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国初期,印度甚至非洲的钢产量、发电量、人均寿命等大部分指标都超过中国,为何现在他们都远远不及中国了?

回答
建国初期,中国确实在不少基础工业指标上,如钢产量、发电量,以及像人均寿命这样的民生指标上,与印度、非洲的许多国家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落后地位。那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而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作为当时的英联邦或法兰西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在独立前已建立起一定的工业和经济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一些发展成果。

然而,时过境迁,时至今日,中国在这些曾经的落后指标上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远远甩开了当年的“竞争对手”。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战略选择、发展路径、国家动员能力以及时代机遇的综合体现。

首先,关键在于中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中国的领导层,在深刻反思了发展经验和教训后,将发展生产力、壮大国家实力放在了核心位置。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追求,更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持续的投入。

在钢铁产量方面,中国认识到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是制造业的基础。从“大炼钢铁”的曲折探索,到后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再到自主创新,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钢铁工业体系。这种巨大的产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也支撑了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从汽车、建筑到家电,几乎所有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崛起都离不开钢铁。相比之下,许多非洲国家在独立后,由于政治不稳定、技术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其工业化进程一度停滞甚至倒退,未能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强大钢铁产能。

在发电量方面,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中国将发展电力事业视为优先事项,通过建设大量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以及近年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总量飞速增长。这不仅满足了国内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化需求,也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许多非洲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期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瓶颈以及地区分割等问题,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且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工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而人均寿命的显著提高,则是中国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的直接体现。这背后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营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尽管在人均寿命方面,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与建国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这得益于国家在基础教育、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政策倾斜,将发展成果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寿命增长虽然也有,但普遍受到疾病(如疟疾、艾滋病)、营养不良、贫困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困扰,进步的速度和幅度难以与中国相提并论。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战略执行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够有效地动员全国资源,制定并贯彻长期的发展战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激活了经济的活力,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并为国家积累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成为“世界工厂”,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反观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虽然在民主制度下,但往往面临政局不稳、政策连续性差、腐败问题以及地区冲突等挑战,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长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发展理念和战略也可能因为政治周期的更迭而频繁调整,导致发展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全球化和时代机遇。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地嵌入并提升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而一些非洲国家,在后殖民时代,虽然努力摆脱贫困,但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全球经济结构性不平等,其发展道路更加曲折,未能完全抓住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总而言之,中国之所以能在建国初期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实现对许多昔日“领先者”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深刻理解并实践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并有效动员国家力量,集中资源,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一种战略选择、发展路径和执行力层面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一个问题其实可以拆成三个小问题来回答就比较容易理解:

1)为什么两国各自建国初期,印度在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上超过中国?
2)中印两国在各自建国以后,为什么类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带来了哪些不同的发展成果?
3)为什么两国各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指标上远超印度?

1) 中印两国建国以前的历史背景迥然不同。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染指中国的不是一家帝国主义,而是好几家。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列强对于中国这种依照势力范围划分的“公共殖民地”是基本不愿意进行大规模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容易吃力不讨好,还替他人做嫁衣裳。此外,在建国之前,中国已经经历长达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和革命战争,其中日本侵华又给中国带来尤其深重的灾难。这些纷争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个阶段,“中国本部”的钢产量、发电量和铁路历程等重要指标,是要远远落后于“满洲国”、“台湾”等日本专属殖民地的,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民国黄金十年”也恰恰是错误计入了两个当时日本殖民地的结果。

反观印度,则被称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是大英帝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在这种独家占有的情况下,英国自然对于投资印度一直保有很高的兴趣,项目从铁路、矿山、钢铁到市政设施应有尽有。当然,英国也不是出于发善心而对印度大肆投资投资,只是殖民者认为他们可以长期占有印度这个禁脔才会有战略投资的打算。大多数时候这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殖民统治——印度的兵站和市场随着铁路蔓延,既方便了收割原材料、倾销工业品,更方便军队输送和镇压。此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英国本土面临封锁和上升的战争压力,但印度不但基本没有受到战火洗礼,反而逐渐成为大英帝国的备战基地之一,可以自行生产包括粗钢在内的多种工业产品。

