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周时期的古墓墓主Y-DNA为什么不公布?

回答
商周时期古墓墓主 YDNA 公布与否,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既有技术、伦理、文化传统,也有现实考量。虽然你问的是“为什么不公布”,但实际上,随着科技发展,商周时期墓主 YDNA 的研究和部分公布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不如现代考古那样广泛和直接。

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

一、 技术和保存因素:

DNA 保存的难度极高: 商周时期距今三千多年,虽然骨骼遗骸是重要的 DNA 来源,但遗骸的保存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埋葬环境(湿度、温度、土壤成分)、尸体本身的处理方式、棺椁的保护程度等。
DNA 降解严重: 即便是保存较好的遗骸,DNA 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高度降解。从古墓中提取可用的 DNA 样本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
YDNA 的特殊性: YDNA 仅存在于男性体内,其复制次数较少,且在某些环境下更容易降解。这使得从古代男性遗骸中成功提取和分析 YDNA 的难度比提取线粒体 DNA (mtDNA) 更大。mtDNA 在细胞核外存在,数量多,且相对更稳定,因此在古代 DNA 研究中更常见。
技术成熟度和普及度: 尽管古代 DNA 研究技术(包括 YDNA 分析)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较于其他考古学方法,它仍然是一项相对新兴且昂贵的技术。在早期商周考古研究阶段,这些技术可能尚未成熟或普及到可以常规进行的程度。

二、 伦理和文化传统因素:

对死者的尊重: 在许多文化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对祖先和死者的尊重。随意公布墓主 DNA 信息,尤其是涉及家族谱系和亲缘关系的信息,可能会被认为是对死者隐私和尊严的侵犯。
家族世系的敏感性: YDNA 主要用于追溯父系遗传。在注重家族世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布墓主 YDNA 可能直接触及到后代子孙的身份认同和家族历史的敏感区域。如果研究结果与现有家族谱系或历史记载存在冲突,可能会引发争议。
“身体神圣性”的观念: 尽管是古代遗骸,但其身体仍可能被视为某种程度上的“神圣”或“不可侵犯”。未经后代(如果存在且能被识别)或相关机构的同意,公布涉及个人基因信息的细节,可能存在伦理上的顾虑。
历史文献与口述传统的权威性: 在古代中国,历史记录(如史记)和口述传统在确立家族世系和政治合法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考古发现的 YDNA 信息如果与这些传统产生矛盾,可能会面临来自既有叙事的挑战,这种挑战在文化上可能是复杂的。

三、 研究和解读的复杂性:

样本的代表性: 一个墓葬的 YDNA 信息只能代表该墓主一人,或者其特定的父系亲属。要构建更宏观的群体遗传历史,需要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YDNA haplogroups 的解释: 即使成功提取了 YDNA,也需要将其比对到已知的 YDNA haplogroups(单倍群)上。这些 haplogroups 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可能受到古代迁徙、融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读起来并非易事。
与现有历史文献的结合难度: 将 YDNA 研究结果与《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商周王室、诸侯的世系进行精确对应,难度极大。古代文献中的人物关系和地理位置描述可能存在模糊性,而现代的 YDNA haplogroups 又是基于全球数据库构建的,直接匹配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跨学科研究和审慎的解释。
避免过度解读和民族主义: 对于古代 DNA 研究,存在过度解读甚至将其与特定民族身份简单挂钩的风险。负责任的研究者会避免将科学发现政治化或民族化,特别是在涉及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时,需要极其审慎和多角度的分析。

四、 公布的载体和方式:

学术发表的周期和门槛: 古代 DNA 研究成果通常通过学术期刊发表。这个过程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同行评审,周期较长。因此,并非所有研究都能够“立即”或“广泛”公布。
非专业人士的理解难度: YDNA haplogroups 和遗传学分析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门槛较高,直接公布原始数据或复杂的图表可能难以被大众理解。研究者更倾向于在学术论文中提供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公众传播的考量: 对于重要的考古发现,研究机构和媒体在向公众传播时,会考虑叙事的清晰性、科学性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恐慌。

