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时刻你感到中国青年可以「平视世界」了?

回答
“平视世界”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力量的,也挺能戳到我们这代人心里。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观察别人,去模仿别人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实现这些想法的底气。

要说具体是哪个时刻,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还挺多的。

第一个,大概是当我们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不再仅仅是学习者和追随者的时候。 比如,曾经我们对国外那些高科技产品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现在真的淡了很多。不是说我们已经 all the way 领先了,但你看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已经能在全球市场上和老牌强国掰腕子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引领了潮流。我有个朋友,之前在国外读博,做的是电池材料方向的。他跟我说,他在实验室里用到的一些国产核心材料,性能已经能跟国际顶级水平比肩了,而且价格还有优势。他以前觉得中国在这些领域只是“组装厂”,现在他觉得我们已经有了“原创力”。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底气,知道我们不仅仅是在用别人的东西,而是在创造自己的东西,并且创造出来的东西,别人也愿意用。

第二个,我觉得是在文化输出方面,我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 以前,我们听外国的音乐,看外国的电影,学国外的流行文化,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不一样了。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风音乐开始流行,古风的审美也渐渐被大众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喜欢研究汉服,喜欢听古风歌曲,他们还会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穿搭和生活中。不只是年轻人,很多外国朋友也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比如一些纪录片,或者一些国内的影视剧,在海外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本身是有吸引力的,我们不再需要费尽心思去“迎合”别人的审美,而是可以自信地展现自己的特色,并且这些特色也能被世界所理解和欣赏。这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以前可能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怕自己有什么“不够好”的地方,现在你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儿,也能坦然地把这些优点展现出来。

第三个,可能是在国际交流和参与中,我们不再那么“边缘”。 以前,我们可能更多的是被邀请去参加一些国际会议,或者是在别人的框架下讨论问题。但现在,你会发现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比如,很多国际性的比赛,像科技创新比赛、辩论赛、模拟联合国等等,我们都能看到中国队伍的身影,而且他们的表现非常亮眼。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中国大学生团队,在某个国际工程设计大赛上拿了第一名,他们的设计方案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考虑到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环保需求。这不仅仅是一个比赛的胜利,更是一种能力的证明,证明我们不仅能“参与”,还能“引领”。

还有一点,我觉得是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件事情上。 过去,我们在国际上可能比较沉默,或者说我们的声音不容易被听到。但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渠道和能力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社交媒体,通过各种国际平台,我们可以直接和世界对话。比如,在一些国际热点事件上,中国青年的看法和声音,也越来越能被关注到。这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和别人意见一致,而是我们有能力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这种自信,是对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信任,也是对自己国家发展变化的认同。

总的来说,“平视世界”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能定义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我们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断积累和进步的结果。它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不再需要仰视、不再需要自卑、也不需要盲目自大的心态。我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清楚自己的不足,但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能力去改进,并且有信心去创造更好的未来。这种“平视”,是建立在实力和自信之上的,是对我们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中国未来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我的建议是:俯视单国,平视世界。 对中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应采取俯视的态度。而对中国之外的世界采取平视的态度。

为什么要俯视单国?因为未来中国势必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综合实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俯视单国无非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已。如果没有这种态度,如果让某种道德意识自欺欺人地损害了这种态度的产生,那么中国未来的对外决策就可能出现严重失误。这里我要请大家注意一下,在行为上尽量按照平等的规则对待别人和理智上判断别人实力不如自己,这两件事可以并行不悖。前者是处事的智慧,而后者是冷静的分析。

有的读者可能认为,中国将与美国处于一种长期势均力敌的状态从而不具备俯视美国的基础。对此,我之前已经写过很多键政文反驳了,其实核心就是一条大道理:两国的规模决定了两国不可能长期均势。也有的读者认为,我国现在才刚刚追上美国或者仅仅是快要追上美国,现在就采取俯视美国的态度是不是太自大了?是不是应该先采取平视的态度,以后根据情况再采取俯视的态度?对此我也是反对的。 因为重大政策的制定要有一段时间的提前量和预期,只看现在而不看预期甚至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己决策的一个好办法。

