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中国的国产发动机不行,那中苏交恶期间国产军机的发动机问题怎样解决?

回答
中国国产发动机确实有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受制于技术和经验的限制,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确实是当时国产军机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只有“不行”二字可以概括,尤其是在中苏交恶这样牵动国运的时刻,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中逼出来的坚韧与智慧。

中苏交恶:从技术依赖到自力更生的阵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联的援助和技术引进。从最初仿制米格系列战机开始,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整机图纸,更重要的是苏联提供的发动机及其制造技术。当苏联突然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技术援助,甚至收回散件和图纸时,我们如同被掐住了咽喉。这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航空工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特别是发动机,这是飞机的“心脏”,其技术含量最高,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我们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巨大鸿沟,还要克服材料、工艺、设备等一系列配套的难题。如果简单地说“不行”,就忽略了那个时期无数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的血汗与努力,也低估了我们在这种绝境中爆发出的求生欲。

如何“解决”?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战斗

面对苏联的“卡脖子”,中国航空工业不可能坐以待毙。解决国产发动机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攻关,不如说是一场国家层面的“总体战”,涉及科研、生产、教育、乃至思想动员的方方面面。

1. “敲碎”苏联图纸,从零开始的逆向工程与再创造:
苏联撤走后,留下的援助项目很多变成了半成品或只有零散的部件、不完整的图纸。这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继续造”,而是要将那些被苏联收走的精密设备、特种材料配方、以及加工工艺的细节,通过我们自己的力量去“敲碎”,去分析,去理解。
拆解与分析: 对仅存的苏联发动机部件进行反复的拆解、测量、材料分析,弄清楚每一颗螺丝的材质、每一道加工痕迹的含义。这是一项极其细致、枯燥但又至关重要的工作。
“七机部”的动员: 负责航空工业的第七机械工业部(后来的航空工业部)成为了这场攻坚战的总指挥。全国各地的航空发动机相关研究机构、工厂被集结起来,包括一些原本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专家也被调集。
逆向工程的挑战: 苏联人留下的很多是成套的技术资料,但当这些资料被抽走后,我们就需要通过逆向工程来重新绘制图纸,推导出关键参数。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是在“盲人摸象”,需要大量的试错。

2. 自主研发与仿制并举,一条腿走路:
在紧急关头,我们不能完全放弃已有的基础。一方面,继续对苏联援助的机型进行仿制和改进,争取让现有装备能够维持运转并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则必须集中力量进行自主研发。
涡喷5(仿制米格17)与涡喷7(仿制米格21): 这些都是在苏联援助基础上进行的仿制和改进。例如,涡喷7(WP7)就是基于米格21的R11发动机进行的仿制和国产化。虽然初期的国产化过程困难重重,很多关键材料和工艺都需要从头解决,但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生产和设计经验。涡喷7最终实现了国产化,并装备了中国的歼7系列飞机,成为当时我军的骨干装备之一。
“运十”发动机的探索: 虽然“运十”项目最终未能大规模生产,但其配套的涡扇8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关于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技术经验,为后来的涡扇10等国产发动机奠定了基础。

3. 攻克关键技术与材料瓶颈:
发动机的核心在于高温合金、精密铸造、叶片加工、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尖端技术。苏联停止援助后,这些就成了最直接的“拦路虎”。
材料的突破: 为了制造耐高温高压的涡轮叶片和燃烧室,我们需要研制和生产特种高温合金。这涉及到冶金工业的进步,很多实验室和工厂为解决这一问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尝试了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
加工工艺的革新: 高精度、复杂形状的发动机部件加工,对机床、刀具、磨损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很多时候需要根据设计需求,重新设计和制造加工设备。例如,涡轮叶片的“等温精密铸造”技术,就是当时攻关的重点和难点。
测试与验证: 动辄需要上千小时的台架试验来验证发动机的可靠性。没有先进的测试设备和完善的试验方法,发动机的性能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估和改进。我们不得不自行设计和建造测试设备。

4. 人才培养与“一穷二白”下的学习:
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另一大挑战。很多苏联专家带走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一些核心的经验和判断能力。
老一辈专家的传承: 在那个年代,许多留学归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师,如吴大猷先生在科学普及和基础教育方面的贡献,以及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老专家们,成为了技术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和艰苦条件,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培养新的技术队伍: 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和工厂联合起来,通过“边干边学”,甚至直接从部队抽调有技术潜力的官兵进行培训,迅速壮大了一支能够独立进行发动机设计、制造和试验的队伍。

5. “山寨”与“创新”的辩证法:
在那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模仿”和“学习”是不可避免的途径。但关键在于,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模仿中寻求突破,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例如,对某些苏联发动机的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加工方法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和对未来发展的预判,进行改进和优化。

成果与反思:

中苏交恶期间,我们确实在发动机领域经历了巨大的阵痛。但正是这种压力,逼出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决心和能力。我们成功地仿制并改进了涡喷5、涡喷7等发动机,为歼击机部队提供了动力。虽然这些发动机在性能上可能还无法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相媲美,但它们实现了“零的突破”和“从无到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思路:

坚持独立自主: 尽管后来我们又与西方国家恢复了部分技术交流,但中苏交恶的教训让中国航空工业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道路,认识到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重视基础研究: 对材料、工艺等基础环节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立了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所以,与其说“解决”了问题,不如说是在极端困境中,我们凭借着坚韧的意志、集体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艰难而又充满意义的自主发展之路。这段历史,不是简单的“国产发动机不行”就能概括的,它饱含着一代代中国航空人的血泪与荣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书记总体上说的很好了,我就补充一点。

