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都有哪些误区?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男女独有的?

回答
关于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的误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带着一些固有的想法或片面的信息去寻找伴侣,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误区,区分哪些是男女共通的,哪些又是各自特有的。

一、 男女共通的误区

这类误区就像是人们在面对“择偶”这个人生重要课题时,很容易集体“走神”或者被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观念所影响。

1. “完美主义”作祟:
表现: 很多人在择偶时,心里有一份详细的“理想伴侣清单”,比如身高、长相、学历、工作、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等,恨不得一个人就能满足所有这些条件。他们总觉得“下一个”会更好,永远在寻找那个“百分之百合适”的人。
误区在哪: 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谁能完全契合你的所有要求。过度追求完美,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设置障碍,错过那些可能非常适合但并不符合你“清单”上所有条条框框的人。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并不完美,却对他人的要求异常苛刻。
深入分析: 这种误区往往源于社会媒体的塑造,以及我们潜意识里对“爱情童话”的向往。电影、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往往是颜值爆表、家财万贯、性格完美,但这只是艺术创作,并非生活常态。当我们把这种标准套用到现实生活中时,就会感到失望和焦虑。

2. “一见钟情”的过度神化:
表现: 相信爱情必须是那种电光火石、怦然心动的感觉,如果一开始没有强烈的心动,就认为这个人“不行”,或者这段感情不会有结果。
误区在哪: “一见钟情”更多的是基于外表、第一印象的吸引,是一种强烈的“好感”,但这距离真正了解一个人、建立深厚的感情还有很长的路。很多稳定的、幸福的感情恰恰是日久生情,在相处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信任、默契和欣赏。过度依赖“感觉”容易让人错失那些需要时间来发酵的潜在伴侣。
深入分析: 这种误区和我们对浪漫爱情的期待有关。我们渴望那种戏剧性的邂逅,但现实中的感情更像是细水长流,需要经营和培养。将“心动”等同于“合适”或“终生伴侣”,是一种对爱情的简化和浪漫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更重要的品质,如责任感、共同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年龄”的焦虑与执念:
表现: 到了某个年龄段,就开始觉得“自己老了”,或者“错过了最佳婚恋年龄”,从而急于找一个人结婚,无论对方是否合适;或者对伴侣的年龄有过度的限制,认为“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就不能考虑了”。
误区在哪: 婚姻和年龄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结婚的年龄和幸福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过早或过晚的婚姻都可能存在挑战。而对年龄的僵化限制,会让你排除掉很多可能与你人生阶段契合、有共同语言的人。
深入分析: 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的结果。“剩男剩女”的标签,以及周围人的催婚,都会让人产生“恐慌”。殊不知,与一个不合适的人结婚,其带来的痛苦和后果,远比晚几年结婚要严重得多。关键在于找到那个“对”的人,而不是在“对”的时间“随便”找个人。

4. “闪婚闪离”的冲动思维:
表现: 有些人可能因为一时冲动、或是看到了别人结婚而自己也想结婚,没有经过充分了解就迅速步入婚姻,结果发现彼此并不合适,很快就离婚。或者,反过来,因为一次失败的感情或婚姻,就对所有人失去了信心,拒绝再尝试。
误区在哪: 婚姻是一项重大的决定,需要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闪婚闪离都暴露出缺乏对婚姻的敬畏和对伴侣的深入了解。而因为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则是一种以偏概全,将个人遭遇放大为普遍规律。
深入分析: 这与个人情绪管理和风险评估能力有关。有些人习惯于情绪化决策,缺乏理性思考。而互联网信息爆炸,也让一些人容易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却忽视了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或经历的困难,从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对比。

二、 男女独有的误区

虽然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在成长环境、社会角色的不同,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也会导致男女在择偶问题上产生一些带有性别色彩的误区。

1. 男性的独有误区:

“颜值即正义”的过度追求:
表现: 男生可能更倾向于被外表吸引,认为伴侣的颜值是衡量其吸引力的首要标准,甚至将美貌视为“资本”,希望找到一个“花瓶”式的伴侣。
误区在哪: 虽然外表吸引力很重要,但它只是关系的起点。如果将美貌看得过重,而忽略了伴侣的内在品质、性格、三观等,那么这段关系很难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表的吸引力会减弱,而内在的契合度才会支撑起一段稳定的婚姻。
深入分析: 这种误区可能与社会上对男性“视觉化”的要求有关,也可能与男性在求偶过程中扮演的“追求者”角色有关。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征服”外在美的对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有内涵、有情商的伴侣更能成为人生中的稳定力量,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共鸣。

