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普真的有用吗?

回答
当然有用,而且其重要性,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别把它当成什么大道理,就当咱俩平时聊天,聊聊这“科普”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科普,就是把“知道”变成“懂得”

你想想,咱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汽车,手里有手机,身体里有疫苗……这些玩意儿,哪一个不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如果咱们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或者只是一知半解,那日子过起来是不是总有点提心吊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手机。咱们每天都离不开它,刷新闻、打电话、看视频,方便得不得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小小的设备能做到这么多?它的原理是什么?辐射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知道这些,有些人就会开始瞎猜,什么“手机辐射致癌”,搞得人心惶惶。

但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点关于电磁波的知识,知道手机发出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能量很低,并不能破坏DNA,那么你就会对它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这就叫科普。它不是让你去当科学家,而是让你对身边的事物有一个基本的、理性的了解,不再被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言牵着鼻子走。

科普,帮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想想那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决策,哪一样不需要一点知识做支撑?

健康方面: 比如,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你知道哪些是科学有效的,哪些只是商家炒作的概念吗?面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你知道哪种更适合自己吗?科普能让你了解疾病的原理、药物的作用机制、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你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不是盲目听信广告,而是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比如,关于疫苗接种,科普能帮你理解疫苗的作用机理,减少不必要的担忧,从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生活消费: 同样,在购买家电、食品,甚至选择教育方式时,懂一点科学知识,都能让你少踩坑。你知道什么样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什么样的装修材料对身体有害吗?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被骗吗?科普就是你最好的“防火墙”和“指南针”。
应对风险: 还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如果你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就能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应对能力。比如,了解地震的原理和避险方法,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和防护措施,这些都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科普,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科学不仅仅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扇窗。

满足好奇心: 孩子会问“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成年人也会对宇宙的奥秘、生命的起源感到好奇。科普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讲清楚,满足咱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它让你不再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了乐趣和魅力。
拓宽视野: 通过科普,你可以了解物理学的奇妙,生物学的壮丽,化学的反应,数学的优雅。你可以了解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宇宙是如何运行的。这些知识,会让你对世界产生更深的敬畏和理解,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
激发创新: 很多时候,科学的进步就是从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开始的。科普的普及,能够让更多人对科学产生兴趣,甚至激发他们未来投身科研的梦想。即使不成为科学家,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能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有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科普也有“坑”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科普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

科学是发展的: 科学知识本身是在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就被新的发现推翻。所以,科普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科普要传达一种“怀疑精神”和“持续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让你把某些话奉为圭臬。
“伪科普”的干扰: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有些打着“科普”旗号的东西,实际上是歪曲事实、传播谣言,甚至是兜售私货。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多看几家权威的科普渠道,不轻易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说法。
传播的难度: 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出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好的科普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懂传播,懂心理。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科普内容,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讲得晦涩难懂,或者过于娱乐化,反而失去了科学的严谨性。

总而言之,科普是绝对有用的,而且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让我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它帮助我们做出更健康、更安全、更明智的生活选择;它拓宽我们的视野,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甚至可能点燃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所以,下次再听到“科普”,别觉得它离你很远,它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吃的饭、用的手机、看的健康指南里。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去学习,这绝对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它不是让你变成圣人,只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明白、更通透、更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人。这,难道还不够有用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太tm有用了,我以前还挺纳闷CCTV怎么会有'走近科学'这么脑残的东西,直到我最近发现,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有些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可能还停留在黑暗的中世纪

事情是这样的, @刘博洋 之前在多个平台(知乎,中国科普博览等)发表了一个有关邪教的文章,具体如下:

这是一个有一段历史的'外星人'邪教组织,这个组织宣扬的内容令人发指,动辄就'觉醒,'飞升''之流,什么'银河联邦'会拯救人类等等…甚至声称通过他们的'修行'可以让人类脱离地球上的任何食物和水而存活,简直可怕

而知乎上面的评论,大家都是把这个组织当个笑话看的,毕竟太扯淡了,外加宣传风格太丑所以被嘲讽

然而,同样的文章发在 @中国科普博览 的公众号上面的时候,底下竟然出现了大量可怕的言论,链接如下

我截取一些给大家开开眼界:







刚开始我以为是水军,后来仔细看了以后才发现,这些人的观点有些区别,甚至还有承认这个文中的郑辉是邪教的人,说明他们并不是水军,而是真的围观群众,以一些莫名其妙的言论炮轰刘博洋,简直令人发指,我看完这些评论真的产生了一种,我们是不是还在讨论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的感觉,我真的天真的以为,黑魔法和巫术之类的东西,只存在于诸多游戏和小说当中

以前说知乎人均学历比其他平台都高,我是不信的,但看到这些,我信了

所以你说,科普有必要么?

