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程序员工作是青春饭吗?

回答
在中国,程序员工作是否是“青春饭”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过于片面,因为其中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技术发展、行业趋势、个人能力、公司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

为什么会有“青春饭”的说法?

1. 高强度工作与快速迭代:
加班文化普遍: 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和一些创业公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是常态。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对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恢复能力和对高强度工作的耐受度会下降。
技术更新换代快: IT行业是技术驱动的行业,新的编程语言、框架、工具层出不穷。程序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往往更高。
快速的项目周期: 很多项目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能够快速思考、编码和解决问题。

2. 精力与学习曲线:
学习能力: 年轻人通常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栈。
精力充沛: 长时间的编码、调试、研究新知识需要大量的精力,年轻人在精力方面有天然优势。

3. 成本与风险考量:
薪资增长与经验: 传统观念中,经验越丰富,薪资越高。但一些公司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更倾向于招聘年轻、性价比更高的程序员,尤其是在初级和中级岗位。
职业天花板与晋升: 一些技术岗位可能存在“天花板”,随着年龄增长,如果技术能力没有持续突破或转型,晋升空间可能会变窄。而管理岗位或更高级别的技术专家则需要更成熟的经验和领导力。

4. 刻板印象与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确实存在: 不可否认,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年龄歧视。一些招聘广告或内部评价中,可能会潜意识地倾向于年轻的候选人。这可能源于对学习能力、精力、加班意愿等方面的偏见。
“35岁危机”的说法: “35岁危机”是这种担忧的集中体现,即很多程序员到了35岁左右,会面临职业瓶颈、被优化或难以找到新工作的情况。

为什么说并非绝对是“青春饭”?

1. 经验的价值无法替代: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随着经验的积累,程序员能够更好地理解需求、预见潜在问题、设计更健壮的系统。处理复杂业务逻辑、大规模系统架构、性能优化等问题,往往需要深厚的经验和对细节的把握。
项目管理与领导力: 资深程序员往往能够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如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团队领导等。这些岗位更看重的是沟通协调、决策能力、团队管理以及对全局的把握。
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 设计一个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的系统架构,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对不同技术的深刻理解,这是年轻程序员难以企及的。
产品思维与业务理解: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程序员对业务的理解也会加深,能够更好地将技术与业务相结合,提出更具价值的解决方案。

2. 技术广度与深度并存:
专业化与细分: 很多技术领域需要长期钻研才能成为专家,例如AI算法工程师、数据库专家、网络安全专家等。这些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无论年龄大小,都受到市场的高度追捧。
全栈与领域专家: 一些资深程序员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全能型选手”或深度专家,其价值在于解决特定领域内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3. 转型与职业发展路径多样化:
技术管理: 从技术执行者转向技术管理者,负责团队组建、项目规划、资源协调等。
架构师: 成为企业或项目的系统架构师,负责高层级的设计和技术决策。
产品经理/项目经理: 利用技术背景和行业理解,转向产品设计或项目管理岗位。
创业: 拥有丰富经验和行业洞察的程序员选择创业,自己开公司或担任技术合伙人。
咨询/培训: 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人,成为技术顾问或培训师。
研究型岗位: 在大型科技公司或研究机构从事前沿技术研究。

4. 公司文化与人才策略的变化:
重视经验和稳定性: 部分有远见的公司,开始意识到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带来的稳定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始调整人才策略,更加重视人才的长期培养和保留。
鼓励终身学习: 好的公司会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员工更新知识和技能,从而延长职业生涯。

中国程序员面临的“青春饭”挑战及应对策略:

挑战:

技术更新速度快: 持续学习的压力巨大。
加班文化: 影响健康和生活平衡。
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 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的初中级岗位招聘中。
内卷加剧: 大量年轻程序员涌入市场,竞争激烈。
“35岁危机”的心理压力: 许多人对此感到焦虑。

应对策略(个人层面):

