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女性抗拒讨论女权主义?

回答
“女权主义”这三个字,在当下似乎成了一个敏感词,不少女性在听到或看到与这个词相关的讨论时,会下意识地回避,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喜欢”,而是有着复杂的原因,是社会环境、信息传播、个人经历以及对女权主义理解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污名化与刻板印象的阴影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女权主义”长期以来被一些群体刻意地污名化和标签化。在某些论调中,女权主义被塑造成了“男人公敌”、“极端”、“反婚反育”、“要求特权”的代名词。这种负面形象通过网络、媒体,甚至坊间的口耳相传,像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许多女性的认知之上。

“男人仇恨论”的误导: 很多人将女权主义与“仇视男性”划等号。事实上,真正的女权主义倡导的是性别平等,是希望打破对所有性别,包括男性在内的压迫性性别规范。但这种细微的区别,在经过简化和扭曲的传播后,就变成了“女人要压倒男人”的极端叙事。很多女性,尤其是那些珍视家庭、渴望稳定亲密关系的女性,会本能地抗拒这种可能破坏她们幸福的“激进”观念。
“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标签: 还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是,女权主义者就意味着要放弃婚姻和生育。这其实是一种对女性自主选择权的剥夺。女权主义支持女性自由选择是否结婚、是否生育,以及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而不是强制所有人都采取某种生活方式。然而,当女性自身可能并没有这种意愿,或者对婚姻生育抱有积极期望时,听到这种“标签”自然会产生排斥。
“特权论”的混淆: 有些人会将女权主义争取的一些具体权益,如反对职场性别歧视、保障生育权益等,解读为“要求特殊待遇”或“索取特权”,而非纠正不公。这种解读让那些仅仅希望获得平等机会的女性感到不适,她们不想被扣上“贪婪”、“无理取闹”的帽子。

二、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茧房”与碎片化认知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和“信息茧房”的问题。

接触到的女权主义多为极端或片面: 很多女性接触到的“女权主义”内容,往往是被放大、被极端化的少数声音,或者是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的冲突性话题。例如,一些充满攻击性言论的帖子、将个人生活的不幸归咎于整个男性的论调,很容易让不了解女权主义核心理念的人产生误解。她们看到的,是“战”,而不是“求平等”。
缺乏系统性学习的机会: 真正理解女权主义的复杂性、历史演进和不同流派,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但大多数人生活节奏快,没有那么多机会去系统性地了解,而是通过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来构建认知。当接触到的信息是负面或片面的,自然会形成负面印象。
“回声室效应”加剧: 在社交媒体算法的作用下,用户更容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回声室效应”。如果一个女性的社交圈子中充斥着对女权主义的负面评价,她就更难接触到其他视角,从而强化了对女权主义的抗拒。

三、个人经历与现实困境的纠葛

很多女性的抗拒,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她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公和困境息息相关,但她们不一定将其归结为“性别压迫”或“女权主义”的范畴。

“我没觉得不公平”的自我合理化: 有些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并没有直接遭遇过严重的性别歧视,或者她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这个父权制社会中“适应”和“生存”。她们会认为,“我都能过得下去,为什么你们要制造矛盾?”这种心态,一方面是出于对冲突的回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被动接受现状的体现。
试图通过个人努力解决问题: 许多女性会选择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努力工作、或者在婚姻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来获得认可和安全感,而不是去质疑和改变外部环境。当看到女权主义者在呼吁结构性变革时,她们可能会觉得“这跟我无关”,甚至认为“这是在制造麻烦”。
对“改变”的恐惧: 现实社会的不公是长期存在的,要打破旧有的格局和观念,势必会带来动荡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些女性来说,现有模式(即使不完美)至少是熟悉的,而女权主义所倡导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未知的风险,引发她们对自身地位、未来生活的不安。
“男人也挺难的”的同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房奴”、“孩奴”等。一些女性看到男性承受的压力,可能会产生同情,甚至认为“男女都一样不容易”,从而淡化了性别不平等的议题,觉得讨论女权主义是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是不体谅男性的感受。

四、对“女权主义”的误读与期望错位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许多女性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可能停留在一种理想化或误读的层面。

