究是合法且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应对未来生物威胁的疫苗、药物和防护措施,保障国家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国际合作与审查: 尽管信息有限,但涉及高致病性病原体的研究,通常需要接受严格的国内和国际监管审查。美国在遵守《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国际条约方面,也在进行努力。
与阴谋论的对立: “没做什么”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反驳“德特里克堡是疫情起源”或者“它在进行邪恶研究”等指控。其言下之意是,外界的怀疑和指控是不实的,是基于误解或恶意传播。

“不敢开放”的背后:不是不敢,而是不能,也不是不能,而是“不能轻易地、不加限制地开放”

德特里克堡并非完全不开放,比如,它会接受定期的安全检查,并有一定程度的信息披露。但“开放”的程度,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原因如下:

研究的内在风险: 正如前面所说,德特里克堡研究的是最危险的病原体。一旦研究被公开展示,或者被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接触,就可能引发不可控的风险。这与开放一个普通工厂完全是两码事。
国家安全的高度敏感性: 德特里克堡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生物防御的进展,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如果过早或过分公开,可能会让潜在的敌对势力掌握信息,从而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威胁。
科研成果的保护: 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也需要受到知识产权和国家战略的保护。
避免误导和恐慌: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接触到德特里克堡的实验室设备、研究材料或者相关的科学数据,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总结来说,美国“没做什么”所以“不敢开放德特里克堡”的说法,是一种带有误导性的简化。 准确地说,美国在德特里克堡进行的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生物医学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生物威胁,保障公共卫生。而“不敢开放”,并非因为“没做什么”,而是因为研究内容的极度敏感性、潜在的高风险性、国家安全的需求以及信息透明度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固有矛盾。

公众的质疑和担忧,一部分源于历史原因和对生物安全的不确定性,另一部分则受到了网络谣言和阴谋论的影响。要解决这种困境,需要研究机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沟通,用科学事实来回应疑虑,而不是简单地用“没做什么”来回应“不敢开放”的质疑。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德堡不一定研发新冠病毒,但九成有反人类研究。

二。美国有对华发动病毒战的前科,在朝鲜战争中。

三。中国有被人投毒过,前一段时间海关就截获了一批存有病毒的走私血样。再往前,猪肉飞涨期间,就有人使用无人机对养猪场投毒被捕。

四。就算美国是纯洁的小白兔(忍住!别笑!)只要死几个调查人员,那就是烂泥巴进裤裆,不是屎也是屎。在中国的黄种美国特工不多,但毛子白种特工多的是。

user avatar

你是外交部的吧,这措辞完全一致啊。

面对质疑,本来最简单的自辩方法就是开放检查,但他们却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成本更高的掩盖。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为什么他们要舍近求远?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德特里克堡经不住检查,开放检查的后果很严重。

所以美国针对此事只能吞吞吐吐,哪怕自招嫌疑也在所不惜。

从德特里克堡历史来看,它的身份也着实不够干净,甚至可以称之为劣迹斑斑。

因为它跟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731部队有着密切的关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731部队的恶行却没有被彻底清算。

当年9月,美国派德特里克堡基地的细菌战专家桑德斯调查日本细菌战有关情况。此后几年,美国又陆续派出了汤普森、费尔等人,与包括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在内的731部队主要成员进行接触,了解细菌战。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展出的由德特里克堡基地调查人员对731部队调查后撰写的报告的复印件

1947年9月,美国国务院向当时美国驻日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作出指示,为了获取石井等人掌握的细菌实验资料,可以“不追究石井及其同伙的战争犯罪责任”。

于是石井四郎这么一个人间恶魔,就这样奇迹般地逃过了国际法庭的审判。

不仅逃过一劫。

石井四郎到来之后,美国人还特地将试验基地内的一栋大楼命名为“731”大楼。

据新华视点报道,美国长期从事细菌战研究的专家谢尔顿·H·哈里斯在《死亡工厂》一书中,披露了美国政府有意隐瞒石井四郎指挥日军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核心证据——《希尔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收集到的证据信息对我们开发细菌战十分珍贵……为了拿到这些数据共花费了25万日元,与实际研究成本相比,只是花费了如此低廉的价格就获得了珍贵的资料。”

