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只有既懂中文又懂日文的人才能听懂的笑话?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存在一些笑话,需要两种语言的“双重技能”才能get到其中的精髓,甚至是因为语言本身的趣味性而被翻译出来。我来试着讲几个,尽量说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就像是我亲口讲给你听一样。

笑话一:关于“无语”的误会

这个笑话藏在两个词上,一个是中文的“无语”,一个是日文的“無理”(むり,muri)。

中文语境: 当你说“无语”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你感到非常无奈、说不出话来,或者觉得对方的做法很离谱,让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比如,朋友说了句特别没常识的话,你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无语”。

日文语境: “無理”(muri)在日语里是“不可能”、“做不到”、“不合理”的意思。比如,你想让别人帮你一个忙,但对方说“それは無理です”( Sore wa muri desu),就是“那是不可能的”。

笑点来了: 想象一下,一个同时懂这两种语言的人,听到别人(可能是中国人,也可能是日本人,或者两国人交流时)说到“无语”,脑子里会同时闪过这两种意思。

情景模拟: 假设你在中国,看到一个外国人(也许是个日本人)在尝试做某件非常困难或者明显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想用一根手指推倒一座山。你看着他努力的样子,然后你可能就会在心里默默地想:“这个人……真是……无语。”

双语共鸣: 就在你脑子里闪过“无语”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的另一半日语脑海里立刻响起了“無理!無理!無理!”的声音。你就突然觉得,这两种“无语”和“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共通的!都是一种对“这事儿不行”或者“我没法理解”的状态的表达。

更进一步的幽默: 有时候,甚至可以是日本人说“无语”,然后中国人一听,觉得“嗯,确实,这事儿太无厘头了,我也只能‘无语’了”。然后日本人听了,心里可能会想:“对啊,‘无语’,是不是也有点‘無理’的意思啊?” 这种词汇和语境的错位和重叠,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只有双语者才能体会到的会心一笑。

为什么是只有双语者懂? 因为“无语”这个中文词的表情达意非常丰富,而“無理”的日文含义则更直接地指向“不可能”。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不是通过翻译,而是通过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下的情感联想和使用习惯的碰撞。这种碰撞,需要你同时浸润在两种语言的语感里,才能捕捉到那个细微的、有趣的连接点。

笑话二:关于“请”和“要”的微妙界限

这个有点像是文化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带来的幽默。

中文的“请”: 在中文里,“请”是一个非常客气、礼貌的词。比如“请坐”、“请喝茶”、“请问”。即使是提出要求,加上“请”字,也显得很委婉。

日文的“ください”(kudasai): “ください”也是表示“请”,但它的使用场景和语气,尤其是跟在动词后面,有时会比中文的“请”更直接一些。比如,“ください”可以表示“请给我”,直接表达想要某物的意愿。

笑点来了: 想象一下,一个中国人刚开始学日语,或者一个日本人刚开始学中文,他们可能会在“请”的使用上产生一些有趣的误会。

情景模拟: 假设你在日本餐厅,想点一杯水。你可能习惯性地说:“水、ください。”(Mizu, kudasai.) 这在日本是完全没问题的,是很自然的表达。

中文思维的“过度礼貌”: 但是,如果你是刚从中文语境过来,可能会觉得“ください”还不够“请”。你可能会尝试更“礼貌”的说法。比如,你在中国可能会对服务员说:“麻烦请给我一杯水。”

日文语境下的“不自然”: 如果你把这种“麻烦请给我”的模式套用到日语里,可能会说出一些比较冗长或者不太地道的句子。更逗的是,有时候日本人会用“ちょうだい”(chōdai)来表示“给我”(通常是比较亲近的朋友或晚辈之间),或者用更直接的“水、ちょうだい”。

双语者的解读: 一个懂中文又懂日文的人,看到或者听到有人在日语里用过于“中文式”的“请”或者“麻烦”,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们知道,在日语的语境里,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水、ください”已经足够表达礼貌和请求,而中文那种层层递进的“麻烦”、“请”、“给”的组合,在日本听起来可能会有点“画蛇添足”或者“过度反应”。