期待“即时完美”的平等: 有些女性期望一旦接受了女权主义,所有不公都应该立刻消失,所有关系都应该立刻变得完美。当现实中的进步是缓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时,她们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女权主义“没有用”。
混淆“支持”与“强制”: 女权主义的核心是支持和赋权,是争取权利,而不是强制所有女性都成为某种样子。但很多人会将“支持女性事业发展”理解为“迫使女性放弃家庭”,将“反对职场性别歧视”理解为“所有岗位都要性别比例均等”,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对女权主义目的的误判。
“女权”与“女权主义”的混淆: 有时,女性只是想要一些基本的尊重、权益和机会,比如安全感、不被物化、不被PUA。当这些朴素的愿望被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而这个标签本身又被负面化时,她们就会下意识地与这些朴素愿望划清界限,避免沾染“负面”的色彩。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这些抗拒讨论的女性,她们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是当下社会环境和信息传递方式共同塑造的结果。

需要更多元、更温和的沟通: 那些真正理解和认同女权主义的女性,需要用更温和、更包容、更贴近现实的方式去沟通,避免使用过于激进或学术化的语言,而是从女性真实的困境和诉求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
强调“赋权”而非“对抗”: 应该多强调女权主义是关于赋权,是关于为所有人争取更少束缚、更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制造对立。
认识到“个体差异”: 每个女性的经历、成长环境、价值观都不同,她们对女权主义的接受程度和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尊重这种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批判,是更重要的。
打破污名化,回归本源: 核心还是在于打破社会对“女权主义”的污名化,让更多人看到女权主义最本质的追求——性别平等,以及它对所有人都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女性对讨论女权主义的抗拒,是复杂社会现象的折射。它既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也是对信息不对称和负面标签的规避,更是对改变可能带来的未知数的审慎。要真正打开这个话题,需要耐心、理解和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有次和一个女生聊天,她提到了她的论文涉及农村女性的家庭地位问题,我说:“那你算是个实干派的女权主义者了。”她连忙否认:“不不不,我不是个女权主义者。”她这样弄得我反生尴尬,就好像我一个非洲人说你已经是我们非洲人的好朋友了,结果对方说抱歉咱们还不熟。

在我进一步表明了我身为女权主义者的身份和立场之后,她说:“你是男生所以当然无所谓啊,你不觉得一个女生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显得很。。。矫情吗?”

一句话,让我心情复杂:14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女权主义者用自己的一生来为女性的自由抗争,就是为了女性可以不因其性别而在生命、自由、权利、地位上受到差别的对待。然而,就在700年后的今天,我面前的这位女性,因为其性别连仅仅对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的宣称都讳莫如深。

但是后来我慢慢明白,女性和女权主义者的区别,是这场革命的受益者和牺牲者的区别。

2.

我平时解答一些法律问题,有些事关女权、人权的当事人不愿或不方便请律师,我也会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和指导。

有一个江西南昌的女孩找到我,她说她被强奸了,她想报警。

我说:我以我的立场是一定会支持你报警的,因为此事事关人权、女权和法治。但是你想好了吗?事情闹大会对你有很大影响的。

她犹豫了很久,说:我相信法律。

她这句话让我语塞,因为当下说“我相信法律”,不亚于一百年前说“我相信共产主义”。你得不到信仰的荫庇,相反,你要为之而战。

在我反复确认她明白这个选择的风险了之后,我对她说:我支持你,有任何困难尽管找我,随时找我。

3.

第三天,女孩找到我说:“但是我真的承受不住了,在问讯室里他们逼问的那些点,质疑的那些问题都是我不对,我做不好。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怎么没努力逃走,我怎么这样那样,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射精。”

当时我就炸了,一面安抚她的情绪,一面找了个当警察的哥们。我问他:“给一个受害人这么大的压力,这合理吗?合法吗?这叫办案?现在公安这么办案?”

他说:韩哥你别激动。要我看江西的警察兄弟做的未必有毛病。你看,现在检察院看案子看的很严,很多嫌疑人我们盯了几个月了,材料交上去,就是打回来不拘不诉。

这个案子,首先是学生作案,检方会留一百个神,生怕出错。那公安方面交的材料必须得事实调查清晰,证据全面有力。对不对?咱们现在物证书证并重,她报案晚了,物证我推测基本没有。那被害人陈述不做的详细周密,公安怎么帮她?谁能帮她?

