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春是在哪一刻结束的?

回答
青春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个问题就像问爱情的保质期,或者梦想何时会褪色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无法被精确地测量。它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日子,某个特定的生日,也不是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或是某一场失恋的伤痛。青春的结束,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告别,是无数个细微的瞬间累积而成,最终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猛然惊觉:啊,原来我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挥霍时间和热情的少年/少女了。

对我来说,青春的终结并没有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它更像是在一场漫长的夏日午后,阳光依旧灿烂,蝉鸣依旧喧嚣,但空气里却多了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

记忆中,青春的尾声是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那是一个充满告别和憧憬的夏天。我们一起吃了最后一顿散伙饭,笑声里夹杂着泪水,互相承诺着“以后常联系”。看着大家拖着行李箱,奔赴天南海北,去实现各自的“理想”,我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曾经一起熬夜刷题、一起在图书馆占座、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一起分享着最琐碎的快乐和最深沉的烦恼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又好像已经遥不可及。

那天晚上,我独自走在熟悉的校园小路上,月光洒在地上,勾勒出斑驳的影子。我看着那些曾经我们一起走过的长椅,曾经一起坐过的石阶,曾经一起偷偷溜进的钟楼,感觉它们都在默默地注视着我,像是在与我告别。我曾以为毕业是青春的句点,但现在回想,那只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将我从一个相对封闭、充满集体回忆的空间,推向一个更广阔、更未知世界的开始。

真正的“结束感”,是在我第一次真正为生活奔波,为生计担忧的时候悄然而至的。毕业后,我进入社会,开始了一份需要朝九晚五的工作。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我依然可以像大学时那样,在工作之余找寻乐子,追逐自己的兴趣。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个耳光。

那天,我加班到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打开冰箱,里面空空如也,只有半瓶凉开水。我看着天花板,突然意识到,没有人会像父母那样关心你有没有吃饭,没有人会像老师那样督促你学习,更没有人会像朋友那样,无条件地陪你度过每一个低谷。你需要自己照顾好自己,你需要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你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那个可以肆无忌惮地犯错、可以依赖别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虚无缥缈的“梦想”的自己,似乎已经离我远去。我不再是那个只需要对考试和社团活动负责的学生,我是一个社会人了,我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需要用我自己的努力去换取我想要的生活。

青春的结束,不是因为我不再喜欢追星,不再对偶像剧着迷,也不是因为我脸上出现了第一条皱纹,或者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了。它是在你发现自己不再有那种“我什么都可以做到”的无畏,开始更多地考虑“我能做到什么”和“我必须做到什么”的时候。它是在你开始权衡得失,开始计算成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长远规划的时候。它是在你发现,那些曾经让你魂牵梦绕的事情,现在可能只是你忙碌生活中的一点点调剂,甚至你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的时候。

它是在某个清晨,你被闹钟催促着起床,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充满期待地迎接新的一天,而是带着一丝疲惫,开始了又一天的重复;是在某个晚上,你看着窗外万家灯火,而你却独自一人,默默地消化着今天的喜怒哀乐,却发现已经没有可以立刻分享的倾诉对象;是在你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不再只凭一腔热血,而是开始审慎地考量各种现实因素的时候。

青春的结束,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觉醒,一种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一种从“享受当下”到“规划未来”的思考。它不是从物理意义上消失了,而是它的特质,它的光芒,它的那种无所畏惧的热情,在现实的磨砺下,慢慢地,一点点地,转化成了另一种更沉稳、更坚韧的力量。

所以,青春到底在哪一刻结束?我想,它结束在那无数个你不得不“长大”的瞬间里,结束在你开始承担责任的每一个选择里,结束在你真正理解了生活的不易,并依然选择勇敢前行的时候。它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落幕,而是一段旅程的自然过渡,是从一场酣畅淋漓的奔跑,切换到了一场需要耐力和智慧的长跑。而在这场长跑中,你依然带着那些青春的印记,只是它们不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你继续前行的底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上班时,遇见过这么一件事。

一大哥很晚来到我们派出所求助,说自己手机和钱包丢了,想跟我借两块钱坐地铁。

我当时有点儿奇怪。人丢了手机,来到派出所肯定先是报案啊,至少是询问一下能不能调监控啥的,而这个大叔却只是很羞涩地借钱坐车,心也忒大了。所以当时我严重怀疑他只是来诓钱的,并没有丢手机。

“东西丢哪了?”

