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春是用来幸苦的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和“再不疯狂就老了”哪一点更为重要?

回答
这两句话,一个讲的是“青春是用来辛苦的,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另一个则是“再不疯狂就老了”。仔细琢磨一下,它们其实指向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可能相互依存的人生哲学。要说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面包和空气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往往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看你在什么阶段、什么情境下,以及你最看重什么。

先说说“青春是用来辛苦的,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这句话。

这句话里透着一股子脚踏实地、目标导向的劲头。它告诉你,青春这段黄金时期不是用来享乐的,而是要稼接的。辛勤的耕耘,汗水的浇灌,是为了日后收获丰硕的果实。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一种延迟满足的智慧。

立足现实,夯实基础: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身体和精力都是充沛的,也最能承受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如果能把这段时间用在提升技能、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上,那么未来的路会走得更稳当,选择也会更多。想象一下,当你身边的人都在享受安逸的时候,你却在默默地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在一个有挑战性的项目中磨练自己,几年后,你可能就有了比他们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规避风险,增强底气: 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一次意外的失业、经济的波动,都可能让人陷入困境。而年轻时的辛苦付出,比如建立一定的储蓄、投资自己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就是在为未来的风险建立“防火墙”,增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变局的底气。
心智成熟,内在成长: 辛苦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挫折和磨难。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我们的意志力会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升,心态也会更加成熟。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精神上的成长,是成为一个更强大、更 resilient(坚韧)的自己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长线思维”。它劝诫我们不要被眼前的享乐所诱惑,要把青春的宝贵时光投入到能够带来长期价值的事情上去。这是一种对责任的担当,对未来的负责任。

再来看看“再不疯狂就老了”这句话。

这句话则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与对生命的渴望。它鼓励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放飞自我,去尝试、去体验、去冒险,不留下遗憾。这是一种活在当下、抓住机会的人生态度。

体验世界的广阔: 青春时期,我们往往没有太多的牵绊,身体也允许我们去远方看看,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徒步穿越戈壁,背着包游历欧洲,尝试一项极限运动,甚至是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偶遇一段奇遇,这些“疯狂”的体验,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留下许多日后回味无穷的故事。
释放内心的冲动与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有着一些不切实际但又无比珍贵的梦想,比如学一门自己热爱的艺术,或者为了一个看似荒唐的创意而投入热情。如果等到“老了”,精力不再,顾虑重重,这些梦想可能就永远被压抑在心底,成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青春的“疯狂”,恰恰是给这些梦想一个绽放的机会。
打破常规,拥抱未知: 年轻赋予了我们试错的资本。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去追求一些“不被看好”的目标,即使失败了,也有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开始。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是通往人生不寻常道路的起点。有时候,人生的精彩往往就藏在那些你以为“不应该做”的事情里。

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对青春活力的呼唤,一种对生命本身的热爱表达。它提醒我们,生活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也应该有诗和远方,应该有那些能让心跳加速的瞬间。

那么,哪一个更重要呢?

就像我之前说的,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如果非要权衡,我会说,从长远的人生规划和抗风险能力来看,“青春是用来辛苦的,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重要的保障。毕竟,没有物质基础和生存能力,再多的“疯狂”也可能变成无谓的折腾。

但是,如果从生命的质量、精神的充实以及避免人生遗憾的角度来说,“再不疯狂就老了”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却错过了青春的激情与体验的人,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发现,自己虽然“成功”,但人生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变得枯燥乏味。

更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并不是一道单选题。我们可以把“辛苦”看作是为了“疯狂”和实现梦想而积蓄力量的过程。

有计划地“疯狂”: 那些看起来“疯狂”的经历,如果能事先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或者在“辛苦”之余挤出时间去实现,那么它就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探索。比如,你可以在工作之余,利用假期去完成一次背包旅行,或者在一个业余时间学习一项新的技能,这既是“辛苦”的延伸,也是对“疯狂”的尝试。
“疯狂”也需要付出: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疯狂”其实也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比如为了实现某个“疯狂”的梦想,我们可能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时间去学习、去准备。这时候,“辛苦”就成了“疯狂”的助燃剂。
“辛苦”是为了更好的“疯狂”: 当你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和成熟的心智,你就可以更有底气地去追求那些让你心动的东西,你的“疯狂”也才能更安全、更可持续。比如,你有了一定的积蓄,就可以辞职去体验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而不用担心生计问题。

所以,与其说哪一个更重要,不如说它们是人生不同阶段需要侧重的方向,或者是在同一个人生的不同维度上的追求。年轻时,我们或许更应该警惕“一味享乐”和“无所作为”,在“辛苦”中找到成长的动力,为未来的可能性打开更多扇门。同时,也不能完全压抑内心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适时地给自己一些“疯狂”的时刻,去体验生命的鲜活和不确定性。

