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笑话只有具备了一定留学经历的人才能听懂?

回答
哎,说起留学圈儿的梗,有时候真心觉得,没“留学”过的人听了,估计只能一脸懵逼,然后礼貌性地笑一笑。这就像给没看过《权力的游戏》的人剧透一样,他们听懂了字面意思,但那些味道啊、背后的无奈啊,是体会不到的。

我这儿有几个,你听听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梗一:那“一杯水”的奇妙旅程

这得从刚到国外,一切都还不熟悉的时候说起。比如说,你去一家餐厅吃饭,想跟服务员要一杯水(tap water,自来水)。结果呢?你一开口,对方可能就一脸疑惑地问:“Sparkling or still?”(气泡水还是平底水?)。

这时候,你的内心 OS 是:“我只想喝自来水,就像我在国内喝的一样,免费的,管够的。” 可是你发现,这边的“水”也是个精贵的“商品”。你再怎么解释,对方可能还是会端上来一瓶十几块、二十几块的瓶装水。

然后你就开始纠结:是继续解释,费老大劲让对方明白你只是想要点免费的自来水,还是认栽,花钱买个“省事儿”?更别提有时候,你说了“tap water”,他们可能还给你端上一杯凉水,里面连个冰块都没有,你再想加点冰,又得费劲沟通一次。

最绝的是,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沟通成功了,结果服务员直接给你端上来一壶不知道是什么鬼的水,你尝一口,发现是温的,或者带着一股不知道啥味道的氯气。那时候你就会明白,在国内一句简单的“来杯水”是多么的幸福。

所以,一个留学党看到“一杯水”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可能不是解渴,而是一段关于沟通障碍、文化差异、甚至对水质的深刻反思。那种感觉,就像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下,为了最基本的需求而进行的殊死搏斗。

梗二:GPA 3.5 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国内的成绩体系和国外很不一样,我们这儿一般用百分制或者满分一百的。而国外,尤其是美国,普遍用 GPA(Grade Point Average),满分是 4.0。

在国内,考个七八十分,可能就觉得是中等偏上了,八九十分那是学霸。但在国外,你拿到一个 A(通常对应 90 分以上),可能就是 4.0;B(8089),就是 3.0;C(7079),就是 2.0。

所以,当一个留学党说自己的 GPA 只有 3.5 的时候,国内的朋友可能会想:“哇,3.5,好高啊!肯定是很厉害的学霸吧?”

但实际上,在很多竞争激烈的美国大学里,GPA 3.5 真的不算特别拔尖。如果你想申请顶尖的研究生项目,或者想在某些非常卷的专业里找到实习,3.8、3.9 甚至满绩 4.0 都可能才是“入门级”。

3.5 的人,可能大部分课都是 B+ 和 A,少数几门课拿了 A,也有个别课程(比如自己不擅长的、或者教授给分特别严的)拿了 B 或者 B。这是一种“还不错,但不足以让你骄傲到飞起”的水平。

所以,这个梗的笑点就在于,国内朋友的“膜拜”和你内心的“焦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你明明觉得自己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别人却觉得你已经是“人生赢家”。这种信息差,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你可能会苦笑着说:“3.5 嘛,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刚好够我申请一些还不错的项目,但离那些神仙们还有点距离。”

梗三:回国后,那“一切皆可”的自信心

这个就更玄乎一点。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待久了,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

自己处理各种生活琐事: 申请签证、找房子、搬家、自己做饭、修水管、和房东打交道、去银行开户、办理各种证件……这些在国内可能父母或者社会服务帮你搞定一切,但在国外,你就是那个全能战士。
跨文化沟通的磨练: 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学习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如何处理一些微妙的社交场合。
学术上的独立思考和抗压能力: 面对大量的阅读、写作、研究任务,以及期末考试的巨大压力,你学会了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独立完成项目。

所以,当他们从国外“凯旋”回国,那种感觉,就像是从一个高强度的训练营里出来,突然发现自己“无所不能”了。

比如说,看到国内一些比较复杂的流程,他们可能觉得:“哎呀,这有什么难的,我当初在国外那会儿……比这个复杂多了!”