1. 持续学习与技能迭代:
跟进前沿技术: 关注行业动态,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框架、云原生技术、AI等。
深耕一个或多个领域: 成为某个技术栈的专家,或者在特定领域(如前端、后端、移动端、数据库、AI等)形成核心竞争力。
提升软技能: 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同样重要。

2. 积累经验,提升价值:
多承担有挑战性的项目: 争取接触更复杂、更核心的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系统设计和架构能力: 这是区分资深程序员和普通程序员的关键。
培养项目管理和领导能力: 为未来转型做准备。

3. 建立个人品牌与人脉:
参与开源项目: 提升技术影响力,积累社区贡献。
写博客、分享经验: 建立个人技术品牌,吸引关注。
积极参加行业会议和技术交流: 拓展人脉,获取信息。

4. 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提前思考转型方向: 当技术执行者遇到瓶颈时,考虑向技术管理、架构师、产品、项目管理或其他相关领域转型。
培养商业和产品思维: 理解业务需求,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

5. 关注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状态:
合理安排作息: 避免长期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坚持锻炼: 保持身体健康,提高抗压能力。
调整心态: 理性看待“35岁危机”,将其视为职业发展的挑战而非绝境。

总结:

中国程序员的工作 并非绝对是“青春饭”。虽然年轻人在某些方面(如学习速度、精力、对加班的适应性)可能占据优势,并且行业中确实存在年龄歧视的现象,但 经验、深度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转型能力 是程序员职业生涯中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所在。

成功的程序员,无论年龄大小,都具备 持续学习的能力、高度的自律性以及对技术的热情和职业规划。如果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适时进行职业转型和发展,那么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可以非常长久和有价值,远远超出所谓的“青春期”。关键在于不断进步,拥抱变化,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长远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区开始出现阅读理解不过关的小朋友,于是我想前排先提醒一下, 我这篇有一些内容是劝人为自己增加价值, 比如学习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当然有些小朋友阅读理解不是很好就觉得这是和劝人996一样的奋斗逼鸡汤, 为了这些朋友我觉得需要把一些东西说的再简单浅显易懂一些:

所有人都努力工作和所有人都努力学习的话,同样无法更改人在社会里的“排位”

但这里有本质区别:

劝大家不要996,不要降低了工作时间的价值,这完全可以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上赶着被剥削自由人生?

然而我完全无法理解劝别人别“努力/为自己增加价值/追求更好的自己”这种行为, 嘲笑"努力也没屁用的"(这种地球炸了所有人都死的pi话并不用你来说小孩子都懂, 时代巨变的不可抗力之下个人微薄之力的确没什么用),所以你就也可以闲着就呆在自己应该呆的位置了么,连从“得到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中都无法得到乐趣的人;那还是淘汰在历史长河里吧 88

