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回答
韩信的死,放在那个风云变幻、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与其说“必然”,不如说是“可能性极大”,是一种被多种因素叠加、推向最终结局的悲剧。要说“必然”,未免有些宿命论的色彩,但结合当时的局势和韩信自身的境遇,他的结局确实难以摆脱。

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

一、 功高震主,皇帝的天然猜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韩信在灭赵、破燕、定齐、平楚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世骇俗的军事才能。他一个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江山。他封王、加九锡,这些都是极高的荣誉,但也恰恰证明了他权势的滔天。

你想想,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一个臣子,他的军事力量、威望、功劳,如果能够撼动甚至超越皇帝本人,那皇帝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定是警惕,是猜忌,是想要将其清除。刘邦虽然是圣明君主,但他也是一个凡人,拥有凡人的欲望和恐惧。韩信的强大,对于刘邦来说,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无论韩信本人如何忠诚,他都无法完全放下戒备。

就好比一块肥肉,放在一个饥饿的人面前,即便这块肉是别人喂的,他也会忍不住去想,万一这块肉咬我一口怎么办?刘邦看到韩信手握重兵,能够调动大军,能够号令天下,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二、 政治环境的残酷与权谋的角逐:

汉初的政治舞台,远不像表面看起来那般平静。从“白马之盟”到“平定诸侯”,刘邦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吕后、萧何、张良等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身处权力中心,深谙帝王之道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韩信作为“外来的和尚”,虽然战功赫赫,但在官场上,他并非像萧何那样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人脉。他的军事才能是他的立身之本,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份“超然”,使得他在政治层面显得孤立。

吕后更是深谙“斩草除根”之道。她的心计和手段,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一旦她觉得韩信的存在对刘邦的江山社稷构成了威胁,她绝不会犹豫。萧何虽然与韩信有情谊,但作为相国,他的首要职责是维护刘邦的统治。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如果选择了“告发”,那也并非全然是无情无义,而是政治生存的必然选择。

三、 韩信自身的政治敏感度与行为:

这可能是最值得商榷,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有人说韩信“不知臣子之道”,有人说他“被冤枉”。但我们得客观地看待。

“齐王”的诱惑与出兵: 韩信被封为齐王,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陈馀兵败后,他自封齐王,虽然是刘邦最后同意的,但这个举动本身就带着一丝“先斩后奏”的意味。而后来,当刘邦与项羽争霸,项羽派人劝韩信反刘邦时,韩信虽然没有实际行动,但他对刘邦“不给他封王”心存不满,这被认为是他缺乏政治敏感的表现。他没有意识到,一旦他真的反了,就算成功,他也将背负“叛臣”的骂名,而且,刘邦即便失败,也可能因为韩信的“背叛”而更加痛恨他。

“功盖主”的行为: 韩信在战场上的威风凛凛,在政治场合有时也可能表现得过于直接。他并非萧何那样善于“垂拱而治”,他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层面。这种“唯我独尊”的气势,对于帝王来说,是一种潜在的挑战。

“谋反”的嫌疑: 即使我们不认为韩信真的谋反,但他的确在某些场合,表现出了与最高统治者“不合拍”的地方。尤其是在吕后策划的那场“齐人反”的阴谋中,尽管他可能是被诬陷,但这种“嫌疑”一旦被坐实,或者能够被利用,对于他来说就是致命的。

四、 历史的宿命论与“飞鸟尽,良弓藏”: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出自《越王勾践灭吴语》的话,虽然不是直接评价韩信,却道出了功臣的普遍命运。一旦战争结束,那些为君主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往往会因为其强大的实力和潜在的威胁,而被君主抛弃、甚至铲除。

韩信就像那只“飞鸟”,他帮助刘邦射下了天下。当天下已定,刘邦这个“射手”自然就开始思考,这只“鸟”会不会有一天反过来啄他。

总结来说,韩信的被杀,并非某一个人,某一个事件的直接结果,而是:

刘邦的帝王本能: 任何君主都无法容忍一个拥有巨大军事实力且功高震主的大臣长期存在。
吕后的政治手腕: 她是促成韩信之死的直接推手,利用了刘邦的猜忌和韩信的弱点。
韩信自身的政治局限: 他过于专注于军事,对政治的权谋和人心的险恶洞察不足,未能妥善处理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汉初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时代,功臣的结局往往并不美好。