还不瞒你说,这个案子我一看就知道是个走不到公诉阶段的案子,江西那俩兄弟这个案子的工作全都是白做。

我说:为什么走不到审查起诉阶段?

他说:大学生酒后乱性的多了去了,你每年听说几个案子?学校、检察院、嫌疑人家属都是阻力,有的时候受害人及家属都是阻力,阻止调查。正式立案调查,因为犯罪地点私密性,人证物证都不容易找。没有证据怎么起诉?所以说,这种案子,谁坚持,谁受害。越坚持,越受伤。

4.

又过了两天,她说:我坚持不下去了,我们学院书记找我谈,他说我要是继续下去,他们就给我处分。我有点崩溃了,不想继续了,谢谢你。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刚想说你们书记这种行为违纪违法,我可以帮你起诉他。然后我扇了自己一嘴巴,把这句话咽了下去。

5.

这个事情我一直很愧疚,也很矛盾,如果当初我不赋予这件事那么深的意义,而是劝她放下和忘记,她也不会受这一周的煎熬。我明明知道她会面对什么,而我却把她推到了前线。

女权、法治,这是我个人的信仰,我不该让别人成为我信仰的牺牲品。

回到题目,女性不必是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的目标也不是让更多女性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

我们的目标是:有一天这个世界的男性和女性可以在自己的意志下自由选择,自由从事,唯关乎自我,无关乎性别。

而世间已无女权主义者,也无女权主义。

user avatar

说实话。

咱家在微博和知乎上遇见的自称是女权主义者的id大都只是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而已。

她们中真正认识到女权是人权的有机部分这个道理的人,是非常少的。

她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是人的解放带来人权的提升,由此解放了女性(同时也解放了男性)。

她们更无法理解只有解放了男性,女性才能一同获得解放

她们中绝大部分不懂这些,很多人只是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而已。

说了这么多年,现实没有任何改变,聪明的人就去想其他变现的法子了。

这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

咱家以前说的,这个回答里已经谈过了。

中外历史上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知乎

简要的来讲:

1、女权的低下是阶级社会的常态,属于阶级社会人权低下这个现象的组成部分。

2、女权的提升是人权提升的一个标志(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3、女性的解放,只有在女性充分地参与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之后,才有可能。

4、女权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无差别的使用劳动力,那么就不会出现女性通过参与社会劳动获得独立的生活来源这种现象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绝大部分妇女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家庭奴隶,为家庭劳作和生育至死。

5、因为在资本主义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大大的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因此在这个物质基础上,才会有女权这种社会现象。而如果没有这个物质基础,没有女性逐步深入的参与社会劳动,从而脱离家庭奴隶(家庭妇女)这种状态的话,那么女性的解放是遥不可及的。在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能有妇女解放和女权运动么?不,不会有的!

6、假如说先有女权,后才有女性参与社会劳动。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父系社会成功取代了母系社会,并直到封建社会的末期都始终将女性作为家庭奴隶给束缚住了。是因为男人们不尊重女权了么?不,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形成,使劳动力强的男性在氏族社会中占据了优势!

7、为什么在封建社会,女性做社会性有关的事情会被歧视?很简单,因为这个社会(或者这个区域)还不需要女性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劳动,发展水平还没有到那一步。女性不能通过社会劳动获得生活来源,必须要通过家庭来获得生活来源,所以无法抗争家庭对她的压迫。

(注:但在某些封建社会,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部分地区的局部女性群体,拥有独立的生活来源,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例如,北宋时期的史料记载,在广东广西地区的社会风俗与中原地区不同,当地的青年妇女自己动手劳动,自己积攒嫁妆。正因为当地的青年妇女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因此当地风俗是女性有自由择偶权,家庭和家族不进行干涉。)

8、女性就业壁垒是一个表象,表面上是性别歧视。根本上是因为女性无法提供男性一样的标准劳动时间,单位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与男性是无法媲美的。

9、当一个社会认为女性抛头露面是一种不道德的时候,当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反而遭到男性骚扰的时候,充分说明,这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不够发达。资本主义还没有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得到彻底的发展。这个国家的资本主义是不成熟的,还不足以进行自己的工业化。

10、男女平等主义其实是女权的一个变种。为什么会有男女平等?是因为男女要负担同样的社会责任和同等的社会劳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男女平等。所以说,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确实是对人的解放,尽管还不彻底。

11、今天女性享受到的一切,从根本上来说是女性逐步深入的参与到社会生产劳动之后获取的,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女权主义者争取来的。任何权益的获得,都不会是靠几个人的努力能办到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国际妇女节万岁!

