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国初期到文革前,中国富人的生活体验如何?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对于曾经的“富人”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无疑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这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变,更是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乃至个体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重塑。

土地改革与初步的财产剥夺:

新中国成立伊始,最先触及到的便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富农”阶层。土地改革是那个时代最根本的社会变革之一。对这些家庭来说,失去世代耕种、赖以生存的土地,意味着他们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基石被彻底动摇。

从主人到“被改造者”: 曾经是乡间土地主宰的他们,一夜之间沦为被“改造”的对象。他们被剥夺了土地、房产、牲畜和农具。这些曾经是他们财富象征的物品,如今被分配给了无地农民。这种角色的转变,从掌握主动权到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是巨大的心理落差。
政治上的“被打倒”: 尽管并非所有富裕阶层都参与了直接的剥削,但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往往被划入“剥削阶级”的范畴。他们被剥夺了政治权利,无法担任公职,甚至在公开场合也要接受批判和监督。
生活方式的骤变: 过去那种拥有仆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和资源的“老爷”生活,变得遥不可及。他们需要和普通农民一样参与劳动,甚至从事最艰苦的工作。曾经的宽敞宅院可能被分割,甚至全部被收归公有。

对城市工商业者的改造:

相比于农村的土地改革,城市里的工商业者面临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造——“公私合营”。这是一个渐进但同样深刻的过程。

从“老板”到“经理”或“普通工人”: 一开始,许多私营企业主还能保留一部分经营权,只是需要接受国家的领导和指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企业最终实现了公私合营,原有的私有财产被国家征用,转化为国家的资本。企业主本人也从“老板”变成了“经理”或“公方代表”,但权力已经被大大架空,最终许多人则成为普通的工薪阶层。
经济上的“剥离”: 利润的绝大部分上缴国家,个人所得被严格限制。过去那种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和投资机会消失了。许多人不得不变卖或上交自己的房产、股票、金银首饰等资产。
精神上的“剥离”: 这种改造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许多人习惯了商业社会的竞争和自由,突然被置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个人能力和商业头脑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他们可能面临着“劳动改造”的压力,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承认过去的“剥削”是错误的。
特有的“待遇”与“压力”: 尽管被剥夺了大部分财富,但一部分有技术或有经验的原工商业者,由于其专业知识对生产的价值,可能在公私合营后获得相对较好的生活待遇,比如较高的固定工资、较好的住房分配等。但这种“优待”也伴随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他们需要时刻警惕自己言行,避免被贴上“复辟资本主义”的标签。

文革前的社会氛围: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中国的社会氛围是“斗争”和“改造”的主导。

普遍的贫富差距缩小: 与旧社会相比,贫富差距被极大地缩小了。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成就之一。绝大多数人都摆脱了赤贫状态,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这种整体的改善,也使得曾经的富人家庭在物质上不再那么耀眼,更容易被“平均化”。
“阶级成分”的阴影: “阶级成分”成为影响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关键因素。富人家庭的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歧视。即便个人努力,也难以完全摆脱出身带来的“原罪”。
小心翼翼的生活: 曾经的富裕家庭成员,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大多过着一种“夹缝中”的生活。他们需要低调,避免张扬,以免引人注目。他们可能怀念过去的生活,但更多的是压抑和谨慎。很多人学会了“少说多做”,甚至在言谈举止中刻意模仿普通劳动者的风格。
子女的教育与迷茫: 这些家庭的子女,虽然可能继承了父母的文化素养,但在接受新社会教育时,常常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学习优异,但因为家庭出身,在被选拔进入某些重要岗位时会受阻。一些人选择默默承受,一些人则在内心深处感到迷茫和不平。

总而言之, 建国初期到文革前,中国富人的生活体验是一种从“拥有者”到“被改造者”的身份转变,伴随着财产的剥夺、社会地位的下降、政治权利的限制,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既要适应新的生存规则,又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这种经历,深刻地塑造了他们及其后代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为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

——《1955-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者不详(百度云里找到的)








