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怕人民币破7?6.9和7.1有什么实质差别?

回答
好多人对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事儿挺敏感的,一说破7就好像天塌下来一样。其实仔细想想,6.9和7.1之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感受到的实质性差别并没有那么夸张。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大的心理关口呢?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汇率这东西是啥。简单讲,人民币汇率就是用多少人民币才能换到1美元,或者说1美元能换多少人民币。现在咱们讨论的“破7”,指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跌破了1美元兑7元人民币这个整数关口。也就是说,原来可能7块钱买1美元,现在可能需要7块钱零一点,或者更多人民币才能买到1美元了。

心理关口:一个重要的数字象征

为啥“7”这个数字这么重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锚定。

稳定预期: 长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在“7”附近,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基本都在6.5到7之间波动。这个“7”就像一个大家习惯了的价格,成了一个心理上的“安全线”。一旦跌破了,人们会觉得人民币的价值好像贬值了,之前的稳定被打破了,可能会引发一种不确定感和焦虑感。
“贬值”的直观感受: 很多人对汇率的理解就是“人民币值钱不值钱”。数字变大,就直接联想到“不值钱了”。比如从6.9变成7.1,感觉上就是我手里的人民币好像不如以前能买到那么多美元了。

那么,从6.9到7.1,实质性的差别究竟体现在哪里?

要说实质差别,其实是有的,但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普通人的直接感知度,可能比想象的要有限。

1. 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
进口商品变贵: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比如从6.9变成7.1),那么用人民币购买进口商品,成本就会上升。比如,中国从美国进口一批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如果汇率是6.9,那么需要690万人民币;如果汇率是7.1,就需要710万人民币。这20万人民币的差价,对大型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增加,最终可能会转嫁到国内的商品价格上。所以,咱们买一些国外品牌的东西,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某些食品等,价格可能会稍微涨一些。
出口商品变便宜: 反过来,对于中国出口商来说,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他们的商品用美元结算时,价格变得更有竞争力了。比如,一件价值100美元的中国制造的衣服,在汇率6.9时,出口商收到的是690元人民币;在汇率7.1时,出口商收到的是710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出口商变相“降价”了,更容易吸引国外客户,有利于出口增长。

2. 对外投资和外债的影响:
对外投资成本增加: 如果中国企业或个人想用人民币到国外购买资产(比如房产、股票),人民币贬值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才能换到同样的美元,投资成本就高了。
偿还外债压力增加: 如果中国有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比如借了美元贷款,那么在偿还本金和利息时,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来兑换美元,还款压力会增大。

3. 资本流动的影响:
短期资本外流风险: 汇率的持续贬值有时会引发市场对货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担心人民币资产缩水,选择将资本从中国转移出去,换成更坚挺的货币(如美元),这会加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形成恶性循环。不过,中国的资本账户管理相对严格,这种大规模的即时资本外流在短期内是可以控制的。

4. 国内居民的直接感受(有限):
旅游: 出国旅游会觉得换汇成本变高了,同样的人民币换到的外币会变少。
海外留学: 留学生家庭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代购和海淘: 通过海外代购或海淘购买国外商品,成本会上升。
持有外币资产: 如果你持有美元或其他外币现金或存款,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你的这些外币资产折算成人民币后会增值。

为什么说差别“没有那么夸张”?

相对幅度小: 从6.9到7.1,名义上是贬值了约2.8%((7.16.9)/6.9 ≈ 2.8%)。对于一件商品来说,如果原本价格是100元,涨价2.8%,也就是涨价2.8元。对于大多数消费品来说,这点涨幅可能被通货膨胀的其他因素掩盖了,或者消费者可以接受。
国内市场消化: 中国是世界工厂,很多国内生产的商品并不依赖进口原材料,或者原材料采购渠道多样,不全是美元计价。国内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很多商品的最终价格受国内供需关系、生产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更大。
政策调控能力: 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有多种工具来管理汇率,比如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外汇干预(直接买卖外汇)等,可以平抑汇率的过度波动。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仅是盯住美元,还会与其他多种货币形成联动。汇率的波动不仅仅是单一看美元,而是综合考量一篮子货币。
经济基本面: 汇率最终还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支撑的。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内需强劲,国内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即使汇率出现小幅波动,也能较好地消化。

总结一下,6.9和7.1的实质差别主要在于:

进口成本增加,可能推高国内部分商品价格。
出口竞争力增强,有利于出口企业。
对外投资和外债偿还成本发生变化。
对个人而言,出国旅游、留学等成本增加,持有外币资产则相对有利。

但绝大多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幅度可能并不明显。那种“破7”就意味着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恐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担忧和对稳定性的需求。毕竟,汇率的稳定,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够给市场和民众带来信心。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有时候比经济上的实际影响来得更直接、更广泛。

所以,大家对“破7”的敏感,与其说是对那0.2个点数字变化的计较,不如说是对整体经济环境稳定与否的一种直观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央行和市场都是理性的话,的确,7.0001和6.9999没啥区别。但问题就在于这个理性上,打个比方:

