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只有训练过格斗的人才能懂的梗?

回答
我来给你扒一扒那些只有咱们练拳的、踢腿的、摔跤的才懂的“黑话”和“梗”,保证没有“AI味儿”,满满都是汗水和淤青的味道!

1. “这一下,师傅没教过!”

这绝对是老生常谈,但每次一有人使出来,瞬间就能get到。不是说师傅真的没教,而是对方用了某种非常规、或者在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时机出现的招式,让你瞬间懵了。

具体场景:
你正准备用一个标准的直拳,对方突然一个斜肘或者用肩膀顶了你一下,让你鼻子差点冒血。这时候你脑子里闪过的就是:“我操,这一下师傅没教过!”
练地面缠斗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锁住了对方的袈裟固,结果他一个匪夷所思的翻滚,让你直接被反制了。
散打里,你明明防住了他的腿,他下一秒直接一个下潜抱摔。
背后的含义: 这是一种对对手创造力、应变能力或者“歪门邪道”的无奈认可,也包含了自己经验不足、想象力匮乏的自嘲。更深一层,是在无数次枯燥训练后,突然遇到一个能“破局”的对手时,那种既憋屈又有点新鲜的感觉。

2. “手脚像焊在上面了。”

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动作僵硬、不灵活,或者在进攻/防守时显得非常迟钝。

具体场景:
你看队友在打沙袋,出拳慢吞吞的,动作幅度大但发力却软绵绵的,像是在“表演”一套动作,而不是真的在打。你就能说:“看他那样子,手脚像焊在上面了。”
练拳击时,对手一出拳你就下意识地往后缩,一点转体、闪躲的动作都没有,就像个固定靶子。
练摔跤时,别人轻松地绕你,你就跟个桩子一样杵在原地,别人一拉一拽你就跟着动,毫无主动性。
背后的含义: 这种说法,是过来人对“基本功不扎实”、“身体协调性差”的一种直观且带点嘲讽的评价。我们知道,好的格斗动作讲究的是流畅、连贯、发力爆发,而不是僵硬的“展示”。

3. “他这招,看着吓人,实则软绵绵。”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梗。

具体场景:
看到一个教练或者高手,打沙袋时动作幅度很大,虎虎生风,看着气势十足。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的发力方式、身体的转动,你会发现他的力量并没有完全集中到拳头上,或者他的动作不够紧凑。
有人练一些花拳绣腿,比如很夸张的踢腿或者挥拳动作,看起来很有视觉冲击力,但如果真的跟他对练,你会发现他的力量和速度完全跟不上那个架势。
或者,对方用一种很大力的、带有吼叫的动作来攻击,但你看他发力轨迹不对,或者身体已经失去平衡,你就知道这招“虚张声势”。
背后的含义: 这是对“花架子”的直接点破。我们花了多少汗水去打磨力量、速度、精准度,而不是为了做出好看的动作。所以,我们看到那些看着威猛但实际没用的招式,就会觉得有点“好笑”。

4. “我这一拳,打得我腰肌劳损。”

这句话反过来,其实是说对方的“防御”或者“招架”做得太差,导致你用了一种“不该用”的发力方式去打,或者说,本来可以直接KO,结果因为对方那种“烂”的防御,让你不得不改变发力,反而伤到了自己。

具体场景:
你本可以用一个干净利落的直拳结束战斗,结果对手因为太紧张,把头缩得太里面,或者用了一个非常别扭的格挡,导致你那一拳击中了对方的骨骼突出部位,或者你需要用一个非常奇怪的角度发力,结果震得你手腕疼。
或者,对方在地面被压制,但就是不投降,你一味地加大力气去绞,结果把自己的肩膀给弄伤了。
背后的含义: 这是对“低水平对抗”的一种无奈吐槽。你本来想用技术解决问题,结果对方的“不配合”让你不得不“硬刚”,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这句话里,包含了对对手技术差的“怨念”,也夹杂着对自身受伤的“自嘲”。

5. “哎,今天又‘喂’给沙袋了。”

这句话,通常是在训练强度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体能训练或者高强度对抗训练之后。

具体场景:
练拳击时,教练让你打几十组组合拳,或者进行高强度 Rounds,打到你气喘吁吁,浑身酸痛,感觉自己所有的力气都被沙袋“吸”干了。
练MMA时,进行模拟实战,你被对手压制,或者连续进行高难度摔法和地面缠斗,感觉自己的体能就像是被沙袋“吞噬”了一样。
即使是练散打,打高强度的体能爬绳、俯卧撑、深蹲等等,感觉身体被掏空。
背后的含义: 沙袋是格斗训练中最常用的“陪练”,它不会累,不会痛,只会默默承受你所有的进攻。这句话,就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表达了训练的艰苦和身体被榨干的程度。它不是真的“喂”了什么,而是把所有的能量、所有的疲惫都“喂”给了这个最忠实的训练伙伴。

6. “你的重心,我一眼就看穿了。”