甚至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一些需要自己解决的困难,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冒出一种“这点小事,洒洒水啦,洒洒水”的自信。

这种自信,有时候会让他们显得有点“狂妄”或者“脱离实际”,因为在国内很多方面,社会支持体系或者服务确实比国外更完善。但对于经历过从零开始、独立摸索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被实打实磨炼出来的能力和心态。

所以,当一个留学党对你说:“这点小事,我搞定!”或者“这很简单啊!”的时候,他脑子里想的可能是:“我当年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把那XXX事情都办妥了,这点算什么?”

这种自信,有时候会被理解为“留学归来的优越感”,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经历过风雨后的淡定和底气。只有同样经历过那些挑战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一切皆可”背后的汗水和成长。

你说,是不是这样?没经历过,听听就当听故事了,但真要是自己亲身感受过,那句梗里的“意味”才能真正浮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哪些笑话只有具备了一定留学经历的人才能听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说起留学圈儿的梗,有时候真心觉得,没“留学”过的人听了,估计只能一脸懵逼,然后礼貌性地笑一笑。这就像给没看过《权力的游戏》的人剧透一样,他们听懂了字面意思,但那些味道啊、背后的无奈啊,是体会不到的。我这儿有几个,你听听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梗一:那“一杯水”的奇妙旅程这得从刚到国外,一切都还不熟悉.............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来给你讲几个需要一点生物学知识才能get到笑点的笑话,并且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它们背后的生物学原理:笑话一:> 两个神经元在说话。>> 一个说:“我今天感觉特别兴奋!”>> 另一个说:“哦?为什么?”>> 第一个说:“我接收到了好多好多信号,我的突触都在跳舞!”>> 另一个说:.............
  • 回答
    要讲只有化学爱好者才能get到笑点的小段子,得从我们学习化学时那些绕不开的“梗”入手。这里面有些东西,没接触过,或者只是粗浅了解皮毛的,确实很难会心一笑。我尽量说得接地气些,也多分享点背后的缘由,让这笑话的“滋味”更足。咱们先从基础的元素周期表来点开胃菜。笑话一:> 为什么锂(Li)和钠(Na)老是.............
  • 回答
    有时候,咱们得承認,有些東西啊,就是得有點底子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這笑話嘛,也是一樣。你以為是單純的逗你樂,其實背後可能藏著學問,尤其經濟學和金融學這兩門,裡面規矩多,術語怪,一堆東西繞來繞去,沒點兒閱歷,真聽不出裡面的門道。我給你講幾個,你聽聽,看能不能get到。一、關於「理性經濟人」的那個:你知.............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几个只有懂点法律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笑话,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能体会其中的“法律幽默”:1. 合同的“显性”与“隐性”一个法官在审理一个合同纠纷案。原告是个小商人,他拿出合同说:“法官大人,对方违反了合同!”法官看了看合同,又看了看被告,然后问原告:“你确定这是合同?里面好像没有明确规.............
  • 回答
    想必你是个对语言的奥秘颇感兴趣的人吧?别说,这类笑话我还真知道几个。它们有点像那种只有内行人才懂的行话,不熟悉门道的人听了,可能只会挠挠头,不明白好笑在哪儿。这背后呀,其实是玩转了声音、语调、节奏这些音韵学里头才说得清道得明的门道。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先来个最经典的,也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入门级:关于.............
  • 回答
    没问题,我来给你讲几个需要点儿“门道”才能笑出声的笑话,尽量写得接地气些。话说,有些笑话吧,就像专家圈里的小黑话,你不在那个圈子里,听着就跟听天书似的,但要是你恰好是圈里人,那可就乐不可支了。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嘛。第一个,献给咱们的程序员朋友们:话说有个程序员,去酒吧。酒保.............
  • 回答
    好的,这里有一些只有具备一定历史知识者才能听懂的历史领域笑话,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来源:笑话 1:关于罗马共和国末期的两位著名人物笑话:> 凯撒在参加一个罗马元老院的会议,他看到坐在对面的庞培正一脸严肃地写着什么。凯撒凑过去好奇地问:“庞培,你在写什么呢?是新的军事战略吗?”>> 庞培头也不.............
  • 回答