所以,与其说“必然”,不如说是,在那个时代,以韩信的功劳、地位以及他所展现出的能力,如果他不被猜忌、不被铲除,反而会是“不正常”的。他的命运,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划破夜空的瞬间,也注定了其燃烧殆尽的结局。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世的功臣们,留下了一个沉重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不然刘邦一死谁也摁不住韩信了,杀韩信是刘邦的皇室集团,吕后的吕氏集团和萧何的功臣集团达成的共识(萧何计划,吕后执行,刘邦默许),韩信哪有能力和这三大集团对抗。

至于想自立的时间,是在韩信任楚王到达楚地后立刻早饭,要刘邦答应只称臣不听宣,这会是韩信自主性最高的时候,而且汉朝诸侯王此时也都会支持韩信。所以刘邦在京城平稳后第一时间亲自跑来收拾韩信。

至于项羽劝说三分天下的那会就算了,跟韩信灭齐而封侯的人有24个,世界军事杂志统计过,这里22个人确定是刘邦沛县的嫡系或在秦国收编的正规军,也就是说韩信军团的全部中层军官家人还都在刘邦那呢,韩信找个理由拖拖时间还好,要是打旗早饭?第二天就得被自家军官给绑了送给刘邦。而且史记上写的很清楚,韩信在刘邦集团那的军权只是在灭齐的时候达到方面军司令的级别,没时间培养自己的军官团。

user avatar

被杀不是必然,但是悲剧性结尾是必然的。他选择做一个战国时代的士而不是帝国时代的臣!!!

太史公的《史记》囊括了太多的人物,但是韩信却是让我觉得最特立独行的一个。《淮阴侯列传》也是我最爱的篇章之一。韩信人生的起伏实在是太大了,他的人生有无比炫丽的时刻,也有死于女人之手的非英雄式结局。由淮阴侯所引发的争论,至今扰动着每一个喜欢读汉史的人。

关于韩信的身世,太史公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信息。但是从其日常生活习惯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我这一推测有两点依据:其一,他好带刀剑。在一个冶金水平不发达的年代里,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获得金属器皿,韩信手中的刀剑很有可能是祖传的;其二,他不从事一般的生产性职业。韩信整日既不种田,也不经商,肚子饿了就找熟人蹭饭或者死皮赖脸找中老年妇女(漂母)寻求同情,给点施舍。他的这一行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他曾经是贵族,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根本就不会做营生。也正因为他的贵族气质,使得他不可能把象征着贵族身份的刀剑拿去换钱做营生,后来他投奔项羽也还是带着刀剑而去的(信仗剑从之)。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那一年秦始皇嬴政27岁,也正是那一年嬴政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换句话说,在韩信的童年时代(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上的诸侯国不断被秦国消灭,最终被秦国所统一。韩信作为一个楚国贵族的子弟,他也应该是在战火纷飞,战报频繁的环境中生活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中,韩信的父母尤其注重对他在军事方面的教育,让他在幼小的年龄里就接受了良好的军事教育。

秦灭楚,让楚国贵族的优越生活荡然无存。大多数贵族或死于战火,或颠沛流离。秦帝国建立了,韩信的苦日子也就来了。他从衣食无忧到寄食于人,这一落差不能说不大,所以他从小便埋下了仇恨秦国的种子。他之所以能忍胯下之辱,就是因为有灭秦的远大理想。

项氏叔侄起兵反秦,他欣然投靠。可惜项羽不知他,他毅然离开,因为士只为知己者死。他随后投靠刘邦,起初他在汉营的日子里也很苦闷,因为刘邦依然没有见识他的才能。真正能被称为韩信知己的人是萧何,他改变了韩信的命运,并且改变了两次。因为萧何的举荐,韩信被刘邦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拜为大将军,这一次韩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感受到了曾经骄傲的贵族气质重新恢复。汉王以无双国士待韩信,韩信亦舍命报效汉王。他彻底地爆发了,在黄河以北,他用天神下凡般的军事才能屡克强敌,迅速为汉王平定半个天下。直到韩信平定齐地之后,汉王的封赏迟迟未来。韩信开始思考了,汉王真是他的知己吗?