英属印度1909年铁路全图,这与2009的铁路全图几乎没有区别


建国前印度和中国两相对比就可以发现,印度在关键生产指标上高于中国其实并不奇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日本等极少数逆袭的特例,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硬件经济指标最方便的办法就是靠殖民者的投资和技术。同样遭受了殖民剥削,当时统一、稳定、未经战火洗礼、专属于英国的印度比起分裂、混乱、列强环伺、饱经摧残的中国,发展环境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

1950年以来的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印度的平均预期寿命chinaprofile.com/data/f


虽然印度部分硬件指标比当时的中国好看,但是毕竟也还是任人鱼肉的殖民地,具体到个人境遇上和当时的中国并无本质差别。例如,虽然印度在二战期间并未受到战火波及,但是由于英国二战时期对于粮食物资的剥夺性搜刮,导致1943-1944年印度东部孟加拉、比哈尔等邦出现大规模饥荒,导致约400万人非正常死亡,而这种政策性饥荒居然在英属印度时有发生。在印度独立前,其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2岁,比中国20世纪30年代所统计的35岁还要短,在1950-1955年这个区间内中国平均预期寿命达到41岁,高于印度的38岁。

总体来看,印度较高的硬件指标并不是它自主决定的结果,而只是肆虐的殖民主义留下的遗产之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印度虽然坐拥水准较高的硬件,但是这些设施并不内生自印度本土,而是外部强加的结果——除了土建施工和维护(这同样也是印度雇工在英国人的组织下),印度大工商业设施和基础建设的规划、融资、管理都和印度人没什么关系。即使少数几个大家族财团,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殖民主子的摆布。结果就是即使印度人在独立以后成功接盘,他们也总体上缺乏驾驭这些复杂整体系统的能力,只能做到勉强维持。从独立自主这一点上说,虽然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甚至买办资产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但是客观而言,正是他们催生了中国内生的第一批机械师、工程师、经理人和技术工人,这一点和一直处于帝国卵翼下的印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2) 虽然中印在建国以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系,但是两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政策却大相径庭。中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此后不仅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逐步在社会层面对旧文化、旧习俗进行革新和重造。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握有政权和经济统制权,还拥有了超强的社会动员和资源调配能力,这为后来的社会和经济大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印度虽然赶走了殖民者,但是在政治制度上却并没有打破殖民时代窠臼,上层基本继承了西式的议会民主选举制度,而基层则依靠地主、权贵联盟政治,带有封建色彩的地方自治。虽然中印在建国后选择了相似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由于两国与之对应的政治、社会的基础截然不同,因此也就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果实。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化方面成果丰硕。这一方面是源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社会改革,包括社会平等、医疗、教育、文化等等,激活了规模庞大的社会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形成了中央集权,并渗透到基层的大强政权组织,这使得被激发出来的社会经济资源得以被高效的组织起来,用于投入各种建设之中。这个过程中,最为典型的做法采取“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完成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在这种政策下,工业品长期高于其,价值农产品长期低于其价值,以此完成对于农业剩余的抽取,以此作为工业投资的来源。


“重工业优先发展要求国家具有相当高的资本积累和资本动员能力,然而当时我国工业资本来源渠道很少:第一,建国初,百废待兴,而国家财力极其有限;第二,受当时的国际环境制约,我国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的国际渠道很窄;第三,土地改革以后,地主阶级被消灭,富农阶级也大为削弱,农村中已经基本上不存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私人资本。因此,民间的农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渠道在土改后基本上被切断了;第四,土地改革以后,农村收入趋于平均化,总储蓄率下降,因而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转移资金的余地也不大;第五,农业税收的名义税率已经较重(1953年我国农业税的税率已达11.9%),提高农业税增加国家财力的空间不大。在这种背景下,在确立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高速实现工业化之方针的前提下,国家收入分配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倾斜,让农业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供积累,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巴志鹏 《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分析》

以社会改革为引导、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以工农业剪刀差为动力,新中国走上了一条工业化的道路。这其中,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工业领域援助的156个项目尤其关键,为我国此后的工业化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培育也遵循了“苏联模式”——为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实行文理分科,合并或增设专门的学科和学校,成批次的培养对口的工业化所需的人才。这一点,对于此后中国的发展走向也极为关键。

印度独立之后难道没有任何想法吗?