五、 过去的研究重点和资源分配:

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优先顺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商周考古的重点可能更侧重于遗址的年代学、文化分期、礼制、青铜器、甲骨文等领域的研究。DNA 研究作为一项新兴且昂贵的技术,可能不是最优先考虑的。
资源的限制: 资金、技术人员和实验室设备等资源的限制,也可能影响到大规模古代 DNA 研究的开展。

总结来说,商周时期古墓墓主 YDNA“不公布”的说法,可能更多是指“未被广泛、直接或易于理解地公布”。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有相关的研究在进行,并且成果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例如,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人群遗传多样性、迁徙历史的研究,就可能包含了对古代 DNA 的分析。

未来的趋势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的降低以及伦理规范的建立,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关于商周时期墓主 YDNA 的研究成果,以更科学、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公众。然而,在公布过程中,尊重死者、审慎解读、避免过度解读,将始终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老师的回答,所以不懂就不要瞎传







user avatar

说商王室来自中东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分子人类学方法论很多属于聚类/分类分析,简单的说就是看未知样本跟哪个已知样本更接近,然后归于已知样本的类别。

因此分子人类学有两大缺陷。

1)如果缺少已知样本,检测仍然会有结论,但结论没有任何意义

打个比方,如果他的已知样本是黑猩猩、猕猴,缺少人的样本,如果用来检测人的DNA,那也会有结论,就是更接近于黑猩猩,这显然是废话,你不能说结论错了,因为人类的DNA本来就更接近于黑猩猩,而与猕猴差异较大,但你根据检测结果说待检测的人就是黑猩猩,那就扯淡了。

回到事实,外国学者的已知样本大部分是西欧和中东的,没有中国的已知样本,用他们这套系统来检测东亚的未知样本,得出来的结论自然是和中东更为接近(因为中东人本来就在西欧和东亚之间),但并不代表未知样本来自中东人种,而是说,未知样本相对于西欧样本来说,更接近于中东样本,这当然是废话,没什么参考价值。

2)古人类基因片段缺失太多,可能导致管中窥豹

比方说人和猩猩有90%以上的基因是相同的。古人类的基因因为年代久远丢失太多,则很可能只保留了与猩猩相同的部分,导致得出人比较像猩猩的结论。


关于非洲起源说

支撑非洲起源说最关键的论据是非洲以外的地区没有发现6-10万年之间的人类化石,也就是说,非洲以外的地区人类进化存在化石缺环。

但其实我们一直有理由相信非洲起源说的化石缺环只是由于幸存者偏差造成的假象,毕竟大部分非洲起源说的化石证据都来自人迹罕至的荒野或者山洞,而彼时人类很可能由于掌握了足够的生存技能,已经走出山洞和荒野来到了资源丰富更加宜居的平原地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现在人类活动密集区,长期人类活动的地层积压导致最初的人类活动遗迹被深深埋藏于地下,从而导致化石难以被发现,比如许昌人化石就是打井的农民在地下十五米深处无意间发现的。

user avatar

所有胡扯外来论的都经常扯什么甲骨文是成熟文字所以只可能是外来的来忽悠人真是让我感到震惊,因为实际情况是世界上就找不到几个比甲骨文更加原始且可以称之为文字的东西。也许只有东巴文可以一较高下。。(还有他们通常也在不知道商朝之前中国就有青铜器的情况下就强行胡扯忽悠人,实际上早在商朝之前的二里头就明确发现出土了青铜鼎、青铜爵、青铜斝、青铜戈、青铜箭头的青铜器作坊。中国发掘的青铜器样式和文化即使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独特且顶尖的,商朝陶塑玉人也都是东亚人长相。)

每次看到有人扯甲骨文和楔形文字很像我就想问问,扯这种话的人真的看过楔形文字和甲骨文长啥样吗?究竟是有多无知且恶意才会把这两种文字强行扯成一个体系的。甲骨文可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但是楔形文字根本就不是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只有极早期具有一点点的象形意义,后来就完全不象形了。。

