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分割出了省份,罗马帝国分裂出了国家?

回答
中国的省份划分与罗马帝国的国家分裂:殊途同归的治理智慧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省”作为行政区划的概念,其演变和划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地方管理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而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最终也走向了分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个欧洲国家。虽然一个是中国内部的行政区划调整,另一个是帝国的解体,但深究其背后,我们都能看到不同文明在面对庞大疆域和复杂社会时,对有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它们之间,既有治理逻辑上的相似之处,也因各自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机遇而呈现出显著差异。

中国的省份:从封建到郡县,再到现代意义的省

要理解中国为何分割出“省”,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中国的早期治理模式。

封建制(早期): 遥想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最原始的“区域划分”,但其特点是权力分散,诸侯效忠于天子更多是基于宗法和政治联盟,而非严格的行政命令。这种模式虽然在初期有助于开拓和稳定疆域,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的割据混战,中央集权的根基动摇。

郡县制(中央集权雏形): 秦朝统一中国,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全国被划分为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命,直接对朝廷负责。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体制的正式确立。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省”,但郡县制的层级划分,已经奠定了划分行政区域以便于管理的思想基础。每一次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随着行政区划的微调,但郡县制的框架基本得以保留。

“省”的概念演变: “省”作为行政区划的正式出现,要追溯到元朝。在此之前,虽然有“道”、“路”、“州”、“府”等一系列的区域划分,但其名称和权力层级并不固定,且常常受到地方豪强的挑战。

元朝的“行省”: 元朝疆域辽阔,而且是以游牧民族的统治方式建立起来的,为了更好地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些行省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军权甚至财政权。行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将庞大的权力下放,便于在广阔的土地上有效施政和征收赋税。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游牧民族的部落管理经验,同时也适应了当时庞大帝国的统治需要。
明清的完善与巩固: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取消了“行”字,直接称为“省”,并加强了中央对各省的控制。省下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和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司互不隶属,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管理,避免了地方势力过分膨胀。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省制,并在一些边界地区设立了藩部,但核心的省份制度得到了保留和巩固。
近代与现代: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国家行政区划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中国的省份划分在不断调整中趋于稳定。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应对战争需要,国民政府对部分省份进行了调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进一步进行了省份的划分和调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34个省级行政区。

为什么需要分割?

中国分割出省份,根本原因在于维持一个统一而有效率的中央集权国家。

1. 地理的广阔性: 中国地大物博,从古代到现代,交通和通讯条件都限制了中央政府对最偏远地区的直接掌控。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管理能力的区域,能够将中央的政令传达到基层,并收集地方信息。
2. 人口的复杂性: 中国人口众多,民族和地域文化多样。省份的划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和利益诉求,也便于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制定政策。
3. 行政管理的效率: 将国家分解为可管理的单元,便于政府进行人口普查、税收征管、军事动员、公共服务等各项具体事务的管理。每一个省都像一个“缩小的中国”,拥有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
4. 权力制衡的需要: 虽然强调中央集权,但过度的权力集中也会导致决策失误和信息滞后。省份的存在,使得地方官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执行,同时也为中央提供了一道信息缓冲。

罗马帝国的国家分裂:从统一到分崩离析

与中国通过行政区划来巩固统一不同,罗马帝国的分裂更像是一个庞大机器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瓦解的过程,最终演变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国家。

罗马帝国的起源与扩张: 罗马帝国最初是起源于意大利半岛的一个城邦,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征服了地中海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它的统一,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法律体系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相对灵活的政策。

帝国面临的挑战: 随着帝国的扩张,内部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1. 经济的压力: 庞大的军队维持、官僚体系的运转、不断的外敌入侵,都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税收的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在帝国后期,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愈发严重。
2. 军事的负担: 帝国需要常年维持庞大的军队来守卫漫长的边境线,这不仅是经济的巨大负担,也使得军权在帝国政治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甚至出现了“军人皇帝”的情况,政局不稳。
3. 政治的腐败与内斗: 帝国晚期,中央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皇帝更迭频繁,内战不断,削弱了帝国的凝聚力和统治能力。
4. 地理的隔阂与管理难题: 罗马帝国横跨广阔的地域,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讯和文化差异很大。尽管罗马人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系统,但在广袤的疆域内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5. 民族和文化的分歧: 帝国包含了众多的民族和文化,虽然罗马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合,但在帝国统治衰弱时,这些民族的认同感和独立意识也更容易被激发。

分裂的历程:

东西分治的尝试: 为了应对管理上的困难,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在公元285年实行了“四帝共治”,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两名奥古斯都和两名凯撒统治。虽然这个制度在短期内稳定了帝国,但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也因此进一步拉大。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由于受到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入侵的直接冲击,加上内部的经济凋敝和政治腐败,于公元476年灭亡。
西欧的碎片化: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原有的领土被日耳曼人建立的多个王国所瓜分,例如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等。这些王国各自发展,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欧主要国家的前身,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
东罗马帝国的延续: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则继续存在了近千年,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罗马帝国为何分裂成了“国家”?