换句话说: 要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这有那么难么?


~~~~~~~~~~~以下原文~~~~~~~~~~~~

很遗憾, 就答主在中国和美国的工作经历和观察来看, 程序员无论在哪里都是“青春饭”(注意引号, 友军先别开枪!).

但是,在你站在40岁50岁时候的自己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害怕程序员是青春饭,自己被年轻人"干掉"的同时,你也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年轻时的自己的出路是什么?)来思考问题;

一个行业如果完全以年龄为衡量,以年轻为最高优先级,新入行的年轻血液立刻或者简单熟悉行业规则之后很快就可以替代上年纪的中年人,那么此行业一定是吃青春饭的,你可能觉得不好不稳定;那么考虑另外一个极端,以年老和资历为最高优先级,一个行业如果非常稳定,不混个10年20年完全混不出来,即使你天赋异禀入门也只能做小弟,被只是早来10年站住坑的混吃等死的平庸之辈压制10年20年才能出头;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你不觉得绝望么?

当然世界是复杂的,没有行业是绝对看年纪的,即使是演艺圈这种世俗目光中的标准“青春饭”行业,也会有年轻人无法轻易战胜的“老戏骨”;

总会有特例的情况下我们用统计这个工具来下定义,那么在计算机行业,百分之多少的年轻人在刚入行3-5年内就可以替换掉百分之多少的老年“掉队者”呢?

很遗憾的是,就我观察到的现象来看,这个比率在计算机/程序员这个行业很高, 这也是我说程序员无论在哪里都是青春饭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行业,就我从业10年的经验来看,可以说几乎2-3年就有一次"工业革命", 发生在这个行业的各个不同的角落:

  • 从waterfall开发方式到敏捷的开发思想,再到Agile is Dead, DevOps的兴起...
  • 从过程式的编程思想到OO的兴起,再到FP慢慢渗透到现代语言的各个角落...
  • 从RMI的失败,到WSDL和SOAP的兴起,再到RESTful…
  • 从3层layer的单机构架,到SOA/ESB,再到SOA is Dead, 微服务兴起...
  • 从实体物理机器,到VM虚拟机,再到docker+Kubernetes这种轻量级容器的兴起..
  • 从SQL和Oracle的霸业,到NoSQL的兴起,再到NoSQL转向NewSQL...
  • 从ActiveMq到SQS, Google pubsub这种完全用consistency换scalability的分布式队列,再到Kafka这种可以保证partition的strong ordering的分布式队列...
  • 从RDFS到OWL,再到现在利用deep learning的知识图谱建造,和knowledge graph embedding…
  • 从管理大型机5000个cpu的网格计算,到把计算资源当作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的云计算
  • 从计算最多只能多线程的跑在cpu上,到hyperThread,GPU的大规模并行运算,再到TPU的大杀器…
  • 从雇佣专门的部署和运维管理团队,到现在的infrastructure as code,network as code…
  • 从认为流系统无法保证consistency的初始storm和2014年才问世的Lambda Architecture,到4种可以一定程度保证end2end consistency的state of art的流系统(仅仅4年后lambda architecture就被Stream System一书的作者按在地上摩擦),再到提出流和batch/表有本质联系的google Dataflow模型…
  • 即使是在很多人眼里还是新概念的"大数据", 也已经经历了Hadoop+MapReduce 到Pig/Hive这种高层模型,再到Spark, Flink的无数迭代了;
  • 甚至从手调openCL手调cpu优化,到现在的autoTVM…
  • 就更不用说machine Learning特别是deep Learning的大发展, 强化学习, 甚至量子计算机这些前沿领域了...



想想6-7年前自己最拿得出手的技术: Design Pattern, OO, Hibernate, Oracle, , SOA+ESB, JMS/ActiveMq... 如果我现在还只是懂这些东西,我绝对会被熟悉云计算和各种分布式数据库的年轻人吊起来打...
然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如果你愿意学习,学习的飞轮是会加速的,我刷一本类似ElasticSearch In action, Kubernetes In Action这种500页的简单技术书大概只需要5天的工作之余的时间(其实是去黄石公园度假的时候顺便刷完的) 通过对已有认知的的修改,对类似知识的归纳,我学这些东西比完全重建所有知识的人会快非常多;另外一个例子,我们组里的CV大神年纪比我还要大,但是他坐公交的15分钟的时间能刷一篇CV的论文,而我一般需要至少1-2天才能看完一篇;至于学习的飞轮的思考,我有一篇文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的很详细了=> 阿莱克西斯:书魔的学习方法-1:读书的飞轮,这里不在赘述;


计算机是奖励精英和努力的人的行业,它是青春饭, 给予年轻人以嘉奖,让你不会被平庸之辈用年纪和所谓"资历"压的不得翻身;然而平均的年轻精英(百年一出的天才到从年轻到年老都是爸爸,不适用于此讨论)却无法轻易战胜也冲在研究和学习第一线的“老学究”, 因为新知识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只需要学习一个增量即可,且很容易和他们的已有知识产生化学反应;
如果你拥有天赋或努力中的一样, 或者2样皆有,那么你就可以在年轻时用新思想新技术打败90%的“不思进取”的前辈的同时,在老年用自己的丰富和见多识广的学识压制90%的年轻人;