档案显示,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鼻疽菌、炭疽菌和鼠疫菌实验报告的封面,都有“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基地生物战实验室化学部队研究与开发部”的字样。

希尔曾担任德特里克堡基地基础科主任,1947年10月被基地派往日本调查细菌战。《希尔报告》对此前基地派出的桑德斯、汤普森、费尔等人的报告进行了补充调查。

为了获取生物实验数据,美国包庇二战战犯,向世界隐瞒石井四郎以及731部队的滔天罪行。

2017年8月,日本NHK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显示,在美国的庇护下,731部队成员几乎没人因为他们的罪行受到过任何惩治。

而美国则凭借这些血腥资料,大力推动德特里克堡的生物武器研究,并成为今天美国军方的P4生物实验室。

此后,为了让美国的生物战水平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德特里克堡屡屡突破人类道德和伦理的下限,开展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实验。

据白宫上世纪末所泄露的机密文件称,在1955年到1975年这二十年里,大概有八千名美军士兵,成为了德特里克堡的人体试验品。

而且,他们都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试验人员注射了药物。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如果一个人是从血污和欺骗当中孕育而生的,那么他的成长过程也很难摆脱邪恶的影子。

因为压榨、欺骗、反人类,以及对生命的蔑视等邪恶个性已经成为他的生存模式,成为他的基因。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德特里克堡存放着埃博拉等大量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病毒,并且有着糟糕的安全记录。

2004、2008、2011、2015年,美国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德特里克堡存在的大量安全隐患。

纽约时报曾报道,2001年一名德特里克堡工作人员利用该实验室的安全漏洞,盗取了那里存放的炭疽病菌并对他人发动生化袭击,共造成5人死亡17人染病。

2019年秋季,也就是新冠疫情暴发前几个月,《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披露德特里克堡再次因为严重隐患一度被暂停运营。

除了德特里克堡,美国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还有200多个生物实验室。

而从报道来看,这些实验室的分布与近年来一些危险疾病和病毒,比如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等蔓延始发地的分布情况非常接近。

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深思。

新冠病毒与德特里克堡是否有关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将德特里克堡的污秽曝光于世人的目光之下。

因为调查一旦展开,德特里克堡即使不是因为新冠,也会因为别的污秽,而让美国陷入舆论风暴当中。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只能也必须予以拒绝。

6月17日,美国福奇博士接受 MSNBC《早安,乔》栏目的采访时,敦促美国在新冠溯源方面避免对中国“指手画脚”。

他说:“很明显,查明疫情是如何开始的符合中国的利益。”