“经济能力”的单一衡量标准(“养家”的压力):
表现: 有些男生将自己的经济能力作为择偶的决定性因素,认为自己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养活”伴侣和家庭,否则就没有资格谈婚论嫁。这使得他们在择偶时过于看重对方的经济背景,或者在自己经济状况不佳时极度自卑,不敢去追求心仪的女性。
误区在哪: 婚姻是两个人的共同经营,并非单方面的供给。虽然经济基础很重要,但过分强调“养家”责任,将自己塑造成唯一的经济支柱,会给自己带来过重的压力,也可能让伴侣感到被“物化”。现代社会更强调的是共同成长和分担。
深入分析: 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以及社会对男性“顶梁柱”角色的期待,让很多男性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可能将此视为自己价值的体现,但实际上,一段健康的关系更需要的是情感的连接、精神的扶持和共同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交换。

“控制欲”的潜意识投射:
表现: 一部分男性在择偶时,可能潜意识里希望找一个“听话”、“顺从”的伴侣,以便于自己掌控和管理这段关系。他们可能会将对方的独立思考或不同意见视为“挑战”,而非正常的沟通。
误区在哪: 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的。过度的控制欲会扼杀伴侣的个性,导致关系失衡,最终走向破裂。真正健康的关系是两个人共同成长,互相支持,而不是一方主导另一方。
深入分析: 这种误区可能与男性成长过程中被教导要“果断”、“有担当”,或者将伴侣视为自己“财产”的观念有关。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控制”,而是觉得这是“为对方好”或者“维持秩序”。缺乏对伴侣独立人格的尊重,是造成这种误区的根源。

2. 女性的独有误区:

“安全感”的过度依赖(“嫁个好人”):
表现: 一些女性在择偶时,将伴侣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是否有房有车作为衡量“安全感”的首要标准,希望通过婚姻获得物质上的保障,将个人幸福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
误区在哪: 虽然经济基础是婚姻稳定的一部分,但真正的安全感并非完全来自于物质。内心强大的独立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双方共同经营的未来,才是更持久的安全感来源。过分依赖对方,容易让人在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失去自我。
深入分析: 这与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普遍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弱势有关,也与社会文化中将女性的婚姻视为“归宿”的观念有关。这种“嫁个好人”的观念,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寻求稳定,但却可能让她们错过真正契合灵魂的伴侣,或者在获得物质保障后,却发现精神上的空虚。

“浪漫爱情”的过度幻想与现实脱节:
表现: 和男性对“一见钟情”的执念类似,一些女性对爱情的期待可能更偏向于偶像剧式的浪漫,希望伴侣能时刻给予惊喜、鲜花和甜言蜜语,并能完美理解她们所有的情绪波动。一旦现实不符合这种期待,就容易感到失望和不满。
误区在哪: 将浪漫幻想作为衡量感情的标准,会忽视了伴侣真实生活中的辛苦和付出,以及在平淡日子里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健康的感情需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不是沉溺于虚幻的浪漫。
深入分析: 这是因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被鼓励表达情感、注重细节,也更容易受到影视作品中浪漫桥段的影响。她们渴望被呵护、被理解,这本身是人之常情。但当这种渴望变成一种苛求,并且要求对方时刻扮演“白马王子”的角色时,就容易导致关系中的冲突。

“男性的优秀”的标签化理解:
表现: 有些女性在择偶时,会过分看重男性的“成功”标签,比如高学历、高收入、好工作、有社会地位等,认为这些“标签”就代表了对方是一个“优秀”且值得托付的人,而忽略了这些标签背后可能存在的性格缺陷或沟通问题。
误区在哪: 标签化的评判过于片面。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可能在情感处理上非常幼稚;一个收入丰厚的人,可能缺乏家庭责任感。将物质和成就简单等同于人品和能力,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也容易让人错失那些虽然不那么“光鲜”,但在情感上更契合的伴侣。
深入分析: 这是社会评价体系影响下的结果,也可能源于女性希望伴侣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的心理。她们可能缺乏识别真正“优质”伴侣的能力,或者过于相信外界对“成功人士”的定义。然而,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于双方内在的匹配和共同的经营,而非单纯的外在光环。