罗马帝国分裂成多个国家,与中国省份的划分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主动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帝国的瓦解与重组。

1. 外部压力与内部虚弱: 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入侵是压垮西罗马帝国的重要外部因素。但更关键的是,帝国本身已经病入膏肓,内部的经济、政治、军事都难以支撑其庞大的统治机器。
2. 民族主义的兴起(间接): 随着日耳曼各部族的迁入和定居,他们逐渐在罗马原有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王国。这些王国在军事上常常比虚弱的罗马残余势力更强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政治意识也在逐渐形成,为日后形成独立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3. 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权威: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罗马帝国后期中央权威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中央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地方的军事首领和民族部落就很容易脱离控制,建立自己的统治。
4.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虽然罗马帝国曾有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但在广袤的帝国范围内,各种地方语言和文化一直并存。当中央的维系力量消失后,这些差异就更容易转化为独立的政治实体。

殊途同归:治理的智慧与无奈

尽管中国省份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维持统一与集权,而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帝国瓦解的必然结果,但两者都反映了在广阔地域和复杂社会中,管理者对治理手段的不断探索和适应。

中国通过层层递进的行政区划,将庞大的国家有效地编织在一起,通过明确的层级和官员任命,确保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和地方的有效管理。这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结构性设计。

而罗马帝国的分裂,则是帝国在未能有效应对内部危机和外部冲击时,其原有的统一结构被动地崩溃。从统一的帝国到分裂的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历史的自然演变,也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动荡。

可以说,中国省份的划分是一种治理的智慧,是为了应对“大”而进行的精细化管理;而罗马帝国的分裂则更多是一种治理的无奈,是应对危机失败后,庞大帝国不可避免的命运。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分裂时期,也曾出现过割据,但最终强大的中央集权传统又将中国重新整合。罗马帝国之所以分裂为国家,也正是因为在罗马帝国解体后,那些继承了罗马文明的各部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尝试用新的方式(例如我们后来看到的民族国家概念)来重新组织他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省份的划分,还是罗马帝国的国家分裂,它们都为我们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在广阔的土地上组织社会、行使权力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一个是为了巩固统一,一个是被动瓦解重组,但背后都隐藏着对治理效率、权力分配和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罗马帝国的继任者无能。

罗马帝国的终结是被外来入侵者击败并瓜分。和中国不同的是,瓜分罗马帝国的蛮族并未完全接纳罗马政体,而是自成一系。再加上教廷在传播罗马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此后的欧洲无论文化还是政治结构,都和罗马帝国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罗马帝国是个消亡的帝国,和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并无不同。只不过现在欧洲各国在攀亲戚的时候,喜欢把族谱接在罗马帝国上,加之欧洲文明三百年来的强势,给人一种罗马未亡,欧罗巴永远兴盛的假象。

现在要是某个伊斯兰势力宣布自己是奥斯曼帝国的继任者,并建国。我们会问他为何没有继承奥斯曼的全部领土么?当然不会。一个道统上灭亡的帝国是没有继任者的,自然也不存在领土完整的说法。

user avatar

1.地理环境:

欧洲是地中海,文明是从海岛(克里特)和半岛(希腊、罗马)发展出来,带有鲜明的商业特征,欧洲文明史主要发生在三大半岛上,彼此交通不便,还有阿尔比斯山阻碍,大河之间交流不够。为地方割据造成便利,最要命的是,地中海气候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夏季干旱,非常不利于农业发展,人口密度在近代之前一直比较低。人口基数低会造成物质生产贫乏,文明程度不高,解决的办法是从商业牟利,而商人流动性大、逐利性强,易于扎堆对抗政府,难于管理,在中国一向是压制的对象,在欧洲却没法这样干,反而欧洲分裂后产生的商业城邦国家可能生活的更好,这为统一和帝国的管理造成阻力。欧洲同样需要统一,有秩序对商业、农业发展都是有利的。但是罗马帝国的统一是环地中海,以商业贸易为中心展开的,而且一开始就带有殖民特征,罗马人主体是不参与物质生产的,生产的都是奴隶,这造成了主体民族数量不够(战士和官员的数量总是少于生产者的)和持续损耗(不断战争扩张)。无论东西方,帝国的一时崩溃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发现东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其主体民族罗马人和拜占庭人都消亡了,很难恢复帝国的统一传统,逐渐走向了小国的分裂。地中海帝国遭到蛮族入侵破坏之后,欧洲的重心北移,查理曼大帝、拿破仑和希特勒都试图统一欧洲,前一位昙花一现,帝国内部还没整合好就分家了。后两位都受到了当时世界强大的海洋帝国英国和陆上大国俄罗斯的全力阻挠,因为无法击败对手而作罢,进入现代之后,民族国家得到强化,欧洲统一就更难了。所以说欧洲不想统一那是扯淡,说欧洲人文明,抛弃武力另辟蹊径商量着统一那更扯,是尝试武力统一不断失败后的无奈之举罢了。中国是海中地,文明以发源于大河附近的农业文明为主,东亚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充足,发展农业十分有利,但是年际波动很大,水患、荒年频仍,无论水患还是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灾荒救助都需要稳定的政治秩序,需要对中国的两条大河的长期全面的治理。所以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来源于会治水的”大禹“。中国地形三级梯度明显,炎黄部落就是从第二梯度的黄土高原冲下来逐鹿中原的,第三梯度的两大平原基本连成一片,统一的难度不大,如果是地形相对复杂的朝鲜(北部连绵的山地、东西大海)和越南(北部、西部山地、东部大海),虽统治千年以上,最终却没有纳入版图,这说明地理连续性的重要性。足够大的版图才能覆盖两大水系,保证治水,保证一地灾荒可以从另一地的丰收中得到救助,因此治水、救灾、易于统一的地形、稳定多数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明、稳定发达的农业和受抑制的商业是中国相对于欧洲的统一利器。