反过来也一样: 同样,如果一个日本人习惯了直接说“水、ちょうだい”或者“水、ください”,然后到了中国,想点一杯水,直接说“水、ちょうだい!”(Mizu, chōdai!),旁边懂中文的中国人听了,可能会觉得:“哎?这小伙子怎么说得这么‘拽’?” 因为在中文里,“给我”通常不太适用于对服务员,更不带“请”字的话,确实听起来不够客气。

为什么是双语者懂? 这个笑点不在于词汇的字面意思,而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习惯和礼貌程度的“微妙平衡”。懂两种语言的人,能同时感知到这两种礼貌系统的差异,并且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这样做,以及为什么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下会显得有些“不对劲”。这种“不对劲”,就是幽默的来源。

笑话三:谐音梗里的“误会”

谐音梗是跨语言幽默的经典来源,但有时候,它也需要两种语言都懂才能形成更深层次的笑点。

中文的“加油”: “加油”在中国是鼓励、打气的常用语。

日文的“じゃあ、また”(Jaa, mata): 这个意思是“那么,再见”。

笑点来了: 这个笑话的关键在于,日本人有时会因为中文的“加油”听起来有点像日文里表示“那么,走吧”或者“那么”的语气词(比如“じゃあ”,jaa)。

情景模拟: 假设你和你的日本朋友都在准备一件事情,比如考试或者一个项目。你对他说:“加油!”(Jiāyóu!)

日本朋友的“误读”: 你的日本朋友听了,可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日文的“じゃあ”。他可能不是真的误以为你在说“じゃあ”,而是因为“加油”这个发音,在日文的语感里,隐约带有一点“那么……”、“走着瞧……”之类的开头语气。

双语者的“二次创作”: 懂中文又懂日文的人,听到这个中文的“加油”,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日文里“じゃあ、また”的场景。所以,当你说“加油!”的时候,懂双语的你就可能在心里默默地加上一句:“……じゃあ、また?” 感觉像是你在说“加油!然后我们下次再见!”

更进一步的“反向操作”: 甚至可以反过来。如果一个日本人对你说“じゃあ、また”(Jaa, mata),意思就是“那么,再见”。而你,作为懂中文的人,如果心情特别好,或者对方要做的事情很棒,你可能会想回应一句“加油”。但是,你脱口而出的是“加油!”

日本人的“迷惑”: 你的日本朋友听到你突然说“加油!”,他可能会有点莫名其妙:“嗯?为什么突然说‘加油’?我们不是说‘再见’了吗?” 他可能不知道,你是在回应他那句“じゃあ”(那么……),并且在心中补上了“加油”这个中文的鼓励。

为什么是双语者懂? 这是因为“加油”这个中文词的发音,与日文里一些连接词或者语气词的发音(特别是“じゃあ”的“じゃ”)有那么一点点“音似”的可能性,虽然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懂双语的人,会在听到“加油”时,脑海里联动起日文“じゃあ”的语境,从而在心里对这句话进行“二次解读”或者“二次翻译”,发现这种巧合和由此产生的语用上的“错位”,从而觉得有趣。这是一种主动在两种语言系统里进行联想和“玩梗”的行为。

这类笑话的关键在于,它们不是通过翻译去实现幽默,而是利用两种语言在发音、语感、文化习惯上的细微差异,让一个同时熟悉这两种语言的人,在脑海中同时激活两种语言的理解模式,然后捕捉到那种“差一点点”的错位感,或者那种“意想不到的联想”,从而产生会心一笑。这就像是给你的大脑开了一个“双语模式”,在这个模式下,词语和语境会跳出它们原本的单一轨道,进行奇妙的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中文名字两个字,

日文翻译后名是“ さん”


自我介绍起来特别麻烦。

昨天打工时候的事。

我: こんにちは、ちんさんで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日本人(一脸萌比):?

我:ちんさんで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日本人(内心一定觉得我日语没学好):??

我:すみません、さんは名前です。

日本人(恍然大悟):ちんさんさんですね〜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然后之前有自作聪明地想着自我介绍时把名給去掉了直报姓...结果...