12、任何观念的转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好比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工业革命之后过了很多年女性才有选举权这两件事一样。这都不是思想和观念自己的转变,而是社会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不得不转变和承认现实的结果。

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 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 --------《共产党宣言 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相信知乎上的同胞们的智力水平,是有耐心把这么一段文字看完的。这么一段文字在讲一个什么道理呢?

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

1、资产阶级的婚姻是以把女性物化为基础的。 2、女性在婚姻里是作为生产工具的一种,与其他的生产工具并列的存在。 3、对比其他的生产工具,可能地位高一些,重要一些,但本质不会改变。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则是反对将女性作为生产工具这样的附属品存在的,这是因为什么呢?再看:

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之后,才能普遍实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形成》

(在之前的前提下)一夫一妻制会非常肯定的失掉它因起源于财产关系而被烙上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第一、男子的统治,第二婚姻的不可离异性。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形成》

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婚姻的存续基本上不是以个人的感情和两个人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的,确切的说,是以男性所能给家庭带来的物质财富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所谓的恋爱自由,自由的追求爱情,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是及其困难的存在。所谓的裸婚,本质上体现的就是这个规律!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婚姻的幸福,也是有且只有在占有社会财富的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点感情或者爱情这种元素来点缀,才会被人赞赏、鼓励、吹捧、膜拜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赤果果的剥开了现实的外皮,把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剖给我们来看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剩女这个问题的根本桎梏。

为什么会有“剩女”这个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没有那么多既占有社会财富,又能带点爱情元素的“优质”男性。

为什么缺乏这样的优质男性呢?因为阶级社会必然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按照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寡从下到上逐步减少的。

而越是多占有社会财富的优质男性,其性资源必然是越充裕!一个有财富的优质男性,可以随时获得优质的性资源,那么婚姻对他而言,只是生活的一点点缀,而不具有任何的实际的意义。

所以,剩女的出现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出现的现实情况。因为这样一个社会是一定要把女性按照她们的身材、学历、外貌来划分三六九等,然后安排进行婚配的,这是铁的规律。

而当两极分化越发严重,贫富差距越发巨大的情况下,婚姻这个社会关系的缔结就会越不平等。上一个阶级的男性可以向下一个阶级寻求性资源,一级一级往下进行掠夺,由此带来整个社会最底层的男性的光棍现象,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阶级中最高的一个阶层的女性的“剩女”现象。

这才是根源所在。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女性年纪越大是不是越不好嫁?

答案自然是:是!

而且越是“条件好”的女性,越是如此。

统治阶级的适龄女青年,可以招女婿来解决婚配问题。众所周知,国朝政坛女婿党是很强大的,这个不展开。日-)

那么,被统治阶级的适龄女青年呢?也许你符合知乎上认知的“条件好”,但你觉得和你适合的男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性资源,他就算在同阶层中找不到,也可以在次他一个阶层的女性中找到。或者说得更透彻一点,单纯从身体的角度来说,他瞧不上你。如果你的身体条件特别优异,那为什么不找一个更年轻的身体呢?

所以,女同胞们,现在知道问题的根源是哪里的了?

没错,对准资本主义,哦不,对准某特色主义,要狠狠的开炮哦~~

“全世界无产阶级妇女,团结起来!还我们男人来!”

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复活,但却是更高级别形式上的复活。

---摩尔根 古代社会第552页

user avatar

美国有一个极其奇葩的法律,叫强奸盾牌条款。

美国国会于1978年通过的一项法律条款,《联邦证据规则》第412条:原告过去性行为方面的名声或评价的证据,一律不予采纳。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一位女士声称自己被某男强奸了,双方都找律师打官司,男方律师调查发现,原来这位女士当小姐很多年了,而且以前就有多起构陷他人强奸的前科,有过不止一次的仙人跳的报案记录。

但没用,在强奸盾牌法案下,男方律师找出的这方面证据法庭一律不采纳。

很滑稽是不是?