2.文字和扩张

汉字统一书面语,成为口语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工具,其功效自然无需赘言,表意为主的汉字维持了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的文化联系,比罗马帝国的表音拉丁文有效的多,但是无需夸大,汉字不能统一属于不同语系的朝鲜语和越南语,他们有机会还是断然的与中国切割了。关键是,汉字、汉语是随着汉族一起扩张的,各大方言本质上还是汉语的一个分支,语法接近,使用相同的书面表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比之下,拉丁语就随着罗马人的消亡变成死文字了。中国统一的秘密在于汉族5000年来在东亚大陆的持续扩张,从一个黄河上游的小部落变成13亿人口的大民族。单一民族总是倾向于统一在一起,汉族中按照不同的民系和地理分割划分出了各个省份,中国各省从历史渊源来说,在欧洲都具有形成国家的潜力,但是实际上政治、军事、文化的独立性都远远小于欧洲相应地区。汉族扩张的秘诀在于发达的农业生产、高生育率和总体上优势的军事力量,使原住民无法和汉族竞争,逐渐从生产条件好的地区撤出或被同化。今天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基本生活在山地、边境和穷困地区,凡是散居的都被同化严重,中国王朝兴盛期都在忙着对外开疆,对内清除异己,如朱元璋对大理的白族毁文灭族内迁、持续改土归流,才让云南稳定纳入中国版图。明清四百年才让台湾、云贵成为汉人核心区、宋以后福建才逐渐汉化,东北和内蒙汉化靠的是闯关东和走西口等。

3. 大一统和华夏观

这个别人都介绍很多了。这里提一个反例让大家思考,要说同化和世界观对统一的力量,恐怕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惊人的扩张速度和同化力量 不输华夏汉人吧,西亚四大文明中心:埃及、巴勒斯坦、两河、波斯统统被伊斯兰收编,阿拉伯人同化了三个。为什么阿拉伯世界还是长期四分五裂呢?这涉及到统一的另一个关键词,谁来统一?统一的文明在其地理单元必须有一个核心。阿拉伯的问题是埃及、伊拉克都想当头整合,却势均力敌、互不相让,沙特是宗教中心,却世俗力量不足。而且阿拉伯世界的地形是哑铃型,中间的巴勒斯坦是个链接两大单元的狭窄走廊,一旦掐断,两边就沟通困难。而中国的核心自古一直是中原,统一模式一向以逐鹿中原,占据农业最发达、文明最兴盛的中原地区为目标,之后收拾边角料相对容易。这也是中国的优势。