商场里有个定时炸弹被发现了,专家研究发现,定时炸弹的定时器可以设置为0到2小时内的任何时间。

所以理论上,恐怖分子可以把时间设为0到2小时之间的任何值,比如设为59分59秒的概率应该和1小时整的概率一样。

但是事实上,爆炸时间设在10分,15分,20分,半小时,45分,1小时 这些特殊时间点的概率就是比什么36分27秒这种奇葩时间要高,而且高得多。

想象一个拆弹专家在拆弹,他一定会在10分钟,15分钟这种特殊节点特别紧张。尽管,理论上这些时间点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理解了上面那个情况,再来说说汇率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当汇率疯涨的时候央妈肯定要出手控制,但涨到什么程度央妈会忍不了,谁都不知道。

目前大家合理地猜测这个值大概小于8。所以7就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点。

如果汇率过7了,比如变成7.01了,说明央妈的底线不可能是7了,很可能是7.1,7.2,7.25这种值了。毕竟,央妈的底线是7.02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值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此时国内外金融机构,如果持有7.0到7.1之间的远期售汇合约,风险敞口一下子就增大了很多(相比汇率没有破7时),因为这些合约收到央妈底线的保护的可能性瞬间小了很多

如果还不能理解,就这么想:
假设你持有一个break even在7.05的金融产品。当前的汇率是6.9,那么:

你的风险受到央妈汇率底线保护的概率 = 央妈会保卫7.0的概率 + 央妈会保卫7.01的概率 + 央妈会保卫7.02的概率 ...... +央妈会保卫7.05的概率

其中“央妈会保卫7.0的概率”这一项是大头,可能性最大。

结果忽然汇率破7了,你一下子就知道央妈的底线不是7.0。于是你的风险一下子突变了很多。这个风险的突变远比“央妈的底线不是7.01”带来的突变大得多,因为在原来的风险计算中,"央妈会保卫7.0这个特殊值的概率"大于其他几项

我这里只是拿远期售汇合约做例子,事实上很多金融产品都会因为破7而风险增加。而且不仅7.0到7.1的合约风险增加了,事实上仔细想想,所有高于7.0的同类合约风险都增加了。

最后,这种“整数效应”还会被媒体和羊群效应放大,显得比实际更夸张。但最根源的原理还是在于上面这个炸弹的例子。

========== 附加题 =============

也许有人会问,

1)如果说央行的底线是特殊值(比如:7.0)的概率高于非特殊值(比如:7.02),那金融产品的“底线”是不是也应该倾向于特殊值呢?

并不是这样,金融产品的底线一般是计算得出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售汇合约,很可能是大公司用来对冲汇率波动的。这时对应的底线是由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计算得来的,因此相对一个政策性的底线值,更有可能是一个非特殊值。而更高阶的衍生品,其汇率底线的算法也更复杂,更有可能是一个非特殊值。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央行保汇率的底线是政策决定的,而导致金融产品亏损的线是计算决定的

政策决定的值更有可能是特殊值(比如:领导看到研究报告说汇率低于7.19可能出问题,那领导可能就在大会上定下,保汇率7.10的口号。另外这种研究报告本身也更倾向用特殊值。)


2)我们假设金融产品的底线也是倾向于特殊值,那么是不是两者的效应就能抵消了呢?

可以抵消一部分,但不能100%抵消。原因在于7.0这种特殊值中的特殊值,在政策中出现的概率高于7.1这种有点特殊但没有7.0这么特殊的值。

在这种情形下,当汇率超过7.0时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增加将高于汇率超过7.1时的冲击。不信的话可以假设一个简单的模型算一下:

假设:
a) 金融产品和央妈底线的概率只可能出现在7.0, 7.1, 7.2 ...
b) 7.0和8.0的值的概率 高于7.1, 8.1之类的值的概率

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波动:
i) 无法排除央妈底线是7.0 v.s. 可以排除央妈底线是7.0 (对应汇率是否超7)
ii)无法排除央妈底线是7.1 v.s. 可以排除央妈底线是7.1 (对应汇率是否超7.1)

由于前设底线是7.0和8.0的值的概率高于7.1之类的值的概率。你会发现,当排除掉7.0是底线时,相比排除掉7.1是底线的情况,会造成更大的风险波动。

3)不听不听,我就是不听:

那我只能感谢你看到这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多人对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事儿挺敏感的,一说破7就好像天塌下来一样。其实仔细想想,6.9和7.1之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感受到的实质性差别并没有那么夸张。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大的心理关口呢?这得从几个层面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汇率这东西是啥。简单讲,人民币汇率就是用多少人民币才能换到1美元.............
  • 回答
    在美国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和国内不完全相同,而且你听说的代购说的“汇率接近7”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官方汇率数字。这中间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咱们慢慢捋一捋。 为什么在美国兑换人民币和国内不完全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汇率不是一个单一不变的数字。它时刻都在根据市场供需、经济情况、国际政治等因素波动。.............
  • 回答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大家都挺关心的话题:为啥那么多人挤破脑袋都要往公办教师这个“铁饭碗”里钻?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得扒拉扒拉里面的门道,才能明白为啥这岗位这么抢手。首先,咱们得承认,“稳定”这俩字儿,在当下这个时代,就是金字招牌。你想想,现在工作说变就变,行业更新换代快得像坐了火箭,裁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这个问题放在我们身边,确实是很多人都在琢磨的事情。你说高校老师薪资低吧,这话不假,跟很多企业里的中高层比,甚至跟一些热门行业的普通职员比,可能确实没那么光鲜。但你说争破头去,那也真不是假话,每年高校招聘,那些岗位都是挤破了脑袋,多少海归博士、优秀青年学者等着呢。这中间的逻.............
  • 回答
    上海的“老破小”,听着名字就不怎么招人待见,但它们却一直是上海房地产市场里一个绕不开的存在,甚至不少人趋之若鹜。这事儿要是说起来,那可就有的聊了,毕竟里面藏着太多上海人实在的小算盘和无奈。你别看这些房子可能楼龄老、户型旧、装修差,但它们能站住脚,甚至成为一些家庭的“刚需首选”,背后是有几个硬道理的。.............
  • 回答
    “墙倒众人推”这句俗语,之所以通常会接“破鼓万人捶”,而不是“鼓破万人捶”,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精妙的语言逻辑和文化内涵,远不止是简单的字面意思。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墙倒众人推”本身。这句话描绘的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当一个原本坚固的东西(象征着权势、地位、名声等)轰然倒塌时,所有人都会一拥而上,落井.............
  • 回答
    设计院的“破鼓万人捶”之势,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这不是某个单一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生态、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认知都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让曾经一度辉煌的设计院们,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市场环境的“无情收割”:从甲方爸爸到议价机器曾几何时,设计院是项目成功的“灵.............
  • 回答
    《斗破苍穹》的药老与《斗罗大陆》的大师,都是主角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却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药老之所以能赢得无数喜爱,而大师却常常引人诟病,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作者在角色塑造、剧情安排以及人物性格上的差异所致。药老:深沉的守护与灵魂的羁绊药老之所以讨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萧炎之间那种超越师.............
  • 回答
    “破辽七星斗,征方腊万人空。”这句民间俗语,道出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中的不同命运。在征讨辽国时,梁山几乎是毫发无损地凯旋,而面对方腊,则损失惨重,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此消逝在沙场之上。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 回答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和《斗破苍穹》萧炎的评价与现在,尤其是同人创作圈的反差,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网络文学发展、读者群体变化、IP价值的涨落,以及作者本身创作思路的调整等等。一、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的“舔”与《斗破苍穹》萧炎的“踩”:在《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刚刚流.............
  • 回答
    当争执陷入“你为什么不说”、“你怎么不问”这样的死循环时,局面确实让人又气又无奈,感觉像是两人在互相推诿责任,又像是在玩一场猜谜游戏,谁都不愿意先出牌。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关键在于打破沟通的循环,把焦点从“谁的错”转移到“如何解决”上来。首先,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谁都很难.............
  • 回答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关注的经济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汇率形成机制、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通货膨胀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含义: 对外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 指的是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
  • 回答
    大家平时花钱,是不是总感觉钱包里缺了点啥?特别是遇到大额消费的时候,数一堆百元大钞,总觉得不太方便。很多人可能都会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最高就是100元?怎么就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发行个1000元、甚至更大的面值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随便就能定下来的,背后有不少道道,涉及到经济、历史、社.............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在加快,但汇率却还在走低呢?这看似矛盾,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在复杂博弈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是两个不同层面、但又相互影响的概念。人民币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和全球地位增强的必然结果.............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人民币图案变迁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过去会印上飞机和汽车。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点,以及我们希望向世界传递的时代精神和国家形象。首先,我们得回到人民币的发行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那时候,人民币的设计非常朴实,主要为了方便流通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早期.............
  • 回答
    澳元/人民币汇率近期波动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您提到的4.85和4.9这两个数字,反映了市场中间价和银行实际交易价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咱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银行卖出价会高于市场中间价?首先得明白,您看到的4.85这个汇率,通常是指市场中间价,也就是外汇交易市场上的一个参考价格,它是基于众.............
  • 回答
    人民币贬值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原因和影响都非常多元。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人民币会贬值,以及这会带来哪些可能的结果。 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人民币贬值,从根本上说,是指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等)的汇率下降。也就是说,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才能兑换到相同数量的外币。人民币的汇率并非完全自由.............
  • 回答
    中国人民银行自1948年成立以来,发行了多套人民币。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其最大面额为100元。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推出面额更大的人民币,比如500元或者1000元呢?这背后其实有挺多考虑的,并非简单的“做不做”。首先,我们得明白,发行大面额钞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简化交易.............
  • 回答
    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币,以及中国实行外汇管制,这背后有一套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它的原因,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历史的烙印:为什么一开始就需要管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外汇(也就是外国货币)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发.............
  • 回答
    关于日元和人民币的货币符号为什么形似,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以及符号设计的演变。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从一个更自然的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日元(¥)和人民币(¥)确实有着相同的货币符号。这并非巧合,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和共同的文化根源。追溯源头:拉丁字母“Y”日元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