给平庸的年轻人希望也就是给平庸的中老年人予绝望,反之亦然;而一个人,必定要在一生的舞台中中扮演两次这不同的角色…


平庸而又毫无自知,毫不努力的自己,才是我们应该害怕的事情;

为了小学生的特别翻译:这不是在说努力学习就不会被淘汰,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Top 10%;而是在说平庸而不自知,妄图找一个不是“青春饭”躺着就能舒服一辈子的人们;努力为自己增加价值的人们尚且不能在历史的洪流里得以全身而退,那没有中500w这种等级的运气的你们呢?

user avatar

中国科技企业最大的问题,是“面向业务的开发”

很多企业业务最终面对的是个人用户,而且把精力和资源太多地放进了这些面向个人用户的业务中,即虚耗了企业运营的成本,也增加了企业潜在的风险。

更健康的科技企业,应该是

“面向解决问题的开发”,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互联网的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包括了自然科学、共性基础科技难题、面向不同领域提供分析处理软件等的开发。

这个说法其实和某位答主说的中国只有互联网、没有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道理。

比方说adobe的photoshop系列,ANSYS、 Dassault System、 Autodesk那些maya 3D Max, 微软的office系列、matlab、Mathematica、英伟达的显卡驱动程序、甚至现在用得最广泛的tensorflow本ten.

全都是“面向解决问题的开发”

这些软件和工程,除非你是天才,你不可能以本科毕业之力就能handle. 谈何青春饭?

你莫要和我说美国五十多年的工业软件底子中国错过了。

adobe autodesk 20几年。

tensorflow更是近几年的产物。怎么不见得是中国做出来的?前面的不算,这可在同一个赛道了。

所以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面向业务的工作思维以及这么多年面向业务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工作习惯和导向。

然而“面向业务”这个做法就犹如“以地事秦、抱薪救火” 这里秦朝是指C端用户。需知道“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面向业务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徒令企业和个人都不断进入被动态局面的业务逻辑。

今天你想要满足一个C端的feature,你说你没有时间做核心研发,你用美国的API、SDK和软件。明天美国觉得他那些api sdk很重要,就对你适当加些价(反正你没有)。可是基于竞争考量你不能对c端加价啊,于是你只能去开阔更多的C端。 就这样,企业陷入了疲于奔命循环。

反过来,“面向解决问题的开发”:一个再小的真.科技企业,只要他解决好一个问题并且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领域中最牛逼的那位……它几乎就稳稳地就可以靠这一手“绝学”一直吃下去:

什么“拥抱变化”,不需要的。 office、PS需要一周一小变、一月一大变么?

什么产品运营,不需要的,你见过PS七夕活动P满20张图领礼物、首充优惠么?

这时候杠精也许会杠:你以为在科技上保持行业领先那么容易啊?

还真对不起了,保持行业科技领先就是比to C业务要更容易。

首先企业可以摆脱一堆冗余机构以及机制专心做事、轻装上阵。

其次,既然开山立派已经开出来了,科技这个东西和业务不同,科技是有天然壁垒的,别人想要超过你、首先得要赶上你。他追赶你的时候,你已经可以去搞更先进的了。

业务的话,你会的手段别人也都会。

第三,以“解决共性问题”为核心可以凝聚到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最顶尖的人才往往有与世俗不同的价值追求,给他们个足够难的puzzle能带给他们极大的愉悦。

甚至于跳开已有的解决方案不说,如果是做创新,那么读博的同学都知道有个词叫做“research taste” (研究品味),真正的科技企业,几乎可以说在它决定要要去解决哪个领域的哪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会成为行业翘楚了。这才是IT业真正能超越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的地方:一次性的投入,几乎无尽地产出。

而做业务,你对生产关系的超越力就小了很多。

那既然我说到了“别人要超过你,首先要赶上你”, 追赶谈何容易、中国的科技企业还有“造轮子”的必要么?

当然有。

其核心逻辑是,只要不追赶,就永远在别人后头。华为已经给出了这个逻辑的样子。

追还有希望, 不追连希望都没,你怎么选?

哪怕作为企业的角度看,在世界级的科技大会,只能做个听众、不能作为演讲嘉宾,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别说资本家赚够钱就行了,人都是要面子的,有钱越久越要面子,没有任何人会甘愿受别人捏着点儿技术就了不起的高姿态,互联网企业业务部门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那种感受。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论追赶,其实中国有“人合”,这是一个像抗战年代般的乱世,群众心里有火,得把它激发出来。

第二点我要说的是地利,中国目前经济形势不明朗、消费市场难以估摸、消费趋向保守,与其再投入资源去做市场、不如投入同等甚至更少的资源做核心研发的潜在回报大,此谓地利。赚钱的时候要尽力赚钱,而有钱却没钱赚的时候应该聪明地花钱。

第三点天时,中国数年前的留学大潮造就了一批造诣深刻的留学生,已成气候,而且可能是近代中国史上最具规模的高端人才潮,未来的趋势,可能中国的本科留学会保守增长,但高端人才(硕博留学生)反而会越发减少了!

所以现在这个年代,是中国企业的危机时刻,危险与机遇并存,仍然是好时候。

