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能听到有说中国的运动员都是职业的,而欧美国家通常都是业余的,那么欧美就没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吗?

回答
在中国,我们确实经常听到“中国的运动员都是职业的,而欧美国家通常都是业余的”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印象,但如果深入去了解,就会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误导。欧美国家并非没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而是他们的体育体系和“职业”与“业余”的定义方式与我们有些不同。

理解“职业”与“业余”的界限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职业”和“业余”这两个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

在中国,我们语境下的“职业运动员”通常指的是那些全职投入体育训练,以体育竞技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并接受国家或专业体育机构供养的运动员。 他们往往从很小的年纪就被选拔进入体校或专业队,接受高度集中的、全方位的训练,他们的生活基本围绕着训练、比赛和恢复。这种模式是为了在奥运会、世锦赛等最高级别的国际赛事中争夺荣誉,所以我们称之为“举国体制”,其核心就是将一部分有天赋的人培养成“全职的、专业的”体育人才。

而在欧美国家,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体育大国,情况就复杂得多。他们并非没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而是他们的体育生态更加多元化,对“职业”的定义也更侧重于“以体育竞技作为主要或全部收入来源,并且其收入来自于市场化运作(如工资、奖金、代言、赞助等)”。

欧美体育体系下的“系统训练”

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体育人才培养上有着一套非常成熟且强大的体系,这套体系恰恰也孕育了无数系统训练的运动员:

大学体育(NCAA): 这是欧美,尤其是美国体育最独特也最成功的一环。美国的高校体育系统非常发达,尤其是NCAA(美国大学体育协会)。无数运动员在高中时期就展露头角,然后获得大学体育奖学金,进入顶尖大学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和比赛。
训练的专业性: 这些大学队都有全职的教练团队,包括主教练、助理教练、体能教练、营养师、运动康复师等等,配备非常完善。训练强度和科学性丝毫不亚于许多国家的专业队。
比赛的频率和强度: 大学联赛的竞争异常激烈,每周都有比赛,赛季周期也很长。运动员在这种高强度的比赛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半职业”的性质: 虽然严格来说,NCAA运动员是“业余”的,因为他们不能直接从比赛中获得报酬(但有奖学金和生活费)。但从投入的时间、精力、训练的系统性以及比赛的关注度和商业化程度来看,他们很多时候已经具备了职业体育的某些特征。
通往职业的跳板: NCAA是培养职业运动员的“摇篮”。无数在NCAA叱咤风云的运动员,在毕业后直接进入NBA、NFL、MLB等职业联赛,成为顶级职业选手。他们的系统训练就是从大学时期开始,甚至可以追溯到高中。

职业体育联盟: 欧美拥有世界上最成熟、最发达的职业体育联赛,如美国的NBA(篮球)、NFL(美式橄榄球)、MLB(棒球),欧洲的英超(足球)、西甲(足球)、欧冠联赛等。
全职投入: 参加这些联赛的运动员,毫无疑问是“职业”的。他们是全职训练、比赛,并通过自己的体育技能获得高额收入。
顶级的教练和资源: 这些职业俱乐部同样配备了世界一流的教练团队、医疗团队、体能训练师、数据分析师等,为运动员提供最顶级的训练保障。
市场化运作: 他们的收入来自俱乐部支付的工资、比赛奖金、巨额的商业代言和赞助,完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私人训练: 在欧美,很多孩子并不是从国家层面被“选拔”出来,而是通过参加各种社区体育俱乐部、私人体育学校或聘请私人教练进行训练。
早期接触与兴趣培养: 这种模式更侧重于兴趣的培养和早期技能的打磨。家长们为了孩子在某项运动上有所发展,会投入时间和金钱,让孩子参加各种训练营、参加当地比赛。
系统的训练并非专业队独有: 即使不是为了成为“职业”运动员,很多孩子也会接受非常系统化的训练,比如参加一个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其训练的科学性和周期性,与一些国家的业余体校相比,可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何会有“欧美业余”的印象?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欧美业余”的印象呢?这主要源于我们衡量“职业”的标准和关注的视角:

1. “举国体制”的显性: 中国的“举国体制”模式下,运动员的身份是高度集中和明确的。他们是国家队的成员,是为国争光的代表,其“职业”属性非常显性,容易被大家认知。
2. 市场化与“业余”的模糊: 欧美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大学体育时期,运动员的收入来源和身份界定就比较模糊。在他们正式进入职业联赛之前,即使训练极其系统,技术水平极高,但因为不能直接靠体育赚钱(比如NCAA),在某些定义下可能被归为“业余”。
3. 关注的重点不同: 我们往往在看奥运会、世锦赛等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时,会更关注中国队在金牌榜上的表现。而欧美国家,虽然也在这些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但他们的体育文化更加多元,社会关注点也更分散,比如NFL、NBA等职业联赛的市场关注度和商业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奥运会。
4. “业余”概念的理解差异: “业余”在某些语境下,不一定意味着“不专业”或“训练不系统”。比如,一个能拿到某项运动全国业余比赛冠军的人,他的训练可能已经非常刻苦和系统,只是他还有一份主业,或者他的体育收入占比较小。而欧美体育体系中的“业余”,更多是基于其收入来源的法律和定义。

结论

所以,说“欧美国家通常都是业余的”是一种片面的说法。欧美国家并非没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而是他们的体育体系更加多元化,将“职业”的定义更多地与市场化收入挂钩。

在美国,有大量运动员通过NCAA的系统化训练,为进入顶级职业联赛打下坚实基础。
在欧洲,足球等项目更是高度职业化,从青少年俱乐部到职业联赛,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只不过,他们的“职业”和“业余”的划分方式,以及体育的社会价值呈现方式,与中国的“举国体制”有所不同,才容易让人产生“欧美都是业余”的误解。我们应该看到,在不同的体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系统训练”和“职业化”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所谓的职业化,没有训练水平上的差异。