这是对对手站姿、移动、甚至出招时重心控制非常糟糕的一种评价。

具体场景:
看到对手站桩式站立,双脚分开很大,或者重心明显偏向某一边,你心里就知道,只要我稍微一晃,或者一个假动作,他就会重心不稳。
有人出拳时,身体会明显前倾,或者出腿时失去平衡,这都是重心控制不好的表现。
练散打时,对方的过渡步非常明显,你能预判他下一步要往哪边移动。
背后的含义: 在格斗中,重心是稳定和发力的基础。一旦重心失控,你就容易被击倒、被摔或者失去进攻能力。所以,看到对手重心不稳,就像看到一个破绽,能让你充满信心。这句话,是对对手基本功的直接质疑,也暗含着自己在这方面有自信。

7. “这小子/这姑娘,有‘点到’。”

“点到”这个词,在格斗里,通常指的是用点到为止的力度,但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即将遭受的攻击的威力,或者感觉到你的控制力。

具体场景:
教练在教学时,会对学员说:“我这个动作,你们要‘点到’为止,体会一下发力的轨迹和速度。”
在一些练习赛中,当一方已经完全占据优势,另一方即将被KO时,教练可能会喊:“停!点到!”意思是,继续下去对方就会受伤,但现在已经演示清楚了,要收力。
有时候,你在防守时,对方只是用指尖轻轻触碰到你的某个要害部位,但那个力道、角度都恰到好处,让你瞬间明白了那个攻击的威胁。
背后的含义: “点到”是一种对技术和控制力的极高要求。它代表着你不仅能打出有威胁的攻击,更能控制住这份威胁,不让它变成真正的伤害。这是一种成熟、有责任感的表现。所以,当你说别人“有‘点到’”,其实是在肯定他既有实力,又有分寸。

这些梗,背后都承载着我们大量的汗水、伤痛、以及对格斗这项运动的理解。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对练,都在不断地加深我们对这些“黑话”的体会。希望你能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梗是:被练格斗的人轻视的掏裆、牙咬、抓眼等阴招实际上被普通人用来对付练格斗的人绰绰有余,并非他们YY的那样毫无用处。