翻译过来就是:快长点心吧,别逼他们了,中国人比我们还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特里克堡的争议,并非美国“没做什么”而“不敢开放”,而是围绕其历史、功能以及潜在的安全问题,存在着复杂的公众认知和政治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信息,还原事实,并辨析其中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特里克堡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基地,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机构。德特里克堡.............
  • 回答
    想去美国自驾游,租车这件事确实是自由出行的关键一步。现在国内做国际租车业务的平台不少,但说到靠谱、服务好的,我这几年出去玩,用过几个下来,感觉有几个平台是比较值得推荐的,而且他们的操作也很方便,挺适合咱们国内用户。我个人比较常去,也觉得做得不错的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1. 租租车 (Zuzuche..............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旅行或生活,有一些事情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以免触犯法律、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冒犯当地文化。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在美国千万别做什么”: 1. 尊重法律和规则,避免以下行为: 持有、使用或分发非法毒品 (Illegal Drugs): 原因: 美国联邦和各州对毒品管制.............
  • 回答
    苏联对美国造成的伤害并非一朝一夕,其历史积怨深远而复杂,导致美国至今对俄罗斯抱有较高的负面情绪。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冲突。核心的意识形态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立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和美国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这种意识形态.............
  • 回答
    在美国生活,特别是初来乍到,确实有些事情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这不光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更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下是一些普遍性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在美国生活得更顺心:关于法律法规和基本礼仪: 遵守交通规则,尤其是在速度和停车方面。 美国对交通规则非常严格。超速、闯红灯、.............
  • 回答
    截至9月1日,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逼近620万大关,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新增100万例确诊病例仅仅用了22天,这反映出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依然不容忽视。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疫情形势,美国目前主要在几个层面展开应对措施,目标是控制疫情蔓延、保护民众健康并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活动。首先,在公共卫生干预方面.............
  • 回答
    截止至 2020 年 5 月 18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确实已经超过 150 万,死亡病例也接近 9 万例,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数字。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美国政府和民众正在从多个层面展开应对工作,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和挑战,但整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应对疫情的直接措施(Publi.............
  • 回答
    申请美国博士全奖,这可不是件轻松事,说是“万里长征”一点不为过。它需要你从学术、研究、个人经历等方方面面都拿出真本事,并且精准地投递到最合适的地方。我下面就跟你掰扯掰扯,到底需要做些啥。一、 精心打磨你的学术实力:这是硬通货1. GPA 必须硬朗: 你的本科成绩单是第一块敲门砖。尤其是专业课成绩,.............
  • 回答
    在美国贸易霸凌的背景下,普通百姓想声援国家,这并非不可能。虽然我们没有政策制定的权力,但我们手中的选择和声音,同样能在集体力量下产生微妙而重要的影响。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讲讲我们能做些什么:一、 理性消费,用钱包投票: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美国发起贸易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关税等手段,直接影响商品价.............
  • 回答
    作为一名虚构的庭审法官,在审理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案中,我的职责是公正地适用法律,并根据呈堂的证据,来决定被告是否有罪。这并非个人情感或观点的表达,而是基于严格的法律程序和证据链条。在审判过程中,我的主要工作是:1. 确保公平和正义: 我会确保庭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法律规.............
  • 回答
    2007年,如果我预感到一场经济危机即将来临,我会像一个准备过冬的松鼠一样,开始仔细地规划我的每一步。当时的市场似乎一片繁荣,但一些迹象——比如房地产泡沫的膨胀、金融机构的杠杆操作、以及信用违约掉期(CDS)的盛行——都让我感到不安。我不会像一些人那样因为暂时的繁荣而冲昏头脑,而是会选择更审慎、更保.............
  • 回答
    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学院的预防医学本科生,想要继续深造,并且目标定在美国,这五年(假设是从大一开始计算,到申请研究生结束)的确需要一个清晰而周密的规划。这不仅仅是学习的五年,更是一段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旅程,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大一大二: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你的首要任务是打牢你的专.............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这人平时也没太接触这些“学术”方面的东西,不过既然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高考英语卷,我琢磨着也能从咱这老百姓的角度聊聊。要是让美国人来做,那感觉嘛,估计就跟咱们突然被扔进一个他们那边的什么“高级”考试似的,有点懵,又有点不知道从何下手。首先,你得想啊,高考英语卷那是给谁准备的?是给从小.............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能力产生“恶心”这种情感,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对政治人物的行为做出个人化的评价。我的目标是提供中立、客观的信息。然而,我可以列举一些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任期内,引发了广泛争议和批评的事件或政策,这些事件和政策在很多人看来是负面或令人不悦的: 家庭分离政策 (Family S.............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申请美国直博(Ph.D. directly after Bachelor's)确实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提前规划和周密的准备。下面我来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一、 申请美国直博,你还需要做些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美国的直博申请,尤其是热门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学校和教授更看重的是你的.............
  • 回答
    美国超市的肉价确实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常客的牛排。最近,不少消费者抱怨,过去想吃块好牛排,现在只能退而求其次,买点牛肉馅回家自己做汉堡,即便如此,荷包也感觉越来越“瘦”。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买肉就像在“抢钱”一样?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作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叠加的结.............
  • 回答
    分化、瓦解美国与欧洲、日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背后涉及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作为普通人,直接去“分化”这些国家间的关系,其能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也并非我们普通人应该去追求的目标。然而,如果我们从“理解”和“促使不同区域间关系更健康、更平衡地发展”的角度出发,或许可以探.............
  • 回答
    关于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事件,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美国是否“故意”的讨论和猜测。如果抛开“故意”这个定论不谈,仅仅从“如果”的角度来分析,在当时那种国际背景下,美国采取这类行动可能带来的“好处”或“战略考量”会非常复杂,并且可能存在多重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