很荒谬是不是?

但这条法律,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因为这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产物!

-------------------------------------------------------------

可是慢慢的,人们发现越来越不对劲了,这条法律后来变成了女人对男人性敲诈性勒索的最大的保护伞!完事后索要巨款,不给?呵呵,真当老娘是雏啊。。。

众所周知,由于性侵犯案件的特殊性,法律认定,只要违背女方意愿就是性侵犯!这导致女方只要翻脸说自己被强奸,男方往往毫无办法。

也许有人说,在这种双方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下,那就查查双方的过往历史啊,通过以往的历史看看那个人更有信誉度啊。

呵呵,你这个直男癌,强奸盾牌法案就在这等你呢,三个字——不可能!哪怕这个女的以前冤枉陷害了一百个男人,哪怕所有人都清楚这个女的是一个敲诈惯犯,但跟本案也要完完全全隔离开,就当以前的事情从来就没发生过,压根就不存在!

既然以前的经历都不存在,那么女方的口供毫无疑问就具备了强大的可信度,而且性侵犯本身又是以女方的主观观感为直接依据的。。。于是乎,在强奸盾牌法案下,美国产生了大量的冤案,无数男子因为被女方敲诈而送入监狱,比如著名的拳王泰森。。。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逃过此劫的,比如当年轰动全美的肯尼迪家族强奸案。

1991年春天,肯尼迪家族的一名成员,威廉.肯尼迪在佛罗里达豪华别墅里度假。一天晚上在附近的酒吧,威廉认识了一位叫派翠西亚的女子。隔天,派翠西亚就向警方指控威廉,称被他压在草地上强暴。但威廉坚称当晚两人发生关系完全是你情我愿。 . 辩方律师在调查发现,这位派翠西亚女士素来有指控遭人强暴的前例,同时也有人主动表示,愿意出庭指证此女私生活颇为随便,经常在一夜邂逅后,扬言报警以威胁男方。但是,法庭裁定这些证词不得使用,这些证人也不能出庭。 绝望之中,肯尼迪家族辩护团中的一位律师是李昌钰以前的学生,他打电话向李昌钰求助,希望他能出任辩方的专家证人。 李昌钰随后前往肯尼迪家族别墅的后院实地查看。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白手帕,在草地上用力抹了几下,又向随行的律师借了手帕,擦了一下水泥地。“如果曾被压在地上,一定会沾上水泥地与草地的微量物质,可是这些物质在派翠西亚的衣、裤上完全找不到,而且她的衣物也非常完整,没有破损的痕迹。”李昌钰说。 最终,陪审团采信了李昌钰的专家证词,判决威廉肯尼迪强暴案不成立。

可如果这位派翠西亚女士报案时,说的不是“压在草地上强暴”,而是光着身子在床上强暴呢?恐怕这位肯尼迪家族的成员只能百口莫辩乖乖坐牢了,纵然李昌钰来了也无能为力!

因为当初强奸盾牌法案设立的唯一目的,就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偏袒女方,以女方的利益为唯一的考虑,至于男人会不会有可能被冤枉。。。哦。。。男人也算人?不要说笑了。。。

----------------------------------------------------

随着强奸盾牌法案的诞生,造就了大量的冤狱冤案,但问题是,那些因此被陷害的男人,也是有母亲的,甚至是有妻子的,甚至也是有女儿的。

请问,当强奸盾牌法案毫无底线的包庇女方而导致男方被无辜陷害时,难道不是在伤害男方的母亲吗?男方的妻子吗?男方的女儿吗?

难不成只有原告女士是女人,而被告的母亲,姐妹,妻子,女儿就不是女人了?被女权主义者开除女籍了吗?

原告只需张张嘴说自己被强奸了,男方就得入狱坐牢,这难道不是对男方的母亲,姐妹,妻子,女儿赤裸裸的伤害和侮辱吗?

所以,如果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强奸盾牌法案的本质,就是通过伤害和剥夺更多女性的权益,来为极少数女性谋利。

--------------------------------------------------------------

上面说了这么多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识到,女权主义从来就不是保护女性利益的,恰恰相反,女权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伤害和侵犯绝大多数女性的利益来为了极少数女性谋利!

