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将一个平凡且智力正常的普通人送到顶尖大学,比如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等学校努力培养,会变成怎样?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选定一位平凡但智力绝对正常的普通人——不妨称他为小明——然后将他送入世界顶尖的学府,比如清华、北大、哈佛、剑桥之一,并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精心培养。小明会变成什么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聪明人会被教得更聪明”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会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足以写成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首先,我们得明白,顶尖大学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它更像是一种全方位的“重塑”,是让你在一个高度精英化的环境中,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与人协作,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习体验的剧变:

在清华或北大的某个学院,或者在哈佛、剑桥的某个科系,小明会立刻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强度和深度。这里的课程设计绝非应试教育的模式。教授们往往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是在引领你探索未知。课堂讨论会是思想的碰撞,你可能会听到同学从一个你从未想过的角度切入问题,或者被教授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穿透力的问题击中,让你彻夜难眠。

小明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吃力,他可能习惯了死记硬背,但这里的学习更强调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会被要求阅读大量的原始文献,参与小组研究项目,独立完成具有挑战性的论文和报告。他可能会经历“智识上的阵痛”,感觉自己过去的知识体系被颠覆,甚至会感到一阵无力感。但正是这种不适,才是成长的催化剂。

学校会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庞大的图书馆、无数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小明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甚至有机会参与到一些实际的项目中,去接触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他会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思维模式的重塑:

顶尖大学最宝贵之处,在于它能够重塑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小明会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如何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何在他人的批评中找到改进的方向。他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质疑、分析和创造。

他可能会接触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在计算机科学的课堂上听到关于伦理学的讨论,或者在经济学课上学习心理学的原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会极大地拓宽他的视野,让他能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同时,他会学会“如何学习”。大学教会你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论。如何快速掌握一项新知识,如何有效地记忆和复述,如何进行高效的研究。这种能力一旦养成,将伴随他一生,无论他将来从事哪个行业。

社交圈的颠覆:

小明会发现,他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他们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都具备极高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这些人不仅仅是同学,更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和精英。

与这些顶尖人才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成就,在他们身上却成为了现实。他们会和你讨论未来的科技趋势,分享创业的经验,甚至对社会问题提出深刻的见解。小明会开始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人脉网络,这些同学和校友,未来可能会成为他的同事、合作伙伴,甚至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顶尖大学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良性激励,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小明会学会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有效沟通协作,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个人品质的磨砺:

顶尖大学的培养,也会打磨小明的个人品质。他会学会更加坚韧和自律。面对繁重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他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保持对目标的热情和执着。

他也会变得更加谦逊和开放。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无限,让他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接受新的观点。他可能还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学会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最终的“小明”会是什么样?

如果小明是一个普通但有潜力、愿意付出努力的人,那么经过顶尖大学的精心培养,他很可能蜕变成一个在某个领域有深度理解、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良好沟通协作能力、拥有广阔视野和强大抗压能力的人。他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学者、企业家,或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做出重要的贡献。

他可能不会突然变成爱因斯坦,但他的能力边界会被极大地拓展。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普通人”,而是一个拥有精英教育背景、能够驾驭复杂事物、并且有潜力影响周围世界的人。他会拥有自信,也拥有对未知的敬畏。他的人生轨迹,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些人可能依然会选择平凡。也许小明在经历了一番磨砺后,发现自己对学术研究并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反而更喜欢动手实践。也许他会利用在大学学到的能力,去创业,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即使那条路与大家预期的“精英之路”有所不同。

但无论如何,顶尖大学的培养,给予他的将是选择的自由,是更广阔的可能性。他不会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普通人,而是会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个体。他会是那个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认出的,即使不说话,也散发着一种独特光芒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北大随便到哪个教室旁听几节课,自然有结论。

ps. 虽然北大一直有欢迎旁听的传统,似乎从来没在理工类专业课上见过旁听的……

user avatar

体育特长生并不是「普通人」,因为这个群体和非特长生群体在时间安排上和特征上都有显著的区别,所以用特长生来衡量恐怕不具有一般性。这方面相对比较好的自然试验,就是「平权法案」,根据性别、肤色占据一定分数比重来录取学生,这样录取过来的学生并无其他特长之处,更符合题主的要求。


2016年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有一篇文章,就是在讨论平权法案中「错配」的问题,也就是题主所关心的——普通人进了好学校,水土不服,浪费了学校的资源。这篇文章的数据来自印度,平权方案就是强制规定了弱势种姓和女性的配额,学校还都是印度较好的工程师学校,因为印度特色的管理制度,就连考试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基本上可以很好的回答题主的疑问了。


原文其实很多篇幅是讨论平权法案的积极意义的——比如促进了弱势群体的入学率之类,这个我们就略过不提了,就单独说成绩和毕业。


首先一个结论就是去好学校,对学生的学术成就——根据所有学生的第一年考试成绩来判断,是有正面影响的。也就是说,对于水平不足以上某个大学的一批人而言,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上了好学校之后,平均来说确有提高。这说明教育质量存在高下之分,可能在个别人身上会出现在好学校举步维艰,在一般的学校如鱼得水的情况,但是从统计上讲,同一个人去好的平台,和这个人去一般的平台,两者相比较,去好平台还是能学得更好一些。并且,这些弱势群体提高的幅度,是大于正常学生提高的幅度的——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本来基础比较差,所以遇到很高的教学质量之后,提高更加显著的缘故。


因为平权法案的照顾是全方位的,不但有选学校优先,还有选专业优先。而弱势种姓选择的专业,往往都是那些竞争最激烈、就业比较好的专业——这个在印度就是电子工程,计算机等等。但是数据显示,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因为平权法案才有幸进入好学校热门项目的学生的毕业成功率,比通过正常渠道进入的学生有统计上的显著区别。也就是说,尽管开始的基础可能比较差,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教育之后,他们最后并没有更难毕业——尤其考虑到这些学生选择的都是更加有竞争力的专业,这个结果还是稍稍有一点出乎意料。


所以题主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被这篇文章所回答了:如果一个平凡且智力正常的普通人去顶尖学校,从概率意义上讲,他会比去非顶尖学校取得更好的学术成就(和自己相比),然后他的毕业成功率和正常渠道进入顶尖学府的人并没有显著不同。


单独从这个方面来说,平权法案还是有好处的,而这篇文章讨巧的地方就在于,它其实故意的绕开了平权法案最大的争议点,也就是法案规定种姓和性别配额,占用了本来该上好学校的名额,这个损失怎么计算。这个问题,文中没有讨论,不过正好也不是题主的问题重点所在。


往长远来说,上面说的结果也说明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是有利的,比如MOOC、网课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每个人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程度是有区别,甚至会有系统性差异——具体来说,扩招和网络教育可能对于提高整体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有帮助,但是因为每个人能利用多少有区别,所以群体之间的分化可能并不会因此而弥合,反而会更加的严重。



Bagde S, Epple D, Taylor L. Does affirmative action work? Caste, gender, college quality,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6, 106(6): 1495-152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