总结来说:

在择偶问题上,我们都需要警惕那些阻碍我们看到真实、接纳不完美的误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最根本的误区都在于 脱离现实的理想化追求、对自身和对方的不够了解、以及被外界不切实际的标准所裹挟。

男女共通的误区,比如完美主义和对“感觉”的过度依赖,往往源于我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但需要学会将其落地到现实。而男女独有的误区,则更多地与社会角色、经济压力、以及成长经历有关。男性可能更倾向于从外部条件和控制力来衡量,而女性可能更侧重于从物质保障和情感满足来寻求。

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这些误区,并努力去克服它们。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伴侣的内在品质、共同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双方在关系中的互动模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表、物质或片面的标签上。一个健康、长久的伴侣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支持和共同成长基础之上的,这需要我们以更成熟、更理性的心态去面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择偶的过程,本质上是信任建立的过程。所有择偶标准的内在动机,都是为了评估对方的可信任度和可靠度。因为婚恋的选择,也是共同抚养子女和面对生活挑战的选择,需要大量合作。

所以男女青年择偶问题上的共通误区就是,因为现代社会婚姻被过度浪漫化,爱情化,所以择偶的时候太依赖“感觉”、“眼缘”等情感体验,而忽视了择偶中的信任评估。

这里需要说明的两点:第一是我定义的择偶的过程,必然包含明确婚恋目标。如果只是为了娱乐或者打发时间而约会,并不属于择偶行为,所以也无需强调信任。第二是我所探讨的信任,不单指忠诚度方面的信任,而是对对方作为一个伴侣在各个方面的预期好坏。

在婚恋问题的交流和判断上,许多人怕太直白伤关系,或者显得自己太斤斤计较。如果有这方面担忧,那么就应该拉长交往时间,从更委婉的,间接的相处细节上去评估对方。遗憾的是很多人犯的错误是脸皮薄还想赶时间,所以走入婚姻的时候对伴侣十分缺乏了解,寄期望于关系中的问题会在婚后自行改善。离婚率高,因此并不意外。

而择偶问题上,男女各自独有的误区在于:男人在信任评估上太强调女性性魅力,而女人太强调男性经济实力。男人们的假设往往是:老婆貌美如花,以后感情就会越激情常在,对越漂亮的人,各方面预期会更乐观。女人的假设则是:老公经济实力越好,以后生活就会越有保障。

外貌和物质基础,的确是增加预期和信任的重要部分,但是婚姻关系的经营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好的婚姻关系无法由某一个单一因素决定。而男人和女人对于婚姻的预期和想象,因为各自所处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氛围,产生了各自的偏差和盲点。

在看了许多婚姻咨询的案例之后,我越来越相信信任的价值。当你对一个人各方面预期都乐观,认为对方会在生活、感情、财务、亲子等方面有良好表现时,即使感情上并非非常相爱,关系的稳定度也是相应较高的。相比之下,许多依靠热情维持,忽视信任评估和建立过程的关系会非常经不起考验。

爱情的产生是不需要太多信任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爱上陌生人。但是婚姻的基石是信任,因为婚姻是一种社会体制,体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相应的规则是否被所有人遵守。所以当人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时,婚姻其实是冤枉的。因为激情相爱、无暇顾及信任建立的人走进婚姻并且期待关系长久,本来就是冒险。

user avatar

1、婚姻家庭制度存在了几千年,自由恋爱刚一百年。

婚姻是否一定与爱情相关,婚姻家庭制度存在几千年,自由恋爱才一百年,这本就是两码事。有人试图将其变为一码事,即婚姻对象有且只有一个且必须为爱情对象。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曾出现歌颂试图将其变为一码事的人物和故事,恰恰印证了这只是小概率事件。

