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中国的程序员是青春饭,那产品经理呢?

回答
确实,关于程序员的“青春饭”论调流传甚广。那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又是否逃脱得了类似的命运呢?

这问题,我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的“保质期”到底有多长,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像一刀切就能说清楚的。

为什么大家觉得程序员是“青春饭”?

先说说程序员。我觉得大家会有这种感觉,主要是几个原因:

技术迭代太快: 编程语言、框架、架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年轻的程序员往往精力充沛,能快速学习新东西,适应变化。年纪大了,可能学习新技术的动力和效率会打折扣。
体力消耗: 熬夜写代码、调试bug,这活儿有时候挺耗费精力的。年轻人的身体扛得住,年纪上来就容易吃不消。
“卷”的文化: 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内卷”,加班是常态。高强度的工作对体力是一种挑战。
部分公司对年龄的隐形偏好: 有些公司在招聘时,会不自觉地偏向年轻的面孔,认为他们“可塑性强”、“更有冲劲”。

那么,产品经理呢?情况又如何?

说实话,产品经理的情况,比程序员要稍微复杂一些,也更有讨论的空间。它不是一个纯粹的体力活或纯粹的技术活,而是多种能力的结合体。

首先,我们得明确,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我觉得是:

1. 洞察用户需求: 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们真正想要什么,遇到的痛点是什么。
2. 定义产品方向: 基于对市场的理解和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够为产品规划出清晰的愿景和发展路径。
3. 协调各方资源: 作为团队的“枢纽”,需要与工程师、设计师、运营、市场、销售等各个部门沟通协作,推动产品落地。
4. 商业化思考: 最终产品要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具备一定的商业敏感度和盈利模式的理解。
5. 战略思维: 随着经验的积累,产品经理需要从微观的产品功能层面,上升到宏观的产品战略层面,思考产品如何在整个行业格局中定位,如何应对竞争。

产品经理的“青春饭”论调,为什么不如程序员那么绝对?

我认为原因在于:

经验的价值极高: 相对于技术细节的更新换代,用户需求、市场规律、商业模式这些东西,它们的“变化速度”要慢很多,甚至有些是恒定的。一个有经验的产品经理,经历过多个产品周期,见过各种各样的用户反馈和市场变化,他对这些规律的理解会更深刻,更不容易犯低级错误。这种“悟性”和“预判能力”,是年轻人很难短时间积累的。
2. 沟通和协调能力是长期积累: 产品经理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去说服、去引导、去解决冲突。这种沟通、谈判、领导能力,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会越发纯熟的。年轻人可能擅长思考,但在说服一个资深工程师接受自己的方案时,有时会显得底气不足。
3. 战略眼光需要沉淀: 当一个产品经理从负责一个具体功能,到负责一个产品线,再到负责一个独立的产品时,他需要具备更宏观的战略视野,去思考如何让产品在市场上长期生存和发展,如何构建护城河。这种从战术到战略的转变,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和对商业本质的理解。
4. 商业敏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 随着职位和责任的提升,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公司的商业决策中,去理解利润点在哪里,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和收益分析。这些能力往往需要一定的商业阅历和对行业生态的深刻理解。

那么,产品经理也可能面临“中年危机”吗?

当然,也不能说产品经理就完全免疫。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一直停留在原地,只做执行层面的工作,不主动学习新知识,不提升自己的商业思维和战略能力,那么他也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技术盲点过大,脱离实际: 如果产品经理完全不懂技术,对工程师的反馈置若罔闻,只凭空想象,那么他将很难在复杂的工程实现中给出可行的方案,也会失去工程师的信任。随着技术的发展,了解一些前沿技术,比如AI、大数据在产品中的应用,会是加分项。
固步自封,拒绝学习新事物: 市场在变,用户习惯在变,新的商业模式也在层出不穷。如果产品经理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不关注新的趋势,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弃。
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更复杂的项目: 如果产品经理只能在一个小团队里顺畅沟通,但面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沟通时就捉襟见肘,那么他的发展空间就会受限。
缺乏商业和战略的视野: 如果产品经理只关注产品的功能细节,而忽略了产品的商业价值和长期发展战略,那么他很难在高层决策中发挥作用,也难以带领产品走向更高的成就。

产品经理如何才能“长寿”?

