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给诸葛亮提供一百万个大学生,北伐可以成功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是给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官配上了前所未有的兵力。诸葛亮北伐能否成功,仅仅靠一百万大学生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大学生兵源的优势与劣势:

首先,一百万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庞大,是汉末三国时期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以匹敌的。但大学生作为兵源,其特点需要仔细权衡。

优势:
高素质、易于训练: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这对于接受军事知识、战术指令、以及使用新式武器会更加得心应手。他们可以更快地掌握复杂的阵法、战略思想,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如后勤计算、工程学、侦察信息分析)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思想觉悟高,忠诚度可能更高: 如果是现代大学生,他们往往对国家民族有更强的认同感,对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和北伐目标(兴复汉室)可能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有更高的战斗士气和牺牲精神。他们不太可能像一些职业军人那样,只顾个人利益或依附于某个特定的将领。
适应性强: 现代大学生接触过的信息化环境,让他们对接受新事物、适应变化具有更强的能力。在复杂的战场环境和多变的战术对抗中,这种适应性是宝贵的。
潜在的科技人才: 一百万大学生里,总会有一些在物理、化学、工程学、数学等领域有天赋的人才。这些人可以被用来研究和改进军械制造、攻城器械、甚至信号传递等技术,成为军事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劣势:
缺乏实战经验和军事素养: 这是最致命的弱点。大学生毕竟是书本知识的掌握者,而非战场上的战士。他们没有经过长期的军事训练,不了解战场纪律,缺乏对危险的承受能力,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队列和武器使用都一窍不通。这种情况下,一百万未经训练的大学生,在面对训练有素的魏军时,可能还没有发挥作用,就会被冲散、溃败。
体能和意志力不足: 长期的战争需要极强的体能和坚韧的意志。很多大学生可能不适应艰苦的行军、恶劣的作战环境,容易因疲惫、饥饿、伤病而意志消沉。
社会阅历和组织能力差异: 很多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独立生活能力可能不强,在脱离了原有学校和家庭的组织体系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集体行动是一个问题。
专业技能的适用性: 并非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能直接转化为战斗力。一些专业在军事上的直接应用性很低,需要大量的再培训。
思想的“非军事化”: 大学生习惯了相对和平、有序的社会环境,对战争的残酷性可能缺乏心理准备。一旦经历伤亡,可能会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

二、诸葛亮北伐的现实挑战与一百万大学生的作用:

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讨论。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屡屡受挫,不仅仅是兵力问题,而是多方面的制约。一百万大学生在这些挑战面前,能起到多大作用?

后勤补给: 汉末三国时期,战争的进行严重依赖于后勤。一百万军队,光是吃饭、喝水、装备、军械的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有大学生作为技术人才,设计高效的后勤系统,但以当时蜀汉的国力、地域限制和交通条件,能否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进行长途作战,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大学生的作用: 大学生中的学农、学经济、学管理的可以帮助规划更有效的农业生产、物资调配和运输路线。学工程的可以帮助修建简易道路、桥梁,提高运输效率。但即使这样,也只是“锦上添花”,无法解决根本性的资源匮乏问题。

军事装备与技术: 诸葛亮虽有“连弩”、“木牛流马”等发明,但总体上汉末三国的军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大学生的作用: 如果能有一百万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大学生,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可以指导制造更好的火器(哪怕是原始的火药武器)、更先进的攻城器械、更有效的防御工事。甚至可以利用化学知识制作毒气、燃烧物等。在信息传递上,可以发展更有效的通信方式。这会极大地弥补蜀汉在技术上的劣势。

兵种与战术: 战场上的胜利,需要的不仅仅是数量,还有训练有素的兵种(步兵、骑兵、弓兵、炮兵等)以及与之配套的战术。
大学生的作用: 一百万大学生可以被迅速训练成不同兵种。虽然初期缺乏经验,但通过诸葛亮这样的大师级指挥官的指导,以及内部进行军事竞赛和淘汰,可以逐步形成有战斗力的部队。重点在于,他们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征召。诸葛亮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体系,将这些大学生“锻造”成战士。
核心问题: 诸葛亮最擅长的是以少胜多,以巧取胜,他倚重的是精锐部队和高超的战术。一百万未经训练的“草包”反而是累赘,容易被敌军瓦解,甚至成为敌人缴获的战利品。

敌我实力对比与战略环境: 曹魏拥有更庞大的人口、更强的经济基础和更成熟的军事体系。诸葛亮北伐,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整体实力远超蜀汉的对手。
大学生的作用: 一百万大学生确实可以暂时在数量上压倒魏军的局部兵力,但他们能否在质量上弥补整体实力上的差距,并承受魏国强大的反扑,是关键。如果这些大学生能快速成长为训练有素、意志坚定的战士,并且能配合诸葛亮出色的战术,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魏国如何应对? 即使面对一百万大学生,魏国也并非束手无策。他们可以进行战略收缩,消耗蜀军的后勤,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御,或者派出精锐部队对蜀军进行穿插、分割,打击其薄弱环节。如果大学生的训练和组织出现问题,魏国会抓住机会狠狠打击。