事实上,自由恋爱的出现从晚清民初开始,但并非主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逐渐开始为部分国人所接受,至今,刚一百年左右,即使在这短暂的一百年自由恋爱时期,也并未成为一种事实上的主流,最多可算观念上的接受。因为目前媒体所宣言的“真爱”在这短暂的一百多年自由恋爱时期也根本没有成为主流的婚姻的考量因素。

如果曾阅读过民国时期、建国时期以及当代小说或是相关婚姻制度研究的社会学著作,应当不难发现,婚姻中着重强调爱情的因素,似乎均不为主流。

50年代,军人身份是婚姻恋爱的非常重要的加分因素,而那时男性看中女性的品质多为贤惠、不爱打扮、不爱慕虚荣、不资产阶级(知乎er在那个年代绝对没人要的)

60-70年代,军人、工人、党员具有光环属性,这个时代由于一些政治因素,特别看出身,你家三代贫农和现在三代富翁是一样受欢迎的,也就是说这种事情不是你能决定的,是你爸爸和你爷爷造的,人们似乎更无能为力。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九十年代,由于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兴起,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提出,大学生和商人受到追捧,学历与财富在谈婚论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0年代后,择偶标准开始多元化,人们追求的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一定的生活乐趣,并且外形条件也是人们看中的标准。

可以看出,所谓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一直都没有成为一种硬性标准。自由恋爱也就是废除了古代的婚嫁习俗,人们可以自己去选择对象,可以自己去接触对象,可以自己作决定,但是这并不是表示,人们可以强行要求婚姻一定有爱情这样的说不清楚的属性。而事实上,我们也看出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婚姻本身就是功利的,而无论如何,爱情这种虚无缥缈说不清楚的因素也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硬件条件,从侧面也说明,这种情感是可以被培养的。

知乎低龄低智化现在很严重,有些言论的书写者要么是年纪小,要么是不读书,要么就是纯粹坏,至少占一样。

我们以史为鉴,不要总抱怨找不到真爱,因为真爱在历史上从未在主流出现过,你找不到是正常的,你要是找到了才是小概率。不要总是发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名词解释,如“真爱”“那个对的人”,这是主观感受,别人没法说,我有时候想,其实既然历史上人们都没有列举这种婚姻标准,那他们过得日子难道都是鸡飞狗跳吗?也许重要的不是如何选择那个开始,而是如何在漫长的婚姻中解决问题,好好过日子。


2、有些女人认为男人的爱是无限的,爱你就会包容你一切。

这是很扯淡的。几乎任何事情都是有条件的,只不过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可以更加无条件一点,但事实上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尤其处于甜蜜期常常觉得男人的爱是可以包容她一切的,并且愚蠢的用各种方式来考验,比如各种作,各种闹,这很幼稚,因为他当然会有一天被你玩坏,然后逐渐冷淡你,最后分手。你少作,少闹腾,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就长一点,你闹得动静大,频率高,就分手快一点,明白了吗?因为最后你们肯定会分手的,除非有婚姻作为保障。

3、大多数人都是无趣且平庸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整天装逼要什么有趣的灵魂,有趣或无趣本身也是很主观的。在我看来,多数女性生活乐趣的来源多为看剧、逛街、吃喝玩乐、玩手机、旅游(其实也是吃喝玩乐)、闲暇时看几本书,然而太难的也啃不下来,能看的进去的也是畅销读物。

这种灵魂多数要向外寻求物质乐趣。事实上,在我的分类下,这都属于向外探究物质乐趣,另外一种是内化的精神乐趣。这种精神乐趣,无论男女,国人极少数人可以从事这类精神生活,是奢侈的,尤其在这个时代。

吊诡的是,外化物质乐趣享受者很难体会内化精神乐趣享受者的幸福,因为这种乐趣门槛很高,或者曾经体验过的物质乐趣享受者也许真的不适合这种精神乐趣享受,或者根本无法体会。但是,一个内化精神乐趣享受者却可以很容易进行外化物质乐趣享受,这几乎毫无门槛,他们在享受过后会逐步减少这种刺激而回归内化精神活动。综上所述,外化物质享受者因为无法体会内化精神活动,其所要求的有趣灵魂更大可能是一个可以带来更大物质刺激的灵魂。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趣的灵魂不过是欲求不满的物质欲而已。

