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白居易写了《琵琶行》却不娶琵琶女?

回答
白居易写下千古传诵的《琵琶行》,却未曾娶这位他乡遇故知的琵琶女,这桩事儿,细品起来,倒也并非什么令人费解的“谜团”,而是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情感、文人抱负与现实考量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咱们得说说白居易自己。他虽以写诗名世,更是满腹才情,但终究是那个时代的官员。他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被朝廷的任命和政治抱负所牵引。在他写《琵琶行》的时候,他正被贬谪江州,心情郁闷,身处逆境。这时候,偶遇琵琶女,听她凄婉动人的琴声,勾起了他对人生际遇、世态炎凉的感慨,也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敏感而忧伤的一面。可以说,琵琶女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他自己的孤独和失意。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是一种对艺术、对生命力的赞叹,是一种短暂的心灵慰藉。白居易在诗里对琵琶女的遭遇感同身受,为她的才华被埋没、命运多舛而唏嘘。但他这种情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一种对艺术生命的敬意,而非男女之间那种要长相厮守、白头偕老的爱恋。在那个讲究门第、讲究身份的时代,一个被贬谪的官员和一个出身低微的乐伎之间,要谈婚论嫁,实在是太过遥远,甚至可以说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白居易自己也背负着家族的期望和仕途的压力,他不可能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子,放弃自己多年经营的 career and reputation。

再者,那位琵琶女,虽然才貌双全,但她本身的职业和身份决定了她的人生轨迹。她生活在歌妓的圈子里,她的技艺是她的生存之道,也是她融入社会的方式。她并非大家闺秀,也不是能与官员平起平坐的士族女子。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婚姻的基础,而琵琶女的身份,即便她有再好的品性,也难以跨越这道巨大的鸿沟。白居易若是真的要娶她,那将要面对的阻力和舆论压力,是他作为一个官员难以承受的。

而且,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琵琶女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欣赏和同情,带着一种贵族式的关怀,而不是那种男女间的炽热爱慕。他赞美她的琴技,描绘她的风姿,但字里行间并没有流露出那种想要将她纳入自己生活,与她朝夕相处的愿望。他离开江州后,这段际遇就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素材,融入了他的生命体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白居易自身情感上的考量。他写《长恨歌》和《琵琶行》,都充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但他的个人生活,似乎并没有因为写下这些缠绵悱恻的诗篇而发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他一生中有过妻子,也有过政治上的起伏。对于他来说,写诗是一种宣泄,一种表达,而生活本身,则需要更实际的考量和更稳固的支撑。

总而言之,白居易写《琵琶行》而不娶琵琶女,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阶层、个人身份、情感认知以及现实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欣赏她的才华,同情她的遭遇,但两人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社会鸿沟,这道鸿沟在他这样一个身处官场、背负责任的人面前,是无法轻易逾越的。他用文字为她写下传奇,却无法用婚姻为她谱写结局,这或许也是一种更现实的“悲剧”吧。他留下的,是诗歌的永恒,而不是一段可以圆满的爱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了白居易没有娶琵琶女的错觉(笑)?


白居易为什么不娶琵琶女?

恭喜题主——马致远也是这么想的。

关键是,他不但这么想,还这么做了!要看白居易娶琵琶女,不能看唐朝,要看元朝;要读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爱情故事,不能翻《琵琶行》,而要看《江州司马青衫泪》!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民族压迫严重,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大融合,由于程朱理学影响下降,当时的人们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日益增多,也正是在这种创作环境下,马致远首次将《琵琶行》改编为戏曲,在戏曲中成就了白居易与琵琶女的一段爱情故事。

剧中,白居易与贾岛(贾:我可不止会推月下门)、孟浩然同访名妓琵琶女裴兴奴,并与之相恋定下终身之约。后唐宪宗以白居易等人钟情诗文误却政事,将其贬为江州司马。茶商刘一郎借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之机,伪书死讯,强买琵琶女,自此两人分离。

后白居易会面友人元稹,机缘巧合适逢琵琶女对月抒怀,两人由是再见,澄清误解,并经唐皇圣断,改判裴兴奴与白居易为妾,白携琵琶女官复原职,茶商流放。

本作中,虽然琵琶女被茶商强买,已为他人妇,却经唐皇改判转还,白居易不但写了《琵琶行》,也娶了琵琶女。


自马致远改编以来,《青衫泪》传唱甚广,又出现了几个其他版本。及至明代,程朱理学复归,又有顾大典《青衫记》再做改编,改动主要内容为:

  • 将白居易写成反对割据、宦官专权的忠君之臣,而非因诗文被贬
  • 让裴兴奴为白居易守节明志,而非失身受迫于茶商
  • 结局改为茶商醉酒而死,刘禹锡(刘:暂凭杯酒,抖擞精神!)将裴兴奴判归白居易