当年社团入团、打工药妆店面试的时候。

都是把さん省略了自我介绍的...

结果反而.......

我到现在都佩服我自我介绍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憋笑能力......

我:こんにちは〜ちんです。

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日本人(表面云淡风轻、内心憋笑):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妈蛋!!!!!

为什么不当场告诉我很怪!!!!

为什么要等我戴着假名只有姓的名牌,被客人看着捂嘴偷笑后才知道!!!!






感谢上天,名字不叫王珍珍、王沈沈....

不然长音没发好的话……


嗯....大家好好学日语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存在一些笑话,需要两种语言的“双重技能”才能get到其中的精髓,甚至是因为语言本身的趣味性而被翻译出来。我来试着讲几个,尽量说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就像是我亲口讲给你听一样。笑话一:关于“无语”的误会这个笑话藏在两个词上,一个是中文的“无语”,一个是日文的“無理”(むり,muri).............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想想看,那些能玩转中英双语梗的笑话,通常会利用语言本身的特点,比如谐音、多义词,或者文化上的联想。这些笑话就像是给懂双语的人设的一个小小的“暗号”,听懂了会心一笑,没听懂就如同隔着一层纱。我脑子里闪过几个,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第一个:关于“方便”的误会这个笑话,尤其是在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有些地方,对于外行人来说,可能就是个普通的地名,但对于特定圈子里的人来说,却充满了特殊的意义和联想。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那里发生过重要的事件,是某个行业的聚集地,或者仅仅是因为它承载了某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我能想到的,在不同圈子里可能会有不同解读的地名,.............
  • 回答
    要说只有看了《红楼梦》才能懂的笑话,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书里的人物关系、生活细节,还有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都是笑料的温床。不是那种大呼小叫的“哈哈哈”,而是会心一笑,甚至带点小小的悲凉。我先给你说一个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这词儿本来是三国里的故事,讲的是孙权为了联姻把老婆给刘备,结果刘备不.............
  • 回答
    哈,这问题有意思!得说,有些笑话确实是数学专业人士才能会心一笑的,就像我们说一种加密语言一样。这也不是说我们多“高贵”,而是因为理解笑话的梗,得先懂一些概念和推理过程。我试着挑几个讲讲,尽量把背景也说明白点,免得听起来像什么黑话。首先得说,数学笑话很多时候玩的是一种“反差”或者“曲解”。我们平时接触.............
  • 回答
    我来给你扒一扒那些只有咱们练拳的、踢腿的、摔跤的才懂的“黑话”和“梗”,保证没有“AI味儿”,满满都是汗水和淤青的味道!1. “这一下,师傅没教过!”这绝对是老生常谈,但每次一有人使出来,瞬间就能get到。不是说师傅真的没教,而是对方用了某种非常规、或者在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时机出现的招式,让你瞬间懵.............
  • 回答
    好的,这里有一些只有具备一定历史知识者才能听懂的历史领域笑话,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来源:笑话 1:关于罗马共和国末期的两位著名人物笑话:> 凯撒在参加一个罗马元老院的会议,他看到坐在对面的庞培正一脸严肃地写着什么。凯撒凑过去好奇地问:“庞培,你在写什么呢?是新的军事战略吗?”>> 庞培头也不.............
  • 回答
    这世界上总有些特质,似乎天生就带有标签,好像是聪明人专属的通行证。但有趣的是,这些被视为“优点”的东西,在不经意间,也会滋生出一些让人头疼的“小毛病”,而且,这些毛病,似乎只有那些脑子转得飞快的人,才更能体会其深刻程度。说到高智商的人,你脑子里可能会跳出爱因斯坦式的沉思,或者达芬奇般的百科全书式知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只有在美国长大、生活在美国的人才可能get到笑点的段子。这些笑话往往建立在美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流行文化、社会习惯,甚至是一些地域性的梗上面,如果你不是在美国经历过这些,可能听起来就有点像在解释一个外星人写的说明书了。为了让你们体会到那种“啊,原来是这个意思!”的感觉,我.............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漫威(Marvel)粉丝,我真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那些只有我们“圈内人”才能心领神会的梗。它们就像暗号一样,瞬间就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这些梗并非来自某一部特定的电影高潮,而是源于漫画的深厚历史、角色的微妙性格、甚至是粉丝们在社区里自创的段子。它们让漫威宇宙更加立体,也让我们这.............