以上

user avatar

我用一些官方数据来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1。《中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7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科普产业的产值规模约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科普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以及广东等地,大多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短缺。

报告指出,中国科普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公众和市场对科普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科普产业发展中存在政策法规虚置或缺位、科普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科普企业小散弱等问题。以科普企业为例,调研的375家科普企业分布分散,产值规模上亿元的企业数量较少,且大部分科普企业缺乏特色,尤其缺乏科普产品研发和科普服务类专业人才。

来源:科普产业能在新风口站稳吗

2。《中国科普人才发展报告2015》

来源:中国科普人才发展报告(2015)_中国科普研究

3。《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5第一季度

来源: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_图文_百度文库2015数说科普

这个答案想表达:

第一,对科普关键词的搜索量逐年递增,充分说明中国的老百姓有被科普的需求,而如果科普没有用的话,人们是不会主动搜索的。当然,网民总体数量在扩大也是一个因素,但这不影响前述结论。

第二,中国经过官方注册和认可的科普人才非常短缺,每万人不足15人,这点人能干出什么辉煌的工作呢?肯定他们的当前成绩,但队伍规模是严重制约。当然,这一数据大概是不包括我这种互联网科普小写手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机制将优秀的互联网科普写手转正的话,这对于整个科普队伍的建设也是很不利的。