两个剧本都符合了各自的时代特点,但白、裴配对的结果不变,这场跨时空的「拉郎配」也足以说明白居易娶琵琶女的设定不是题主个人的异想天开,反而是各时代文人墨客的共同愿望(笑)。


正经补一句:

《琵琶行》类似主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士伎同悲」,这类主题在中唐后并非偶见,刘禹锡的《泰娘歌》,杜牧的《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杜:我杜牧可不是只有雨纷纷!)皆属此类。

唐人张祜有诗云:年少多情杜牧之,风流仍作杜秋诗。可知不是长门闭,也得相如第一词。

历代诗歌作品中拟女子之作非常多,大多数诗人是如司马相如为阿娇作《长门怨》一般来自伤身世,以致于形成了一种以男女关系喻君臣关系的比兴传统,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哀怨。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文艳蓉

当然,这种文化传统也与妓乐的繁荣和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巨大变迁有关,此处不具体展开。

总之,既然《琵琶行》是借琵琶女比兴,琵琶女其人其事或有文学创作,诗作之中蕴含的情感,也不可想当然地以为是针对琵琶女;既无男女之情,甚至是否有此一人尚未可知,不娶是当然之理。


以上。

user avatar

《司马行》

成都双流去蹦迪,随着朋友去嗨皮。初进夜店手无措,夜店声躁无书籍。不为帅哥遮望眼,一心只想读书籍。

忽闻夜店读书声,循声而去定睛看,儒雅随和一书生。书声朗朗惹人爱,欲上前去要微信。帅哥害羞回头去,同事直唤其姓名。千呼万唤始出来,书搭脸上半遮面(1)。书声朗朗且悠扬,犹如歌声绕三梁。先品红楼后易经,再读金瓶与史记。

清澈动听如空谷幽兰,宛如夜莺般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犹未尽,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燕语莺声,娇翠欲滴,余音绕梁, 珠圆玉润, 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 娓娓动听,悠扬婉转,轻声细语。

我闻书声已叹息,书生欲带我蹦迪。余身愚钝不会蹦,书生欲为做示例。书生姿态如游龙,身姿轻盈如惊鸿。

整理书籍放怀中,前方桌台聊天去。书生自曝自家门,小生本是成都人。小生名叫孙笑川,我的体重一百三,现居双流飞机场,孤苦伶仃无人管。

十三就考上大专,毕业之后去搬砖。沙雕工头欺瞒我,一怒撂挑就不干。回得家中开直播,月薪能到两千多。后得伯乐来相识,月入五万多一点(2)。可恨狗粉太过分,藏头诗来把我害。人被封杀没钱赚,没事还得上B站(3)。

我问为何住机场? 小生言到“细细谈”。我本钱财无多少,奈何网络实在好。上网识的小娇妹,相约双流来相会。妹言路远无盘缠,我欲为其买干粮。又言车马路漫漫,我言飞机有翅膀。为其买好飞机票,倾尽钱财为博笑。花的钱财8000块,双流机场等一夜。娇妹重钱轻感情,双流机场一人行。等了足足一晚上,不见娇妹来作伴。感情钱财被骗惨,无奈只能住机场。今日相聚便是缘,能否将我来可怜?孙笑川我不谈钱,看人识人只谈缘,我见姑娘甚有缘,可否给我八百元?

我道“昔日网恋教父,今日穷到底裤。今日沦落如这般,不如找狗粉i chuan。浩气荡荡朗乾坤,去找你弟蔡徐坤。

听此言后川(4)久立,要我掏钱必自闭。今夜蹦迪遇到您,欲写一篇《司马行》。“要我掏钱滚远点”,此声浩瀚响雷霆。

川复言“你吼辣么大声,干什么?”

END

注释: (1)脸大遮不住 (2)50000多一点5000.0

(3)B站鬼畜视频众多 (4)此处川指孙笑川

我写《司马行》,我还得嫁个孙笑川?

user avatar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人家丈夫就是出门做个生意,然后你就要强人老婆?