    老兄,你有没有听过那个量子力学笑话?我跟你说,那简直是绝了,一般人听了就是一脸懵逼,但懂点物理的估计得笑出声来。话说,有三个人,一个经典物理学家,一个量子物理学家,还有一个统计力学学家。他们走进一家酒吧。经典物理学家一进来,二话不说,直接走到吧台前,点了一杯啤酒。他观察了一下酒杯的高度,估算了一下啤.............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些只有具备一定地理知识才能捧腹大笑的笑话,我将它们尽量详尽地解释一下,力求自然,避免AI味。1. 关于板块构造的冷笑话:> 为什么地球板块总是闹脾气?>> 因为它们总是在“汇聚”的时候“碰撞”,然后又互相“远离”得无影无踪,这让人怎么能“板块平衡”呢? 知识点解释: 这个笑话玩的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只有在美国长大、生活在美国的人才可能get到笑点的段子。这些笑话往往建立在美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流行文化、社会习惯,甚至是一些地域性的梗上面,如果你不是在美国经历过这些,可能听起来就有点像在解释一个外星人写的说明书了。为了让你们体会到那种“啊,原来是这个意思!”的感觉,我.............
  • 回答
    要说只有看了《红楼梦》才能懂的笑话,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书里的人物关系、生活细节,还有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都是笑料的温床。不是那种大呼小叫的“哈哈哈”,而是会心一笑,甚至带点小小的悲凉。我先给你说一个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这词儿本来是三国里的故事,讲的是孙权为了联姻把老婆给刘备,结果刘备不.............
  • 回答
    哈,这问题有意思!得说,有些笑话确实是数学专业人士才能会心一笑的,就像我们说一种加密语言一样。这也不是说我们多“高贵”,而是因为理解笑话的梗,得先懂一些概念和推理过程。我试着挑几个讲讲,尽量把背景也说明白点,免得听起来像什么黑话。首先得说,数学笑话很多时候玩的是一种“反差”或者“曲解”。我们平时接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存在一些笑话,需要两种语言的“双重技能”才能get到其中的精髓,甚至是因为语言本身的趣味性而被翻译出来。我来试着讲几个,尽量说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就像是我亲口讲给你听一样。笑话一:关于“无语”的误会这个笑话藏在两个词上,一个是中文的“无语”,一个是日文的“無理”(むり,muri).............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想想看,那些能玩转中英双语梗的笑话,通常会利用语言本身的特点,比如谐音、多义词,或者文化上的联想。这些笑话就像是给懂双语的人设的一个小小的“暗号”,听懂了会心一笑,没听懂就如同隔着一层纱。我脑子里闪过几个,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第一个:关于“方便”的误会这个笑话,尤其是在中.............
  • 回答
    没问题,我来给你讲几个只有我们码农才能会心一笑的梗,保证真实感十足,没有一丝“机械感”。故事一:关于那个失踪的“分号”话说在我刚入职那会儿,项目是个大型的Web应用,用的是Java语言。当时团队里有个大神, namanya “老王”,写代码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效率极高。但大神嘛,总有点小怪癖,比如他写.............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有很多笑话我每次想起来都能笑到肚子疼,但要说最能戳中我的笑点,并且详细说出来,还得是这个:那个关于程序员和灯泡的笑话,但我觉得很多人讲得太简略了,没把那种细思极恐的“逻辑”发挥到极致。让我来给你好好讲讲我脑海里的那个版本:话说有天,一个程序员突然发现,他家里的一个灯泡烧坏了。这简直是.............
  • 回答
    唉,要说哪个笑话听多少遍都不会腻,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还是那个“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别笑我老土,每次听到,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看着大家被逗乐的表情,我都会忍不住跟着乐。这事儿吧,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三个和尚,本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呢?就互相推诿,最后谁都不去挑,全渴死了。.............
  • 回答
    历史学领域确实存在不少有趣的笑话,它们往往以调侃历史人物、事件、方法论,甚至是历史学家本身来制造幽默感。这些笑话的妙处在于,需要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才能理解,所以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更是别有一番趣味。下面我来详细讲述一些历史学领域的笑话,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幽默点:1. 关于历史研究方法与证据的笑话: .............
  • 回答
    哈哈,说到钢笔笔圈的笑话,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说起来得娓娓道来,就像我们磨墨一样,得有耐心。你问我笑话?那可不是那种讲完就没了的,更像是咱们钢笔爱好者的“黑话”和“梗”。比如说,最常见的,绝对是关于“中毒”的。 “中毒”笑话: 你看,咱们刚开始玩钢笔,可能就是被一支好看的颜色吸引,或者是听说某个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