4、男性并不是只看脸和身材,其实更看重你家有没有钱。

其实大家都是理性人,这个年头外围模特也就1000多一次,那个身材和脸完爆99%的女人了,何必非要在婚姻上要求外形太高呢。倒是你家里父母工作社会地位,财产状况,有没有兄弟姐妹是男人更为关注的。不要听那些人瞎吹,说男人看脸不看家境,大多男人还没到不在乎女方家境的地步,信不信来个富人的女儿长得丑的照样有一堆男人追。

5、男人比你会算计

我投资看过的一些企业,作医疗美容的,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也很成熟,基本上二十多万可以把一个丑女变成ab,只要二十万,还是一条龙服务,以后这个费用随着竞争的激烈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变成美女,但是财富却并不是这么容易积累。

不要妄想可以通过外形获得巨大的财富,或者阶层的巨大提升。我上面也曾说过,男性群体相对理性,很会计算。一个掌握优质资产以及较大财富的男性根本不需要通过娶一位美貌的妻子来获得美色的利益,因为一些整容的外围模特只有二十岁出头要价现在也就1000多,以后会更便宜,因为会有更多的年轻貌美女性进入这个市场。

那么如果你长得很漂亮但其他方面很普通,无法给他的婚姻带来更多实质利益,却有一个很优质的男性一直愿意和你在一起,而你的目的是婚姻,其实蛮危险的,因为你在浪费时间,而时间和青春确实是你极为重要资本。

6、你相亲看不上的男性,确实大多数很快会被其他女性搞定,少数会成为老光棍且行为怪异。

你相亲看不上的男人多数会很快结婚了,少数男性会成为老光棍并且长期独居形成较为怪异的性格而不自知。经验来看,男人会因为时间到了就结婚,女人会因为“那个对的人”而结婚。所以,如果一位男性认为35岁左右是结婚年龄上限了,身边出现的那个女人是谁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只要条件还是可以凑合,一般就会结婚,因为确实多数男人一直秉持着“婚后好好过日子,你别没事找事儿就烦我,谢天谢地了”的想法。女人有时候恰恰相反,哪怕年纪大了,仍然要找一些感觉,“那个对的人”的感觉。

如果你曾经犹豫不决是否交往的男性最后和别人很快结婚了,你也千万不要显露出任何悔意,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被传出去,让人笑话。如同股权交易一样,就算你是泡沫,你也得撑下去,泡沫破灭前一定要营造一些繁荣的远大前程,只要破灭前有人接盘就算成功。

7、所谓“真爱”不过是人类自我行为合理化的结果

我不知道自然界是否有类似人类这样喜爱寻找意义的物种,动物似乎在这方面比人类纯真得多,绝多大数行为出自生存与繁衍的本能,而人类非常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赋予一定的合理化意义,更有甚者一定要赋予自身行为以哲学意义,否则人类无法说服自己,哪怕做坏事都要将其合理化。

婚姻的本质和意义很多的书籍中都介绍过,很多流派,我们知乎上的朋友现在估计连这方面的社会学书籍都不会去阅读了,我记得在我12年前来知乎的时候,很多的朋友还会引用论文和摆书名出来。思而不学则殆,前辈们留下那么多遗产不去挖掘,自己遇到感情问题却要在这里问一群纸质书都不愿意读的人。

我毕业好几年了,不想去论述各种流派,毕竟这方面知识应当是一个普通文科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去阅读的。

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还是认为人类由于善于且喜爱合理化自身行为,某些人由于知识的匮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迫于社会压力及自我内心冲突,开始发明了所谓“真爱”这样的名词及理论,以便鼓励自己步入恋爱或者婚姻,或面对婚后出现的困难。

在这层意义上来看,“真爱”“那个对的人”这样的字眼应该是说给别人听的,而很多知识匮乏且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往往用来说服自己而后再传染别人。商家利用这样的广告和宣传带来流量,将流量转化为经济。被消费主义卖了却依旧帮消费主义数钱的人,我见过很多,无论他身居什么位置,在我看来,要么是蠢,要么是无能为力。