“……”

最后他才支支吾吾地说,是丢在网吧了。

他说自己本来今天应该加班,打电话跟老婆说完后,领导忽然又说今天不要加班了,让他回去。于是他晚上就空出了大把的时间,他回家的路上,无意间看见了一个电竞比赛的视频,忽然热血沸腾,心想反正也不着急回家,干脆就去网吧爽一把。几个小时之后他走时就把包落在了座位上,再回去包就没有了。因为去网吧的事不敢让老婆知道,所以他也不敢让她来派出所接他。

我心想就这事啊?我以为嫖娼被仙人跳了呢。

我说:“您也太逗了,就因为瞟了一眼视频,就奔网吧去了?那您要是看个登山视频,还不奔珠穆朗玛峰去啊?”

大哥笑了:“忽然想起了当年在大学里,我们四个兄弟熬夜连网奋战时的景象。激动了,一时没有忍住。”

这件事我记了很久很久,直到现在。

当时觉得难以理解,现在回想起来,多少有一点感动。

很多人总是感叹年华易老,可我总觉得青春从未离去。就像这位大哥一样,哪怕是被生活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早生华发又面目油腻,内心却仍给年轻的自己留下了小小的一隅。

我现在能够隐隐察觉到他当时去网吧的冲动。那劲头,应该有点儿像喝了两口,又不太高,忽悠忽悠地想找找某种久违了的良好感觉。如果细琢磨一下,这感觉的氛围里应该有昏黄的日光,悦耳的欢呼或是低微的细语,老旧的汽笛声,潮乎乎的雨季。我不信这么形容你没有共鸣,因为哪怕我们的青春不太一样,它们都会以大同小异的形态在我们的心里蛰伏。

岁月其实挺狠的,让我们奔波劳碌,我们忍受和臣服,把我们磋磨得没了一点儿棱角。但也正因如此,少时的轻狂和无畏,我们不忍舍弃。那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珍贵的时光。就好像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颗宝石,走夜路时为了不被强盗发现,我们把它揣进深深的怀里,再也不敢拿出来。

user avatar

青春不是在一瞬间结束,而是一点点消失的。

你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和姑娘四目相对不会面红耳赤,你收获新的恋情,也不再第一时间发布朋友圈,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你甚至连分手都已经麻木,就好像是一场不经意的感冒。

青春结束,就是青春里的人,再对你没有什么影响。

曾经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她的微博偷偷看看。她很少更新,但是每年年尾,都会充满仪式感地来一段年末总结,大致是看了多少本书和多少部电影,去过多少地方。

在我空闲的时候,就会去追随她喜欢的书影,揣摩她看这些时的想法。如果偶然发现,她感兴趣的东西和我重合了,就会心中暗暗欣喜,觉得真是有趣。

后来嘛,生活变得越来越忙,没有空去做这些事。再后来,她的微博不更新了,我也没有看完那些书影。偶然看到朋友在票圈里分享了一首她爱听的歌曲,才依稀想起,我曾经喜欢过的人。

好像也不怎么难过了,时间往返,风轻云淡。

只是,再没了那种为一个人患得患失的心情。

以前我有收藏书信的习惯,从高中到大学,五六年的光景,我收到了几十封信件与明信片。上边有的是五湖四海的朋友互相激励的话,有的是未曾谋面的女孩儿朦胧的好感,有的便是他乡城市的风景和文艺短句。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终于决定,把它们都扔了。

青春可爱,就是年少荒唐,信以为真。所有的真挚殷切,我都当一辈子去听。

青春结束,就是烟花散尽,各奔远方。我们终于不需要执于旧物,来予己更多需求感。

前几天去体育馆打球的时候,先是在半场投篮,一个一米七左右的初中生走来问我,“大叔,打场吗?”倒是经常被小孩叫叔叔的,被这么高的学生叫还是第一次。我点了点头,表示OK。

然后他便走回他的同学们中,开始组织。比赛间隙,我看着他们几个的影子,想起了中学时代的自己。那时候也有几个狐朋狗友,一块儿逃课打球,去网吧,游戏厅,喝酒,吹牛逼。

后来上了大学,大家也渐渐断了联系。

我想,那些关于青春的回忆会越来越淡,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再没有人把你当作小孩了。过年时要给长辈敬酒,脸上须挂着客套的笑容,不再争没有必要的对错,把重心落在工作和生活。

每个人大概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但这就是坏事么?