最后,顺便说一下,指控威廉.肯尼迪强奸的派翠西亚女士虽然陷害失败,但依然秋毫无损的全身而退,法律没有对其有任何的惩罚!而且考虑到该女士这方面的前科累累,相信之后应该会有其他的直男遭殃。。。当然,聪明的派翠西亚女士应该不会再犯“在草地上被强奸”这种愚蠢的错误了。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女人嘛,随意构陷一个男人是强奸犯,虽然会导致这个男人身败名裂牢狱之灾,虽然会让男方的母亲哭瞎了眼,姐妹伤碎了心,虽然会让男方的妻子一辈子痛苦,让男方的女儿一辈子抬不起头,但那又怎样?我们这可是在捍卫女权哦。

毕竟,就算这次没得手,陷害失败,反正女方也没有任何的损失,有什么好怕的!下次再陷害别的男人好啦,反正法律永远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来,让我们跟着女权主义者一起喊,女权就是平权!争女权就是争取男女平等!噢耶! 噢耶!!噢耶耶!!!

user avatar

因为在现有制度下,在生育巅峰期,说白了就是在没有变大妈的人生阶段,女生是有性别优势的。

当然,过了生育巅峰期,男人就有优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女生如果要认同女权,就需要部分的放弃性别优势,而这样又会招来我这种只想吃软饭伪平权男真面首。

既然伪平权男套路这么深,一个聪明的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女性,即使真的是女权主义者,也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女权偏好,而会伪装成田园女权。

毕竟打牌的时候不一定要把所有牌打出来。

只有

@蘑菇有毒

这种耿直呆萌可爱又壕的姑娘,以及

@麻小荚

这种赚钱能力爆表养十只狐狸都有找的成功人士,才会把女权挂在嘴上。

人家反正有钱,不怕你骗,就怕你不来。

女权是底牌,当你不是择偶对象的时候,人家并不一定要亮出来。

user avatar

女性不愿意谈论女权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两个方向:(1)她们不是女权主义者,不认可性别平权理念,更倾向于父权观念和制度;(2)她们认可性别平权理念,但是不想谈论女权。

关于(1),女权主义者并非以性别进行区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会认可女权观念。实际上如今只有部分城市女性认可女权而已。由于父权规训的普遍存在,认可父权观念的人明显比认可性别平等的人多。在前者看来,女权主义者是破坏现有合理社会结构的人,女权的主张对她们没有好处。她们倾向于维护现有父权结构,遵守父权的性别角色法则和伦理道德,扮演合格的“贤妻良母”形象,缺乏自我主体性,保守而顺从。

在他人看来,她们本身明明是父权结构下的受害人却不加以反抗,甚至成为维护父权制度的帮凶;然而在她们自己看来,她们所维护的种种观念和制度都具有极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倒是众多女权主义者种种破坏当前制度的举动才是不可理喻的,保守派那套“传统习俗即美好”的说辞更容易被她们接受。因此她们自然懒得谈论女权。

在现有社会结构下,此类人的数量极为庞大,而实现自我意识觉醒、认可女权观念的女性则是少数派。女权主义更多的是在城市中产小资群体盛行,而占据广大社会空间的农村地区则很少见到女权主义者,然而她们的人数极为庞大,只是她们深受阶级和性别双重压迫,很难在公共场域正常发声。中产小资群体掌握着公共场域的主要话语权。

而中产小资深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发展出受众极广的“消费主义女权”,主张通过贩卖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独立,利用消费实践来塑造美丽坚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只要你买了我的这本书/神仙水/包包就可以实现独立自主了”……

消费主义是以普遍的物化作为前提的。消费主义与父权文化在公共场域的合流,会自动产出一系列裹挟女性价值的解释权的消费话语,其背后是消费媒体的趋利特性和深嵌于社会文化的父权性别意识。而这种消费媒介所带来的虚假身份认同,不过是在深化父权的性别角色预设以及对女性的身体价值的捆绑。

关于(2),此类人的数量相对于(1)较少,但她们不想谈论女权有多种原因。

1.在现有公共场域中,“中华田园女权”、“消费主义女权”和“女权癌”等标签盛行,女权话题具有污名化的趋势,女权在部分人的眼里成为了低价值属性的“田园女权”,她们觉得在公共场域谈论女权话题会让自己跌份。