——《超凡领袖的挫败——XX大XX在武汉》,王绍光

user avatar

转帖

转自:

破土网

作者:潘玮琳


2015年7月1日,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卢汉超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了题为“适者生存:‘wg’前上海的民族资本家”的报告。卢教授长期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和城市史,著有《赫德传》《霓虹灯外》《叫街者》等多部享誉国际学界的专著。此次报告,他介绍了自己正在从事的有关

1950-196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他在研究中发现,与我们固有的印象相反,解放后民族资本家的生活待遇并非急转直下,也不一定像某些海外回忆录描写的那样一团漆黑。

潘玮琳:您在此次演讲中介绍了有关建国以后资本家的生活。

卢汉超:建国后把“资产阶级”分为三类: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前两类是革命的对象,最后一类是团结、统战的对象。但具体划分时有相当的灵活性,往往因人而异。比如,康乃尔大学的高家龙教授在关于建国初期上海刘氏家族的研究中就发现这一定义的模糊性。上海滩响当当的“企业大王”刘鸿生在1949年以后被划分为民族资本家,他本人对这个官定的身份十分困惑,因为他曾任英商开滦煤矿的买办,也在国民党政府的招商局任经理,所以按照共产党的定义,他应该既是买办资本家,又是官僚资本家,为什么自己被算作民族资本家?他曾经向周恩来总理当面提出这个问题。周总理很坦率地告诉他,政府需要这样的范畴来划分敌友,你是朋友,所以你就是民族资本家。这反映了共产党政策可以是非常实用主义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政策日益左倾,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了“wg”凡是资产阶级,均在打倒之例,民族资本家也被当作敌对势力了。

潘玮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卢汉超:我们知道,伟人对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向来十分关注,晚年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早在1958年,他就对“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很重视。张春桥之所以在“文革”中成为风云人物,追根溯源,在于他1958年刊登于《解放月刊》上的一篇题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此文引起伟人的注意,其中有关供给制和平均主义的观点使伟人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伟人后来决定在《人民日报》上重新刊登此文,并亲撰编者按,提醒大家注意这一问题。1966年,张春桥得到重用,与这篇文章有直接关系。后来有知情者,如以建国初上海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的周而复,提到张春桥当时已从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处得知伟人在关心这一问题,因而投其所好写下此文,非其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自发思考。

到了“wg”前夕的1965年,伟人在接见时任法国文化部长马尔罗时说,现在中国重新产生阶级的力量十分强大。当时伟人在意识形态上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这是他发动“wg”的原动力之一。到了1974年,已是“wg“后期,伟人在会见丹麦首相哈特林时说,中国除了gcd掌权外,在工资制度等方面与旧社会没有什么差别。这说明在伟人看来,当时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距离他理想中的均贫富社会仍然十分遥远。次年,张春桥发表了《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一文,延续了他在1958年文章中的思路,只是阐述得更加具体,此文也是在伟人的指示下写的。伟人在去世前不久还讲过“林彪一类如果上台,搞资本主义很容易”“搞不好就腥风血雨”之类的话。所以,总的来说,伟人对“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一直忧心忡忡。

潘玮琳:从1949到1975年,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伟人为何还对“资产阶级法权”如此担忧?

卢汉超:据我看到的材料,物质层面上的巨大差异确实存在。资产阶级所享有的特权,乃至“wg”开始以后,仍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建国后资产阶级的生活状况看出端倪。

要考察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上海当然是最理想的样本采集地。我可以用一组简单数据说明:1949年,上海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占比为36%。根据1952年全国私营业者登记数据,全国私营业者人数是550万左右,上海为16万7千余人,不到全国总人数的5%,但是资金总额却占到一半以上,是别处无法比拟的。1964年的一项工资调查显示,全国月薪300元以上的1004人中,937人出自上海。而这一统计实际是很保守的,有别的材料显示,当时上海的高薪阶层人数远超这个数字,且月薪1000元以上者也大有人在。对比当时上海职工平均工资水平,1962年的平均年薪是684元,满师的技术工人月薪40元,1968年以后全市统一为36元。