最后,有些人对感情问题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或者自己深受感情困扰,你们所遇到的问题千百年来已经被无数人遇到,老生常谈。无数的优秀著作论述过你们的问题,也带来过很多的解决思路,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你们没有去阅读,没有阅读后思考并内化,却要去看公众号知乎上面许多连纸质书都不愿意读的人写的爆款文章。

给一些还希望去阅读一下严肃著作的人提供一下思路,从婚姻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造成的财产关系角度去阅读和思考婚姻的本质及意义,你会发现有很大收获,并且发觉当下媒体所宣扬的女权主义是多么可笑。可以先从恩格斯那本书入手,虽然我本人对其理论有些不同的看法,但这本书里面很多思路是很不错的。


24小时获得了1K赞,没有想到。

有些人私信我问恩格斯那本书,《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这本书可以看看。

看了评论,聊一下很多人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

“人类社会是发展进步的,未来择偶一定会以爱情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经济发展带动了思想的解放。需要一代代人的探索来进步。”

上面的观点在我的评论中有不少,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到底是什么在进步,一代代人的探索到底是为进步带来了什么?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是应当被承认的,工业化发展一直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也是没问题的,但是既然讨论婚恋话题,那么应当有所限制。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婚姻制度是否与工业革命呈现正相关,即工业革命发展进步带动婚姻制度解放,我认为能带动婚恋的各方面的变化,但是到底是不是呈现正面的意义我持怀疑态度。因为目前可以看到的,婚恋制度无法跳脱带着脚铐跳舞的局面。

我反而不认为人类历史是在线性向上,继承发展。历史是周期性的,它常常被人遗忘,然后经历事件后再被提醒,再遗忘的过程。这是我的史观,你们的史观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史观,这个观点也是高中政治书教育你们的吧,有没有真的思考过。

我不知道知乎中关注这种问题的人有多少真正喜欢读历史,不说正儿八经读二十四史这种级别书籍,哪怕是历史演义或者是历史畅销书的恐怕都不多。

事实上,目前关于婚姻爱情的各种观点在历史上的时期均被讨论过,宋代、晚明时代,人本主义思潮就已经出现,那时候已经出现类似《金瓶梅》《肉蒲团》等小说来探讨性与财富及家庭社会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讨论的妇女解放不知道比现在先锋前卫多少个数量级,然而,21世纪回头望去,又如何呢?人们仍然在讨论这些话题,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某些方面还在倒退,婚姻对于人类的意义确实在发展,但是爱情所占的比重,也是要依据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所相适应。未来会不会是爱情成为择偶主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千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无论几千年,人性从未改变。这个未来到底多远?

经济发展会带来思想的转变,但是不一定是思想解放,解放是相对的。晚明小说的出现建立在一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上,人们逐步意识到了人体本身,生理的愉悦,出现了《金瓶梅》等一系列优秀的古典小说,那个时代已经探讨了性与爱,与家庭亲子关系的话题。再往上追溯,唐代的妇女性开放程度并不亚于现在,反而现在显得很保守。近代,五四新文化带来的妇女解放探讨可以说是非常先锋,从性解放到妇女权益可以说比现在深刻且广泛;建国后也曾出现这方面讨论,那时候的更注重妇女劳动权益和婚姻自由。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反而重新将这些婚姻恋爱的选择标准重新带上镣铐。

经济的发展是否真的会带来婚姻择偶要求的改变,我相信有的,但是评论中的人多数要求的是解放,我姑且将所谓“爱情”(当然目前也不知道,也没有界定这是啥)认定为大家希望获得婚姻恋爱上的解放吧,在不提及相对比较的情况下,这种解放是耍流氓,无法被讨论。事实上,纯粹的资本主义反而解放程度稍大一些,如果是混杂了官僚权贵资本主义的社会,往往更加残酷。

你们谈的问题已经很多人讨论过,一点不新奇,而你们的看法和结论才让我感到新奇,我无法理解究竟是看了多少公众号和被消费主义洗脑才会有这种看法和结论的。如果你们的史观的形成来源于史书,我很好奇,如果你们的观点来自于存在主义哲学我更好奇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二: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落后的,当代的婚姻制度是先进的,未来一定更先进。”

