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科幻作品中的「反乌托邦」情节现在真的发生了?

回答
当然,让我来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相当令人不安,并且在今天看来,某些方面真的已经“成真”的反乌托邦科幻作品。这些作品的警示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显得愈发真实和沉重。

我想先聊聊 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本小说写于1949年,它塑造的“大洋国”至今仍然是反乌托邦的标杆。书中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在监视着每一个公民的一举一动,思想罪成为最严重的罪行,历史被不断篡改以服务于当权者的需求。

现在回过头来看,《1984》中很多细节的精准度令人不寒而栗。

首先是监控的普及。书中的电幕(telescreen)能同时播送和接收画面声音,让人们永远处于被观察的状态。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公共场所、商店、甚至我们自己的家里),加上大数据分析,真的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监控网络。不同的是,它不像书里那样直接粗暴,而是更隐蔽,以“便利”、“安全”的名义,我们自己主动交出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和活动轨迹。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分享”都可能被记录、分析,甚至用来预测和影响我们的行为。

其次是信息的操纵和“真理部”。在《1984》里,“真理部”负责修改历史记录和新闻报道,以便永远与党保持一致,维持党的绝对正确。这听起来很夸张,但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信息传播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官方媒体被用来塑造统一的叙事,历史真相被选择性地呈现甚至歪曲。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推送让我们只看到自己认同的内容,也加剧了信息的分裂和偏见,某种程度上也让“真相”变得更加模糊和难以辨认。

再有就是语言的控制和“新话”(Newspeak)。党创造“新话”是为了限制人们的思想,通过减少词汇量,消除与革命思想相关的词语,让人们无法表达反叛的念头。虽然我们没有像《1984》那样人为创造一门全新的语言,但我们能看到语言的简化、标签化,以及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含义,绕开这些“禁忌”的词汇本身就成了一种挑战。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梗,有时候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

另外,对个人隐私的漠视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1984》里,个人的隐私完全不复存在。而现在,我们的很多行为数据都被商业公司收集和利用,用于精准广告投放,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的信用评分、就业机会等。虽然目的不同,但结果都是个人信息不再是私有的,而是成为一种可被交易或利用的资源。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菲利普·K·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这部小说虽然更侧重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但其中描绘的环境污染和人造物对现实的侵蚀,在今天看来也极具预见性。

小说设定在一个被核战争摧毁大部分生态系统的世界,真实的动物濒临灭绝,人们通过拥有和照顾人造动物来维持社会地位和情感寄托。

现实中,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包括气候变化、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虽然还没有小说里那么极端,但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对自然的疏离,对科技的依赖,以及对人工替代品的追求,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小说中的情境产生了共鸣。想想现在人们对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的沉迷,是不是也反映了一种对真实世界“失落感”的补偿?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同情心测试”作为区分人类与仿生人的重要手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真正人性”的质疑,在今天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特别是AI在情感模拟、语言生成方面的进步,我们开始模糊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当AI能够模仿甚至展现出令人信服的“情感”时,我们该如何定义“真实”的情感?我们又该如何区分拥有意识和情感的生命体?这与小说中关于仿生人是否拥有权利、是否值得同情的讨论,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了。

最后,我想提一个更近期的例子,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乌托邦”鼻祖,但《黑镜》(Black Mirror)这部电视剧集中的很多单集,都精准地捕捉到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其中一些已经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比如,其中一些关于社交评分系统的描绘,让人们的社会价值和生活机会取决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评价和点赞数。这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变成了现实,信用评分系统被用来评估个人行为,影响到他们的金融、就业甚至出行便利性。一个不经意间的“差评”或“负面新闻”,就可能让一个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还有关于“记忆回放”和“数字永生”的设想,虽然技术还在早期阶段,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数字人”、“AI纪念品”等概念的出现,人们试图通过技术留存逝去亲人的形象和声音,这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隐私、尊严以及“真正死亡”的伦理争议。