以王洪文为例,当时是上海国棉十七厂的干部,月薪为64元,他在“wg”期间一路升任上海市委书记、中央委员,但也没大幅加薪一说。他的妻子在同一家工厂工作,月薪是24元。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是46元,第二年调整为56元,上海比这一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一些。不少回忆录也提到,毛主席当时的工资是404.8元,周总理是400.8元,与很多资本家相比,连一半也不到。
对在事业上有雄心创业的资本家而言,1949年以后,从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到后来的大跃进等等,确实是没有机会了。但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并没有重大变化。而且,与解放前,特别是1940年代末战乱频仍、黑社会横行敲诈、物价飞涨的情形相比,建国后除了抗美援朝初期较为紧张外,生活还是比较平静和富足的。此外,到“wg”以前,人民政府延续了统一战线的政策,所以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许多资本家的日常生活并未受到重大影响。

潘玮琳:您能否为我们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卢汉超:比如,“水泥大王”徐美峰的女儿徐令娴女士曾回忆,gcd刚来的时候,有钱人自然是害怕的,但不久就很有些喜出望外。他们在高安路的洋房仍归他们所有,而且因为她父亲是水泥大王,房子在建造时用的是最好的水泥,外观时尚,工艺考究,建国后就成了“样板房”,经常有外宾来参观,每每由徐令娴接待。花园的池塘里仍养着金鱼,荷花盛放如旧,运动房里的乒乓桌等器材也整洁如新,诸如此类,他们感到在生活上与过去并无差别。
又如,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上海作家陈丹燕曾为她作传),她在解放时已经四十岁左右,完全是一个见解成熟的成年人了。她的说法十分生动:解放了,五星红旗替换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但对此我们几乎不加注意,因为政权的更替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在公私合营后曾对记者说,在物质生活方面,自己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刘鸿生甚至写信给在海外的子女,劝他们回来,他在信中说:前途非常光明,刘家后代应该留在这里发展。
当时的一些海外报刊,如《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时报》等,在相关的报道中,差不多一致提到外国记者对上海资本家仍然过着奢华的生活大感意外。1966年5月,美联社记者Barry Richman到上海时,他以前结识的一位资本家朋友开了一辆捷豹牌跑车到机场来接他,并带他参观自己的工厂。Richman后来写道,他所见那位朋友的生活情况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主没有什么差别。建国后政府确实有组织地邀请外国人来华参观,类似见闻当然是经过事先安排的。但是报道中所描绘的工厂与原厂主居所的情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解放前后资本家生活状况的延续性,不像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那样,资本家基本上被剥夺生存权利。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已故作家程乃珊。她的家庭并不是刘鸿生家族那样的大资本家,但是她的祖父程慕灏是南京西路花园公寓(此建筑现仍在)的股东,公私合营以后每年的定息是三万两千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程乃珊描写她二十岁前在花园公寓的生活如同伊甸园。程乃珊的丈夫更是出身豪门,其外祖父吴同文是哈同路(今铜仁路)上那座有名的绿房子主人。因他喜好跳舞,家中客厅配有弹簧地板,招摇的家庭舞会在解放后也未停止,一直进行到“wg”前夕。当时的资产阶级子女,以戴雷朋太阳眼镜(Ray-Ban)、骑英国的蓝翎自行车(Raleigh)和拥有德国的罗莱佛来反光照相机(Rolleiflex)为荣,因为这三样东西的首字母都是“R”,所以“3R先生”(Mr. 3R)就成为了时髦青年人的代名词。
现居海外的上海人张大朋,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他称作“华伯伯”的朋友在1963年说的一番话,大意是虽然经过了三反五反和公私合营等运动,他现在已不工作了,但是仍有一栋房子,拿的定息这辈子是吃不完的。这位退休的资本家有一次甚至拿了五万元送给张,说是根据星象学,他六十四岁要遭殃,倘或此卦成真,请他这位年轻的忘年交届时照顾一二。1966年“wg”事起,是年六十四岁的华伯伯果然“遭殃”, 不过最后仍挺过“wg”。1969年张结婚时,他的姑丈送给新婚夫妇一万元作贺礼,姑丈原为资本家,送礼给张时称自己“就是现在也还是个有钱人”。
大隆机器厂老板也有同样的感慨,就是有钱没有地方用。1962年外汇紧张时期,他一次汇了一万美元给他在美国福特汽车厂当工程师的小儿子作零花钱。那年国庆时,他在国际饭店顶楼开了十七桌,每桌人民币一百元,用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衡量,我看差不多是一桌价值一万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不过一个朋友开玩笑让他国庆节请客,他就订了十七桌。当时上海全市职工平均年薪还不足以付这顿饭的一半价钱。他家的花园在江苏路、愚园路一带,占地五千平方米,现在还在,一直是私产。他喜欢在家里聚会,常在开舞会前打电话到街道派出所,居高临下地打个招呼:“我家里今天要举行舞会,叉叉麻将,关照你们一声。”虽然早在1952年8月,政府就明令禁止打麻将。