这仍然是个相对性的问题。古代很多制度其实很先进,哪怕放在当代,也很先进。至于婚姻制度如果说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六礼制度、七出三不去这种制度的话,(当然,这些都是古代汉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制度,少数民族也有其制度暂不讨论少数民族。)

我仍然认为上述制度在古代,也就是在民国以前的婚姻制度是先进的制度,它符合了农耕文明,适应当时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任何的制度均与其所在时代相辅相成,如果不能够相辅相成也无法运用存在千年。你不能拿现在的社会背景说古代这样的婚姻制度是落后的腐朽的,这是耍流氓。

插句题外话,很多人对我国古代的相关制度秉持一种不愿意了解但激烈反对的态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却激进的反对它,这种行为令人感到厌烦。这就又要说到新文化运动了,你们啊,乃衣服。这种现象在一百年前就讨论过,当时主张摒弃所有传统均西化的人有很多,你们还不如他们,他们还是大学者,都了解了再激烈反对,有理有据,虽然回头看,他们那时也有些极端。所以说,基本上人生的许多问题,均可以通过阅读历史经典得到思路,但是要解决还需要自己内化和实践。

再扯回来,未来的婚姻制度我看不到先进的可能性,因为在我们有生之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财产分配关系应当是主流,依靠其产生的婚姻制度不会有大的变动,最多是一种铁镣铐代替另外一种铜镣铐,根据知乎er们的恋爱婚姻解放要求,基本不可能实现解放,“爱情”必然让步于此。不相信可以参照成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看看1980年代纽约伦敦的感情小说或者社会学文章,我们不过是在度过那一段历史周期。

我写的比较宏观,尽管个体有差异,但群体性、地域性、时代性决定了婚恋制度的走向,“我有个朋友”“我家亲戚”这样的个体案例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你应当寻找靠谱的婚姻,而非寻找所谓的“爱情”,当然,你如果能二者统一,当然最好,但是奢侈品肯定不属于多数人。事实上,寻找靠谱的婚姻并不比“爱情”好找,挑战性也不小,成就感也更高。

对于很多未婚的人,应当从大历史看时代,断周期,再预设一些现实性的标准,这样就会少了很多烦恼,也有利于你独立思考,建立独立人格。虽然我一直认为,人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独立人格,根据拉康的理论,主体时代终结,人格也是被映射出的镜像而已。