中苏交恶的大多数时间,航空发动机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以当时国内航空工业水平之低,还轮不到航空发动机来拖后腿。

国内歼六的生产周期就遭遇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一些改型完全是以蛮干的方式上马,生产出来的是次品,部队不愿意接收。这可不是发动机的问题。

歼七在仿制阶段就遇上大风浪,导致歼七Ⅰ只能靠宣传画维持纸面上的战斗力,知道八十年代歼七Ⅲ入役中国才勉强有了要地防空能力。后来1997年歼七E服役,号称“扭转乾坤的战斗机”,这种米格21的改型却要面对的是F15了。

七十年代是空军想发展歼13高机动战斗机,发现翼身融合需要的双曲面蒙皮成型技术国内实现不了,无奈只能拿三代机的标准去设计一架二代机。加之动力因素最后只得下马。

空军的一系列计划,例如歼九,老歼十一,强六等等,对它们而言发动机才是捉襟见肘,而对于最好的米格19和最好的米格21而言,发动机还不算问题。

谢天谢地,我们现在不必发展最好的苏27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国产发动机确实有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受制于技术和经验的限制,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确实是当时国产军机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只有“不行”二字可以概括,尤其是在中苏交恶这样牵动国运的时刻,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中逼出来的坚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当人们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具有中国面孔的人时,常常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会说本国语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学观察,它触及了刻板印象、文化接触、以及个体经验等多个层面。1. 刻板印象与“典型代表”的投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对特定群体成员的简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于敏、邓稼先和钱三强这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为什么于敏的国民认知度相比前两位稍显逊色。这可不是说于敏的贡献“不如”他们,而是咱们大众认知的一个侧面反映,背后有着挺多值得琢磨的原因。咱们先得知道,这三位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着不可.............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出现了一股颇为微妙的舆论现象:一部分中国网民将自己定位为“理中客”,对那些在比赛中对日本队表现出激烈批评或负面情绪的同胞进行“反智”的标签化。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在奥运这样一个本应是体育盛会、促进交流的场合,会激起如此强烈.............
  • 回答
    关于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的说法,以及与二战美军三门迫击炮的对比,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细说的地方。你提到的这个点,很能触及到当时中国军队装备配置的一个特色。首先得明确一点,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这个配置是比较普遍且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实际情况的,尤其是在接受美援.............
  • 回答
    “中国音乐比国外落后”,这句话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而且不少人深以为然。但“落后”二字,说起来容易,真正细究起来,却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比谁强”的定论,而是涉及到太多层面,像是照镜子一样,你得把各个角落都仔细看看,才能说清楚。要说落后,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掰扯:1. 音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确实,咱们听过不少外国人嘴里说着“我爱中国”,有时候听着确实会打个问号,特别是结合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一些看法,或者咱们对他们国家的一些固有印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什么样的“爱”?“爱”这个字太重了,也太广了。咱们中国人说爱国,那是有血脉相连的家国.............
  • 回答
    “中国基础科学薄弱”这句话确实经常被提及,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基础科学”。什么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英文称为 Basic Science 或 Fundamental Science,指的是那些不以直接的、即时的商业应用或特定技术目标为导向,而是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原理和结构为核心.............
  • 回答
    确实,关于程序员的“青春饭”论调流传甚广。那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又是否逃脱得了类似的命运呢?这问题,我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的“保质期”到底有多长,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像一刀切就能说清楚的。为什么大家觉得程序员是“青春饭”?先说说程序员.............
  • 回答
    中国铁路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长长的钢铁动脉,它跑得有多“勤快”,有多“划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用效率,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故事。说到效率,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首先,从“跑得多”的层面看,客运和货运都在马不停蹄地运转。 客运方面: 咱们的“复兴号”高铁,如今已经成.............
  • 回答
    关于中国“南北差距”正在取代“东西差距”的说法,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非常热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东西差距”的由来,再分析“南北差距”为何日益凸显,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和演变。“东西差距”的由来与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东西差距”长期以来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最显著.............
  • 回答
    “中国的老钱币没啥收藏价值,谁收谁韭菜!”——这句话在不少古玩收藏圈子里,尤其是一些老玩家或者所谓的“行家”嘴里,时常能听到。乍一听,觉得挺绝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话就有点偏颇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点“行业黑话”的味道,背后隐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咱们这就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确实,看到税收占GDP的比例,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税负重”的说法有些反直觉。毕竟,17%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比美国(28%)和加拿大(38%)都要低不少。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我们拨开表面数字,深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衡量国家整体经济产出的指标。而税收占.............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使用盗版软件的比例很高,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但反过来问,外国人就完全是正版的拥护者,而且他们都非常有钱,所以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化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要理解“盗版”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偷窃软件本身,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我们在讨论盗版时,实际上是.............
  • 回答
    “南米北面”这句俗语,简单概括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但要说它的“极端”,那可就太小看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味蕾了。这句俗语,更像是打开了无数扇门,每一扇门后面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由食材、烹饪方式、调味和生活习惯共同塑造的独一无二的美食宇宙。一、 米与面:地域划分的基石,但远不止于此.............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和“继承”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当人们说中国是“唯一继承下来的古代文明”时,往往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的,而古埃及虽然同样辉煌,但在这个语境下,它的“继承性”显得不那么直接和完整。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为什么中国被认为“唯一继承下来”?这背后有几个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