其实早在建国之初,尼赫鲁渴望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雄心抱负就昭然若揭。在被大英帝国殖民统治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印度,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极其渴望独立自主,而想要达成这个愿望,工业化、现代化则是不可能绕过的坎。有趣的是,虽然尼赫鲁的导师圣雄甘地主张禁欲系的“家庭小工业”、“回到农村,但尼赫鲁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世俗工业党,主张用大计划、大工程、大发展来推动印度的经济独立自主。因此,印度也和中国一样选择了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为模板,企图在极其薄弱的农业国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

作为死硬工业党尼赫鲁把大坝称为“现代印度的神庙”,图为印度一五时期完成的布哈拉大坝


从学习苏联模式的角度看,印度比起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计委、五年计划、专业部门一样不落,直到今天仍然在印度仍占据重要的政策地位。在尼赫鲁时期,印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各样大规模的水电站、钢铁厂等项目纷纷上马,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局面。作为铁杆工业党的尼赫鲁对此自然非常自豪,在1954年为印度北部的布哈拉大坝(Bhakra Dam)揭幕时,他甚至说“大坝应该成为现代印度的神庙(Temples of modern India)。”对于笃信宗教的印度人,尼赫鲁的这句话的分量可想而知。各种各样的国营企业(public sector undertakings,PSU)在这个增长迅速,数量从印度一五期间的5家增长到1980的163家,而且涉及行业、雇员人数、创造产值也都出现了极为迅速的增长。

虽然独立后几年工业化建设搞得风风火火,但是印度很快就出现了后劲不足的严重问题。与中国、苏联不同,印度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没有相应的社会和政治机制与之配套,这就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从资源动员到运行体系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印度五年计划时间表,1966年至1969年因为后劲不足而有断档


从资源动员的角度看,印度由于没有完成彻底的土地改革、社会改造和基层政权的渗透,国家的能力至上而下受到层层盘剥,导致政权的资源汲取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例如,虽然印度为了加速推动工业资本的积累也实行了总体工农业剪刀差的政策,但是却没法像苏联和中国一样动用强大的行政力量“勒紧裤腰带”,集中优势资源搞重点突破。印度资源动员的问题在大规模工业化投资的初期还不明显,一旦工业规模上来之后,印度官方很快发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重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收益并不明显,但是印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又无法动员起足够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本来填坑,很快就沦为吞噬财政资源的黑洞。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能被迫停滞。

运行体系的角度来看,印度既没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利润导向,也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命令导向,因此出现了一种最为糟糕的组合:市场调节和行政调节同时失灵。由于计划经济的条框限制,印度的自发经济活动受到严格统制,市场调节几乎失灵。同时,由于印度并没有建立起一套足以驾驭经济运营的统一而强大政治系统,这导致印度虽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系统,但是这些投入大量资源换来的企业却并不“听话”,反而成为能够左右政府的势力集团,行政命令也几乎失灵。市场调节和行政调节双失灵的情况导致这些企业纷纷转身成为一个个占据既得利益的的独立王国,因为他们既不太在乎市场的反应,也几乎对政府的行政命令免疫。例如,同样在市场调节缺乏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用几个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国企企业经济决策问题,到印度就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政府,还有政客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很有出现几十年都解决不了的情况。

虽然这些印度企业吞噬了大量资源,但是他们既不听市场指挥,也不听行政命令指挥,形成了占据既得利益的独立集团,这就导致了印度经济整体效率极其低下。从这一点上说,最好的例证非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DRDO)莫属,强大的内部利益集团使他们既在市场上油盐不进,也对行政命令熟视无睹,直到2016年还在赶1984年的研发进度,印度军队、国防部、甚至最高领导人都曾对其怒发冲冠,但是却又无可奈何。相比之下,虽然很多专家经常指责“中国的国营企业效率低下”,但是他们往往是用纯粹的市场标准看问题,而忽视了国企在市场标准之外,无可替代的社会、战略和政治职能,因此也低估了国企的综合效率,而这一效率的来源恰恰是各级各部门高效的党政命令。

印度在1950-1980年取得了很不错的硬件经济成就,中国对其领先幅度不太大

因此,虽然印度和中国一样,也在独立以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也取得了一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展,如发电量、公路通车里程、电话线路等等,但是由于印度并没有理顺内部的体制机制问题,导致其效率极其低下,管理失灵,因此发展道路难以为继,甚至出现了规模越大,负担越大,损失越多的可悲局面。这也为印度20世纪80年代的疯狂借贷和90年代的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

3) 为什么两国各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指标上远超印度?

