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姜子牙所影射的价值观?

回答
姜子牙,这个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家喻户晓的名字,不仅仅是封神榜里那个执掌打神鞭、坐镇岐山、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成就大业的传奇人物,他身上所承载的价值观,经过千年的沉淀和解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神话故事,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中。

要看懂姜子牙影射的价值观,我们得从他的人生轨迹、他的行为方式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入手。

一、时势造英雄,更在于“悟道”: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刻洞察

姜子牙出场时,已经年过七旬,生活困顿,甚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无用之人”。这本身就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切入口:个人价值的实现,从来不拘泥于年龄、出身,甚至当前的境遇。

不屈的韧性与等待机会的能力: 即使穷困潦倒,姜子牙并未放弃对“道”的追求。他钻研兵法、韬略,这是一种内心的坚持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他不是那种坐等天上掉馅饼的人,而是在默默蓄力,等待那个可以让他施展才华的时机。这启示我们,在人生低谷时,保持学习和提升自我的状态至关重要,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
“悟道”的智慧与时机: 姜子牙的“悟道”并非一蹴而就。他曾尝试为商纣王献策,却不被采纳,甚至被视为妖言惑众。这说明,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拥有知识和能力,更在于洞察世事,理解“天时”。他懂得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人(周文王),才能让自己的“道”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影射了一种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事半功倍。
“安身立命”的内涵: 他的晚年生活,并非贪图享乐,而是在思考如何“安身立命”。这种“安身立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追求,是对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当他遇到文王时,他的才华终于找到了施展的舞台,他的“道”也终于得以实现。

二、辅佐君王,成就大业:忠诚、智慧与权谋的结合

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过程中,展现了作为一位杰出谋臣的品质:

忠诚的君臣之道: 他对周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从文王开始,他就将自己的智慧倾注于振兴周朝的伟大事业。这种忠诚并非盲从,而是建立在对“正义”和“道义”的认同之上。他辅佐周朝,是因为他认为商纣王已经失德,周朝代表着更符合天道的政治力量。这传递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及对“仁政”的向往。
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智慧: 姜子牙的智慧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不仅是军事家,制定了无数战术,还是一位政治家,帮助周文王建立制度,改善民生。他懂得“攻心为上”,在战争中不仅依靠武力,更注重瓦解敌方士气。他的《六韬》至今仍是兵法经典,其中蕴含的战略思想,对后世军事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超的权谋与布局: 封神榜的故事更是将他的权谋智慧推向了极致。他通过封神,一方面是安抚众神,另一方面也是对有功之人的封赏,更是对整个神界秩序的重塑。这种“分封制”的理念,在政治上也体现了他对权力分配和秩序构建的思考。他懂得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来凝聚人心,达成目标。这影射了一种“以人为本,亦善于用人”的原则。

三、平衡与秩序: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

姜子牙作为“太公”,带有“泰山”之意,也暗示了他对“平衡”和“稳定”的追求。

平衡之道: 他的封神过程,看似是简单的排位,实则是对混乱神界的秩序重塑。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安抚众神,避免出现新的纷争。这反映了一种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即事物需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才能稳定发展。
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在军事和政治上,他也致力于建立和维护秩序。从“牧野之战”的胜利,到周朝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公平的社会。这体现了他“正本清源,安邦定国”的抱负。
“大道至简”的哲学: 尽管他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其核心是对“道”的追求和对“道”的践行。他所代表的“道”,并非虚无缥缈,而是能够指导实践的原则。他将复杂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导向一个有秩序、有规则的局面。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体现,即最根本的道理往往蕴含在最朴素的行动中。

四、对后世的影响:精神传承的价值

姜子牙所影射的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激励草根的奋斗精神: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普通人,只要有才华和坚持,就有可能改变命运,成就伟业。他成为了无数怀才不遇、默默耕耘者的精神偶像。
对智慧和谋略的推崇: 姜子牙的形象,也强化了中国文化中对智慧和谋略的推崇。人们往往会从他身上学习如何分析形势、如何运用策略,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最优选择。
对“君师”角色的定位: 姜子牙作为辅佐君王的“师”,也定义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和谋士的理想形象。他们是君王倚重的顾问,是国家兴盛的基石。
对“德治”的隐喻: 虽然姜子牙也运用权谋,但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更“仁义”的周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治”的向往,即统治者应该以德服人,以仁为本。