政治与民心: 诸葛亮北伐并非仅仅是军事行动,也包含政治和收复中原的理想。
大学生的作用: 如果这些大学生能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会极大地鼓舞蜀汉内部和被曹魏统治下的中原百姓的民心,增加北伐的正义性和吸引力。他们也可以作为宣传队、联络队,配合北伐行动。

三、成功的关键——“如何使用”:

一百万大学生,不是一百万现成的战士。诸葛亮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否将这股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军事力量”。

1. 严苛的军事训练与组织体系:
筛选与分流: 并非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军事。需要根据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特长进行筛选和分流。体能好的,往步兵、骑兵方向训练;有组织能力、冷静的,往军官、后勤管理方向发展;有技术天赋的,往军工、通信方向培养。
“军校化”管理: 需要建立一套类似现代军事院校的训练体系。从队列、体能、武器使用、战场纪律到战术配合,都要进行系统性、高强度的训练。这需要大量优秀的教官,而诸葛亮身边的那些老将,如姜维,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精神感召与激励: 诸葛亮需要将北伐的意义、复兴汉室的理想,以及他们的付出将如何改变历史,深入地灌输给每一位大学生。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在战场上表现英勇。

2. 技术革新与优势最大化:
依托大学生专业知识: 利用大学生在化学、物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大力发展火药武器、机械攻城器械、信号系统等。甚至可以尝试制造简易的飞机模型,用于侦察。
智能化作战: 尽管是冷兵器时代,但如果有现代知识作为基础,可以设计出更复杂的战场侦察、信息汇总和指挥系统。例如,利用光学原理进行远距离通信,或者设计更精密的地理测绘。

3. 战略与战术的调整:
数量优势的运用: 一百万兵力,可以进行多线作战,牵制魏军主力,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地点发起决定性攻击。
以精锐为矛,大学生为盾(初期): 初期大学生可能更多地承担消耗、骚扰、守备等任务,而将诸葛亮原有的精锐部队作为进攻的主力。随着训练的深入,大学生部队才能逐步挑起大梁。
后勤的“智能化”: 利用大学生的统计学、运筹学知识,设计更优化的后勤保障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

结论:

仅凭“一百万大学生”这个数字,诸葛亮的北伐未必能成功。 这支部队最大的问题是“训练不足”和“实战经验缺乏”。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他们送上战场,他们很可能成为毫无意义的炮灰。

然而,如果诸葛亮能 像对待他自己亲手培养的蜀汉精锐一样,投入巨大的精力去训练、组织、和革新军事技术,并且能有效解决后勤问题, 那么这支庞大的大学生兵源,将成为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他们可以成为:

军事技术革新的引擎: 带来超越时代的军事技术进步。
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在关键战役中形成绝对兵力优势。
高素质的后备军官和技术人才库: 为持续的北伐提供源源不断的骨干力量。

最关键的是,诸葛亮能否将这百万大学生“转化”为合格的士兵和军官,并利用他们的知识优势,克服汉末三国时期固有的技术和资源瓶颈。 如果他做到了,那么成功率会大大提升,甚至有可能颠覆历史。否则,这百万大学生只会是他伟大抱负下又一次沉重的负担。

总而言之,诸葛亮面临的不仅仅是数量的挑战,更是“如何将资源转化为战斗力”的系统性难题。一百万大学生,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小看现代的知识水平了,考虑到还加上已知全球地理和原未来走向这种上帝视角,不需要一百万,一百个就无敌了(这还考虑进去了一百个里头总有一些不靠谱的以及在古代生活水平和战争条件下现代大学生的存活率问题)。怕是连罗马都完了。

现代的大学生对古代政治的理解也许肤浅,但如果不考虑干政,光技术常识上的加成就够了。别的不说,光把一些有条件普及的现代卫生习惯在蜀国普及一遍就不得了。

毛泽东有个诗句写“华佗无奈小虫何”,这个小虫是指血吸虫病,现在不多见了。这个毛病困扰中国人几千年,比如解放前的疫区,一个县平均一年死1000人,经常造成绝户。但是采取科学方法改变卫生习惯,比如烧开水,挖水渠清除钉螺,改善家畜卫生条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就可以有效控制。现在随便一个医学生过去就干翻华佗,当个什么神不成问题。

user avatar

100万,还都是年轻男女,西蜀立马暴起!