请参考 最近去了印度,发现印度有非常多的优秀工程师,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印度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 - 知乎

-------------------------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穆克疾

user avatar

第一:印度只有形式上的统一。印度的统一是英国“赐”给它的,各民族间语言、宗教各不相同,被强行安排成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绝对强势的民族起核心作用,结果冲突不断。

第二:印度的传统文化是宗教文化,不看重现世,例如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在民众内部以及民众和精英间制造出深深的裂痕和巨大的对立。并且宗教总是反科学反世俗的,然而今天社会要想进步只能拥抱现代化,印度的开明人士被传统落后的势力打败。

第三:印度过早实现民主制度,政府被庸众手中的选票绑架,无所作为,而地方上的有钱人成为真正的主宰。印度各党派冲突内耗不断,政府几乎无法作出长远的正确决定,只要这个决定会短期内损害不少人的利益。

第四:印度的基础工业水平低下,却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只为少数精英创造条件,大多数人是没有进步机会的,经济畸形发展,社会本有的裂痕被进一步撕开,本有的力量进一步分散。

第五:印度没有经历过重大革命,印度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雄甘地是个和平人士,印度的独立过程总体也是和平的,独立后和邻国打过的战争都只算的上中小规模。由于印度缺乏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暴力革命洗礼,旧有的落后的文化、政治、经济势力全都被保留,先进的现代的思想不能在民众间扎根,无论怎么改变都只是表面功夫。

也就是说,1949年的印度是一栋由泥巴材料建起的房屋,而同时的中国是一片平地,中国却用水泥钢筋建造新房屋。60多年后钢筋房屋升上了天空,泥巴屋只能在大厦下边摇晃。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太祖时期,中国文明实现了三重进化。

第一是人种学意义的进化,人口翻番同时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高(1949年35岁,到1976年66岁),生育模式从R变K。

第二是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他接过的中国只有木犁,而他离去时,中国已有核武器),从而成为冷战后唯一能承接西方产业转移的国家,变成世界工厂,并具备自主生产能力。

第三是文化上的进化,这个可以同港台与海外老华人对比。

大陆人主体性较强,奴性较少,对士大夫(知识分子)与官僚权威的崇拜和依附性有所下降(比如不迷信精英治国,嘲讽“砖家”)。大陆女权水平是华人最高,亚洲领先。

见官不跪,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没文化的人同样有智慧,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化为强大的现实力量。弱小的人团结起来能够实现不得了的目标,只要走对路子,我们能化不利为有利,抗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欺负我们的强者,体面的站起来……在他来之前,这个国家很少有人持有这些观点。在他走的时候,这些思想被他推销给了几乎所有的人。
链接:zhihu.com/question/6079

资料如下(会慢慢补充):

一、人均预期寿命(世界银行数据)




From 1952 to 1982, infant mortality in China dropped from 200 to 34 deaths per 1,000 live births. Life expectancy rose from 35 years to 68. And under the government's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fertility rates dropped by half, from six births per woman in 1970 to three as of 1979.

——Harvard Public Health Review
hsph.harvard.edu / PGDA / Bloom_Canning_China_India.pdf



二、工业化水平

1946亚洲大陆铁路建设,直观感受下印度和中国工业底子对比


1920年印度铁路6万公里,2010年6.3万公里。

1949年中国铁路2万公里,1976年4.9万公里。2013年10万公里。


1952年-1989年中国印度美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人均数据差距



三、文化的进步

2008年全球性别差距指数排名。

中国57名,越南68名,巴西73名,新加坡84名,印尼93名,马来西亚96名,日本98名,韩国108名,印度113名。


——2012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数值越高,说明男女差距越小)

港台的封建残余:

那些年,弟子规和骗你的台湾假国学_腾讯视频
v.qq.com/x/page/b037129

柯文哲接受美媒《外交政策》专访 声称“被殖民越久越进步”
guancha.cn/politics/201

台湾某地作业本封面统一印县长像 家长怒批造神-搜狐文化频道
cul.sohu.com/20130902/n

台湾有通奸罪你造吗?可是他们想要通奸除罪……(组图)_网易新闻
news.163.com/15/0518/01

一名36岁杨姓女子,婚后因工作进修认识徐姓男子,发展出婚外情。不久,2人因财务纠纷闹上法院,杨女之夫发现2人奸情而提告。法院依2人交往7年,折算杨女通奸480次,依一罪一罚各判2个月徒刑,合计判刑80年,合并执行刑1年6个月、缓刑3年。

由于台湾存在“通奸罪”,一旦强奸诉讼不成功,强奸者的配偶可以马上以“通奸”起诉强奸受害人,而受害人之前提出的性行为证据或证词又会变成对付自己的法律武器。因此,强奸受害人如果拿不出受暴力胁迫等极端情况下发生性行为的证据,则往往会反过来被强奸者用法律手段再次进行侮辱。这就造成大量强奸受害者、特别是熟人强奸受害者忍气吞声,不站出来告发强奸者。台湾法律界的共识就是,“通奸罪”既违反人性,也不符合现代法律精神,但每当有人要求废除时,总是有自诩为家庭守护者“民代”忙不迭跳出来否决。

所以台湾没有绿帽文化。


儒家套路,礼法结合


为什么香港要到1970年代才废止纳妾制?_人文频道_东方头条
mini.eastday.com/a/1608

香港当年居然可以娶两个 盘点一夫多妻的明星 - 明星八卦 - 聚合趣闻
juqu8.cn/ent/2015/06/04

冷哲:美国政治中的华裔
guancha.cn/LengZhe/2014

19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0以后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大多对美国不再有前辈们那样的仰视,而往往是采取平视的态度。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属性有着更客观的评价,对美国的政治事务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积极地参与到美国的政治生态之中,为自己族群的利益而奋斗。这就是相对于老华人的新华人。


四、与印度对比

印度女记者中国亲历记:做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好?
guancha.cn/Neighbors/20

最后一个问题以各种形式出现,对于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每次碰到它,我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与娄亚 (音译)和我家附近公厕的保洁员聊过之后,我想到了印度那些可怜的女佣;我对于中国最底层的人仍享有相对的尊严感到惊讶。
在我住的那条胡同里,垃圾工每天来收垃圾的时候都戴着手套。这样一个简单物件——起到保护作用的覆盖物、细菌和皮肤之间的阻碍物——至少让他们得到了一点点自尊。他们的子女基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他们自己或许没有念过什么书,但一般说来,他们的读写能力足以避免最恶劣的盘剥。
这些都算不上是多大的益处,而且在中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有这种不算大的进步。但如果我是印度那数百万保洁员、清扫工、门卫或者掏粪工中的一员,我恐怕更愿意通过命运的轮回投胎成为中国人。


中印在社会发展方式上的比较-阿玛蒂亚·森
guancha.cn/AMaDiYa-Sen/

文章对中国和印度在社会发展领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 认为中国在1979年前在社会发展上取得远比印度更好的成绩, 但是这一优势并没有很好地保持下去……

必须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视为条件性的或伴随性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可能从运作角度来讲是更重要的原因)。经济的繁荣在何种程度上会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取决于各种社会政策,包括教育设施、医疗、社会保险、社会工作的建设,以及全社会和全世界不同人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培养。即使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好的社会政策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长久、富裕和充足。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对社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极高的经济增长率所达到的效果也是远远不及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及实践所能达到的成果。