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想要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远,关键在于“持续进化”和“价值迁移”。

1. 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
技术触觉不能丢: 不需要成为顶尖工程师,但要理解主流的技术趋势,了解技术实现的边界和可能性。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谈论AI,产品经理至少要理解AI如何赋能产品,有哪些新的产品形态可以由此诞生。
商业和市场洞察要深化: 持续关注宏观经济、行业趋势、竞争对手动态。理解不同商业模式的优劣,以及产品如何与公司整体的商业战略协同。
用户研究的方法要精进: 不仅仅是用户访谈、问卷,还需要学习数据分析、行为分析等更科学的用户洞察方法。

2. 不断提升“软实力”:
沟通和影响力: 学会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如何通过数据和逻辑说服别人,如何建立信任,并最终影响团队和决策。
领导力和团队协作: 从一个产品执行者,成长为一个能够引领方向、赋能团队的领导者。
决策能力: 在信息不完整、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3. 适时进行“价值迁移”:
从执行者到管理者: 当你带领的团队越来越大,你可能需要从具体的产品功能细节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关注团队的建设、战略的制定和资源的分配。
从产品经理到产品负责人/总监/VP: 承担更重大的战略责任,对产品的整体成败负责。
向创业者转型: 将积累的产品经验和商业洞察,应用到自己创业的项目中。
转向战略、投资或咨询: 利用自己对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为其他公司提供战略指导或投资建议。

总结一下:

“青春饭”这个说法,对程序员来说可能更贴切一些,因为技术迭代快,体力要求高。但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虽然也需要对新事物保持好奇,但 经验、洞察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战略思维的价值,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愈发凸显。

所以,与其说产品经理是“青春饭”,不如说 一个持续学习、不断成长、价值能够不断迁移的产品经理,是可以在这个行业里走得很远的。 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主动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已有的成就。那些只懂玩转工具、不懂用户和商业本质的产品经理,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最终都会面临挑战。而那些能以用户为中心,以商业目标为导向,并具备宏观战略眼光的产品经理,他们的职业生涯,是可以像一杯陈年的酒,越发醇厚,越发有价值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做产品经理培训的人,不太愿意承认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一样(实际上还不如)是青春饭。