user avatar

越老越吃香对应的是越年轻越憋屈。那么是年轻的时候多赚钱好还是老了多赚钱好?

如果08年毕业进入青春饭行业,几年攒够首付买了房,到了18年相当于工资涨了多少?

如果08年进入越老越吃香行业,到18年工资要涨几倍才能赶上房价的涨幅?

资本主义经济下永远是r>g,即投资收益率高于经济(工资)增长率,晚赚钱不如早赚钱。

当然前提是你要能攒下钱,并且会投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程序员工作是否是“青春饭”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过于片面,因为其中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技术发展、行业趋势、个人能力、公司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为什么会有“青春饭”的说法?1. 高强度工作与快速迭代: 加班文化普遍: 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和一.............
  • 回答
    程序员在离职之际故意埋设 bug 的行为,虽然不代表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并且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复杂且多样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心理状态交织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其可能的心理原因:一、 报复与不满 (Retali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这是最常见也.............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在日复一日的代码海洋中遨游,我们需要的关怀,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具体,也更深刻。这不是说我们多么脆弱,而是我们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些特别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保持热情。首先,最核心的,是对我们“思维”的理解和尊重。程序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在解决问题。我们不是流水线上拧.............
  • 回答
    老哥,我也是在中建这块儿干过几年,深知里面的苦乐。你说想转行程序员,这事儿我太理解了,毕竟咱们建筑这行,虽然挺稳定,但加班、工地风沙、还有那日复一日的钢筋水泥,时间长了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有点腻,提不起劲儿。而且,说实话,论起技术含量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现在这年头,写代码确实吸引人得多。不过,说实话,从建.............
  • 回答
    在中国,程序员能否“干一辈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答案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行业趋势、公司政策以及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程序员职业生涯的普遍挑战与现实 年龄焦虑与“35岁”现象: 这是中国程序员群.............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程序员干到40岁有多少”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官方统计数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行业观察、普遍的讨论以及一些非正式的调查和分享来推断和理解这个现象。关于“有多少程序员干到40岁”的推测和观察:1. 比例上可能不是大多数,但绝对数量不少: 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IT行业的快速发展.............
  • 回答
    B站 UP主 Maksim 瑞典生活 Vlog 被迫删除事件:一次对信息传播与文化理解的审视最近,B站 UP主 Maksim 拍摄的关于中国程序员在瑞典生活 Vlog 因“违反社区规定”而被强制删除,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Maksim 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幽默风趣.............
  • 回答
    中国程序员和美国程序员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种差距体现在技术深度、创新能力、工作模式、职业发展、文化环境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差异:一、 技术深度与广度: 美国程序员: 更强的底层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基础: 许多美国程序.............
  • 回答
