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中国的基础科学领域非常薄弱,到底什么是基础科学呢?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回答
“中国基础科学薄弱”这句话确实经常被提及,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基础科学”。

什么是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英文称为 Basic Science 或 Fundamental Science,指的是那些不以直接的、即时的商业应用或特定技术目标为导向,而是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原理和结构为核心的科学研究领域。 它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人类对宇宙、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认知,拓展科学知识的边界。

换句话说,基础科学就像是搭建摩天大楼的基石。它不直接告诉你如何建造一个房间,或者如何使用一个窗户,而是告诉你重力是什么、材料的强度如何、能量是如何传递的。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却是所有具体应用和技术创新的源泉。

基础科学的几个关键特征:

1. 探索性与好奇心驱动: 基础科学研究往往源于人类的自然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科学家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等等,然后通过实验和理论来寻找答案。
2. 追求普适性和普遍性: 基础科学试图发现那些适用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情况或应用。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地球上的苹果落地,也适用于月球绕地球的运动,甚至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
3. 不直接追求经济效益: 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通常不是直接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进行的。其价值体现在对人类知识体系的贡献,以及为未来技术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它的效益是长远的、间接的,有时甚至难以在短期内预见。
4. 高度理论化和抽象化: 很多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理论框架来描述自然现象。例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等,都是非常抽象的理论体系。
5. 前沿性与原创性: 基础科学研究通常处于科学的最前沿,追求的是颠覆性的、原创性的发现,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基础科学的主要领域:

基础科学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学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数学 (Mathematics):
这是所有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研究数字、结构、空间和变化等概念的学科。
例子: 代数、几何、微积分、拓扑学、数论、逻辑学。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却是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众多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

物理学 (Physics):
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是理解宇宙运作方式的核心学科。
子领域:
力学 (Mechanics): 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牛顿力学、连续介质力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Thermodynamics & Statistical Physics): 研究能量、热量、功以及大量粒子系统的统计规律。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 研究电荷、电流、磁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麦克斯韦方程组)。
光学 (Optics): 研究光及其性质和传播。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研究微观粒子(原子、电子、光子等)的运动规律,与经典物理学有本质区别。
相对论 (Relativity): 研究时空、引力以及高速运动物体的规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粒子物理学 (Particle Physics): 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天体物理学 (Astrophysics) 和宇宙学 (Cosmology): 研究天体、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化学 (Chemistry):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子领域:
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研究不含碳氢键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研究含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过程。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研究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测定方法。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研究生命体内的化学过程。

生物学 (Biology):
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生物的结构、功能、生长、起源、进化和分布。
子领域: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研究生命活动中的分子机制,特别是DNA、RNA和蛋白质。
遗传学 (Genetics): 研究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生理学 (Physiology): 研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功能。
进化生物学 (Evolutionary Biology): 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历史。
生态学 (Ecology): 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 地质科学 (Geosciences):
研究地球的结构、物质组成、演化过程以及其上的生命活动。
子领域:
地质学 (Geology): 研究地球的岩石、矿物、构造和历史。
气象学 (Meteorology): 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海洋学 (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表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天文学 (Astronomy):
研究宇宙中的天体(恒星、行星、星系、星云等)的起源、演化、性质、运动以及宇宙的整体结构。

为什么说中国基础科学“薄弱”?

当我们说中国基础科学薄弱时,通常是指在以下几个方面相对落后于世界顶尖水平:

1. 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少: 虽然中国在科学论文数量上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很多成果是跟随性的、改进性的,原创性的、能改变学科方向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验发现相对较少。
2. 诺贝尔奖等国际顶级奖项稀少: 在许多基础科学领域,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如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中,中国学者占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创性贡献的不足。
3. 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尤其是在一些前沿的、高度抽象的基础科学领域(如理论物理、数学的某些分支),中国的研究力量和人才积累可能还不够深厚。
4. 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培养能够进行独立、原创性研究的顶尖人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吸引和留住全球最优秀的科研人才也是一个挑战。
5. 研究环境和机制: 有时也会提到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以及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为什么很重要?):

尽管基础科学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进步都建立在基础科学的突破之上。例如,电磁学的发现催生了电灯、发电机、无线电、计算机等一系列技术;量子力学是半导体、激光、核能等现代技术的基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了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时代。
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满足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深刻好奇,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解决重大挑战: 基础科学的研究可能为解决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疾病治疗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提升国家竞争力: 一个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实力,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潜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长期来看,缺乏基础科学的深厚积累,将导致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难以实现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强。

总结一下:

基础科学,就是那种不为眼前应用而纯粹为了探索自然规律、增加人类认知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它看似“无用”,实则是一切科技进步的“根本”和“源头”。中国基础科学的“薄弱”并非说完全没有基础科学研究,而是指在原创性突破、前沿探索、人才积累等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正是国家近年来大力强调和投入基础研究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础科研】什么是科学?(王孟源转载)

我这辈子做了两个专业,第一个是高能物理,结果目睹了它被超弦这个偽科学取代的过程;后来改行做金融和经济,结果发现美式的经济学比超弦还要离谱得多,完全是个为大资本家服务的宣传部门,经常性地对世界经济造成万亿美元级的损害。因此我对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偽科学有些兴趣。这个问题属于哲学的范畴,做理工的一般不会接触到;我当然也不是专家,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说我所理解的资讯。如果解释得不对,欢迎更正。
最常被引用,也是最古典的定义,是奥地利哲学家Karl Popper在1930年代所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是一个正式的逻辑系统(Interpreted Formal Logic),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间断地企图来驳斥(Refute)这个系统的构件,所以真科学和偽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可以用实験驳斥的(也就是“证偽”,“Falsify”。请注意Popper的定义只说“证偽”而不是“证实”,因为再疯狂的妄想都有被“证实”的可能。例如基督教的创造论,如果今天上帝忽然现身,那么它将被“证实”;它之所以不是科学,是因为即使上帝不现身,它的信徒也不会承认被“证偽”了),而后者是不可能驳斥的;真科学界和偽科学界的差别在于前者有足够的试图驳斥自己理论的努力,而后者完全专注在保卫主流理论。


Karl Popper,二十世纪的知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生于1902年,死于1994年。学术生涯主要任教于英国首屈一指的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原本超弦早期的问题在于它是建筑在几十个可能性很小的假设上的,这些假设的真正辩护(Justification)是方便作者做计算,做了计算才能写论文。我当时就觉得这些论文是为了出版而出版,它们是正确的可能性比那个作者当场被陨石打死的机会还要小很多;不过那个可能性不是数学上的零,所以超弦虽然是糟糕的科学,还没有沦落到偽科学的地步。等到Peter Woit开始写他的部落格的时候,超弦界已经预测出10^500个不同的宇宙(10^500是多大的一个数字,一般人很难想像,让我给几个用来比较的例子吧。一个人的体重大约相当于10^28个氢原子,地球的质量大约比一个人大10^23倍,整个宇宙大约比地球重10^29倍,所以宇宙顶多只有10^80个原子。恒河沙数根本是小意思。),也就是不论你做什么实験,得到什么结果,必然是超弦的预测之一。那么超弦就当然不可能被任何实験来驳斥,所以Woit的基本论点在于超弦在Popper的定义下是一个典型的偽科学;做超弦的人也因此对Woit本人和Popper的定义恨之入骨。
其实哲学界自己对Popper的定义也有些意见:主要是Popper描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科学界;真实的世界里,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把自己的论文当寳贝的。而且科学的进步除了以实験来驳斥旧理论以外,发明新理论应该是一个至少同等重要的过程。因而在1950年代,美国哲学家Thomas Kuhn提出一个新的定义:科学是由互相竞争的理论体系(Paradigm)所构成,每个体系不断地提出新的谜题(Puzzle),然后解答这些谜题。Kuhn认为偽科学是提不出或解不出谜题的体系。
Kuhn的理论有很大的毛病:他的定义基本上描述的是所有现实中的学术研究机构。所谓的谜题和解答,定义很含糊,不只是偽科学可以轻松地不断提出谜题和解答,连明显不是科学的学术科目也可以做得到。因此Kuhn的理论并没有被哲学界广泛接受,不过他至少启发了匈牙利裔的哲学家Imre Lakatos的真偽分辨准据(Demarcation Criteria)。Lakatos综合了Popper的实験检验标准和Kuhn的新理论解答,而定义了所谓的进步学术(Progressive)和退步学术(Degenerative):能预测到出人意料的实験结果(Novel Facts)的叫进步,预测不出或者预测错误的叫退步。互相竞争的理论体系中,最进步的是真科学,有点进步的是科学假设,完全退步的是偽科学。依照Lakatos的真偽分辨准据,超弦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偽科学。


Imre Lakatos,数学家和哲学家。生于1922年,死于1974年;1960年起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得以与Karl Popper共事。本图里的西班牙文是这个意思:“科学家们脸皮很厚,往往被现实证明是错了之后还要耍赖”。用在做超弦的人身上,极为妥切。
那美式的经济学算是什么呢?美国的经济学家不但不管事实结果,连理论的内容都处处违反逻辑。经济学家的地位,不在于他的理论的实践结果如何,也不在于他所做的假设和结论是否合理,而在于互相选美的知名度(Celebrity)竞赛。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时在同一年发给两三个同一题材内的“大师”,而他们的理论却南辕北辙、互相矛盾。这様的学术,连偽科学都谈不上,纯粹是宣传洗脑的工具。