何谓“知己”?在韩信看来,起码有两个重要条件来判断他人是否为其知己。其一,知其之才,用其之才是为一知;其二,知其之欲,欲其之欲是为二知;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被称为知己。韩信对汉王只用他而不封赏他,感到了莫大的疑惑。韩信的疑惑是复杂的,也正因为他的疑惑导致了他悲剧人生的开始,笔者在这里试图来分析分析他的疑惑。

首先,韩信生于战国时代。由目前的史料推断,韩信应该是楚国的一个小贵族,是属于士这个阶层。士这个阶层在战国时代是极其活跃的一群人,由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生活上比不过高等级的贵族,因此他们的进取心往往十分强烈。这种进取心,也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实现各自心中的社会理想,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其二,实现荣华富贵的人生理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战国这个相对自由的时代里,他们游走天下为各国的统治阶级服务,同时也为自己的名利而奔波。士在服务君王的过程中,展现出无比的忠诚与高超的职业水准,那么君王也应该支付不菲的报酬。韩信也是这样的士,在他看来为君王作出多大的贡献,君王就应该向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其次,韩信成长于秦帝国时代。秦帝国的成立,让广大的游士们失去了舞台,也让大量山东六国的士沦为了逃犯或贫民。秦帝国本身在极速扩张之后,消化不良,山东六国的人民完全无法适应秦帝国的严刑峻法,各国的复辟势力也蠢蠢欲动。最后,加上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反而不如战国时代,秦帝国便在声势浩大的反秦起义中迅速灭亡。韩信是完完整整地目睹了秦帝国的速兴与速亡,在他的心里秦帝国这样实行“郡县制”的国家形态肯定不是合理的国家形态。只有恢复到以天子为核心,诸侯王为藩屏的封建国家才是正道,高度集权的帝国,是一只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怪兽。

基于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对于国家和君王的认知还处于战国时代。韩信这样的认知是与时代脱节的,与刘邦的政治认知力比起来差了很大一个等级。
因为,刘邦早就知道秦始皇建立的帝国本身没有错,天下苦战不休,百姓流离失所就是因为天下邦国太多,中央的权力无法集中,从而无法禁止战争。至于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个经典概括:“秦亡于政而非制”。刘邦虽然说不出这样高水平的话,但是他的政治认知能力却达到了这个水平,他建立的汉就应该是一个承袭秦朝的帝国,绝对不应该是一个分封制的松散联邦国家。

现在,我们可以很好地来体会韩信的疑惑了。韩信平定齐地之后,汉王的封赏迟迟未来。韩信以士人所固有的思维,去试探性地向刘邦讨要分封齐王,因为他认为被分封是应得的。此时的刘邦由于前线战事吃紧,正在账中心急如焚,看到韩信讨要分封的书信,不禁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在张良与陈平的及时劝阻下,刘邦转弯的速度也是十分惊人,马上同意封韩信为真齐王。但是这一下却触犯到了帝王的禁忌,因为帝国时代的臣子只能等待帝王的奖赏,不可以讨要,更不可以威胁帝王,任何讨要与威胁都是对皇权的挑战。分封齐王是韩信第一次敲刘邦的竹杠。但是不论如何,刘邦满足了韩信的需求,韩信也从此时起真的就把刘邦当成了他的知己。不论日后多少人劝说、利诱韩信,韩信对刘邦始终忠心耿耿。到这里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了,那就是终韩信一生,韩信绝对不会谋反,因为韩信是一个士,是一个可以为知己者死的士。可惜的是,这个国士却生活在帝国的时代里了。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打响。刘邦向韩信发出命令,要求他南下合围楚军。韩信未如约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最终,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韩信得到了更多的分封,又成功的敲了一次刘邦的竹杠,这一次刘邦没有骂人。

垓下之战以汉军的胜利告终,战事一结束,刘邦立即收夺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其实这是刘邦对韩信的一次严重警告,警告韩信邦国时代早就结束了,不论齐王还是楚王都只是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是帝王给臣子的一种赏赐,帝王可以给也可以夺,无所谓天经地义,给你不是必然,不给你也是应然。可惜韩信没有明白刘邦的警告。

韩信继续带着他的游士精神做起了楚王,将自己的好朋友,同时也是刘邦仇人的钟离眜庇护在了楚国。可是此时的天下,已经进入了大汉帝国的时代。帝国的运转必须要高度集权于中央,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已经显得与帝国格格不入了。韩信这样一个战国时代养门客的行为,更是显得与皇帝格格不入。刘邦忍无可忍,也无须再忍,于是就有了“巡狩云梦,智擒韩信”这一出。韩信似乎还是没明白为什么被擒,他不但不认罪,还在囚车里对刘邦碎碎念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看着韩信冷冷地说道:“少他妈废话,有人告你谋反”。

