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青年男性到底是反白左的多,还是有白左倾向的多?

回答
中国青年男性群体中,关于“白左”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多元,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多”或“少”来概括。更准确的说法是,反对“白左”的声量普遍更大,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具有“白左”某些倾向的青年男性,他们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

为了更细致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一、 反对“白左”的普遍性和主要原因:

中国青年男性普遍对“白左”持否定态度,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最核心的几个点包括:

对中国自身发展模式的认同和自豪感: 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青年一代普遍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对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抱有信心。在他们看来,“白左”所代表的一些价值观,例如过度强调个体权利、对西方体制的盲目崇拜、以及某些被认为是“圣母”式的道德优越感,与他们所理解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以及“中国模式”存在冲突。
对西方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 在信息时代,中国青年能够接触到大量的西方信息,同时也意识到西方国家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输出。当一些在西方被视为进步或主流的观念,在中国青年男性看来,可能被解读为一种“软实力”的渗透,或是试图用一套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价值观来约束中国。
对“政治正确”的反感: “白左”常常与“政治正确”联系在一起。“政治正确”在中国青年男性看来,有时会走向极端,变成一种压制不同意见、制造分裂、甚至扭曲事实的工具。他们认为,过于强调“政治正确”会束缚思想,限制言论自由,而且可能与中国社会现实脱节。例如,在讨论性别平等、移民问题、或是某些历史事件时,一些青年男性认为“白左”的立场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实际情况和民族情感。
对“精英主义”和“虚伪性”的质疑: 一些中国青年男性认为,“白左”的某些行为和言论,并非出于真正的道德关怀,而是为了标榜自己的优越感、吸引关注、或是获取某种社会资本。他们看到的“白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做作”或“装腔作势”,尤其当这些观念在中国语境下被放大和传播时,其“虚伪性”就更容易暴露出来。
对自身现实利益的担忧: 在就业、竞争、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中国青年男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他们看到一些关于“白左”的论调,比如支持高福利、对外来移民的优待等,可能会联想到这些政策如果在中国实施,是否会挤占他们本已有限的上升空间和资源。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是中国青年男性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在一些网络社区和平台上,“反白左”的观点更容易形成群体共鸣,并通过标签化、段子化等方式快速传播,从而放大了这种反对的声音。

二、 具有“白左”倾向的青年男性:

尽管反对的声音占主导,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中国青年男性,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白左”的倾向。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白左倾向”并非指他们完全认同西方的政治光谱,而是指他们在某些社会议题上,其观点与传统理解中的“白左”有所重叠:

对某些社会公平议题的关注: 一部分青年男性,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有国际视野的,可能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环保、动物福利、LGBTQ+权益等议题。他们可能认为,这些议题的讨论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更公平的社会环境。
对极端民族主义的警惕: 少数青年男性可能对过度煽动的民族主义情绪保持警惕,他们更倾向于理性、开放的国际观,反对狭隘的排外心理。
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重视: 在追求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更看重个体自由、隐私权、以及免受不公正待遇的权利。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尽管整体上存在文化隔阂的担忧,但也有部分青年男性对不同文化抱有开放和学习的态度,愿意了解和接纳多元化的价值观。
“反思”和“批判”的姿态: 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他们可能也会表现出对自身文化或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姿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白左”的某些特征相似。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即使是具有“白左”倾向的中国青年男性,他们对这些议题的态度也往往是经过中国语境筛选和改造的。 他们不太可能全盘接受西方的“白左”理念,而更多是将其中的一些元素,视为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某种借鉴或补充。而且,他们的“白左倾向”往往是零散的,并不构成一个系统性的政治立场。

三、 现象背后的复杂性:

“白左”标签的泛化和模糊化: 在中国网络语境下,“白左”这个词常常被泛化,用来标签化和攻击任何持有与主流观点不符、或者被认为“圣母”、“过于理想化”、“崇洋媚外”的言论。这使得“反白左”的阵营包含了非常广泛的人群,他们反对的“白左”可能只是一个被简单粗暴定义的、脸谱化的形象。
集体认同与个体反思的张力: 中国社会文化中,集体认同和国家叙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当个体的一些观念触及到这种集体认同的边界时,就容易被视为“异类”。“反白左”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维护集体认同、抵御外部观念冲击的反应。
代际差异: 尽管都属于青年一代,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男性在成长经历、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对世界认知上也会有差异,这也会影响他们对“白左”的看法。

总结来说,中国青年男性群体中,对“白左”的反对声音是压倒性的,其背后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对西方文化输出的警惕、以及对“政治正确”的反感等。 同时,也确实存在一小部分青年男性,在某些社会公平、个体权利等议题上,表现出与“白左”相似的关注点,但他们的观点通常经过本土化改造,并且并非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认识到“白左”标签在中国语境下的复杂含义,以及中国青年男性在多元信息冲击下,形成的独特价值判断和身份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左对弱势群体的善意的本质就如同我们在动物园里对动物投食一样。
而当弱者真正想要站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如同看到动物园里的动物逃出笼子一般惊慌失措乃至还想把那些逃出笼子的动物给打死,这就是那些白左对华裔的敌意的由来。

对于白左的定义中文网络中已经走了一定的总结。

白左是个中国词汇,这个词特指一些天真的西方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而提倡和平与平等。白左只关注诸如移民、少数族裔、LGBT(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和环境等问题。他们非常迷恋政治正确,他们为了文化的多元性,甚至引进一些较为落后的伊斯兰价值观。