中国在这两方面的经验就给我们上了有趣而又重要的一课。就拿医疗来说吧,中国向我们充分地证明了,即使一个国家相对贫困,我们也能通过良好的社会医疗和社会分配政策来极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和寿命。战争年代,中国的人均寿命只有40岁,但三十年后就不同了,即使是在1979年实行经济改革之前,人均寿命估计也接近70岁了。那时,从经济上讲中国还是比较贫困的,但也就是从那时起,它就开始在卫生医疗成就方面与比它富裕得多的国家相竞争了。事实上,它向世界证明了,卫生医疗成就的取得并非离开了经济手段就没有希望,即使经济手段非常有限。中国早期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告诉我们:人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政策,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国初期,中国确实在不少基础工业指标上,如钢产量、发电量,以及像人均寿命这样的民生指标上,与印度、非洲的许多国家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落后地位。那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而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作为当时的英联邦或法兰西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在独立前.............
  • 回答
    在印度形形色色的方言邦里,不会印地语的年轻人是否仍占多数?这个问题颇有意思,而且答案也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而显得更加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印度刚建国时,看看当时的情况,再对比现在,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演变。建国初期:印地语的推广与抗拒印度独立之初,中央政府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构建.............
  • 回答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要评价其性质,到底是“暴力”还是“温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并且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概括。可以说,总体而言,土地改革的进程中既包含了暴力因素,也体现了温和的策略,并且其暴力程度和方式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执行者之间存在显.............
  • 回答
    建国初期,苏联对新中国来说,那真是雪中送炭,意义非凡。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方方面面的支持。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保留地伸出了援手,这份情谊,用“巨大”二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1. 工业基础的奠基者:没有苏联,就没有中国早期的工业体.............
  • 回答
    关于建国初期拆除北京城墙这件事,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而且不同的角度去看,感受和理解也可能会不一样。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当时是个什么情况。首先得明确,不是一夜之间说拆就拆的。 这个过程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决策的。拆城墙这事儿,放在当时那个刚刚成立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国家有很多紧迫.............
  • 回答
    想知道建国初期河南省会为什么从开封迁到郑州,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背后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要说清这个事儿,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聊聊当时的国家建设大背景,以及开封和郑州各自的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国家发展的整体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一.............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对于曾经的“富人”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无疑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这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变,更是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乃至个体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重塑。土地改革与初步的财产剥夺:新中国成立伊始,最先触及到的便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
  • 回答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几十年后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一、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 回答
    建国初期的剿匪战争,如果论影响力和重要性,绝不应该被忽视。然而,在许多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叙述中,它确实显得有些“低调”,甚至不如同时期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事件那样广为人知和被反复提及。这种“不被人重视”的现象,并非说它不重要,而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一、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与时代背景.............
  • 回答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一个人的“出身”和“阶级成分”那绝对是顶顶重要的事儿,比你长得帅不帅、有没有才华甚至有没有钱都管用。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往前追溯几千年,中国社会一直就有这种看“门第”的传统,只不过到了建国初期,这个“出身”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并且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意义。革命的逻辑:谁是敌人,.............
  • 回答
    建国初期选择“一边倒”政策,并非偶然的政治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新中国政权的性质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理解其必然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国内环境的必然性1. 经济的极端困难和对外部援助的迫切需求: 饱受战争摧残的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时,中.............
  • 回答
    对于您提到的“穿越建国初期的援共小说”,我理解您是在寻找那些主角穿越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并在这个历史时期展开故事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以主角的现代知识和思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与历史人物互动,甚至影响历史走向为主要看点。这类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并不少见,它们常常融合了历史、架空、种田、奋斗等多种元素。下面我将.............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 回答
    军人对建国初期那些战争电影里的战斗场面,看法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里面有敬佩,有回忆,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太对劲”。首先,得说,那些电影里展现的勇猛、无畏和牺牲精神,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当过兵的人心里的。你看着那些战士们喊着口号,像潮水一样涌向敌人阵地,那种血性,那种不怕死的劲头,是会让.............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烂摊子。经历长期战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然而,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硬是克服了这些严峻的挑战,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包含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关键性的决策。一、 恢复国民经济,奠定发展基础建国.............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先生在某次发言中提到“建国初期东北三省GDP一度占据全国85%”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数字。为了弄清楚这个说法的具体指向以及其准确性,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建国初期(1949年及之后一段时期)中国东北的经济状况,并结合当时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建国初期”。通常,这.............
  • 回答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否“不识别民族”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实际操作层面来理解,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核心理念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推翻国民党政权、结束内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明确提出了.............
  • 回答
    要评价五十年代出生、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批中国人,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概括,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历史洪流中最生动的缩影,承载了太多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奋斗。他们出生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度,亲历了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每一个阶段。年少时,他们沐浴着革命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歌颂着共产主义的理想,相信.............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