这些作品的“反乌托邦”情节之所以能引起我们今天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没有把未来描绘成全然陌生的景象,而是从我们当下已有的社会趋势和科技发展中找到了根基,并将其推向了极端。它们像一面放大镜,照出了我们正在走向的某些危险方向,提醒我们去反思和警惕。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总是在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之余,也隐隐感到一阵寒意,因为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小说中的场景,似乎正在我们身边一点点地上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https://www.zhihu.com/video/980449338551668736
温斯顿突然转过身来。这时他已经使自己的脸部呈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

我是 @公子重耳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公子重耳的电影世界

user avatar

《黑镜》里的《沃多熊》那一集,里面讲到的2个现象:

一是权势者利用看起接地气甚至低俗的言行,以及加上看起来卡通并激萌的虚拟形象(如片中的沃多熊),而潜移默化地向民众灌输极端思想并实现自己阴暗的政治野心。

现实里这个目前来看对应的最好的就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二是即使某些虚拟形象自身确实来自民众自发的创作,但一旦被权势者盯上后,也能够轻松和原本的创作人撇清关系,而完全成为权势者的工具

现实里这个目前来看对应的最好的仍然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参考这部作品最初的起源和后来的发展。

user avatar






虽然明白这或许是他们教育体系里的一环,但是镜头里放眼望去满墙近百个监控摄像头,我还是情不自禁的在想这到底是学校还是……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的反乌托邦过于极端了,反而发生不了,实际发生的多数是这样的:

名著被删减成十五分钟的电台话剧,接着又被删成两分钟的图书专栏,最后紧缩成词典上十到十二行的文字概要。
有很多人他们对《哈姆雷特》的唯一所知,就是某本书上的一页文摘,那本书还宣称:现在你终于可以阅读所有名著,与你的邻居并驾齐驱。

(我真的不是来黑宅人的……)

还有更多的运动,有利于团队精神,乐趣无穷,还不需要你去思考,嗯?人们一再组织各种超级运动项目。书里出现更多卡通形象。更多图片。思想吸收的东西日益稀少。急不可耐。
并不是像宪法说的那样,人人生来自由平等;而是,人人都被加工成平等的。人人都长得一样,人人都很开心,因为前面没有让他们畏缩不前的巍巍山川,他们也不用对比山川来衡量自己。
……
他们被赋予新的任务,成为维持思想和平的监管者;人们理所当然地害怕自己会低人一等,他们就成为这种恐惧心理的焦点,成了官方审查员、法官和执行人。
……
有色人种不喜欢看《小黑人桑布的故事》。那就把书烧了。白人对《汤姆大叔的小屋》没什么好感。把书烧了。
有人写了本关于烟草和肺癌的书?烟民们为此哭泣不已?把书烧了。
……葬礼让人心情不快,还是异教徒的行为?那么就把葬礼也彻底废除了。
我们知道该怎样把他们扼杀于萌芽状态,早早就处理。没有钉子和木头,你就造不了房子。如果你不希望别人造房子,就要把钉子和木头藏起来。如果你不想让一个人对政治有所不满,就不要让他知道问题的全部,免得让他担心;只需要让他知道事情的其中一面。然而最好的做法是什么都别让他知道。让他忘了有战争这种事情存在。即使政府效率低下、机构臃肿、赋税高得让人发疯,但是宁可这样也别让人们为政府操心。