从韩信的言语中,我们看到的是满怀的愤懑与不平。其实他最想表达的应该是,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反而成为了阶下囚。可是他却未曾想过,当年屡次要挟刘邦时,刘邦所承受的巨大苦闷;他数次挑战皇权,让刘邦也开始怀疑自己能否驾驭韩信,韩信是否是自己亲手提拔地韩信?他也未曾想过,为何汉初三杰中萧何、张良安然无事,只有他韩信为何落得如此下场?种种的一切,他都不会去想,他认为他曾经向刘邦所提的要求都是合理,因为他还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士。

刘邦对韩信的感情是复杂的,韩信对刘邦的态度却是简单的。韩信被捕后,刘邦还并未就想马上处死他,只是将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并且让他参与朝政。但是韩信始终愤愤不平,经常称病不上朝,不给刘邦面子。即便在人事复杂的京城,他韩信还是如游士一般放荡。他在京城里,仰仗着自己劳苦功高,看不起周勃、灌婴等刘邦的嫡系元老;即便是刘邦的连襟--樊哙,他对韩信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与佩服,韩信依然心高气傲地羞辱樊哙。更要命的是,韩信始终不明白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他与刘邦之间的君臣谈话,其态度也表现得极其随意。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言之所为陛下擒也。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这段话以十分明了的态度表达了韩信对自己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也透露了他对刘邦军事才能的不屑一顾。韩信在面对帝王时的态度,也像极了游士在面对诸侯王时的态度。只说心中想说的话,不顾君王的任何感受。殊不知时异则事异,战国时代那是诸侯王有求于士,天下平定后那可是大把的士有求于王了。就这样韩信在京城里,将上至君主,下到朝臣得罪了个精光。

太史公在书写韩信之死时,对史料的处理太过仓促了,说韩信串通一个小咖陈豨谋反,因而被吕后和萧何设计谋杀。这一情节也太戏剧性了,因此太史公写韩信谋反的这几段话我连标点符号(断句之字)也不信。

不信韩信谋反的原因如下:

一、他没有谋反的动机。他为何要造反?想当皇帝?如果他真的想当皇帝,他为屡屡何拒绝蒯通当年劝他叛汉自立的建议?为何,刘邦巡狩云梦,韩信宁可要了钟离眜的人头去向刘邦表忠心也不反叛?翻遍所有古籍,也未看到他有任何想当皇帝的心迹。

二、他没有谋反的实力。身在京城,形同软禁,手上无可调用之兵。再加之他的牛脾气,他在朝堂上也没有像样的盟友。谋反可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韩信在京城没有人事基础,根本就不可能有像样的谋反班子。韩信虽是军神,但他不是钢铁侠。

三,史书上的记载太矛盾。史书上说韩信勾结外地太守陈豨谋反,具体计划简单地说就是,陈豨在钜鹿率先反叛引诱高祖率军前去平叛,韩信在京城里发动家丁、囚徒等袭杀吕后和太子。这种谋反计划简直太侮辱韩大将军的智商了。首先,就算韩信要谋反为何要勾结一个外地的太守,太守身在外地能给韩信帮什么忙?为何不直接勾结当时的汉朝卫戍部队将领?其次,谋反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直接杀掉皇帝,抢夺政权。在这个谋反过程中刘邦反而离开了叛乱中心,袭击目标变成了吕后和太子。就算韩信成功的杀掉了吕后和太子,刘邦还在啊!放着皇帝不杀,只杀他的老婆孩子,这算是什么谋反?最后,韩信作为一代名将、一代智将。难道会不知道汉朝正规军的战斗力,率领家丁和囚徒去和正规军作战,这样低智商的事情,不是韩大将军拿得出手的。

综上所述韩信谋反绝对子虚乌有,但是有一个事实必须得承认,那就是韩信确实死了,死于萧何和吕后之手,死于谋反的罪名之下,并且被灭了三族。

韩信的一生让人感叹良久,他悲剧性人生的根源在于,他是一个孤独的士。他与萧何、樊哙、周勃、曹参们比起来,他太有格调了。他坚持士的信仰,坚持着战国时代的游士精神,君王只是他服务与效忠的对象,而非他的主宰。