而国内网民对于白左的态度问题可以用一句老话来解释。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
在西方左右划分的标准下。
中国社会整体思想依然还是左倾的,虽然有不少人认为共产主义在当下缺乏可操作性但是至少他们不会和欧美的一些人一样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可能大部分人不会真的去付诸实施,但是至少他们是认同这个理想的,实际上中国没多少真正的右派。
但是这不代表中国的左倾人士会和白左站在同一战线,因为他们是走了歪路的异端。


我再提一下 @不晓 的一段话

你们不觉得“白左”可能就是个流行语吗?和“油腻”和“佛系”一样。我只在知乎上看过这个词,没在任何一本政治学类书籍中看过。请问这个词语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这点建议你去复习一下hentai这个词是如何逐渐传播开来的就知道白左这个词的传播路径了。

新兴词汇你在书里找不到是正常的,就如同你不可能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就能在当时过往发行的书中查询到共产主义这一词汇的精准概念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青年男性群体中,关于“白左”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多元,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多”或“少”来概括。更准确的说法是,反对“白左”的声量普遍更大,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具有“白左”某些倾向的青年男性,他们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为了更细致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 反对“白.............
  • 回答
    中国青年男性在性方面,存在着一种普遍且复杂的压抑感,其程度和表现形式多样,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中。要理解这份压抑,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家庭教育与性观念的启蒙缺失是根源之一。在许多中国家庭中,性始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父母往往回避与子女讨论性,或者在提及之时带有羞耻感和否定性.............
  • 回答
    近些年,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男性开始主动地、甚至带点戏谑地使用“国男”这个称呼来形容自己?这个词语的流行,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集体情绪的宣泄,一种身份认同的尝试,甚至是一种自我调侃下的无奈与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近期,关于中国男性人口数量出现下降的讨论甚嚣尘上,一些媒体甚至引用中国青年网的报道,引发了公众对未来男女人口比例趋于接近的担忧和猜测。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中国男女人口比例在近年是否真的会走向均衡?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剥离那些可能带有误导性的片面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在中国,青年男女的比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而“1.01”这个数字,如果特指某个年龄段的性别比,那意味着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即便如此,这并不直接等同于“男人是否还有必要去跨国娶媳妇”的绝对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远不止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1.01”到底是指的哪.............
  • 回答
    .......
  • 回答
    杨澜在青年Talk采访中关于“女权不是霸权,男女已经很平等了”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积极一面,也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或不足之处。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女权主义的内涵以及现实中存在的性别议题。一、 分析杨澜话语的积极解读与合理性:1. 反对极端化和污名化女权: 杨.............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个人选择性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女人都会这样选择。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价值观、需求和对婚姻的考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较差的男人”和“各方面条件中等的男人”的具体含义。 各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中的纠葛和复杂情绪。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宁愿”这个词拆开来看,并且理解背后女性可能存在的几种心理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很多权衡和妥协的集合体。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在婚恋市场的“保质期”确实存在着差异化的认知,这在很大程.............
  • 回答
    中国青年高近视率对未来国防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地将近视人数与兵源数量简单划等号,而是牵涉到军事能力、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竞争力等多个层面。一、直接兵源数量的筛选挑战最显而易见的影响体现在体格检查标准的层面。现代军事对士兵的视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在需要精确操作武器装备、进行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毕竟现在年轻作家冒头得很快,作品也五花八门,要从中挑出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一口气读下去的,确实需要点眼光。说到当下中国青年作家,我脑子里会蹦出几个名字,他们的作品我读起来感觉挺扎实的,不算那种哗众取宠或者空洞无物的类型。首先,必须提一下班宇。 他的《冬泳》和《所有科幻都.............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现象。要说中国青年对共产主义著作不感兴趣,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咱们国家这么大,年轻人也分很多圈层,有的人可能确实读得津津有味,觉得里头有真理;但另一些人对此提不起兴趣,也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些人不感兴趣呢?首先得从“共产主义著作”本身说起。我们通常说的共产主义著.............
  • 回答
    “平视世界”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力量的,也挺能戳到我们这代人心里。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观察别人,去模仿别人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实现这些想法的底气。要说具体是哪个时刻,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还挺多的。第一个,大概是当我们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不再.............
  • 回答
    .......
  • 回答
    “美国光环”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消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美国光环”的内涵及其在中国青年心中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光环”到底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向.............
  • 回答
    这句话的出现,触及到了当下中国青年群体在经济压力、社会现实和个人发展等多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也反映出一种无奈和绝望的情绪。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背后所映射的社会现象。一、 “租房”的普遍性与生存压力首先,“租房”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青年共同的生存状态。在中国,尤其.............
  • 回答
    聊起中国青年演员里演技在线的,那还真有几个名字在我脑子里跳出来,而且不止是“长得好看”或者“有流量”,他们是真的用心在演戏,能让你感受到角色的重量和情感的波动。先说周冬雨吧。 我觉得她真的挺特别的。你去看她早期在张艺谋电影里的《山楂树之恋》,那个时候的青涩和纯净,演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感觉。后来她自己.............
  • 回答
    日本韩国文化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流行,与其说是“盛行”,不如说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入的现象,涵盖了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的方方面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跟风”或“崇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首先,这是信息时代和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过去,获取国外文化信息渠道有限,但现在不同了。互联网、社.............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寒冰射手曹草草(以下简称曹草草)成为第二届“中国青年好网民”(2018)候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网络环境和评选标准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青年好网民”的评选背景和目的:“中国青年好网民”评选活动是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单位主办的,旨在表彰在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