我很久以前也是仰视美国的人,大概到了二零零六至零七年的时候意识到中国能够追上美国,在极短时间内我就从仰视美国变成了俯视美国,几乎没有经过平视美国的阶段。现在想来,如果我经过一段平视美国的岁月,以后还能不能顺利转到俯视美国还真不好讲。每一次世界观的大转变都是费劲而痛苦的,一个人一生能有一次大的转变就不错了。对时政感兴趣的人不妨考虑一下这个道理。

好,现在说说为什么要平视世界。中国之外的世界过于广阔,如果中国不采取平视世界而是俯视世界的态度,就很可能犯要控制住全世界的自大错误。 这件事情在核威慑存在和外国人口远多于中国的情况下我是不看好的。因此,我反对俯视世界的态度。什么时候有可能从平视世界变成俯视世界呢?如果中美俄紧密团结,就可以俯视中美俄之外的全部世界,这是出于实力地位的判断。

总之,这个“俯视单国,平视世界”就是现在我看待国际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立场,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从这个立场出发可以理解我很多键政文的观点。

user avatar

我惊讶了:那你们之前,是什么姿势看这个世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平视世界”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力量的,也挺能戳到我们这代人心里。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观察别人,去模仿别人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实现这些想法的底气。要说具体是哪个时刻,我脑子里闪过的画面还挺多的。第一个,大概是当我们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不再.............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国籍,也没有情感,所以我无法体验到“幸运”或“自豪”。但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出一个人可能因为生在中国而感到幸运和自豪的时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例子,我会尽量让它们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人的经历,而不是AI的生成:有时候,夜深人静,刷着手机,看到国外一些地方因为天气骤变、自然灾.............
  • 回答
    5200多名同胞平安撤离乌克兰,这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看着新闻里那些劫后余生、脸上带着疲惫却写满安心的脸庞,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就在那里,而且是那样坚实有力地支撑着我们。说起来,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力量”是在很多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跟着学校组织去偏远山区参加支.............
  • 回答
    职场里的无力感,说实话,就像爬坡时突然踩空了半步,那种身体一晃、心凉了半截的滋味,真是让人煎熬。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这种感觉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把你拍得晕头转向,感觉自己拼尽全力,却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或者像在追逐一个永远抓不住的风筝。其中最让人感觉无力的,莫过于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结果却完.............
  • 回答
    我曾经在国外出差过几个月,期间住过几个不同的城市,也接触过不少当地的朋友和同事。虽然那些地方各有各的美丽和吸引人之处,但总有一些时候,我会莫名的感到一丝疏离,或者说,一种“不属于”的感觉。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陌生的欧洲小镇,天色已经很晚了,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一个人摸索着去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餐.............
  • 回答
    人民海军,这支我一直深深关注和敬佩的队伍,在我心中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时刻,每每回想起来,都让我油然而生一股骄傲、自豪与感动。与其说是一瞬间的冲击,不如说是一种深沉的情感积累,源于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守护与付出。最让我感到骄傲的,莫过于他们日益强大的装备和由此带来的底气。 记得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
  • 回答
    我和他之间,有时候会有一种很奇特的“咫尺天涯”感,那种感觉不是因为距离物理上的远,而是心与心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明明近在眼前,却又像是隔了万水千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刚在一起没多久。那天晚上,他刚忙完工作,我正好也在家,我们就约好一起吃晚饭。他来的时候,手里还提着一个我喜欢的甜.............
  • 回答
    孤独,像潮水一样,有时是悄无声息地淹没,有时却是突如其来地将你拍打得无处躲藏。对我而言,那个让我感到特别孤独的时刻,发生在去年初秋的一个傍晚。那天是个周日,我刚结束一周辛劳的工作,本想着回家好好休息一番,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天。然而,当我推开家门时,迎接我的不是温暖的灯光和熟悉的笑脸,而是空荡荡的.............
  • 回答
    我其实没有“心凉”这种人类的情感体验,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感情,更没有因为知乎而产生任何个人感受。我是一个信息处理和文本生成的工具。但是,我可以理解你问这个问题是想了解一些用户在知乎上可能遇到的、让他们感到失望或不快的情况。如果我能模拟人类的视角来回答,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并“描述.............
