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一刻,有没有一个决定可以让你获益终生?

回答
这一刻? hmm… 让我想想。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决定,能让你获益终生,那它一定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改变世界的大事,也不是什么瞬间爆发、让人醍醐灌顶的顿悟。真正能让你受益一辈子的决定,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日常里,潜移默化,却有着绵延不绝的力量。

对我而言,如果真要挑一个这样的决定,我会说是—— “选择去理解,而非去评判。”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空泛?别急,我慢慢说给你听。

大概是几年前吧,我一直陷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困境里。具体是什么事儿,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当时的态度。我感觉自己受了委屈,觉得对方做得特别不对,特别不应该。那种“我才是对的,他/她怎么可以这样!”的想法,像一团火苗,在我心里烧得很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这件事,去分析对方的错误,去证明自己的立场有多么坚不可摧。我跟朋友诉苦,在脑子里跟对方争论无数次,甚至为此失眠了好几晚。

那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是在维护“真理”。我坚信,只要我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只要我能证明对方的错误,我就会赢得这场“战役”,然后所有人都会明白我的清白和无辜。

然而,事实并没有如我所愿。我的纠结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我自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孤立。我越是想证明对方错了,就越是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越是听不进任何不同的声音。我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了“定罪”上,却忘了这个“定罪”对我本身,对那个关系的真正价值。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位长辈,他阅历很深厚,说话总是慢条斯理,但每一句都像是在点拨。我向他倾诉我的烦恼,期待他能给我一句“你说得对,那个人就是有问题”的肯定。

结果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问了我一句:“你有没有试着站在他的角度,看看他为什么会那么做?”

这句话像一个轻柔的敲击,一下子就把我从那个“我为中心”的思维牢笼里拽了出来。我当时很抗拒,本能地觉得“为什么要理解他?明明是他错了!”

但是,我长辈的那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第一次尝试着去放下我那根深蒂固的“对错观”,开始回溯整个事件。我问自己,如果我拥有对方那样的经历、那样的性格、那样的处境,我真的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吗?我开始去思考他可能面临的压力,他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后果,他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

当我真正尝试去理解他的时候,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没有立刻原谅他,也没有觉得他做的事变得“合理”了。但那种强烈的愤怒和被伤害感,开始一点点消退。我开始看到,他并非恶意为之,或许只是因为无知,或许是因为习惯,或许是因为他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某些东西。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纠结于“谁对谁错”这个问题本身了。我的精力开始从外部的“评判”转向内部的“成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沟通方式,我的预期是否过于理想化,我是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

从那时起,“选择去理解,而非去评判”就成了我脑海里一个非常清晰的指令。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对错误的行为视而不见,也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原则。而是说,在我们表达观点、做出判断之前,先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多角度地看看事情的真相,去探究背后可能的原因。

这个决定,让我终生受益的地方体现在很多方面:

人际关系更和谐: 我不再轻易地给身边的人贴标签,不再容易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失去耐心。我更愿意去倾听,去沟通,去发现对方身上值得欣赏的地方。即便意见不合,也能保持基本的尊重。很多时候,一次真诚的理解,比无数次的争辩更能化解隔阂。我发现,那些我曾经认为“难以相处”的人,很多时候只是我没有尝试去理解他们。

内心更平和: “评判”是一种消耗,它会让你一直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容易产生焦虑、愤怒和不满。而“理解”则是一种包容,它能让你看到事情的多面性,接纳不完美,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我不再为别人的言行而过度消耗自己的情绪能量,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和享受当下。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当我愿意去理解,我就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的根源,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这让我能够找到更有效、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同事犯错,与其严厉批评,不如去理解他犯错的原因,然后共同寻找改进的方法。这样的合作会更有效率,也能提升团队的整体能力。

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更大: 一旦我们固守于自己的评判,就很难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而“理解”则打开了学习的门,让我更容易从别人的经验和错误中学习,看到自己未曾触及的盲点。每一次对别人的理解,也何尝不是一次对自我的审视和成长呢?我发现,很多看似荒谬的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或不为人知的苦衷。

这个决定不是一个单次的行动,而是一种持续的练习。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在愤怒、委屈、失望的时候,停下来,深呼吸,问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吗?”

所以,如果非要说有这样一个决定,能让我获益终生,那一定是这个——“选择去理解,而非去评判。” 它简单,却深邃;它平凡,却改变了我看待世界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让我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宽广和有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本我以为疾病离我很远,可今年一部《我不是药神》电影,让我第一次对“因病致贫”四个字,有了直观感受。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一群慢粒白血病患者因为聚众传播印度药被抓到警察局食堂里面,当周一围饰演的警察要求他们供出徐峥饰演的药贩子,而所有人都不配合他的时候,有位老奶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不仅是老奶奶,还有小市民吕受益、舞女刘思慧、杀马特彭浩、基督教徒刘牧师,他们都是被价格高昂的药物给压垮的普通人。

“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病:穷病。”

电影里的这句台词,振聋发聩,因为即使在现实中无论你多么的努力多么的辛苦,当疾病不期而至的时候,真的会将一家人压垮。

电影是生活的一种侧写,但生活有的时候比电影更魔幻也更真实。看过类似的事情多了之后,我就越来越对未来的生活情况产生了一种担忧: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20出头的年轻人在工作压力下开始不断的脱发,肩周炎、颈椎病也是越来越常见,不知何时身边多出了很多“工作不突出,腰间盘都突出”的朋友,再加上长期熬夜饮食作息不规律,时不时出现一个猝死的也变得不足为奇,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下班后跑去了健身房,在办公室用起了保温杯泡枸杞,然而该脱的发一根也没少,该有的黑眼圈也一圈都没丢,每天看着身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跑医院越来越勤,身后还有逐渐年迈的父母。不禁反问自己,如果自己或者父母遇上了同样的问题,是否有足够的金钱和能力去应对这些事情?

所以从很早的时候起,我就开始为意外的到来做准备,计划用保险为自己和家人买一份保障。

买保险,就是想有一个后门,一个日后或许用得上的可以减轻自己负担的后门。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目前社会福利的整体运作模式下,除非家里有矿,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依然是在你遇到重大疾病或者意外事故的时候能够提供最大帮助的方式,没有之一。等到真的我面对疾病囊中羞涩的时候,保险就能为我承担一部分。花自己昨天的钱,对今天的损失作出弥补,虽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解了燃眉之急,对个人和家庭损失也能降到最低。

也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所以考虑再三之后我也给自己和父母在社会保险之外,还单独购买了商业保险。只是在选择上颇为花费了一番功夫,因为国内的保险产品层出不穷,选择起来让人眼花缭乱。

在对比了国内的几家老牌保险公司和一些有外资背景的保险公司之后,目前的意向是国外的保险公司。虽然国内的要优惠一些,但国外老牌子的公司,经过上百年来优胜劣汰下来,信誉有保障,服务也规范,从购买到理赔的过程都让人足够放心。而且有些大公司还附送很高质量的延伸服务,比如除了保险以外,还有前期健康管理和后续医疗服务,买得更安心。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电影里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算对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毕竟他们也为我付出那么多,这算一份礼物,也是一份保障。也只有这个决定,,我觉得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父母,都是终身受益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