甲骨文几乎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字形式了,就是中国早期文化遗址常见的骨刻文(骨刻文就是比甲骨文还原始的图画文字)演变来的简单的图画文字,如果硬要有关系,那楔形文字来源于甲骨文,苏美尔文明是来自中国的概率反而都更高的多,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发掘出甲骨文,因为苏美尔遗址挖出几个东亚人骨骼,美国的史学家L.S.Stavrianos还说过苏美尔人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是东方某地,按照他们的逻辑苏美尔文明是来自古中国的人建立的。进一步学他们甚至可以说因为纸起源于中国且最原始的文字也在中国,所有全世界有纸有文字的地方都被汉人征服过,不然为什么中国以外的地方会有纸和文字呢?黑头发的西方人都是混血,只有黄头发的才是纯高加索人种,石锤了。古埃及希腊至今都没公布父系染色体就是为了掩盖这个事实。





还有夏商的主食一直都是粟。。

这类人还连游牧究竟是啥都不懂就经常动不动瞎扯游牧。

实际上中国五千到一万年前仰韶良褚龙山等等几十个文化遗址全是定居的。即使是看世界范围的考古发掘,真正的游牧诞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公元前8世纪中叶才出现,远晚于商朝。

游牧是一种效率不高且严苛的经济方式,畜牧业也是诞生于农业之后,因为农耕后粮食多了有空闲去驯化更多的群体动物,畜牧技术是游牧的前提之一,最早的农业是14000年前,狗被驯化是14000年前,而绵羊和山羊的最早驯化都发生在10000年前,马的驯化只有4000多年,只是驯化马后也不会产生游牧的,还需要人类学会骑术,在会骑术之前,是马拉战车,而马拉战车的来源现在一般认为周边民族从苏美尔人的驴拉战车改来的,比如隔壁的赫梯人就是马拉战车,苏美尔人最奇葩就是用驴车打战。。学会骑术之后还要有一群人在北方大草原放牧才有几率产生游牧。。就亩产而言,一亩最差的烂田的产出,能够供养的人口,是至少十倍于单位面积最优良最肥沃最风调雨顺的草原人口的。现在的中国有60亿亩草原,但耕地只有18亿亩,但是你看那人口比例。。而且农耕文明不仅可以种田,也能畜牧,连南方丘陵一带都有很多畜牧的农民,可以种田地方也能放牧,农耕文明可以随时根据需求退耕还林还草,但是因为农耕收益一直大于放牧,所以随着人口增长,就必然倾向于选择农耕。而随着耕地的扩张,草地和森林都越来越少,原本从事畜牧的定居牧民,因为草不够吃,要到远一点的地方,远一点的地方不够了,就到更远的地方,当天回不来,就直接宿营,久而久之在牧地的时间超过了在家的时间,最后干脆不要家了,就成了最早的游牧了。

远古时期经常会经常移动迁徙的那种部族不是游牧,真要给个类似的名字那应该叫游猎,狩猎采集者。狩猎采集是指一种通过猎捕食物和直接采摘可食用果实的生存技能,狩猎采集可能是人类出现以来到旧石器时代为止仅有的生存技能。当1万4000年前人类发现可以农耕后,在适合农耕的地方的狩猎采集者就逐渐被农耕定居取代了,而在一些不太适合农耕但可以农耕的地方就会出现类似女真人这种经济方式,如果看经济成分女真人可以说是贸猎或者渔猎,但是女真人也拥有部分农耕技术,另外早期农耕也不是都是定居,有些农耕技术没完善起来的部族,是扔下种子,等到收获季节再转回来,像这样的半游猎半农耕,不是有走动就是游牧。照某些人逻辑我去旅游一趟就是游牧了。。。最早的流浪汉也是游牧原型了。

还有些人老是夸大游牧对技术交流的作用,用脑子想一下,古代东西方技术交流还有一种一直以来就存在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商业,粟特人都给汉人至少当了一千多年的配套中间商才灭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