发表日期 : 2014-10-16 17:55



2樓. yyds

2021/12/14 17:02

自然科学是基于严格的统计学实验,推导出的理论,必然是可证伪的试错科学,但要考虑实验误差对结果的干扰,其中数学>物理>化学,后者公式是前者的近似模型,有严格的逻辑推导,社会科学确是归纳学,基于历史经验总结,逻辑源于自然演化(进化论、博弈论),归纳不具备普遍性,所以具有前提条件,前提条件越多也就越难以证伪,适应性也越小,这就是为什么社科类答案不统一(噪音很大)

王孟源 於 2021/12/15 07:09回覆

只要其本質是求真,就是科學,可以而且必須依據科學方法和原則來做研究分析。社科的複雜性,代表著它遠遠更爲困難,但這不是搞僞科學、文藝抒情、自由聯想、主觀論斷、或耍嘴皮子擡杠的藉口,反而在要求從業者和參與者有更高的理性、邏輯修養。如果無法滿足這樣的高標準,最起碼應該閉嘴,不要污染公共論壇。英美體制的基本謬誤之一,就在於至少在明面上,鼓勵全民參與政治社會議題的決策,那麽民粹自然無法避免(這不是說要壓制民意;事實上百姓是反映政策缺失的明鏡,但民意偏好必須只供理性決策的參考,而不能直接作爲壓倒一切其他考慮的藉口)。中國的問題則在於社科界既沒有正確的選拔標準,也沒有優良的文化傳統,更沒有明智的管理制度;還好在中國體制下,決策集團的水準原本就高於學術界,所以危害較爲有限。


1樓. GUI-龟

2021/05/08 02:35

什么是第一原则(First Principle)
王博士最近的回复里多次提到第一原则。这个词我不太懂,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它近似于欧氏几何里的公理。不过我还是不太明白这个概念:首先,如果定义了一些公理,那么如何保证公理是正确的呢?比如美式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就是一个脱离实际的假设。其次,我不太明白日常生活中怎么应用第一原则。我的理解是先确定基本事实(相当于证明题中的初始条件),再从事实出发利用规律(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定理等)逐步推导结论。请问这种推导结论的过程是否符合第一原则?



另外,我还想再问一个方法论问题。王博士批评的简单类比思维,其本质就是归纳法。归纳法是不安全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猪圈里的猪认为打铃是天降饲料的原因,直到某天屠夫来临”。社科领域问题极为复杂,难以通过实验复现来检验,只能通过历史记录寻找规律。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归纳法(虽然同行之间可以交流,但大家本质还是在用归纳法,顶多只能在基本事实上互通有无),得出规律的可靠性自然要打问号(比如国内流行的“因为自由民主,所以国富民安”观点,就是典型的归纳法结论)。既然规律可靠性要打问号,那么第一段中描述的推导过程也很可能不可靠。那到底该怎么得到可靠的社科判断呢?



PS:我搜索第一原则的解释时,发现它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应用,但我的物理水平只是用课本里的物理规律解题而已,从来没有接触过第一原则的应用。

王孟源 於 2021/05/09 09:02回覆:

First Principles指的是極爲基礎、可靠性全無疑義的已知事實。回歸第一原則的意思,就是不在假設上再加假設,頂多只有一層不確定的前提考慮。世界上有趣的議題,很多無法完全確定,所以討論最可能或最優結論的時候,也必須估算誤差。如果纍積了多層假設,這個估算就幾乎必然會是錯的。
在自然科學裏,若是把假設拿來冒充為已確定事實,層層堆砌,像是超弦,就自然演變成爲僞科學。在社科上,因爲美宣對維持霸權有重要作用,這樣的冒充頂替更是有長久的歷史和充分的資源,被系統化和普世化了。例如美國人假裝直選制是普世價值,就不是第一原則;如果貿然接受作爲前提,後續討論就毫無意義。我從演化論去討論真正普世價值的特性,才是從第一原則出發。王孟源 於 2021/05/08 03:00回覆

