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和马来西亚谁先步入发达国家?

回答
关于中国和马来西亚谁先步入发达国家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时间点来概括。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两国的发展轨迹、经济结构、社会进步以及国际标准等因素。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发达国家”的定义。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硬性标准来界定发达国家。但通常来说,评判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发达水平,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per capita): 这是最常被引用的指标之一。世界银行通常会将人均GNI达到一定阈值的国家划分为高收入经济体,而发达国家通常属于这一范畴。
人类发展指数(HDI):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它综合了健康(预期寿命)、教育(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和生活水平(人均GNI)三个维度。发达国家通常在HDI上排名靠前。
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制造业也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且对初级产品(如农产品、矿产)的依赖程度较低。
科技创新能力: 拥有强大的研发投入、高科技产业和专利申请数量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包括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现代化程度和覆盖范围。
社会福利体系: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公民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政治稳定和法治环境: 健全的法律体系、有效的治理能力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可以说是突飞猛进,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港口等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领域,中国在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中国的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中国目前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被普遍认为是“发达国家”。

人均收入: 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巨大,但其人均GNI与许多传统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世界银行界定的“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距离“高收入”国家还有一段距离,更不用说发达国家普遍拥有的人均收入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显著。部分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远不如发达地区。
经济结构转型: 虽然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增长,但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制造业和出口,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环境问题: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与发达国家通常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有所不同。
社会保障体系: 尽管在不断完善,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面、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仍需努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非正规就业群体。
创新驱动的深化: 中国在“模仿”和“改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方面,与一些老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马来西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被世界银行列为“上中等收入”国家。马来西亚在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在电子电器、棕榈油、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此外,马来西亚在多元文化融合、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

然而,马来西亚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人均收入: 马来西亚的人均GNI虽然高于中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它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才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是成为发达国家的基础。
经济的多元化和附加值提升: 虽然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其重要支柱,但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是马来西亚面临的关键问题。
教育和技能提升: 为了支撑更高附加值的经济发展,马来西亚需要持续投资于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具备高科技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包容性增长和贫富差距: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马来西亚也面临着贫富差距的问题,需要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惠及所有阶层,促进社会公平。
政治稳定和政策连续性: 政治稳定和持续有效的政策对于吸引投资和促进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鼓励创业、支持研发、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是马来西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谁先步入发达国家?这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数的预测。

基于目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来判断,可以说 中国更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是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率先跨越“发达国家”的门槛,或者至少能够满足世界银行等机构对高收入国家的定义。 其主要原因在于:

1. 经济体量和增长潜力: 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意味着其人均收入的提升速度可以更快。虽然基数大,但其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能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均GNI的绝对增长值会非常可观。
2. 政策驱动和战略规划: 中国政府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规划能力。从“制造强国”到“科技强国”,再到“共同富裕”,国家政策导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3. 庞大的人力资本和市场: 中国拥有庞大且不断受教育水平提升的人口,这不仅是劳动力来源,更是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4. 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投入和产出,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就失去了机遇。 马来西亚的优势在于其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开放的经济政策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如果马来西亚能够有效地进行产业升级,深化改革,解决内部结构性问题,并持续吸引高附加值投资,它也有望在未来实现发达国家的地位。

关键的考量点在于“定义”和“时间尺度”。

如果以“高收入经济体”作为发达国家的初步标准,中国的人均GNI增速和体量优势,使其更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达到这一门槛。
如果以更全面的指标来衡量,比如HDI、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程度、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那么“步入发达国家”是一个更为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国都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深度的改革。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发展赛跑的故事。中国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强大的政策执行力以及在关键领域的快速发展,在账面上更有可能先触及“发达国家”的某些重要标志。但马来西亚也拥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否抓住机遇,实现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同样值得关注。

最终,谁先“步入”发达国家,与其说是终点线上的比赛,不如说是两国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如何持续优化、升级,最终满足国际社会对一个健康、繁荣、包容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定义。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两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而不是简单地比较谁先“达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中国已经是隐形的发达国家,而马来西亚永远不会成为发达国家。除非发达国家标准下调。

最低的发达国家好像是拉脱维亚。1.7万刀。

中国现在1.26刀!