女权自诞生起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一旦深入谈论女权话题必然会涉及到政治敏感区而被和谐禁止,而浅层次的谈论又敌不过庸俗化的模因冲突;女权主义经常被人指责没有统一的思想主张,组织能力弱,没有自我净化能力。在公共场域里的常见的攻击女权方法是利用“田园女权”等污名化标签来抹黑女权,“要权利不要义务”的指责不过是玩个例代替整体的逻辑谬误游戏。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统一的女权,交叉化全面渗透是未来趋势,判断女权真伪的标准可以从是否主张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

2.她们所处的环境不鼓励她们谈论女权话题。作为社会人,我们深受周围社交环境的影响。目前现有社会结构仍为父权结构,公共话语秩序仍然是男性中心本位的,体现在个人的社交环境当中则是女权话题不受周围人的欢迎。为了不与社交圈产生脱节,她们倾向于避免谈论女权话题。

3.也有可能她们是更重视实践而非理念的行动派,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着女权理念,而不是整天在公共领域和私人场合与他人谈论女权话题。

多说几句,楼上有人谈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别,并诉诸消极自由为女性的私人选择辩护,主张公权力不可干涉私人领域的事务,而女性在私人领域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规则谋求最大私利,相互交换性别资源,哪怕它们是基于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的利益交换,其中包括嫁妆房车等等。

然而私人领域并不能脱离公共领域而单独存在,两者是紧密关联的。

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女性的确有在私人领域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出于消极自由对女性的私人选择给予尊重,比如要婚房、要嫁妆、选择回归家庭当家庭主妇等等。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认可这样的做法,甚至会在公共领域批判此类不合理的行为。通过诉诸消极自由并不能为私人领域的性别利益交换事务进行合理性辩护。

如今人们更关注私人领域的个人生活,而对公共领域事务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其中伴随自由主义兴起,“生活政治”逐步取代传统政治的时代背景。然而当越来越少的人避免在公共领域谈论女权时,往往意味着女权事业已经极大退步,女性在私人领域进行性别利益交换的有限自由也会深受影响。

家庭领域往往是性别不平等的最大场所,当整个社会父权意识形态盛行,甚至连家暴也会被公共舆论认为是合理的时候,那时女性所受到的性别压迫和歧视只会更加严重。人是不可能脱离公共领域而存在的,目前女性能够在私人领域享受有限的性别平等,不过是因为有前人栽树,而自己乘凉而已。当人人都想搭便车时,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更何况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代,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严重依赖于公共领域的价值判断,公共领域对我们越来越重要。

