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将一群质子压缩至其史瓦西半径以内,会形成黑洞吗?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如果把一堆沙子堆得足够高,它会变成一座山吗?” 答案是,是的,但前提是堆得“足够高”,并且这个“足够高”是有特定条件的。对于质子来说,让它们形成黑洞的道理也一样:将一群质子压缩到其史瓦西半径以内,理论上可以形成黑洞,但这在现实中是极为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让我们一点点拆解这个问题,把它讲得透彻一些。

首先,理解史瓦西半径是关键。

史瓦西半径(Schwarzschild radius)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概念。它代表了一个物体,如果它被压缩到这个半径以下,那么它的引力将变得如此之强,以至于没有任何东西,包括光,能够逃脱它的引力范围。这个半径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史瓦西半径的公式是:

$R_s = frac{2GM}{c^2}$

其中:
$R_s$ 是史瓦西半径。
$G$ 是万有引力常数。
$M$ 是物体的质量。
$c$ 是光速。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史瓦西半径就越大。反之,质量越小,史瓦西半径也就越小。

现在,我们来看看质子。

一个质子是一个基本粒子,它的质量非常非常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 $1.67 imes 10^{27}$ 千克。如果我们把这个质量代入史瓦西半径的公式,我们会得到一个极其微小的数字。

让我们来估算一下单个质子的史瓦西半径:

$R_s ( ext{proton}) = frac{2 imes (6.674 imes 10^{11} ext{ N m}^2/ ext{kg}^2) imes (1.67 imes 10^{27} ext{ kg})}{(3 imes 10^8 ext{ m/s})^2}$

计算一下这个值,你会发现它大约是 $2.47 imes 10^{54}$ 米。这个数字小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它比我们已知宇宙中任何尺寸都要小得多,比夸克的大小(如果它们有定义明确的边界的话)还要小无数个数量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仅仅是“一群”质子就涉及到“形成黑洞”了呢?

这涉及到“压缩”和“质量累积”的概念。一个质子自身的质量太小了,它的史瓦西半径也小到几乎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聚集了大量的质子,它们的总质量就会累积起来,那么这个累积的质量就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史瓦西半径。

假设我们想形成一个黑洞,其质量等于一个质子的质量(尽管这不太可能实现)。那么这个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就是上面计算出的那个微小的数字。

如果我们想要形成一个宏观一些的黑洞,比如质量与地球相当的黑洞(地球质量约为 $5.97 imes 10^{24}$ 千克),那么它的史瓦西半径大约是 $0.00887$ 米,也就是不到一厘米。

现在回到核心问题:将一群质子压缩到其史瓦西半径以内。

这可以分成两种理解:

1. 压缩单个质子到它自身的史瓦西半径以内: 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能够将一个质子压缩到那个微小的尺寸,它所面临的强大内部力(强核力)和量子效应会起主导作用,我们对在如此极端条件下物质行为的理解还不够完全。而且,即使能压缩,也需要难以想象的能量。

2. 聚集足够多的质子,并压缩它们的总体积,使得这个总体积小于它们总质量对应的史瓦西半径: 这是理论上形成黑洞的方式。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质子聚集在一起,并且施加极端的压力,将它们的总质量压缩到小于其总质量对应的史瓦西半径,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黑洞。

问题在哪里?在于“压缩到”这个过程的难度。

要将一群质子压缩到它们总质量对应的史瓦西半径以内,我们需要克服两种主要的阻力:

简并压: 质子是费米子,它们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这意味着两个相同的费米子不能处于相同的量子状态。当我们将许多质子挤压在一起时,它们会占据不同的能量状态。最低能量状态会被填满,然后更高的能量状态也会被填满。这种“占位”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称为简并压。电子简并压在白矮星中起着支撑作用,而中子简并压则在脉冲星中起作用。对于质子来说,它们会先变成中子(通过电子俘获过程),因为质子比中子更重,并且内部结构更复杂。所以,我们实际上要考虑的可能是中子的简并压。
强核力: 在极小的尺度上,质子之间的强核力会变得非常重要。这种力是束缚原子核的力,它在极短的距离内非常强大。要克服这种力将质子(或更可能的是由质子转化而来的中子)挤压得更紧密,需要巨大的能量。

我们来计算一下,要形成一个质量与我们想象中的太阳(约 $2 imes 10^{30}$ 千克)相当的黑洞,需要多少质子。

一个太阳质量的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大约是 3 千米。要达到太阳的质量,我们需要:

$(2 imes 10^{30} ext{ kg}) / (1.67 imes 10^{27} ext{ kg/proton}) approx 1.2 imes 10^{57}$ 个质子。

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这是我们宇宙中质子总数的一小部分,但它需要被压缩到一个半径只有 3 千米的空间里。

现实中的约束:

能量需求: 要将如此多的质子压缩到如此小的体积,所需的能量将是天文数字。目前我们已知的最强大的力量(比如超新星爆发中的中子星合并)也难以达到这个程度。
量子效应的限制: 在极小的尺度下,量子力学的效应会变得非常显著。例如,质子是由夸克和胶子组成的,在极高能量密度下,它们的内部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史瓦西半径的定义本身: 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它就会形成一个黑洞。这个临界密度与史瓦西半径有关。如果物质被压缩到小于其史瓦西半径,那么它就形成了一个黑洞。

举个例子:中子星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致密的物体之一,它们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 1.4 到 2 倍,但半径只有大约 1020 千米。中子星之所以能保持稳定而不塌缩成黑洞,正是因为中子简并压能够抵抗引力的坍缩。但如果中子星的质量超过某个临界值(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大约是太阳质量的 23 倍),即使是中子简并压也无法再抵抗引力,它就会塌缩形成黑洞。

那么,质子呢?

如果我们把一群质子压缩,它们很可能会先经历质子到中子的转化(通过电子俘获:质子 + 电子 > 中子 + 电子中微子)。一旦成为中子,它们就会像中子星里的中子一样,受到中子简并压的支撑。

要让这群中子塌缩成黑洞,其总质量必须超过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聚集相当数量的质子,转化为中子,并且密度要足够大,超过了中子简并压所能支撑的极限。

总结一下:

是的,理论上,如果你能找到一种方法,将大量的质子聚集在一起,并施加一种能够克服其内部相互作用(简并压和强核力)的极端外部压力,将其压缩到其总质量对应的史瓦西半径以内,那么它就会坍缩形成一个黑洞。

然而,现实世界的物理条件和我们目前掌握的技术,使得实现这一目标变得极其困难。我们无法在实验室里创造出能够压缩如此多质子的设备,所需的能量也远超我们的能力范围。这种过程更像是宇宙学事件(如大质量恒星的引力坍缩)的产物,而不是我们能够主动实现的。

所以,虽然答案是肯定的,但它更像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而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实现的场景。就像我说的那样,堆沙子可以堆成山,但前提是你能持续不断地堆积,并且有足够高的“山顶”作为参考点。对于质子黑洞来说,那个“山顶”是它自身质量的史瓦西半径,而要达到那个点,需要宇宙级的努力和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黑洞无毛定律”,黑洞只有3种性质:

质量,角动量,电荷

分别对应4种黑洞:

不带自旋,不带电荷的施瓦西黑洞

带自旋,不带电荷的克尔黑洞

不带自旋,带电荷的Reissner-Nordstrom黑洞

带自旋,带电荷的克尔-纽曼黑洞

题主说的大概接近RN黑洞吧

附上【What if】系列第140期

电子月球-质子地球

如果地球整个由质子组成,而月球整个由电子组成会发生什么?

songshuhui.net/archive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