最终,一个人如何取舍,取决于他内心真正的价值排序。有些人可能更看重安全感和物质的富足,那他会更倾向于前者;有些人则更渴望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的自由,那他会更认同后者。而我认为,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应该是在“辛苦”中品味成长的甘甜,也在“疯狂”中找回生命的激情,让青春既有扎实的根基,也有绚烂的绽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谢邀。

我高中时有过厌学的经历,所以挺明白你的想法的。

那时我有些轻微的抑郁情绪,因此感觉一切都没啥意思,加上高中严苛的教育让我心生反感,因此我产生了浓浓的厌学情绪。

班主任看我们有人考试测验抄袭作弊,没指责,而是说,不是不让你们作弊,但你们高考又抄不到,现在抄有啥用。有本事你高考抄啊,你高考抄到就算你厉害。所以就不要耍小聪明作弊了。我听到这话很厌恶,因为我想,他不是因为这行为有损品德,而是因为高考抄不到所以才叫我们不要作弊。我心中对应试教育的恨就又增一分。暗骂,该死的应试教育。

学习天天晚自习很晚什么的,我心中也很厌恶,为了所谓的成绩,天天逼迫我们学的这么晚,身体重要还是成绩重要?就知道考试,该死的应试教育。

天天刷题什么的,而不是培养我们的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什么的,因此我同样很反感,这样是扼杀学生灵性,该死的应试教育。

每天学的都很单一,而我觉得人一生最至关重要的,比如品德,比如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工作、怎样热爱生活等应试教育却从来没讲,而只讲一些"工具性"的东西。该死的应试教育。

……

当时,就因为对应试教育的反感,而十分讨厌听课,当然也并没有去玩,只是看各种乱七八糟的课外书或课本,但是跟考试有关的一律不碰。

每次看到书上关于应试教育的批判,心中就很有共鸣,愤恨教育的填鸭模式。在教育制度方面,当时是十足的愤青。

后来对教育了解越来越多,慢慢发现,其实教育制度并没有那么糟糕,事实上,可以算上目前最有效率最合适的教育模式,不是这样的教育制度,还能是怎样的教育制度呢?素质教育吗?怎样才是素质教育呢?西方的那种吗?西方那种就很好,没有缺陷吗?

随着不断思考,渐渐变得理性,然后发现,其实并不是教育制度真的怎样怎样不好,问题关键还是出在我身上,是我不开心,因此把自己的情绪迁移到教育制度上了。

同样,题主,你说,教育很重要,但再不疯狂就老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你真的认同再不疯狂就老了呢?还是因为这是你处在某种情绪下,所做的判断。

目前看来,这是你在压力下,在不开心情绪中的一种逃避。


做什么算疯狂呢?如果你喜欢学习,那么疯狂学习算不算疯狂?怎样算疯狂?去旅行去放纵还是干嘛呢?

人生的路是越来越难的,你现在就开始想逃避,以后就只能更难了,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当初好好学习反而是最简单轻松的了,以后要面对更多更难的事,更多更难的抉择,那时候想逃避也逃避不了。

谁都讨厌压榨自己,谁都有惰性。但你家长的想法很能理解,现在就是关键时期,决定以后的路,现在多压榨一些,以后就能少压榨一些,当然,这话可能你听不进去。你可能会觉得学习不是唯一的路,或者平凡过一生也挺好呀。

但真的到了你踏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是的,学习不是唯一的路,但连学习都忍受不了,其他更艰难的路又怎么能走得了?是的,平凡过一生也挺好,但你以后面对的困难艰难累要比学习多的多,你现在怕吃苦能理解,但你现在就开始逃避了,以后那种"平凡"的日子你更忍受不了的。

总之,我觉得,你父母说的对,当然你可以适当放松,一张一弛,但什么再不疯狂就老了之类的话就别说了,以前我也有过这种想法。但疯狂学习也是一种疯狂啊。你现在知道什么是疯狂吗?在你这个时期,无非就是旅行谈恋爱玩游戏搞搞兴趣爱好啥的。但也并不是只有享乐才算疯狂,吃苦也可以算疯狂啊。