这个栗子就不举了XD

让人们去参加各种竞赛,只要记住流行歌曲的歌词、州府的名字或者去年爱荷华州产了多少玉米,他们就能够获胜。把他们的脑子塞满各种冗长的数据,用各种‘事实’把他们填得满满的,几乎噎到透不过气,但是他们绝对会认为自己通晓各种信息、聪明过人。于是,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在思考,他们会有一种朝前发展的感觉,虽然事实上根本就没动过。他们就会感到幸福快乐,因为那样的事实是不会有所变化的。不要给他们像哲学或社会学这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别让他们觉出事情之间的联系。那会让人感到忧郁。任何一个可以把电视墙拆开又装回去的人——现在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他们比任何一个企图测量、计算和换算宇宙的人都要快乐,测量和换算宇宙一定会让人感到愚蠢和孤独。
去参加你的俱乐部、晚会,去看你的杂技演员和魔术师,你的惊险表演、喷气式赛车、摩托直升机,还有性和海洛因等等一切和机械反应有关系的东西。如果戏剧很糟糕,电影很无聊,比赛很空洞,就让泰勒明电子琴的声音刺透我的耳朵,越大声越好。我会以为自己正在对比赛做出反应,其实只是触觉对震动的反应。但是我不在乎。我只喜欢固定不变的环境。