中国运动员很多也不叫做职业的,叫做专业运动员。类似于一个事业机构。脱胎于以前苏联模式下的体工队。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运动员是以参加商业比赛获取奖金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很明显这种模式下,养不起一些商业化程度不太高的项目的选手。

欧美所谓的业余运动员不是指他们的训练水平和业余,而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不以商业比赛的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NCAA体系下学校为学生运动员支付奖学金,吸引这些人来读大学,同时从事体育训练。而对于这些人来说,一方面可以完成大学学业,虽然文化课的压力比一般学生会轻一点,但同时他们也在大学接受了高水平的体育训练。典型的例子就是NBA选秀的候选球员都是大学生球员侧面也说明了大学生选秀球员的水平,其实已经是达到NBA要求了,那你还能说训练水平不系统吗?

所以欧美所谓的业余,只是这些球员还在拿奖学金,不以职业以商业比赛的收入和奖金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而已。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奥运会这样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是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所以像欧美这种体系下在足球领篮球这样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项目上就无法派最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来。但1992年以后这个界限已经被打破,所以奥运会现在就是最高水平的一帮人在竞争。

user avatar

如果你有八岁智力就知道。中国职业运动员很少,只有男子足球是职业运动,男子篮球是半职业,男排名为职业,其实是专业队。除此之外,全部是专业队,也就是政府财政养活的运动员,而不是市场。多说一句,即便是职业运动足球,多数投资者也是将其视为公益项目(鲁能),或市场广告(恒大),而非商业体育。

国外政府财政养活运动员很少,即便有,也是阶段性,例如英国。部分国家地区有企业养运动员,例如泰国、日本、韩国。但基本都是热门项目。冷门很少。

user avatar

竞技体育的模式大概可以分三类:美国模式、苏联模式和西欧模式。


美国模式下,各级学校一般设有体育类的队伍,表现优异的学生会被选入队中,一边训练一边学习。而大学一般对体育特长生设有奖学金,大学、地区性的大学联会、全国的大学体育协会(NCAA)会组织一些比赛。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大量地来自这个体系,南加利福利亚大学这种体育强校出身的运动员在夏季奥运会历史上拿了326面奖牌,其中153面金牌,如果把它视为一个国家代表团,在历史奖牌榜上能排到第十二。


有些体育本身是成功商业化了的,这些项目的选手在结束了学校体育生涯后,就会转为领工资(如果是团体项目)或挣奖金(如果是个人项目)的职业运动员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FL等体育联赛的选秀体系。


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地方,就是这种模式下的大学运动员的定性。NCAA一贯强调大学生运动员的“业余性”,而大学生运动员确实也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学业要求(虽然很可能比正常水平要“水”很多),同时NCAA严格禁止学校向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标准化的奖学金之外的任何报酬——既然不拿钱还要读书,那当然是业余选手了!


但NCAA的体育赛事本身又是高度商业化的,一些体育强校一年动不动从体育赛事直播版权、票务、衍生品上收入几千万美元,从这个维度来说跟职业俱乐部差异已经不大了。而大学生运动员并不能分到报酬,这件事本身就有相当大的争议,也让大学生运动员的“业余性”大受质疑。


(补充)有知友指出2021年NCAA调整了大学生运动员接代言的政策(NIL,也就是name, image, likeness),虽然这件事不影响大学和大学生运动的“劳资关系”问题,但还是值得单独说一下的。之前NCAA的要求很严格,不仅大学禁止用斡旋的方式给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报酬(例如给某个高中橄榄球明星的哥哥低价提供一套房产),运动员们也不能自己接电视广告、社交媒体代言等。而2021年NCAA调整了政策,不再原则性地规定运动员不能利用自己的名气赚钱,但这些活动仍然受各州法律以及学校自身政策的限制,而且学校和学生之间仍然保持着只给固定奖学金的模式。


欧洲模式的典型是英国的足球联赛,学校本身没有球队,但根植于社区的足球俱乐部附设各种层次的青年队,青少年可以参与到这种队伍中,如果表现出较好的天赋,可以考虑转为职业运动员。


苏联模式则是由各种官办机构设置附属的体工队,这些机构可能是块状管理的各个行政区,也可能是条状管理的各个系统,体工队的运动员名义上是该系统的干部职工,实质上不用从事正常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为所属的系统争取“体育政绩”,也就是官办的全国运动会和奥运会上争夺金牌。中国大部分运动员还是沿用的苏联体制,只是条状管理的“各系统代表队”随着政府职能改革已经基本走进历史了。


职业和业余运动员其实本来没啥贵贱之别,但在奥运会体系里有。因为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是个贵族出身的精神希腊人,他认为运动不应该变成一个职业,而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所以他规定职业运动员不得参与奥运会,因此才有了去刻意区分职业还是业余的做法。苏联人搞出体工队体制也跟这种传统有关。但是奥运会到了80年代后已经高度依赖电视直播,所以也就半推半就地把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取消了。


回到问题主干。欧美社会里有高度系统化训练的职业运动员吗?当然有,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基本上是准职业水平,大学橄榄球队教练和职业队教练就是同一群人,满足了选秀条件的优秀大学生运动员进职业体育联盟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大学生运动员毕竟还没有完全脱离高等教育,虽然他们面对的课业压力可能比一般学生小一些。


而职业运动员那就更没得说了,人家就是干这个当工作的,当然是全职了。


这类问题的背景很可能是“中国/苏联的体工队职业选手在国际运动会上对阵欧美的业余选手是不是不公平”。我的理解是,在奥运会禁止职业选手参赛的年代,确实有这个嫌疑,但当代已经没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