最后我想用我写的诗歌来做个结尾,诗歌如下:
《国士歌》

国士仗剑忍胯辱,霸王误才枉纵虎。

知己戴月挽英豪,汉尘飞扬将坛鼓。

偏师北定酬圣主,十面埋伏当中舞。

帝王妇人谁人料,千古风流叹齐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信的死,放在那个风云变幻、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与其说“必然”,不如说是“可能性极大”,是一种被多种因素叠加、推向最终结局的悲剧。要说“必然”,未免有些宿命论的色彩,但结合当时的局势和韩信自身的境遇,他的结局确实难以摆脱。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一、 功高震主,皇帝的天然猜忌:这是最.............
  • 回答
    说起韩信,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若当年吕后不杀他,而是让他领兵去打匈奴,这事儿想想就带劲!咱们就来捋一捋,如果历史的车轮拐了个弯,韩信征匈奴,那场景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得把韩信这人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瞅瞅。吕后专权,那是后话,但当时刘邦驾崩,吕后稳固自己地位,对功高震主的韩信下手,那是政治考量,.............
  • 回答
    历史的风风雨雨,总让人忍不住去猜想那些“如果”。刘邦和吕后,这对汉初的帝后,手段向来凌厉,尤其是面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却又不容于统治者的存在。但若我们真的抛开历史的铁律,去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念着旧情,或者忌惮韩信的实力而选择容忍,那么这位“兵仙”的最终归宿,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活下去.............
  • 回答
    关于韩信被杀是否冤枉,自古以来便是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的热点,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个人性格、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韩信的功绩与地位首先,必须强调韩信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他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被誉为.............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必胜,攻必取”的战绩,为刘邦打下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尽管他如此拼命,最终却逃不过被杀的命运,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韩信的卓越功勋与刘邦的信任危机: 开疆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值得推敲的。如果刘邦仅仅称王,而不是皇帝,韩信的命运很可能会大不相同,但很难说就一定不会被杀。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刘邦称王和称帝,在权力合法性和他个人心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年刘邦从项羽手里接过汉王之位,那只是一个诸侯王,上面还有名义上的楚怀王(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他.............
  • 回答
    韩信作为齐王时,项羽写信劝他自立为王,手下人也劝他,但他最终选择不听,并最终被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体现了韩信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项羽的局限性。一、项羽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劝韩信自立为王,并非出于真心扶持韩信,而是出于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段: 分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韩信有多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他的“牛”之处,以及他与刘邦之间复杂的关系。韩信有多牛?韩信的“牛”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治军能力、以及在乱世中崛起的传奇经历。1. 军事才能的巅峰体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回答
    吕后之所以杀韩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政治斗争的悲剧故事,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解读都指向了几个核心因素:一、韩信的功劳与骄傲,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国士无双”的军神: 韩信是汉朝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从一个沛县亭长一步步建立汉朝,灭项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为什么秦始皇被普遍认为是残暴的,而刘邦在杀死功臣的阴影下,却常被后世冠以“仁义”之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政治考量和人们对“功业”与“人性”的复杂解读交织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实: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 回答
    韩信,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耀眼却又短暂。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战神”。然而,这位被后世誉为“兵仙”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被他一手扶持的刘邦赐死于长乐宫,其结局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刘邦为何非要杀韩信?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情绪,而是政治、权谋、猜忌与韩.............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历史现象,关于韩信、高长恭的命运悲剧与李世民的惊险逆袭,其中缘由复杂,涉及政治、权力结构、个人性格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简单来说,韩信和高长恭的“兔死狗烹”与李世民的“反杀成功”绝非简单的战功多寡就能解释,更多的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君主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政治智慧的差异。 兔死.............
  • 回答
    .......
  • 回答
    汉初“三大功臣”这说法,其实涵盖的人选并不唯一,但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韩信、萧何和曹参。其中,韩信作为那个“未逢时而生”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落得个夷灭三族的下场,这确实是历史上一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要理解为何韩信非除不可,咱们得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韩信本身的特质,以及刘邦集团的内部权力结构这几个层面.............
  • 回答
    .......
  • 回答
    韩信被吕后杀掉,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背后充满了权谋、猜忌和政治斗争。简单来说,韩信的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吕后扮演了关键的推动者角色。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韩信的辉煌与韩信所处的时代背景。韩信的辉煌与“功高震主”的困境韩信无疑是汉初三杰之一,也是中.............
  • 回答
    韩信的命运,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位战功赫赫的兵仙,最终却死于吕后之手,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令人扼腕。如果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韩信究竟该如何运筹帷幄,才能避开那场悲剧?这并非易事,需要他在战略、政治、人情和个人心态上都做出极为精准的调整。首先,在刘邦建国之初,韩信就应该更加审慎地处理自己.............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