还是希望你努力,因为,有些事你还不明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两句话,一个讲的是“青春是用来辛苦的,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另一个则是“再不疯狂就老了”。仔细琢磨一下,它们其实指向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可能相互依存的人生哲学。要说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面包和空气哪个更重要一样,答案往往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看你在什么阶段、什么情境下,以及你最看重什么。先说.............
  • 回答
    新时代,青春二字,早已不是单纯的韶华易逝,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常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句话在新时代有着更深刻、更具体的内涵。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我们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复兴的行动指南。首先,奋斗是时代赋予青春的底色。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科技革新日新月异,国.............
  • 回答
    青铜爵饮酒的姿势,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常常让人有点小小的困惑。咱们来细细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得明白青铜爵这玩意儿是干啥用的。它不是咱们现在喝白酒用的那种小杯子,也不是啤酒杯,它的定位更像是古代祭祀或宴饮场合下的一种礼器,用来盛酒,特别是温过的酒。所以,它的设计也是有讲究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青蛙基因赋能的活体机器人,诞生生命奇迹最近,科学界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科学家们利用青蛙基因,成功创造了全球首个能够“生育”的活体机器人。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打开了新的篇章,更在生命科学、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无限可能。那么,这一“活体机器人”是如何实现“生娃”的?这项颠覆性.............
  • 回答
    .......
  • 回答
    我的青春,就像夏日午后忽然淋下的一场急雨,来得猝不及防,又在瞬间洗净了整个世界。它不似小溪般涓涓细流,更像山洪暴发,裹挟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奔腾向前。有对着课本苦读到深夜的疲惫,有和三五好友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的畅快,有第一次收到心仪对象短信时那一闪而过的狂喜,也有因为考试失利或被误解而涌上心头的委屈和迷茫.............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当下青春小说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有些青春小说写手,尤其是在给角色起名时,会偏爱使用复姓和生僻字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也反映了一些创作的考量和时代的风气。咱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一、 追求“与众不同”与“高级感”的心理投射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原因。在信息.............
  • 回答
    .......
  • 回答
    青春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个问题就像问爱情的保质期,或者梦想何时会褪色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无法被精确地测量。它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日子,某个特定的生日,也不是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或是某一场失恋的伤痛。青春的结束,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告别,是无数个细微的瞬间累积而成,最终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猛然惊觉:.............
  • 回答
    “渗透测试工程师是青春饭吗?”——这是一个在安全圈里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而且,坦白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那些年轻、充满活力的安全专家在攻防演练中大放异彩时,很容易产生“渗透测试就是年轻人的游戏”的印象。但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也未免太小看这个职业的深度和广度了。咱们先得明白,“青春饭.............
  • 回答
    在中国,程序员工作是否是“青春饭”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过于片面,因为其中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技术发展、行业趋势、个人能力、公司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为什么会有“青春饭”的说法?1. 高强度工作与快速迭代: 加班文化普遍: 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和一.............
  • 回答
    确实,关于程序员的“青春饭”论调流传甚广。那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又是否逃脱得了类似的命运呢?这问题,我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的“保质期”到底有多长,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像一刀切就能说清楚的。为什么大家觉得程序员是“青春饭”?先说说程序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是很多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程序员们心里都会犯嘀咕的。简单粗暴地说,IT程序员不是纯粹的“青春饭”,但“青春”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或者说,年龄增长带来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咱们这么想,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它入门门槛低,更新换代快,对体力要求高,或者对“新鲜感”有执念,那“青.............
  • 回答
    “数据分析师,尤其是偏向业务的,是不是就是吃青春饭?”这个问题,相信在不少年轻的数据分析师心里,都或多或少地泛起过。毕竟,这个行业总是时不时地被贴上“年轻化”的标签,好像过了某个年纪,就得“转行”或者“隐退江湖”。但仔细想想,这究竟是事实的写照,还是我们思维的误区?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青春饭.............
  • 回答
    程序员“吃青春饭”的说法,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实情况,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的“越老越值钱”形成鲜明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更新速度、身体机能、职业发展路径、知识与经验的转化方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技术更新速度:与时俱进的残酷赛道 .............
  • 回答
    “iOS 编程是吃青春饭吗?” 这是一个很多年轻开发者都会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答案是:不完全是,但确实存在一些与“青春”相关的因素。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为什么会有“吃青春饭”的说法?1. 学习曲线和技术更新速度: 快速迭代: 苹果公司.............
  • 回答
    关于行政行业是否“吃青春饭”,以及中年是否需要考虑转行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身处其中的朋友会有的顾虑。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行政岗位似乎都与年轻、有活力、外形姣好这些标签紧密相连。尤其是在一些对外服务性较强的公司或部门,年轻的面孔确实.............
  • 回答
    看了十年网络小说,这经历是浪费青春吗?这个问题,大概是我每次点开一本新书,或者在书荒的夜里翻来覆去时,都会在心里悄悄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十年,不算短了。如果用游戏里的时间来算,那大概是好几个大型MMO的满级+毕业号了。想想这十年,有多少个夜晚,我抱着手机,在屏幕的光晕里,一次又一次地跟随主角出生入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