公众号:Herstori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权主义”这三个字,在当下似乎成了一个敏感词,不少女性在听到或看到与这个词相关的讨论时,会下意识地回避,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喜欢”,而是有着复杂的原因,是社会环境、信息传播、个人经历以及对女权主义理解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污名化与刻板印象的阴影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女权主义”.............
  • 回答
    这种想法,说来也复杂,不能简单一句“为了男人”就概括过去。其实,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混合了社会压力、传统观念、情感需求,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你想想,咱们身边,是不是总有人,不论是父母长辈,还是街坊邻居,时不时就会提起“人生大事”、“传宗接代”之类的词?这些话语,虽然听起来老一套,但它们像空气一样,.............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且有深度,触及了当前影视作品中女性主义表达的普遍现象和潜在的误区。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核心都在讲“男人靠不住”?这个问题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创作动机、市场需求、叙事策略以及现实社会因素来分析:1. 迎合观众情绪和痛点: 现实映射与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玩味的角度。咱们不讲那些大道理,就聊聊为什么有些已婚女性似乎把离婚当成一种“炫耀”和“骄傲”,甚至是相互攀比的事情,以及这背后可能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和未来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绝对不是所有已婚女性的态度,更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明明都是宅圈里的人,怎么有时候就变成互相“摁头”了呢?尤其是看到一些女孩子,她们可能一开始也是挺喜欢动漫、游戏什么的,但不知怎么就被一些男宅圈的人给“饭圈化”了,各种捧一个踩一个,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挺让人看不懂的。想把这个事说透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饭圈文化的渗.............
  • 回答
    最近几年,“不婚主义”这个词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有人说“现在很多女生都不想结婚了”。这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现象。我们不妨深入聊聊,到底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姑娘对婚姻持观望甚至回避的态度。首先,经济独立和个人价值实现是绕不开的话题。 过去,女性.............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身边小姐妹们聊天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那个男生衣品怎么样”。感觉现在女生找对象,这“衣品”这块儿的优先级是越来越高了。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之所以现在这么普遍,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颜值经济的延伸:包装是第一印象的敲门砖咱们都说了“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男生和女生在约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实际情况。为什么现在一些女孩不太愿意和男生AA制呢?我琢磨着,这背后可能掺杂了不少原因,而且不同女孩、不同情况下的考量也都不一样。首先,咱们得从 传统的观念和社会的期待 说起。虽然时代在进步,但咱们骨子里还是会受到一些老观念的影响。过.............
  • 回答
    “男方要有上进心”确实是当前许多女性在择偶时非常看重的一个特质。这背后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考量,更包含了对未来生活、情感支持、个人成长以及家庭稳定等多方面的深层需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物质与经济保障的基石: 安全感的来源: 在当下社会,经济独立和稳定是绝大多数人安全感的重要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感觉身边很多女性朋友都有类似的抱怨。要说为什么现在很多女人不想做家务,我感觉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社会、经济、观念等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经济地位在变。 以前嘛,很多女性家庭主妇的角色是主流,她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能理解为啥有的农村女孩会觉得男方“轻易”就能拿出二三十万彩礼。这背后牵扯到一些现实情况和观念的演变。首先得说说老一辈人的观念和影响。在很多农村地区,彩礼这东西历史可悠久了,它不仅仅是给女方家的一笔钱,更多时候被看作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重视程度的一种体现,也.............
  • 回答
    这年头,但凡在网上冲浪,或者跟年轻人打交道,你总会听到诸如“我们女生怎么样怎么样”、“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说法。有时候,这种用法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当说话者明明已经过了少女的年纪,甚至已经是人到中年。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女性,不论年龄,都喜欢自称“女生”和“女孩子”呢?这背后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白了,触及的其实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几千年来男性主导社会结构下的性别角色期待。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会被赋予如此特殊的意义,而“男生的第一次”却鲜有人过问?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原因。首先,我们得回到古代的社会结构来看。 在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婚姻的首要.............
  • 回答
    这年头,单身男女遍地走,尤其是大城市里,仿佛成了常态。你看看身边,无论是刚毕业的小年轻,还是工作几年的“准熟龄”,总有人在哀嚎:“怎么又是我一个人过节?”、“什么时候才能脱单啊?”。明明看起来大家都在努力“寻找”,可为什么这条路总是走得跌跌撞撞,甚至原地踏步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 回答
    近些年,确实有不少人观察到,一些女性在面对追求者时,似乎会表现出“拖着”或“吊着”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玩弄感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1. 社交和情感上的“试探”与“评估”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在信息爆炸和社交方式多样的当下,很多人在面对一段潜在.............
  • 回答
    “现在社会部分女性很少存钱了”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也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或者确实反映了部分群体在经济和消费习惯上的变化。要详细探讨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包括女性自身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并会尽量进行详细阐述:一、经济独立与消费.............
  • 回答
    “女拳”这个词,现在真是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无论是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还是朋友聚会,总有人挂在嘴边。它好像一夜之间就普及开来,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标签,用来形容一群特定的女性,或者某些被认为是极端的女性主义观点。但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搞清楚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它背后到底牵扯了多少复杂的东.............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婚恋观的一些变化和冲突。你观察到的这种“想零付出,却想零成本结婚”的心态,背后可能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经济和价值观都在经历快速转型。过去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男养家、女持家”的观念,.............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下荧幕上确实涌现出不少以女性观众为主要导向,并且颇受欢迎的“玛丽苏”式电视剧,但反观面向男性观众的同类型热播剧,似乎就没那么显眼了。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玛丽苏”式电视剧之所以能抓住女性观众的心,往往是因为它触及了许多女性内心深处的情.............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就闪过了“供需关系”和“匹配度”这两个词。确实,从最简单的数学逻辑来看,如果大龄剩男和大龄剩女数量相当,理论上他们应该能组成不少配偶,从而减少单身人口。但现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大龄剩男”和“大龄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