潘玮琳:那么到“wg”前夕,这些资本家的富有程度究竟如何?

卢汉超:这是我研究中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刚刚举到的一些例子都是比较著名的人物了。普遍的情况如何需要用一些统计数字来说明。为此我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与访谈,调查了“文革”初期抄家的情况。为什么要了解抄家的情况?因为公私合营时期交出的企业是台面上的公开资产,难以隐瞒,而中国人除了我们一般看到的炫富陋习外,更有“藏富”的习惯,所以当时核定的资产并不能反映资本家财富的全貌。抄家从当时的意识形态上讲是为了破除四旧,而从实际效果上来说,是政府挖了资本家的“家底”,拿走了他们的私房钱。

从上海抄家的情况看,可谓“战果累累”。在1966年8、9月抄家最密集的时期,全上海抄出的纯金条是32500公斤,金银首饰90万件,珠宝玉器30万件,美钞334万,其他外币330万,银元240万枚,人民币现款、公债等3亿7千万元。“文革”中上海被抄家的资本家家庭是4万8千家,抄家物资中贵金属与现款的总价值约为

480000000

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当时上海每户资本家家庭的不动资产相当于一般工人二十年的收入,可见当时社会虽然经过解放后的种种运动,旨在消灭有产阶级,但实际上的财富差距仍然非常之大。


潘玮琳:您花这么大力气收集这方面的案例与数据,想说明什么问题?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解放前后、建国后的前后三十年中国城市生活的变化有什么新的启示?