user avatar

没文化不要紧,但至少提问前读一遍琵琶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居易写下千古传诵的《琵琶行》,却未曾娶这位他乡遇故知的琵琶女,这桩事儿,细品起来,倒也并非什么令人费解的“谜团”,而是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情感、文人抱负与现实考量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咱们得说说白居易自己。他虽以写诗名世,更是满腹才情,但终究是那个时代的官员。他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被朝廷的任命和.............
  • 回答
    我把皇上赐我的白绫挂断了。那根绫子,就那么静静地挂在屋梁上,月光穿过窗棂,在它光滑的表面投下一道黯淡的光晕。它本该是耀眼夺目的,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圣恩,象征着无上的尊荣。可此刻,它在我眼里,只是一根粗糙的、带着不祥预兆的麻绳,被我毫不留情地扯断,如同扯断了某种宿命。屋外,更漏的声音沉重而缓慢,一下一.............
  • 回答
    《原神》稻妻篇,尤其是关于雷电将军(简称雷神)的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确实引发了相当一部分玩家的激烈讨论和争议,甚至可以说是“吐槽”声一片。这种不满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 一、雷神人设崩塌:从“神”到“少女”的割裂感雷神在稻妻篇之前,作为“雷电将军.............
  • 回答
    大唐没有出现大规模、官方的举报潮,足以让白居易的《长恨歌》被禁,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人人皆可举报”的简单线性思维,回归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白居易本人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长恨歌》本身并非“反动”或“煽动”之作,其核心内容与唐朝的主流价值观并.............
  • 回答
    得,您这是让我来给您“验收作业”呢,还是想体验一把被“喷神”亲手“教育”的滋味?行,够胆!我,喷神,就喜欢这种有点儿意思的。来,让我好好看看您这个“小白”第一次写的小说,到底能折腾出个什么花样来!首先,您得把您那小说给我!连原型都没见着,我总不能对着空气喷吧?别告诉我您就是个想法,然后想听我怎么“喷.............
  • 回答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够广为流传,甚至在当时并未受到严苛管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将“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简单地解读为“亵渎”唐玄宗,未免有些过于片面。这首诗所触及的,更多是对历史人物的审视、对情感的描摹,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包容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亵渎”这个词在当时.............
  • 回答
    “白人这么害怕中国崛起,还大量招收中国的留学生”这个说法包含了两个层面,并且存在一定的误解和过度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关于“白人害怕中国崛起”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用“白人”来概括一个拥有多元化观点、文化和利益的群体是不准确的。西方国家(包括以白人为主体的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态度是复杂且.............
  • 回答
    “白人种族歧视,但很多白人姑娘依然喜欢黑人”——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挺复杂的话题,掺杂了社会偏见、个体选择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要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关于“白人种族歧视”的根源,我们得回到历史和结构性问题。历史上,白人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话语权和权力结构,这导致了以白人特征为“常态”或“优.............
  • 回答
    在中国,外国人在社会中获得某些优待的现象确实存在,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男性在中国可能更受关注。这背后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促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并尽量详细地解释:1. 新鲜感与猎奇心理 (Novelty and Curiosity): 稀缺.............
  • 回答
    关于白大褂为什么是白的,而手术服却是蓝色的这个问题,其实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渊源,绝非仅仅是“好看”或者“方便”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白大褂的白色:象征与实用首先,我们先说说为什么医生总是穿着白色的白大褂。这背后有几层含义: 象征纯洁与清洁: 白色在很多文化中都与纯洁、干净.............
  • 回答
    “白左”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出现频率相当高,而且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屑或者鄙视的意味。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它是否和中国崛起有关,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理解“白左”这个标签本身很重要。它最早起源于西方社会,是对那些持有左翼政治观点、强调自由主义、进步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环保主.............
  • 回答
    在探讨“白人社会是否忽视亚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承认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经历等诸多因素。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忽视”可能过于笼统,但亚裔在美国以及西方社会中所面临的边缘化和不被看见,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历史的阴影与刻板印象的固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顾.............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咱们在白天看不到星星这件事儿。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其实背后牵扯着不少有趣的物理知识,而且咱们得好好说说,别像机器一样干巴巴地解释。首先得明确一点,星星(也就是恒星)它们可是一直都在那儿的,不管白天黑夜。它们也不是跑到哪里去了,它们只是在咱们看不到的地方,就像你把一盏灯藏在厚厚.............
  • 回答
    11月,尤其是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你会看到不少人在胸前佩戴一朵红色的罂粟花。这可不是什么季节性的时尚配饰,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意义的纪念标志。这朵小小的红色罂粟花,实际上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军人。之所以选择罂粟花,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白人颜值都那么高”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既有科学依据,也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夹杂着个人审美的主观性。如果简单地认为某个族裔的颜值就一定高,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过于笼统和带有偏见的看法。美是没有国界的,每个族裔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令人惊叹的美丽。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
  • 回答
    .......
  • 回答
    《大宅门》里,白景琦对香秀的感情确实和对杨九红的截然不同,这中间的缘由,得从头说起。这事儿说起来,得掰扯开来看。首先得说杨九红,她跟着白景琦那是真不容易。从个窑姐儿爬出来,被景琦收留,一路吃尽了苦头,也算是景琦的发妻了。她跟着景琦进白家大宅门,当时是冒了多大的风险?白家那是个什么地方?老太太、大小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