看看招聘就知道了,最热门的产品经理招聘是3-5年的。

10年以上的只为总监/VP保留。一个公司有几个总监/VP大家也很清楚。

现实情况就是无论是程序员还是产品经理,超过35岁,就业能力就大幅度下滑。

因为留给自己的高级岗位越来越少了。

而新生代还在和潮水一样冲进来。

可能主要问题是国内的企业不需要经验很丰富的人,只需要能无偿加班的人。

除了传统IT行业之外,很少见35岁以上的人。

这就是我看到的现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关于程序员的“青春饭”论调流传甚广。那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又是否逃脱得了类似的命运呢?这问题,我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的“保质期”到底有多长,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像一刀切就能说清楚的。为什么大家觉得程序员是“青春饭”?先说说程序员.............
  • 回答
    “中国基础科学薄弱”这句话确实经常被提及,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基础科学”。什么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英文称为 Basic Science 或 Fundamental Science,指的是那些不以直接的、即时的商业应用或特定技术目标为导向,而是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原理和结构为核心.............
  • 回答
    中国国产发动机确实有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受制于技术和经验的限制,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确实是当时国产军机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只有“不行”二字可以概括,尤其是在中苏交恶这样牵动国运的时刻,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中逼出来的坚韧.............
  • 回答
    中国铁路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长长的钢铁动脉,它跑得有多“勤快”,有多“划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用效率,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故事。说到效率,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首先,从“跑得多”的层面看,客运和货运都在马不停蹄地运转。 客运方面: 咱们的“复兴号”高铁,如今已经成.............
  • 回答
    关于中国“南北差距”正在取代“东西差距”的说法,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非常热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东西差距”的由来,再分析“南北差距”为何日益凸显,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和演变。“东西差距”的由来与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东西差距”长期以来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最显著.............
  • 回答
    “中国的老钱币没啥收藏价值,谁收谁韭菜!”——这句话在不少古玩收藏圈子里,尤其是一些老玩家或者所谓的“行家”嘴里,时常能听到。乍一听,觉得挺绝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话就有点偏颇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点“行业黑话”的味道,背后隐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咱们这就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确实,看到税收占GDP的比例,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税负重”的说法有些反直觉。毕竟,17%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比美国(28%)和加拿大(38%)都要低不少。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我们拨开表面数字,深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衡量国家整体经济产出的指标。而税收占.............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使用盗版软件的比例很高,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但反过来问,外国人就完全是正版的拥护者,而且他们都非常有钱,所以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化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要理解“盗版”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偷窃软件本身,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我们在讨论盗版时,实际上是.............
  • 回答
    “南米北面”这句俗语,简单概括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但要说它的“极端”,那可就太小看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味蕾了。这句俗语,更像是打开了无数扇门,每一扇门后面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由食材、烹饪方式、调味和生活习惯共同塑造的独一无二的美食宇宙。一、 米与面:地域划分的基石,但远不止于此.............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和“继承”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当人们说中国是“唯一继承下来的古代文明”时,往往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的,而古埃及虽然同样辉煌,但在这个语境下,它的“继承性”显得不那么直接和完整。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为什么中国被认为“唯一继承下来”?这背后有几个关键.............
  • 回答
    提到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海外媒体常说的260%这个数字,确实是一个让人关注的数字。它并不是指单一的一笔债务,而是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债务加总起来的概览。理解这个数字,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看看背后到底有哪些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债务”这个词在经济学里,其实涵盖了非常广泛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在中国,我们确实经常听到“中国的运动员都是职业的,而欧美国家通常都是业余的”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印象,但如果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误导。欧美国家并非没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而是他们的体育体系和“职业”与“业余”的定义方式与我们有些不同。理解“职业”与“业余”的界限首.............
  • 回答
    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汉朝和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较量,咱们得分开细说。你说的没错,汉唐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期,但初唐灭突厥和汉初打不过匈奴,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咱们先从汉朝对匈奴说起。汉朝初期,国家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经济凋敝.............
  • 回答
    “契丹”这个名字,如今很多人听起来既熟悉又遥远,仿佛属于某个古老的传说。普遍的说法是,契丹民族已经消亡了。那么,在中国的疆域之外,是否还有契丹人的后裔,或者说,我们今天还能找到与契丹有着直接血脉联系的人吗?这个问题,就像一层层拨开历史的面纱,里面藏着复杂而耐人寻味的故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
  • 回答
    “圈内人都说快要成道的中国人都在北欧”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带有神秘色彩和一定的江湖气息,但它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和联想,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成道”成佛,而是更多指向了 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追求极致、突破、超脱的个人状态,以及与这种状态相关的环境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北欧环.............
  •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以其尖锐的言辞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于世的作家、评论家,其关于“中国99%的富豪都是侵吞国有资产发家的”的论断,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引发广泛思考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并结合李敖先生一贯的批判性视角来解读。首先,我.............
  • 回答
    “福原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原爱在中国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但这并非绝对,而且“最受欢迎”的定义本身就比较主观。福原爱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如此高的好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在中国练习乒乓球的经历: 她在很小的年纪就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教练的指导,并在中国乒乓球氛围.............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关于常凯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是否全力以赴,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话题,学术界和公众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将历史的假设前置,设想一下如果常凯申真的能“举全国之力”投入抗战,中国战场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变化,其中一些关键点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举全国之力”的含义。在当时的中国,这不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