要知道西蜀总人口只有九十几万,这一下就翻倍了,还都是年轻男女。

就算这些大学生全都不懂三国,又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键盘侠也没事,会男女爱爱生孩子就行。

而有了这一百万人做生育工具,诸葛就不着急北伐了,完全可以在西蜀猥琐发育,等天下大变(比如司马夺权),再出来坐收渔利。

要知道凭西蜀的地形,想要苟住是很简单的。

如果这一百万人中再出几个文史专家,先取得诸葛信任,再把三国史弄出来……

如果这一百万人再出几个物理化学专家,把热武器弄出来,哪怕只是火枪!还有热气球!直接空降到许昌……

医科生也不能少,让诸葛多活几年跟玩儿似的。

我觉得,继续顺着这思路想下去,西蜀很可能统一世界

对了,田园女权专家一定要先弄死,否则容易内乱。

………………

随便写的居然有这么多赞,惶恐……

想了想还是补充几句吧,关于粮食的问题。

其实古代非常注重存粮,越是战争年代就越是高税收高存粮,毕竟打一次仗要空耗很多粮食,且耽误劳动力。

曹魏十税五(交一半的粮食税),东吴百姓因重税南逃,都是因为统治者要给战争提前存粮。

(那些逃亡的东吴百姓后来被孙权抓回来,剥夺户籍当奴隶卖给士族了,狠狠赚了一笔……)

蜀虽然税低些(诸葛和刘备都挺爱民),但存粮也不会少,比如第五次北伐前,诸葛一口气存了三年的粮食!

古代饥荒其实更多是连续天灾引起的,比如黄巾和李自成都是因为连年大旱,百姓没存粮,朝廷又昏庸不救灾,才引发动乱的,因人口爆炸而引起的饥荒并不多。

诸葛只要把战争存粮拿出来就能渡过难关了。

当然前提是,那些大学生乖乖哒→_→

………………

话说,这个赞数差不多够啦,我有点怕被打→_→

user avatar

临高启明就够过分了,这直接准备送去全套工业化人才?

北伐?伐到贝加尔湖?北极都给你扬了!

user avatar

本来四川盆地就有瘴气了,再加上百万现代人带去的现代细菌和病毒,百万人变成百万瘟神,最后哪里都去不了。而且以蜀汉的农业、畜牧业资源总量和产值,这一百万人哪怕有1/3会种田,短期也造不出化肥农药来,恐怕大部分人也会饿到失去劳动能力甚至饿死。

user avatar

笑死了。等到自己可能被空投巴蜀了,季汉情怀都失踪了。开始担心粮食不够吃要饿死了,开始担心服徭役终年没有娱乐了,开始想到还不如投奔魏国、吴国了。明显对你家爱民如子的诸葛丞相没有信心啊。

user avatar

北伐未必能成功。

但是在这一百万人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中国一定会统一蓝星。

user avatar

我就看到了一个“肉”字。

以大学生平均毛重70公斤计算,就等于是为蜀汉政权提供了七万吨肉类,如果能解决运输问题足够支持几次远征了。

这一百万大学生的肉身会成为国家统一最重要的助力。

user avatar

诸葛亮最近犯了难,前几天坐着四轮车,一群人就围住了他,开口就问:“你是,唐国强老师?”


诸葛亮摇了摇头,面露尴尬说道:“不是,我叫诸葛亮,字孔明。”


“那就没找错了,我们是派来帮助丞相北伐的!”一双双朝气的眼睛,像极了很多年前的故人,先帝刘备、赵云、关羽、张飞,马超……直到伯约……


今天,面对着一百万的年轻人,诸葛亮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各位诚心可嘉,不过没有经过训练,拿不动刀剑,走不得蜀道,加上我军粮草一直是问题,如果在蜀中遇见各位定会安顿好,如今却是在陇右。”


“那我们该怎么办?”有人问道。


“自然是打游击了!到魏国的关中去,去安定,去凉州,去长安,去深入群众,发动魏国的老百姓反抗苛捐杂税,不能让那些贪官污吏骑在我大汉的老百姓上作威作福。”诸葛亮豪情万丈的说。


“那万一魏国的百姓不支持呢?”


“就告诉他们,世家夺走了我们的土地,霸占了我们的妻儿,只要赶走了这些世家大族,就能过上好日子,是世家大族离不开我们,而不是我们依靠他们,为老百姓的幸福考虑,老百姓会支持我们的。”诸葛亮拍了拍身边的大学生说道。


“是!”大学生涨红了脸,大声道:“为了拯救大汉的百姓,北伐成功,还于旧都,坚决反对曹贼伪政权,我等义不容辞!”


“好,很有精神,就像上午的太阳!”诸葛亮啧啧称赞道。


“北伐中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有信心可以打赢这场持久战,诸位三个人一组,从五丈原出发,带上三日的干粮,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诸葛亮在阵前做着动员。


“丞相,我觉得你很像一个人……”有个女生眨了眨眼,突然开口。


“现在的我,是大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转过头轻笑着说。


“出发吧,北伐必胜!”

user avatar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