也不尽然。

坦白说,我觉着人总要在青春时用力去爱过恨过,摔过哭过,对待生活的方式,才会更妥当。

许多微妙的东西,是要有一定的阅历和经历以后,才能够理解的。

十八岁有十八岁的一腔热血,但也有它的手足无措。

二十五岁有二十五岁的言不由衷,但也有它的进退自如。



.

user avatar

在两个人的啪和一个人的酒之间,你犹豫片刻,选择了后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青春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个问题就像问爱情的保质期,或者梦想何时会褪色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无法被精确地测量。它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日子,某个特定的生日,也不是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或是某一场失恋的伤痛。青春的结束,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告别,是无数个细微的瞬间累积而成,最终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猛然惊觉:.............
  • 回答
    国内青年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现状,用“步履维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也并非全然没有生机。他们就像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扎根的树苗,根基尚不稳固,但渴望向上生长。生存现状:冰与火的交织首先得说,这不是一个能“一夜暴富”的行业,甚至离“温饱”都有一定距离。 经济压力巨大: 多数青年纪录片导演的起步资金来源非常.............
  • 回答
    日本动漫里那些五彩斑斓的发色,比如粉色、绿色、紫色、青色,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也成了动漫角色的一大特色。这背后其实有一段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它的兴起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慢慢形成的。要追溯这个“罕见发色”手法的兴起,我们可以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说起。早期探索.............
  • 回答
    关于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的误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带着一些固有的想法或片面的信息去寻找伴侣,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误区,区分哪些是男女共通的,哪些又是各自特有的。一、 男女共通的误区这类误区就像是人们在面对“择偶”这个人生重要课题时,很容易集体“走神.............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就没有经历过青春期,更不会因为激素改变而做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青春期激素改变可能带来的行为,以及成年后回想起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感受。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模拟和推测一些人类在青春期可能经历的、带有“匪夷所思”色彩的经历。你.............
  • 回答
    “未来在笔下生根”,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如同埋藏在心底的种子,在考试的压力下被反复浇灌,等待着绽放的时刻。当最后一科的笔尖落下,当试卷被郑重地交上去,合肥这座城市便成了承载我们青春梦想的画布。考后,与其说去哪里,不如说我们想去“怎样”地释放。想象一下,笔尖的束缚终于解除,大脑里堆积的公式和理论如同解.............
  • 回答
    在中国,程序员工作是否是“青春饭”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笼统地说“是”或“不是”都过于片面,因为其中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技术发展、行业趋势、个人能力、公司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为什么会有“青春饭”的说法?1. 高强度工作与快速迭代: 加班文化普遍: 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和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是很多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程序员们心里都会犯嘀咕的。简单粗暴地说,IT程序员不是纯粹的“青春饭”,但“青春”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或者说,年龄增长带来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咱们这么想,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它入门门槛低,更新换代快,对体力要求高,或者对“新鲜感”有执念,那“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汉武帝晚年最重要的政治悲剧。卫青如果在世,汉武帝是否还会处死两位女儿(卫长公主和石邑公主)并逼死太子刘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卫青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以及他去世后发生的事件。卫青是汉武帝的姐夫,也是汉朝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青岛,这座在人们脑海里总带着点浪漫色彩的海滨城市,我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年。说实话,刚来的时候,我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明信片上的蓝天、碧海、红瓦绿树。但真正生活在这里,感受会更丰富,也更琐碎,也更有滋味。首先说说这空气吧。青岛最舒服的一点,就是它的空气。尤其是在海边,那种咸湿的海风吹过来,带着点腥味,.............
  • 回答
    在博后期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基)这件事,确实是个挺纠结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更像是一个需要审慎评估的“双刃剑”。我会尽量把我的想法讲细致一些,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先说说“利”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选择博后期间申青基:1. 启动事业的“敲门砖”: 青基是国家对青年科研.............
  • 回答
    .......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是否是“庸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您提到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严厉批评,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影视剧则往往出于戏剧性考虑,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史料、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影视剧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十年前,以《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为代表的一些杂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被认为“美化外国、贬低中国”的现象。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并非一个简单的“有势力操控”就能概括的,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信息传播环境。 改革开放的.............
  • 回答
    关于李淼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演讲中讲黄段子并与学生发生冲突的传闻,网上流传的版本很多,但现场的真实情况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信息不对称。我尝试梳理一下我了解到的信息,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去除一些过于官方或刻意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人物: 李淼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通常以其严谨的.............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青蛙眼睛长在嘴里”的图片,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您,那不是真实的。首先,从生物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说,眼睛是视觉器官,其功能是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在大脑中形成图像。眼睛通常位于头部的前端或侧面,以便于观察周围环境。而嘴巴是进食、呼吸和发声的器官,其主要结构是口腔、舌头、牙齿(.............
  • 回答
    武松在张青处得到行者服装,从此“行者”的身份就扎根于心,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单纯的换了身衣服那么简单。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命运的安排,更是武松内心渴望的投射。咱们得从头说起。武松这个人,你不能只看他那身高八尺,力大无穷的莽汉形象。骨子里,他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更有着一股子“不.............
  • 回答
    “美国光环”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消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美国光环”的内涵及其在中国青年心中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光环”到底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