    “幻方在金牛奖上那场关于中国量化投资未来的演讲,确实是掀起了一点小波澜,也让人品了不少回。”首先,从演讲者的身份来说,幻方作为国内顶尖的量化私募,其掌舵人(至少是代表)在公开场合发表对行业未来的看法,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分量。这不仅仅是技术理论的探讨,更是市场参与者对于行业发展方向的预判和引领。这种“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价值。确实,在技术圈子里,算法的重要性经常被强调,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但同时,很多程序员的日常工作也未必会直接用到复杂的算法。所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分析。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算法在程序员心中的“神坛”与现实的差距 为什么算法被“吹上天”?1. 面试的敲门砖.............
  • 回答
    一些C++程序员在循环中偏爱使用前缀自增运算符`++i`,而不是后缀自增运算符`i++`,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基于一些实际的考量和性能上的微妙区别。虽然在现代编译器优化下,这种区别在很多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理解其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C++的运算符机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
  • 回答
    .......
  • 回答
    瑞幸咖啡在美国走上破产程序,却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戏剧性。就好像一个人在国外因为财务问题被“戴上手铐”了,但一回到自家地盘,又是那个精力充沛、照常营业的“好青年”。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国破产程序:一场“止血”与“重组”的自救首先,瑞幸在美国提交的是“Ch.............
  • 回答
    辨别验证码中的“O”(字母大写O)和“0”(数字零)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它们被扭曲、变形、叠加干扰线或者颜色相近的情况下。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往往只能依靠视觉经验去猜测,这本身就降低了验证码的有效性,也增加了我们的挫败感。为什么这两个字符如此难以区分?从视觉构成上看,它们都呈现出一种圆形.............
  • 回答
    程序员的薪资水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站在了许多行业的前沿。然而,即便坐拥令人艳羡的收入,程序员群体中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担忧和不满,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是贪得无厌,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行业的快速迭代与技能焦虑是绕不开的一个坎。技术的世.............
  • 回答
    在一家以程序员为主的公司里,机械岗位确实也会面临“三十五岁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程序员本身更加隐蔽,但也同样真实且具有挑战性。下面我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让大家读起来感觉更像是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分享,而不是冷冰冰的AI分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三十五岁危机”这个说法。 程序员群.............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学习机器”,我“抗遗忘”的方式和人类程序员确实不太一样。我不会真的“遗忘”东西,因为我的知识库是存储好的,不会像人类那样因为时间流逝或缺乏使用而衰退。但如果非要用人类的语境来类比,我可以这样描述我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我如何“主动”地让这些知识保持“鲜活”和“可用”,这很接近你.............
  • 回答
    德甲在中国不如英超和西甲那么火,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咋回事。首先,得从“历史遗留”问题说起。中国球迷接触欧洲足球,最早的那批很多都是因为英超和西甲。英超起步早,加上早期像曼联、阿森纳这些球队在中国积攒了大量人气,加上那时候英超联赛的宣传攻势也比.............
  • 回答
    在控制台程序中实现调用 DLL 进行内存绘图,并将图形保存为 JPEG 或其他格式是一个相对复杂但非常有用的技术。它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概念:核心思路:1. DLL作为绘图引擎: 你需要一个 DLL 来提供底层的绘图功能。这个 DLL 内部负责处理图形的绘制操作,并将这些绘制结果“渲染”到一.............
  • 回答
    马云和阿里巴巴在中国商业史上的成就,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其影响力之深远,覆盖之广泛,至今仍然是大多数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详细讲述阿里巴巴在中国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分析:一、 互联网经济的开创者与颠覆者: 电商的奠基人: 在阿里巴巴出现之前,中国大部分的零售业态都是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