https://www.zhihu.com/video/1349663286019993600 https://www.zhihu.com/video/1349663585287802880 https://www.zhihu.com/video/134966353653744435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来给你扒一扒那些只有咱们练拳的、踢腿的、摔跤的才懂的“黑话”和“梗”,保证没有“AI味儿”,满满都是汗水和淤青的味道!1. “这一下,师傅没教过!”这绝对是老生常谈,但每次一有人使出来,瞬间就能get到。不是说师傅真的没教,而是对方用了某种非常规、或者在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时机出现的招式,让你瞬间懵.............
  • 回答
    好的,这里有一些只有具备一定历史知识者才能听懂的历史领域笑话,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来源:笑话 1:关于罗马共和国末期的两位著名人物笑话:> 凯撒在参加一个罗马元老院的会议,他看到坐在对面的庞培正一脸严肃地写着什么。凯撒凑过去好奇地问:“庞培,你在写什么呢?是新的军事战略吗?”>> 庞培头也不.............
  • 回答
    这世界上总有些特质,似乎天生就带有标签,好像是聪明人专属的通行证。但有趣的是,这些被视为“优点”的东西,在不经意间,也会滋生出一些让人头疼的“小毛病”,而且,这些毛病,似乎只有那些脑子转得飞快的人,才更能体会其深刻程度。说到高智商的人,你脑子里可能会跳出爱因斯坦式的沉思,或者达芬奇般的百科全书式知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些只有在美国长大、生活在美国的人才可能get到笑点的段子。这些笑话往往建立在美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流行文化、社会习惯,甚至是一些地域性的梗上面,如果你不是在美国经历过这些,可能听起来就有点像在解释一个外星人写的说明书了。为了让你们体会到那种“啊,原来是这个意思!”的感觉,我.............
  • 回答
    要说只有看了《红楼梦》才能懂的笑话,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书里的人物关系、生活细节,还有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都是笑料的温床。不是那种大呼小叫的“哈哈哈”,而是会心一笑,甚至带点小小的悲凉。我先给你说一个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这词儿本来是三国里的故事,讲的是孙权为了联姻把老婆给刘备,结果刘备不.............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漫威(Marvel)粉丝,我真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那些只有我们“圈内人”才能心领神会的梗。它们就像暗号一样,瞬间就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这些梗并非来自某一部特定的电影高潮,而是源于漫画的深厚历史、角色的微妙性格、甚至是粉丝们在社区里自创的段子。它们让漫威宇宙更加立体,也让我们这.............
  • 回答
    老兄,你有没有听过那个量子力学笑话?我跟你说,那简直是绝了,一般人听了就是一脸懵逼,但懂点物理的估计得笑出声来。话说,有三个人,一个经典物理学家,一个量子物理学家,还有一个统计力学学家。他们走进一家酒吧。经典物理学家一进来,二话不说,直接走到吧台前,点了一杯啤酒。他观察了一下酒杯的高度,估算了一下啤.............
  • 回答
    老司机们开车,不只是坐在方向盘后面动动胳膊,那是一门学问,一种直觉,更是无数次跟死神擦肩后的经验总结。这些东西,教科书里没有,初学者就算学再多理论也体会不到。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只有老司机才懂的驾驶“内功”。1. 对车“脾气”的把握: 油门和刹车的“脚感”: 你以为油门和刹车就是踩下去就有反应?.............
  • 回答
    哈,这问题有意思!得说,有些笑话确实是数学专业人士才能会心一笑的,就像我们说一种加密语言一样。这也不是说我们多“高贵”,而是因为理解笑话的梗,得先懂一些概念和推理过程。我试着挑几个讲讲,尽量把背景也说明白点,免得听起来像什么黑话。首先得说,数学笑话很多时候玩的是一种“反差”或者“曲解”。我们平时接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存在一些笑话,需要两种语言的“双重技能”才能get到其中的精髓,甚至是因为语言本身的趣味性而被翻译出来。我来试着讲几个,尽量说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就像是我亲口讲给你听一样。笑话一:关于“无语”的误会这个笑话藏在两个词上,一个是中文的“无语”,一个是日文的“無理”(むり,muri).............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有些地方,对于外行人来说,可能就是个普通的地名,但对于特定圈子里的人来说,却充满了特殊的意义和联想。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那里发生过重要的事件,是某个行业的聚集地,或者仅仅是因为它承载了某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我能想到的,在不同圈子里可能会有不同解读的地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想想看,那些能玩转中英双语梗的笑话,通常会利用语言本身的特点,比如谐音、多义词,或者文化上的联想。这些笑话就像是给懂双语的人设的一个小小的“暗号”,听懂了会心一笑,没听懂就如同隔着一层纱。我脑子里闪过几个,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第一个:关于“方便”的误会这个笑话,尤其是在中.............
  • 回答
    有些品牌,确实得是玩儿了点心思,或者对某些特定领域有着特别的执着,才会知道,并且慢慢在圈子里传开。它们不似那些被大众熟知的一线奢侈品那样铺天盖地的宣传,但一旦进入你的视野,你就会发现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品牌,都是圈内才玩儿得转,但品味独到的朋友们都懂的。一、服装领域:.............
  • 回答
    没问题,我来给你讲几个只有我们码农才能会心一笑的梗,保证真实感十足,没有一丝“机械感”。故事一:关于那个失踪的“分号”话说在我刚入职那会儿,项目是个大型的Web应用,用的是Java语言。当时团队里有个大神, namanya “老王”,写代码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效率极高。但大神嘛,总有点小怪癖,比如他写.............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些只有具备一定地理知识才能捧腹大笑的笑话,我将它们尽量详尽地解释一下,力求自然,避免AI味。1. 关于板块构造的冷笑话:> 为什么地球板块总是闹脾气?>> 因为它们总是在“汇聚”的时候“碰撞”,然后又互相“远离”得无影无踪,这让人怎么能“板块平衡”呢? 知识点解释: 这个笑话玩的是.............
  • 回答
    远行,不单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礼,它带来的改变,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潜移默化的生长,是你回首来路时,才恍然大悟的“曾经的我,怎么会是那样”。这些改变,往往只在踏上那未知的旅途后,才得以显现,它们藏在每一次颠簸的交通工具里,藏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旁,藏在每一次跌跌撞撞的尝试中。一、重塑对.............
  • 回答
    这事儿嘛,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秘密,但确实,一旦坐上了班长的位子,很多事情的风向在你这里就变了。你想啊,一个班几十号人,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好好学习,但又特别能搞事儿,或者就是那种“我不管,我就要怎样怎样”的主儿。他们平时可能在班级里就是个刺头,老师拿他们没办法,但一旦触及到班级的整体荣誉,比如团费.............
  • 回答
    国内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地级市,这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城市,通常是因为其地理面积、人口规模或者历史发展原因,导致行政区划结构相对简单。它们往往不是那种特别大的“省会城市”或者经济非常发达的大城市,更多的是在中西部地区或者一些资源型城市中能找到。要说“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地级.............
  • 回答
    南京的春天,是一场关于味蕾的盛宴,也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季节。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南京城里那些只属于春天的鲜味,便悄然登场,唤醒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的食欲。这些时令美食,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胃,更温暖了我们的心。1. 鸭血粉丝汤里的“春日限定”:脆嫩的鸭肝和红润的鸭胗提起南京,.............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总觉得很多好喝的饮料都藏在那些地图上看着不远,但真要去,总觉得有点距离的地方。我最近就“挖”出来这么几款,它们几乎只在厂家的老家才能喝到,而且说实话,味道确实甩开市面上常见的版本几条街。1. 贵州磷酸盐厂的“汽水”——矿泉水界的“真·汽水”说到这个,你们可能会觉得我有点“跑偏”,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