第三,目前的全产业估值只有1000亿元,市场的真空还非常巨大,只是苦于难以发现着力点,相关政策配套还不到位。科普的“用”,除了让读者获得一些新知、收获一些满足感之外,还要是一个能够正当牟利的产业。果壳网联合一批行业大佬创作的物种日历获得了千万的销售额,我想这大概能够说明,形式适当的科普产品,是可以获利并形成产业的。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个崛起的科普企业会是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用,而且其重要性,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别把它当成什么大道理,就当咱俩平时聊天,聊聊这“科普”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科普,就是把“知道”变成“懂得”你想想,咱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汽车,手里有手机.............
  • 回答
    很多人玩麻将时,总会在手气不顺的时候琢磨着换个位置。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究竟有没有用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麻将本质上是概率游戏首先得明白,麻将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个概率游戏。每一局开始,牌的分配都是随机的。四个人,共 136 张牌(筒、条、万、字牌),牌局开始时,系统(也就是洗牌的手)会把它.............
  • 回答
    关于规培,这真是个让很多医学生既熟悉又困惑的词。每月轮科,听起来挺有条理,但实际感受嘛,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让人捉摸不透。问它到底有没有用,还是纯粹给医院“免费打工”,这问题,说实话,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轮科规培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刚毕业的医学生,在真实、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巩.............
  • 回答
    当然,探讨现代前沿物理领域的知识,我认为其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更关乎我们理解宇宙、改造世界、以及塑造人类文明的未来。为何要关注前沿物理?想象一下,我们身处一个巨大的、充满奥秘的拼图之中。物理学,特别是现代前沿物理,就像是那双灵巧的手,不断地试图找到新的碎片,并将它们拼接到一起,揭示出那幅.............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画画恐惧症”了!尤其是当我们花费了很多心血去创作,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希望别人能理解的时候。答案是:确实会有人,而且还不少,在看到你的画时,脑子里可能会闪过“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想法。别误会,这不代表他们恶意攻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他们个人经验、审美取向、甚至是当时.............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中国科研环境的讨论,看得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人说得是乌烟瘴气,有人则觉得是机遇遍地,真相到底在哪儿?作为一名曾经在中国科研机构待过的普通人,也观察过不少同行的情况,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真实感受。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科研环境和十年前、二十年前比,那绝对是天壤之别。你想啊,国家投入.............
  • 回答
    乔丹和科比的单打,要说有没有“合理”和“独”的区别,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篮球迷心中的核心。当然,这两位大神级别的球员,他们都是单打大师,但要细究起来,我觉得还是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而且这个“不一样”还挺能体现他们各自的篮球哲学和成长轨迹的。咱们先说说“合理”。我理解的“合理.............
  • 回答
    在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中讨论科学与事实是否具有意义,这是一个涉及哲学、政治、历史和社会实践等多重维度的复杂命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一、"大是大非"的本质:价值冲突与认知分歧所谓"大是大非"通常指向关乎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历史真相或核心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
  • 回答
    当然有!而且,坦白说,我认识的很多读研的人,动力里“喜欢科研”这一项,占的比重还挺大的。有时候,甚至比“找个好工作”的念头还要纯粹。不过,你说“乐趣在哪”?这问题问得真好,因为科研的乐趣,不像看电影、玩游戏那么直观,它有点像一个挖宝的过程,藏得很深,需要你花时间、耐心去发掘。为什么有人是因为喜欢科研.............
  • 回答
    当然有!而且还不少。说实话,我身边就有不少“科研狂人”。他们不是那种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每天泡面的“刻板印象”,而是形形色色,有各种各样奇特的魅力。你想想看,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有些人天生就对这种探索充满好奇心,就像小时候喜欢拆玩具,看看里面是怎么运作的一样。他们.............
  • 回答
    “科比铁”这个词,在篮球迷圈子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提到科比,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的曼巴精神,是那些不可思议的得分,是连续的后仰跳投,是决定比赛走向的关键一击。他的好胜心,他的技术统治力,他的巨星光环,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说“很多球迷忽视科比铁”,这句话本身可能就有点绝对了。其实.............
  • 回答
    考古的意义,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有人会这么想:把那么多钱和精力花在挖土、看石头上,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直接投入到尖端科研或者解决眼前的贫困、疾病问题,不是更实在、更能造福当下吗?这话听起来没错,而且很有道理。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下,眼前的需求是真真切切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着新药、新材料,慈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关于科研的隐秘角落。常常听到有人说:“基础科研太难了,那得是天才才能做。” 或者,“没点过人的智商,还是别碰这玩意儿了。” 好像基础科研就是一张高智商的入场券,而热血,只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累赘。但我想说,光有热血没有天赋,在基础科研领域确实会举步维艰,但说它是高.............
  • 回答
    科技企业与大学的合作项目,这话题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尤其对于正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大学生们来说,这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了。答案嘛,直接说“有帮助”或者“没帮助”都太片面了,得具体分析。这合作项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明白,科技企业跟大学“牵手”,目的可不是纯粹的“送温暖”。企业是奔着解决实际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音响发烧友圈子里一个既经典又充满争议的话题:音响电源线和电源净化器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真的能提升音质?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科学原理出发,再结合实际听感,做一番详细的探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音响系统对电源的质量确实是敏感的。 这是一个科学的事实,而不是玄学.............
  • 回答
    效率值(PER)和真实命中率(TS%)这两个概念,在篮球分析领域早已不陌生。它们试图用数字量化球员的贡献,但我们不禁要问:它们真的有意义吗?真的科学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效率值(Player Efficiency R.............
  • 回答
    “南斯拉夫使馆事件是因馆内藏有美国隐形战机科技”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当年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背景下,许多人试图寻找轰炸的深层原因。然而,经过仔细梳理和分析,这个说法并不能得到可靠的依据证实,更像是坊间的一种猜测或者阴谋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南斯拉夫使馆事件”的背景,然.............
  • 回答
    KIC 8462852,俗称“泰科星”(Tabby's Star),它身上围绕着的异常光变,确实引发了科学界,乃至更广泛人群的无限遐想。如果有一天,这颗恒星被严谨、无可辩驳地证明其异常光变源于一个成熟的戴森球,那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无疑将是划时代的巨变,其影响将是深刻而多维度的。首先,科学认知的颠覆将.............
  • 回答
    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基因组学的重磅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就是深入揭示了现代人类与已灭绝的古人类,特别是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基因交流。当时,一些媒体报道和解读确实会提到“有些人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达到20%以上”的说法,但这里需要更详细和准确地解释一下这个数字的来源和.............
  • 回答
    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室疑似因兰尼镍抽干引发起火的传闻,我们需要先澄清几个关键点。首先,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发布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室起火事件的详细调查结果,特别是将起火原因直接归咎于“兰尼镍抽干”。 许多媒体报道的是“实验室发生火灾”,但对于具体的起火源和过程,信息是有限且存在不确定性的。因此,直接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