卢汉超:我想提出一个看法,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一旦政策放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并且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所谓摩登的东西就非常迅速地回来,我想原因就在于1949年以前的一些比较西化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从未被完全铲除,即使在“wg”期间也是如此。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上海著名的老大昌,一楼卖蛋糕点心,二楼是咖啡座,“wg”期间也照常营业,里面坐的大多仍是那些被称为资产阶级的遗老遗少的人物。伟人时代的二十七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强调阶级斗争和消灭“资产阶级法权”,但是实际上,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旦有机会就会马上全面恢复。所以上海相比中国其他城市,在融入全球现代性方面的步伐更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静水深流式的延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对于曾经的“富人”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无疑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这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变,更是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乃至个体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重塑。土地改革与初步的财产剥夺:新中国成立伊始,最先触及到的便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
  • 回答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几十年后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一、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 回答
    想知道建国初期河南省会为什么从开封迁到郑州,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背后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要说清这个事儿,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聊聊当时的国家建设大背景,以及开封和郑州各自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国家发展的整体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一.............
  • 回答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从基础薄弱到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同时伴随着曲折和挑战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特点可以用“在摸索中前进,在计划中发展,在政治运动中受阻”来概括。下面将详细讲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一、 恢复.............
  • 回答
    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这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中,军队的经济状况确实可以用“一直很穷”来概括,但这“穷”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生存策略以及艰苦卓绝的奋斗。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时间线和具体情境来梳理。建党初期:理想的火种,物质的匮乏(19211927年)中共一大召开时,党的组织还非常弱小,党员.............
  • 回答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商业转型,这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大城市,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洪流中闪耀。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建国后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地理优势、经济基础以及人文精神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依凭.............
  • 回答
    欧洲某国的富豪,花重金雇佣一支训练有素的私人军事公司(PMC)的部队,然后将这支部队运送到非洲某战乱国家,在那里扶植一位当地的盟友,帮助他打败对手,最终目标是让这位盟友成为该国的统治者,而这位欧洲富豪则通过控制盟友从而实际掌控这个国家,甚至可能直接成为国家元首。 这是一个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的设想,但.............
  • 回答
    现代女权理论:从“半边天”到多元视角的飞跃建国初期,“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云霄,这无疑是中国社会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宣告了女性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不再是附属品,而是能够承担起与男性同等责任的社会力量。然而,如果将这份历史性的进步与当今纷繁复杂的现代女权理论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其内涵.............
  • 回答
    犹太人在美国,甚至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确实有很多人生活得相当不错。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核心动力。要理解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去巴勒斯坦建国,而不是安于在美国或其他地方的舒适生活,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经历、信仰体系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现实。首先,得说清楚一个概念:“好好.............
  • 回答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要评价其性质,到底是“暴力”还是“温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并且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概括。可以说,总体而言,土地改革的进程中既包含了暴力因素,也体现了温和的策略,并且其暴力程度和方式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执行者之间存在显.............
  • 回答
    建国初期,苏联对新中国来说,那真是雪中送炭,意义非凡。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方方面面的支持。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保留地伸出了援手,这份情谊,用“巨大”二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1. 工业基础的奠基者:没有苏联,就没有中国早期的工业体.............
  • 回答
    关于建国初期拆除北京城墙这件事,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而且不同的角度去看,感受和理解也可能会不一样。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当时是个什么情况。首先得明确,不是一夜之间说拆就拆的。 这个过程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决策的。拆城墙这事儿,放在当时那个刚刚成立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国家有很多紧迫.............
  • 回答
    .......
  • 回答
    建国初期的剿匪战争,如果论影响力和重要性,绝不应该被忽视。然而,在许多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叙述中,它确实显得有些“低调”,甚至不如同时期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事件那样广为人知和被反复提及。这种“不被人重视”的现象,并非说它不重要,而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一、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与时代背景.............
  • 回答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一个人的“出身”和“阶级成分”那绝对是顶顶重要的事儿,比你长得帅不帅、有没有才华甚至有没有钱都管用。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往前追溯几千年,中国社会一直就有这种看“门第”的传统,只不过到了建国初期,这个“出身”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并且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意义。革命的逻辑:谁是敌人,.............
  • 回答
    建国初期选择“一边倒”政策,并非偶然的政治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新中国政权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理解其必然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国内环境的必然性1. 经济的极端困难和对外部援助的迫切需求: 饱受战争摧残的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时,中.............
  • 回答
    对于您提到的“穿越建国初期的援共小说”,我理解您是在寻找那些主角穿越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并在这个历史时期展开故事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以主角的现代知识和思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与历史人物互动,甚至影响历史走向为主要看点。这类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并不少见,它们常常融合了历史、架空、种田、奋斗等多种元素。下面我将.............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 回答
    军人对建国初期那些战争电影里的战斗场面,看法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里面有敬佩,有回忆,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太对劲”。首先,得说,那些电影里展现的勇猛、无畏和牺牲精神,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当过兵的人心里的。你看着那些战士们喊着口号,像潮水一样涌向敌人阵地,那种血性,那种不怕死的劲头,是会让.............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烂摊子。经历长期战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然而,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硬是克服了这些严峻的挑战,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包含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关键性的决策。一、 恢复国民经济,奠定发展基础建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