  • 回答
    老兄,你有没有听过那个量子力学笑话?我跟你说,那简直是绝了,一般人听了就是一脸懵逼,但懂点物理的估计得笑出声来。话说,有三个人,一个经典物理学家,一个量子物理学家,还有一个统计力学学家。他们走进一家酒吧。经典物理学家一进来,二话不说,直接走到吧台前,点了一杯啤酒。他观察了一下酒杯的高度,估算了一下啤.............
  • 回答
    老司机们开车,不只是坐在方向盘后面动动胳膊,那是一门学问,一种直觉,更是无数次跟死神擦肩后的经验总结。这些东西,教科书里没有,初学者就算学再多理论也体会不到。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只有老司机才懂的驾驶“内功”。1. 对车“脾气”的把握: 油门和刹车的“脚感”: 你以为油门和刹车就是踩下去就有反应?.............
  • 回答
    有些品牌,确实得是玩儿了点心思,或者对某些特定领域有着特别的执着,才会知道,并且慢慢在圈子里传开。它们不似那些被大众熟知的一线奢侈品那样铺天盖地的宣传,但一旦进入你的视野,你就会发现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品牌,都是圈内才玩儿得转,但品味独到的朋友们都懂的。一、服装领域:.............
  • 回答
    没问题,我来给你讲几个只有我们码农才能会心一笑的梗,保证真实感十足,没有一丝“机械感”。故事一:关于那个失踪的“分号”话说在我刚入职那会儿,项目是个大型的Web应用,用的是Java语言。当时团队里有个大神, namanya “老王”,写代码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效率极高。但大神嘛,总有点小怪癖,比如他写.............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些只有具备一定地理知识才能捧腹大笑的笑话,我将它们尽量详尽地解释一下,力求自然,避免AI味。1. 关于板块构造的冷笑话:> 为什么地球板块总是闹脾气?>> 因为它们总是在“汇聚”的时候“碰撞”,然后又互相“远离”得无影无踪,这让人怎么能“板块平衡”呢? 知识点解释: 这个笑话玩的是.............
  • 回答
    远行,不单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礼,它带来的改变,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潜移默化的生长,是你回首来路时,才恍然大悟的“曾经的我,怎么会是那样”。这些改变,往往只在踏上那未知的旅途后,才得以显现,它们藏在每一次颠簸的交通工具里,藏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旁,藏在每一次跌跌撞撞的尝试中。一、重塑对.............
  • 回答
    这事儿嘛,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秘密,但确实,一旦坐上了班长的位子,很多事情的风向在你这里就变了。你想啊,一个班几十号人,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好好学习,但又特别能搞事儿,或者就是那种“我不管,我就要怎样怎样”的主儿。他们平时可能在班级里就是个刺头,老师拿他们没办法,但一旦触及到班级的整体荣誉,比如团费.............
  • 回答
    国内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地级市,这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城市,通常是因为其地理面积、人口规模或者历史发展原因,导致行政区划结构相对简单。它们往往不是那种特别大的“省会城市”或者经济非常发达的大城市,更多的是在中西部地区或者一些资源型城市中能找到。要说“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地级.............
  • 回答
    南京的春天,是一场关于味蕾的盛宴,也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季节。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南京城里那些只属于春天的鲜味,便悄然登场,唤醒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的食欲。这些时令美食,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胃,更温暖了我们的心。1. 鸭血粉丝汤里的“春日限定”:脆嫩的鸭肝和红润的鸭胗提起南京,.............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总觉得很多好喝的饮料都藏在那些地图上看着不远,但真要去,总觉得有点距离的地方。我最近就“挖”出来这么几款,它们几乎只在厂家的老家才能喝到,而且说实话,味道确实甩开市面上常见的版本几条街。1. 贵州磷酸盐厂的“汽水”——矿泉水界的“真·汽水”说到这个,你们可能会觉得我有点“跑偏”,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