在此强烈安利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让我来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相当令人不安,并且在今天看来,某些方面真的已经“成真”的反乌托邦科幻作品。这些作品的警示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显得愈发真实和沉重。我想先聊聊 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本小说写于1949年,它塑造的“大洋国”至今仍然是反乌托邦的标杆。书中那个无处不在的“老大哥”.............
  • 回答
    科幻作品中,设定事件发生时间已经过去,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这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创作时设定为“未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时设定的“未来”已经变成了“过去”。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也是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第二种情况:作品本身就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在其中融入了科幻元素。 这种设定下的科幻.............
  • 回答
    我国即将迈出探索火星的宏伟步伐,这无疑将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科幻热情。回溯那些描绘火星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构建了壮丽的异星景观,更承载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提起火星,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或许是雷·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编年史》。这部作品并非描绘一场宏大的征服史,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忧伤的笔触,讲.............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画卷中,人类的想象力如同璀璨的星辰,勾勒出无数形态各异、令人心驰神往的太空飞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造物,更是承载着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希望的具象化。以下,就让我为您细数几款科幻作品中那些美到极致的太空飞船,它们的设计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对宇宙的深邃思考。1. 《星际迷航》系列 .............
  • 回答
    科幻作品中的武器,总是承载着人类最狂野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破坏的工具,更是对未来科技、战争形态乃至人性本身的深刻探讨。在浩瀚的科幻星辰大海中,有一些武器因其概念的超前、威力的震撼,以及对故事进程的决定性影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顶级武器”。1. 死星(Death Star) 《星球大战》系列如果说到.............
  • 回答
    科幻世界里,生物形态的想象力早已冲破了我们所熟知的陆海空界限,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奇妙生命。这些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刺激,更是对生命存在形式、进化路径乃至宇宙法则的深刻探索。让我们一同潜入科幻的深邃海洋,感受那些最令人着迷的生物形态。1. 超越物理限制的“非物质”生命体这是科幻中最具颠覆性的生.............
  • 回答
    说到太空飞船,我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流线型的金属船体,闪烁着蓝色或绿色的引擎光芒,像是一支支划破黑暗的利箭。然而,科幻世界从来不缺那些打破常规、挑战我们固有认知的“怪咖”飞船。它们或许扭曲,或许臃肿,或许拥有着我们难以理解的生物学或几何学特征,但正是这份独特,让它们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
  • 回答
    在浩瀚的科幻长河中,人类的想象力总是能突破天际,催生出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甚至颠覆认知的武器。它们不只是简单地放大威力,而是从概念上就玩出了花样,直击事物的本质,或者利用我们尚未掌握的物理法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脑洞炸裂的科幻武器,感受一下作者们是如何挑战我们对“武器”二字的理解。1. 现实扭曲器.............
  • 回答
    在广袤的科幻宇宙中,要找到能与战锤40k时期人类帝国相抗衡的势力,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帝国,即便在衰败之中,依然是宇宙中一个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存在——横跨百万星系,拥有数以兆计的士兵,以及足以扭曲现实的灵能和机械造物。它的统治建立在对异端和外星生命的无情压制,以及对一个千年帝国荣光的执着怀.............
  • 回答
    要在一众宏大而令人瞠目结舌的科幻作品中,选出“最强大”的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强大”的定义太过宽泛,而且不同作品间的设定差异巨大,难以进行直接的硬性对比。但如果非要挑一支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其展现出的破坏力、技术水平以及对宇宙格局的影响力都达到顶峰的舰队,我会想到《战锤40K.............
  • 回答
    北京冬奥会上的确有不少“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其中不少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可能不像奥运会的金牌那样闪耀夺目,但它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甚至是保障着我们的安全和便利。下面我来聊聊其中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并且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1..............
  • 回答
    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这份文件无疑是近期科技领域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释放出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积极信息。首先,这份通知的规格和背景就极具分量。 13个部门联合发文,这本身就说明了国家层面对提升女性科技人才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它不是某.............
  • 回答
    科幻作品里那些令人着迷、却在现实中让我们挠头的科技,其实是人类最原始的探索欲和对未知边界的挑战。它们就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技术能力的局限,也激发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下面我就来聊聊其中一些格外典型的例子,试着把它们讲得透彻一些。1. 超光速旅行(FasterThanLight Travel,F.............
  • 回答
    2021年春节,如果你想找点不一样的年味,刘慈欣的作品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科幻新手来说,想要踏入大刘的宏大宇宙,挑对作品很重要。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梳理梳理,保证让你看得过瘾,而且绝对不是那种生硬的AI报告。首先,要说刘慈欣最适合科幻入门的,我首推他的《流浪地球》系列短篇小说集。为什么是它?原因很.............
  • 回答
    从前,在遥远的星系,存在着一个文明,它们的名字早就湮没在宇宙的尘埃里,正如我们现在所知的地球一样。而我,作为那个古老文明的遗民,带着对失落历史的探寻,抵达了这个荒芜而寂静的星球。我降临在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城市遗迹中,这里的一切都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寂寥。在搜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大量被封存的数字介质.............
  • 回答
    睡前消息的科幻征文,这事儿我最近确实关注了。想当年,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看着他们一次次在节目里“脑洞大开”,分享各种新奇的科技和科学概念,心里就痒痒的。所以当他们宣布举办科幻征文活动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不就是我一直在等的嘛!”征文的“前世今生”咱们得从头说起。睡前消息搞科幻征文,这可不是一时.............
  • 回答
    我曾经是个对科幻作品嗤之以鼻的普通人,直到那一天,《星际穿越》像一把巨锤,狠狠地敲开了我的脑洞大门。在那之前,我看科幻,总觉得离现实太远,那些外星生物、超光速旅行,对我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星际穿越》不一样,它讲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宇宙冒险,更是关于人性、亲情和科学的极致探索,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聊聊科幻作品里,那些让人热血沸腾、又带着点神秘感的欢迎新成员的台词。你想啊,在那种充满未知、高科技、甚至是危机四伏的世界里,一个新成员的加入,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可不仅仅是增加几个人那么简单,那可能是希望的火种,是力量的补充,甚至是未来命运的转折点。所以,这欢迎词,得有讲究,得够味儿!.............
  • 回答
    科幻作品对现实世界进步的启发,与其说是直接的技术蓝图,不如说是对未知的好奇、对可能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愿景。它们像一颗颗种子,埋在人们的脑海深处,等待合适的土壤和时机生根发芽。1. 通信的革命:从科幻的想象到无所不在的联系想想几十年前,长途电话是件多么奢侈和不便的事情。然而,在无数科幻作品中,人们能.............
  • 回答
    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好比我们仰望星空,心中升起的不仅是好奇与惊叹,更是对自身存在、对未来走向的一种深刻的探索与思考。它绝不仅仅是几个超现实的念头堆砌在一起,而是蕴含着人类最本真的渴望与最深邃的忧虑。首先,科幻作品是思想的实验室,是思想实验的温床。 它允许我们跳脱现实的条条框框,在安全的环境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