“從演化論去討論真正普世價值的特性”,我在過去兩個月就提過兩次。留言回復你不用心讀,只管發自己的問題,嚴重違反博客規則,那則留言被刪了,禁言一個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基础科学薄弱”这句话确实经常被提及,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基础科学”。什么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英文称为 Basic Science 或 Fundamental Science,指的是那些不以直接的、即时的商业应用或特定技术目标为导向,而是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原理和结构为核心.............
  • 回答
    中国国产发动机确实有过一段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受制于技术和经验的限制,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确实是当时国产军机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只有“不行”二字可以概括,尤其是在中苏交恶这样牵动国运的时刻,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在极端困境中逼出来的坚韧.............
  • 回答
    确实,关于程序员的“青春饭”论调流传甚广。那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又是否逃脱得了类似的命运呢?这问题,我得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它的“保质期”到底有多长,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像一刀切就能说清楚的。为什么大家觉得程序员是“青春饭”?先说说程序员.............
  • 回答
    中国铁路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长长的钢铁动脉,它跑得有多“勤快”,有多“划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用效率,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故事。说到效率,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首先,从“跑得多”的层面看,客运和货运都在马不停蹄地运转。 客运方面: 咱们的“复兴号”高铁,如今已经成.............
  • 回答
    关于中国“南北差距”正在取代“东西差距”的说法,确实是近些年来一个非常热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东西差距”的由来,再分析“南北差距”为何日益凸显,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和演变。“东西差距”的由来与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东西差距”长期以来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最显著.............
  • 回答
    “中国的老钱币没啥收藏价值,谁收谁韭菜!”——这句话在不少古玩收藏圈子里,尤其是一些老玩家或者所谓的“行家”嘴里,时常能听到。乍一听,觉得挺绝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话就有点偏颇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点“行业黑话”的味道,背后隐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咱们这就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确实,看到税收占GDP的比例,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税负重”的说法有些反直觉。毕竟,17%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比美国(28%)和加拿大(38%)都要低不少。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我们拨开表面数字,深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衡量国家整体经济产出的指标。而税收占.............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使用盗版软件的比例很高,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但反过来问,外国人就完全是正版的拥护者,而且他们都非常有钱,所以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化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要理解“盗版”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偷窃软件本身,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我们在讨论盗版时,实际上是.............
  • 回答
    “南米北面”这句俗语,简单概括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但要说它的“极端”,那可就太小看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味蕾了。这句俗语,更像是打开了无数扇门,每一扇门后面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由食材、烹饪方式、调味和生活习惯共同塑造的独一无二的美食宇宙。一、 米与面:地域划分的基石,但远不止于此.............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和“继承”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当人们说中国是“唯一继承下来的古代文明”时,往往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的,而古埃及虽然同样辉煌,但在这个语境下,它的“继承性”显得不那么直接和完整。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为什么中国被认为“唯一继承下来”?这背后有几个关键.............
  • 回答
    提到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海外媒体常说的260%这个数字,确实是一个让人关注的数字。它并不是指单一的一笔债务,而是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债务加总起来的概览。理解这个数字,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看看背后到底有哪些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债务”这个词在经济学里,其实涵盖了非常广泛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在中国,我们确实经常听到“中国的运动员都是职业的,而欧美国家通常都是业余的”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印象,但如果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误导。欧美国家并非没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而是他们的体育体系和“职业”与“业余”的定义方式与我们有些不同。理解“职业”与“业余”的界限首.............
  • 回答
    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汉朝和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较量,咱们得分开细说。你说的没错,汉唐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期,但初唐灭突厥和汉初打不过匈奴,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咱们先从汉朝对匈奴说起。汉朝初期,国家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经济凋敝.............
  • 回答
    “契丹”这个名字,如今很多人听起来既熟悉又遥远,仿佛属于某个古老的传说。普遍的说法是,契丹民族已经消亡了。那么,在中国的疆域之外,是否还有契丹人的后裔,或者说,我们今天还能找到与契丹有着直接血脉联系的人吗?这个问题,就像一层层拨开历史的面纱,里面藏着复杂而耐人寻味的故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
  • 回答
    “圈内人都说快要成道的中国人都在北欧”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带有神秘色彩和一定的江湖气息,但它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和联想,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成道”成佛,而是更多指向了 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追求极致、突破、超脱的个人状态,以及与这种状态相关的环境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北欧环.............
  •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以其尖锐的言辞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于世的作家、评论家,其关于“中国99%的富豪都是侵吞国有资产发家的”的论断,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引发广泛思考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并结合李敖先生一贯的批判性视角来解读。首先,我.............
  • 回答
    “福原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日本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原爱在中国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但这并非绝对,而且“最受欢迎”的定义本身就比较主观。福原爱之所以在中国拥有如此高的好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在中国练习乒乓球的经历: 她在很小的年纪就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教练的指导,并在中国乒乓球氛围.............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关于常凯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是否全力以赴,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话题,学术界和公众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将历史的假设前置,设想一下如果常凯申真的能“举全国之力”投入抗战,中国战场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变化,其中一些关键点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举全国之力”的含义。在当时的中国,这不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