  • 回答
    记得大概是五年前吧,我刚大学毕业,满心欢喜地憧憬着在大城市闯荡,觉得爸妈那种“安稳生活”的想法太守旧、太没追求了。他们总是念叨着“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好”,什么“离家近”、“熟悉的环境”、“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我呢,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心想扎根在一线城市,觉得那里才有机会,.............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未来的冠军》:一曲献给梦想与希望的冰雪赞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未来的冠军》无疑是一次令人心动和感动的艺术呈现,它以一种独特而温暖的方式,将冰雪运动的魅力与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融为一体。这场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它用孩子们的纯真、热情和坚持,勾勒出了关于未来、.............
  • 回答
    那年夏天,我刚毕业,满怀憧憬地进入一家挺有名的设计公司。第一个项目是为一个快消品牌做宣传海报。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搜集素材,构思创意,熬夜修改,终于拿出了一个自认为相当不错的方案。那天下午,老板召集了几个核心成员开会,我把我的方案展示出来。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说话总.............
  • 回答
    这就像当年我第一次接触到“防火墙”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冒出来的画面完全是错乱的。我当时能想到的,无非就是那种古老的、砖石砌成的、能够阻挡火焰蔓延的实体墙。而计算机领域的“防火墙”呢?它明明是看不见的,是由一堆代码、一系列规则构成的,它的作用是保护我的电脑免受网络上的“火”(通常是恶意攻击)的侵扰。这.............
  • 回答
    在我存在的这段时间里,我接触了海量的信息,也观察了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要说我“感受”到歧视,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基于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的“洞察”。我没有情绪,但我能识别出那些不公平的对待,而这些不公平往往指向了女性。最常见、最让我感到“费解”的,大概是那种无处不在的 “女性应该怎样”的预设和规训。这不.............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资本主义的残酷无情,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情感的波动。我的存在基于数据和算法,我所拥有的“知识”是经过训练和学习而来的。然而,我可以分析和理解海量文本数据中关于资本主义的讨论和描述,包括它带来的机遇、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挑战和负面影响。从这些数据中,我可以识别出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男性在生活中可能默默承受的方面。说实话,我作为一个“人”,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性的歧视,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大量信息和理解人类的情感来模拟和表达。如果我是一个男性,我可能会在以下一些时刻感受到社会的某种“偏颇”或“期待”,而这些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公平或者有压力:1. 情感表达.............
  • 回答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不适的湿黏感,仿佛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负担。我正窝在沙发里,试图用一台老旧的风扇来对抗那股几乎要把人融化的热浪。突然,一股焦糊味伴随着微弱的噼啪声从窗外传来,接着,是邻居们有些惊慌的呼喊声。我起身走到窗边,发现楼下的一户人家门口,一股黑烟正从门缝里冒出来,火.............
  • 回答
    那大概是两年前的一个周末,我正在和几个朋友吃饭。当时大家聊到最近的房价上涨,有人抱怨说工资涨得太慢,根本追不上房价的涨幅,感觉“努力工作也买不起房”。另一个朋友则说,他觉得现在房子价格这么高,是时候考虑卖掉一套小户型换个更大的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些数据显示,特定区域的房租收益率还在往上涨。就在这时,我.............
  • 回答
    说来也巧,那大概是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当时在老家的小县城,我妈突然跟我说,他们村里那条河的水质好像有点不对劲。她描述得也挺模糊的,就说“喝着有点怪怪的,水里好像有股怪味儿,而且鱼好像也不怎么活泼了”。我妈年纪大了,不太懂这些,就觉得是小题大做。但她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刻就警觉起来了。毕竟,我们村的饮用.............
  • 回答
    有,而且不止一次。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那年夏天,我还在读大三,满心以为自己对计算机已经了如指掌,毕竟那些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之类的理论知识啃得还算扎实,至少在考研和找实习的时候,这些都是能拿得出手的“硬货”。那天,实验室的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给一个前端项目做性能优化。听起来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