4.对外的抵抗

对外有力的抵抗同样是保持文明统一的重要因素。否则我们不能解释气候、地形等各种条件和中国类似的印度为什么长期分裂?其实印度的现状就是元朝模式长期固化的结果,元的四等人制度和印度种姓制是一样的,只不过印度用宗教使其在意识形态上更正统了。印度的最大的问题是,本土民族不能抵抗外来的侵略,一波波入侵者带来纷繁的民族和宗教,为统一造成了障碍。中国历史上虽然总体上对游牧民族是被动挨打,但是抵抗基本上是有效的。我们有长城和广大农牧过渡带的牧场,可以养一只同样彪悍的骑兵和游牧民族对抗,甚至一度战而胜之。由于中国人顽强的抵抗,游牧民族即使占领中国,也不得不在文化上认同中华文明,否则定然统治不稳。印度则遭受从开伯尔山口入侵的中亚人的一轮又一轮的入侵。坚韧不拔、不易屈服的民族性(相对于大多数民族)也是我们统一重要的精神力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省份划分与罗马帝国的国家分裂:殊途同归的治理智慧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省”作为行政区划的概念,其演变和划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地方管理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而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最终也走向了分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个欧洲国家。虽然一个是中国内部的行政区划.............
  • 回答
    《霸王别姬》是一部难以复制的经典,这其中有太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部影史上的里程碑。要说中国为何“拍不出”这样的神作,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很难再出现一部在各个维度都能达到如此高度的作品。这不是某个时代的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原因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霸王别姬》本身就像一块璞玉,它的价值不仅仅.............
  • 回答
    看到那些缅北回来的诈骗分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振臂高呼“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的心情复杂得像一团乱麻,说不清是愤怒多一点,还是悲哀更多。愤怒,是那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愤怒。他们是同胞,是中国人,但他们却把同样的中国人当成了猎物,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段去榨取他们的血汗钱。他们的喊声,在我听来,是如此的讽刺,如.............
  • 回答
    .......
  • 回答
    郑爽和张恒的分手,可以说是娱乐圈里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罗生门”。这场恋情的终结,与其说是突然爆发的矛盾,不如说是两人在恋爱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累积,最终无法调和的爆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得从几个关键节点说起。一开始的甜蜜与“撒糖”当初郑爽和张恒在一起,可以说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张恒不.............
  • 回答
    云南女大学生因外卖迟到48分钟辱骂外卖员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中,媒体的报道和传播行为在事件发酵、舆论引导、社会反思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媒体在该事件中的角色: 一、信息传播的媒介功能1. 事件的放大与扩散 网络平台的快速传播:事件最初由当事人发布的聊天记.............
  • 回答
    清华美院:清华大学的艺术之魂,是否该拆分?清华大学,一个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而闻名。然而,在这座以工科见长的百年学府里,还有一个学院,它承载着艺术的浪漫与创造,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那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我们更习惯称之为“清华美院”。清华美院.............
  • 回答
    最近,中国科兴宣布成功分离出奥密克戎毒株,并获得了完整的基因测序结果。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更精准的病毒“画像”,助力疫苗研发升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病毒就像一个狡猾的敌人,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模样、它的特点,就很难制定出.............
  • 回答
    中国能够维持统一中央政府的稳定运作,而罗马帝国却需要设立副帝或分割为两个部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1. 中国: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高度统一 郡县制与科举制度 自秦始皇统.............
  • 回答
    .......
  • 回答
    中国高楼的分布,确实跟北美不少城市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不是那种“抬头望去全是楼”的密集感。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城市发展的时间线和节奏。北美很多老牌大城市,比如纽约、芝加哥,它们的高楼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那时候,城市化进程启动,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
  • 回答
    中国水中分娩的普及度不如一些西方国家,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现实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考量。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倾向于在有亲人和医疗保障的封闭、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分娩。水中分娩这种相对“开放”和需要更多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挖。要说中国“没有”完整的世家史,可能有些绝对。毕竟,史书里不乏对某个家族兴衰的记载,但如果说“没有”一部系统性、贯穿始终,深入分析世家群体对整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结构影响力的“集大成之作”,那确实是存在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写作的视.............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没有像欧洲那样出现过数不清的小国家林立的局面,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维度的原因,涉及政治、文化、地理、经济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抛开“AI写作”的痕迹,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梳理。一、 早期统一的奠基:从“封国”到“郡县”的演进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一开始就只有.............
  • 回答
    中国食物与美国食物在分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多种文化、历史、经济和生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要详细解释为何中国食物分量相对较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 饮食文化和历史传承1. 历史上的资源限制与精打细算: 中国拥有悠久的人口增长历史,尤其是在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密度一.............
  • 回答
    说起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长江。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地理认知。但如果深究历史,我们会发现,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却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分裂时期的绝对划分方式。而黄河,作为另一条同样雄浑的天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中,未能像长江一样成为一个稳定、长期的分界线呢?这背.............
  • 回答
    在中国法院审理的涉外案件中,法官选择适用中国法作为准据法,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法律原则、实践考量以及国家政策所驱动的。这背后隐藏着对国家主权、司法效率、法律稳定性以及国家利益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准据法”。在国际私法(或称冲突法)的语境下,当案件涉及外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统一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倾向于“尊魏”,而一些汉族分裂政权(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则倾向于“尊蜀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的根源、政治现实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统一王朝的“尊魏”情结:合理性的构建与合法性的巩固首先,.............
  • 回答
    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统一和分裂的时期,但最终中国走向了长期的大一统,而欧洲至今仍是政治分裂的集合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缘、文化、经济、政治和历史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 一、 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相对封闭但内部联系紧密的大陆地理 黄河与长江水系: .............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