总而言之,姜子牙所影射的价值观是多层面的,它融合了个人奋斗、智慧谋略、忠诚担当、以及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他不仅是一个神话人物,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如何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如何运用智慧和权谋实现宏大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并践行那种超越个人利益、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道”。他的故事,至今仍为我们提供着宝贵的启示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把他对应去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姜子牙指的是谁,不就很清楚了么?

user avatar

明朝正德年间,一个年轻人因为得罪了一位宦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当了这里驿站的负责人。在这一天到来前,他已经用了人生大概十九年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做圣贤?这中间有人告诉他,你要去看朱熹的书,他说的话就是成为圣贤的方法。这个年轻人买了很多朱熹的书,看了又看学了又学,甚至一度对着一群竹子格物致知了一天一夜,但似乎没有任何效果——他仍然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成为圣贤。


到了驿站之后,年轻人给自己建了一个石椁,每天坐在里面思考到底什么是理,也可能想到,有次他慕名去到一间寺庙,询问寺中高僧,何为万物至理,高僧告诉他的答案和他已经听说了没有差别。突然他想到一个别的问题。“有家吗?”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高僧不语良久,随后才感叹回答:“怎能不想啊!”第二天高僧便还俗回家去看老母亲了。


那一刻,年轻人许是悟到了,天理和人欲怎能区分得开,人欲不可去。于是他给出的回答是,心即是理,理即是心,天理便是人欲,人欲也是天理。


这个地方是贵州龙场,这个年轻人,叫王阳明。这一刻顿悟,在史书上,被称作“龙场悟道”。


王阳明走的这条路,也是电影《姜子牙》中表现的姜子牙的选择,我称之为“见路不走”(“见路不走”的说法来自小说《天幕红尘》)。


何谓“见路不走”?在影片设定中,姜子牙的师尊(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师尊为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与道德真君老子和通天教主为同门师兄弟)告诉姜子牙,斩却心魔,便可领众神之长,一步登天。但是姜子牙在九尾体内看见苏妲己元神后动了善念,斩去了九尾肉身没有破坏其元神,影片才有了后续的故事。


在叙事逻辑和结构上,影片还是基本符合三幕剧结构的。姜子牙流芳凡间北海初遇小九(即苏妲己)为激励事件,决意去往幽都山为A1转A2转折点,四不相战死为2A转2B转折点,申公豹战死、苏妲己入归墟为灵魂黑夜,九尾破坏归墟释放狐族转A3。


四不相战死时,申公豹帮姜子牙开了天门,姜子牙从元始天尊口里得知,当初要他斩的便是善意,因为成为真仙得大道不能有任何感情,善恶皆是苍生的一部分,不做区分。彼时这个点算是留了个悬念,姜子牙也有自己的疑惑,并没有完全认可这个说法。随着回到人间九尾继续的追击以及申公豹战死,姜子牙可能才逐渐认识到自己所要的“天道”并不是这般无情的大道,而是有温度的人道,于是才能有第三幕妖化的九尾体内姜子牙悟得自己的道,自己得道的那一刻。那一刻如何不是这部作品里姜子牙的“龙场悟道”,这便是“见路不走”——前人已给你一条大道,但你会发现自己要走的道非彼道。

所谓人道渺渺,仙道茫茫,真的绝圣弃智了却世间诸般情感,即便做了仙人也怕是无趣的,不然九天之上就不会有月老这样的仙官了。

反观九尾,以《渡人经》中所说,九尾所走的必然是鬼道了,但剧情中对九尾的设定是,与元始天尊做了交易,为天上仙人们向纣王开战找了个借口,但却被元始天尊过河拆桥,整个狐族都做了陪葬,这才入了鬼道。《渡人经》里“仙道常自吉 ,鬼道常自凶。”这句话放在这里恐怕便不成立了。

影片最后,姜子牙自毁天梯,令凡人不再可开天门,那一刻我看到的是过天门而不入,愿意为人间守天门三百年的王仙芝。天上仙人都将天地苍生做自己的棋子,自己手执鱼竿垂钓。人道对天道的斗争,除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以外,就是自毁天门,让人间再无登仙之路,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号称心念苍生者却随意生杀造化,予取予夺,初心是自开天门位列仙班者却在最后做到了真正拯救苍生,这是对天道最大的讽刺。


其实不管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还是夸父逐日的故事,我们的神话里都有对于天道的不服。我觉得这样挺好,一如我听过的对电影大师的一个评价一般,“电影大师们都是伟大的,但也都是过时的。”,见路不走,心知自己的道在何处,而不是盲目跟从他人所谓“大道”,方可成道。


王阳明把这个叫做“知行合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