评论区那么多女人根本分不清择偶与恋爱的区别,用想象中的恋爱方式来进行择偶。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很多人的回复我都看了,极少有人和我能聊在一个频道,所以没法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的误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带着一些固有的想法或片面的信息去寻找伴侣,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误区,区分哪些是男女共通的,哪些又是各自特有的。一、 男女共通的误区这类误区就像是人们在面对“择偶”这个人生重要课题时,很容易集体“走神.............
  • 回答
    说起咖啡和茶叶,在不少年轻男女的心目中,似乎咖啡确实占据了一个“更高档”、“更文艺”的标签。这种看法呢,倒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其实有不少道道儿。先说说“高档”这事儿。咖啡,尤其是精品咖啡,它的整个产业链和消费场景,都透着一股精致感。从咖啡豆的产地(比如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哥伦比亚的薇薇特南美),.............
  • 回答
    杨澜在青年Talk采访中关于“女权不是霸权,男女已经很平等了”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积极一面,也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或不足之处。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女权主义的内涵以及现实中存在的性别议题。一、 分析杨澜话语的积极解读与合理性:1. 反对极端化和污名化女权: 杨.............
  • 回答
    青年时期,是男人为自己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的任何一种“投资”,都关乎着日后的生活品质、精神面貌乃至人生的高度。这不是说要一味地攒钱,而是要学会将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能够带来长远回报的地方。首当其冲的,便是投资于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这听起来很普通,但其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大学期间,如果.............
  • 回答
    “男文青配女文青”,这个组合,听起来是不是有种莫名的和谐感?好像天造地设,灵魂伴侣一般。不过,仔细想想,这事儿吧,就像咖啡配甜点,有人爱,有人觉得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为啥大家会觉得“文青配文青”是个不错的选项?首先,精神层面的契合是最大的吸引力。文青嘛,骨子里都带着点儿对生活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社会性别观念中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有人认为“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在歧视女性,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逻辑和多重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潜在含义。“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个说法,通常是在讨论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个人选择性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女人都会这样选择。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价值观、需求和对婚姻的考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较差的男人”和“各方面条件中等的男人”的具体含义。 各方面.............
  • 回答
    淮安的男女青年,在告别校园的喧嚣和工作的忙碌之后,他们的业余生活也随着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消遣,更是他们释放压力、追求热爱、建立连接、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运动健身:活力四射的身影谈及业余生活,运动健身绝对是占据重要一席之地。在淮安,你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在清晨或傍.............
  • 回答
    近期,关于中国男性人口数量出现下降的讨论甚嚣尘上,一些媒体甚至引用中国青年网的报道,引发了公众对未来男女人口比例趋于接近的担忧和猜测。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中国男女人口比例在近年是否真的会走向均衡?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剥离那些可能带有误导性的片面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3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而对于我们这群“剩男”来说,它更像是一个集结点,一个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时刻。身边那些曾经一同打拼的朋友,有的已经有了家庭,有的正为下一代操劳,而我,依旧是那个在夜晚城市的光影里寻找晚餐慰藉的独立个体。那么,我们这些大龄未婚男青年,.............
  • 回答
    中国青年男性在性方面,存在着一种普遍且复杂的压抑感,其程度和表现形式多样,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中。要理解这份压抑,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家庭教育与性观念的启蒙缺失是根源之一。在许多中国家庭中,性始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父母往往回避与子女讨论性,或者在提及之时带有羞耻感和否定性.............
  • 回答
    中国青年男性群体中,关于“白左”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多元,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多”或“少”来概括。更准确的说法是,反对“白左”的声量普遍更大,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具有“白左”某些倾向的青年男性,他们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为了更细致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 反对“白.............
  • 回答
    近些年,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男性开始主动地、甚至带点戏谑地使用“国男”这个称呼来形容自己?这个词语的流行,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集体情绪的宣泄,一种身份认同的尝试,甚至是一种自我调侃下的无奈与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当下社会文化和个体选择的多重面向。将政治军事历史、青年男性、女装以及二次元世界这几个元素联系起来分析,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一、 现实世界的复杂与逃离的港湾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政治军事历史的领域,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学术研究、历史爱好者、军事模拟等),往往都与“现实世.............
  • 回答
    浙江平阳县结婚难:原因分析与解决之道浙江平阳县青年男子结婚难的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当下许多县域普遍面临的社会挑战。超过30%的青年男子未婚,这一比例背后反映的是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并采取系统性的、多角度的应对策略。 一、 结婚.............
  • 回答
    在中国,青年男女的比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而“1.01”这个数字,如果特指某个年龄段的性别比,那意味着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即便如此,这并不直接等同于“男人是否还有必要去跨国娶媳妇”的绝对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远不止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1.01”到底是指的哪.............
  • 回答
    这篇关于国学青年阅读偏好的大数据分析,确实能引发不少讨论。首先,看到“国学青年近八成为男性”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或许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男性在某些知识领域、尤其是一些“显学”或“大道”的认知有关。历史上,文人墨客、经史子集,男性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这种历史惯性是否仍在影响当下?我们知道,学习国.............
  • 回答
    足球世界杯,这项四年一度的盛宴,总是能激起全球无数人的激情。而如果要从每个国家随机挑选23名2030岁的青年男性组成国家队,去争夺那座至高无上的金杯,那么这无疑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充满了未知数和戏剧性的比赛。谁能在这场“全民足球实验”中脱颖而出?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就像站在岔路口,一边是鲜艳欲滴的玫瑰,另一边是醇厚浓郁的陈酿。具体怎么选,那得看站在路口的是谁了。咱们慢慢聊聊,把这两种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选择24岁年轻漂亮的贫穷姑娘这选择,往往带着一股子冲劲,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赌博,或者说是一种对“爱情至上”的执着。 颜值和青春:.............
  • 回答
    一位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的离异女性,在考虑再婚时,对男方提出了“有车有房”的要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仔细考量的方面。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个要求定义为“物质主义”或者“不值得交往”。任何人在选择伴侣时,都会有自己的考量和底线。对于一个已经生育过的女性来说,她肩负着抚养孩子的责任,未来的生活需要更稳定、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