但是中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全套的工业配套!

中国的gdp被严重低估,汇率为了出口被压制!

以中国速度,最迟2025年,中国无论在任何维度都会达到1.7的最低标准。


甚至如果有一次重大的汇率改革直接就会破两万。

中国很大,大到东西,穷富的都不像一个国家。

可以说目前全国脱贫工作,做的已经差不多了,全体奔小康还得奋斗。东部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已经超越低等发达国家。中部基本等于低等发达国家,西部落后地区要稍微差一点。


这么说吧,全世界除了中国自己在装发展中国家就没有谁把中国当发展中国家看!

而马来西亚1万出头就是上限了,再上就得被收割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被收割了呗





➕更

我发现知乎阴阳怪气的人真的好多,还是让你们吃的太饱了!

中国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没一个大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加坡一个市的共同富裕,西欧小国最多也就一个省的共同富裕。和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个档次的难度好吧!


阴阳怪气最低工资两千这事吧。最低工资只是国家对你的保障,如果你真的只拿两千,你需要反省一下自己了,我只想说中国的真实失业率为0,只要你四肢健全且愿意干活。

中国的基础设施超过任何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并且是无法追赶的那种。贵州的山区,新疆的沙漠,基本上都是水电信号全通的,基建狂魔不是吹的。

福利系统得看你们怎么理解,发钱的才是好的福利系统?老弱病残孤寡低保办着。生病国家报销之后,基本的医疗保障都有吧。

中国很大,我没有全部去过。但是除了极个别地区,和自己不愿意的人。

基本上都能做到


1,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主义国家专享)90后文盲率基本为0了吧,

2,村村通水通电通网通公路通铁路(市)

3,拥有自己的住房(自建包涵)

4,主食管够,肉食鸡肉猪肉管够

5,社保覆盖到没一个人

6,失业率为0,只要愿意工作

7,拥有丰富的娱乐生活,手机覆盖率80%以上


你就说所谓的发达国家能比中国人民生活多个啥?多种族歧视吗?还是多白左圣母?

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社会主义就是满足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我觉得我们目前的生活是达到了。

发达国家的形式绝不只是西方那样一部分吸血,养另一部分懒人的形式,也有中国这种共同富裕的形式。

在那里杠贫富差距的人,消灭贫富差距,那是高级社会主义的事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类生产力够了,自然就行了

user avatar

前后脚差十六秒吧,我觉得马来西亚算绅士的,好几次都会停下来等等我们。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怎么又推到我的时间线上了。

写过的内容、查过的资料又要重来一遍,谔谔。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什么是“发达国家”。

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发达国家”的明确定义,不同的机构会按照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准来评判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以此来为下一步的工作服务,出于业务范围的差异,各自的标准也不一样。

用联合国统计司的话说:

There is no established convention for the designation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areas i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在联合国系统中并不存在一种已经建立的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标示传统。

同时又提到

The designations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are intended for statistical convenience and do not necessarily express a judgement about the stage reached by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are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标示是为了统计方便,并不必然表达一种对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中所处阶段的判断。

1.我们不应该将任何一个机构设置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者“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那条界线神化,这条界线与材料学上的那些“临界值”有本质差别,它们并非意味着某种质变,而只是为了一种统计方便,划到12000美元和划到11000美元没有本质区别。 比如人均12356美元的国家和人均12357美元的国家,你不能说它们发展水平处在两个不同的阶段。

2.马来西亚也并没有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与中国同为中高收入国家。(其他答主已经指出来了,我在林答主回答被删除的评论也指出来过)

习惯上,比较常见的一个指标为人类发展指数HDI。

HDI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实很简单,三个维度,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标准化之后加权得出,算法一点也不复杂。

2009年以前的算法为:

1.预期寿命指数:

2.教育指数:根据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毛入学率加权求得综合毛入学率,再考虑成人识字率,后者权重为2/3,前者为1/3按加权得出

3.GDP指数:

4.HDI:前三者各自以1/3的权重相加得出。


而这三个维度,教育水平、人均GDP、预期寿命,中国都处在对各自指标而言的高速增长中。比如说我随手拿个预期寿命:

新算法为:

1. 预期寿命指数(LEI) = (LE-20)/(83.2-20)
2. 教育指数(EI) = (√(MYSI×EYSI)-0)/(0.951-0)
2.1 平均学校教育年数指数(MYSI) = (MYS-0)/(13.2-0)
2.2 预期学校教育年数指数(EYSI) = (EYS-0)/(20.6-0)
3. 收入指数(II) = (ln(GNIpc)-ln(163))/(ln(108211)-ln(163))
而HDI值为三个基本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LE: 预期寿命
MYS: 平均学校教育年数(一个大于或等于25岁的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
EYS: 预期学校教育年数(一个5岁的儿童一生将要接受教育的年数)
GNIpc: 人均国民收入

人均gdp是本文重点讨论对象,这里先不多提

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而马来西亚仅为74.5岁(有趣的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为77岁)

提一句教育指数,众所周知,中国在短短两三代人的时间里实现了可怕的经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上一代、上上一代的长辈们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面对的却是一个相当贫穷的中国。所以,尽管中国今年的高中毛入学率将近90%,高等教育入学率48%左右,但这一项依然不乐观。

尽管如此,根据UNESCO的数据,事实上中国大陆成人识字率为97%,而马来西亚为94%,依然是中国更高。如果是按照旧算法,中国在这一项上应该反而还有可能领先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今年的毛入学率数据我懒得找了,但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比起日本也只低2到4个百分点,想来今年在这方面应该不至于被马来西亚拉开什么决定性的差距。


好接下来讨论重头戏,gdp。2018年中国人均gdp9770美元,而马来西亚为11238美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王文、卞永祖、刘延洁三位2018年在《当代金融研究》上发表了《我国人均GDP排名变动情况及人均GDP预测》。

通过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知,日韩台人均实际GDP增速与其人均GDP占美国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得到他们各自对应的不同参数

由于日韩台和中国大陆存在相似的增长逻辑

通过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贸易品,发挥出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快速经济增长;随着劳动力成本提升,发展重心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与行业,增长趋于放缓。

那么,合理推测中国与美国也存在类似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以下预测模型,以2014年为起点:

大致是,用上一年中美人均实际GDP的比值来解释本年度的中国人均GDP增长率,原文的解释部分如下:

其中,grt 表示第t年中国人均实际GDP相对于第(t-1)年的增速,rgdppcCHNt 表示第t年中国 的人均实际GDP,rgdppcUSt表示第t年美国的人均实际GDP,USgrt=0.02表示第t年美国的人均实际GDP增速。以2014年的中美两国的人均实际GDP为初值代入以上关系式,即可得到之后各年中国人均实际GDP的预测值。
表四给出了不同的参数取值下,中国2020-2040年间人均实际GDP及其增速、相对于美国人均实际GDP的比例的预测。图六给出了2015-2040年中国人均实际GDP增速的预测。可以看到,虽然 不同的参数取值得到的人均GDP增速的收敛速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到2040年,我国人均实际GDP将达到美国的60%至70%。

结果如何呢?

首先,必须承认这样的方法存在局限性,根据经验,日本人均GDP到达美国的82.2%之后,这样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实际上现在中国的增速已经比这个模型,除第四个也就是台湾第一组参数以外,所有参数预测的结果都要低了。

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怎么,参数是取自日本、韩国,还是台湾,2040年,中国人均GDP都将在美国的60%以上。(具体预测的数字并不可靠,也远非本文重点)

就按最低的60%算,这在今天相当于什么水平呢?

美国2018年人均GDP为62,641美元,60%为37,584美元,位于日本和关岛之间,排名世界第34位,高于意大利、科威特、韩国和欧盟平均水平。

这不算发达国家吗?

再放一些图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有一个认识:

这两个图我都是在论文里看到的,当然可能跟题目没什么关系,单纯觉得好玩儿。


回归正题,好像我谈了这么多中国,没怎么提马来西亚。主要在于,如果说谁先步入“高收入国家”的话,两国都已经离门槛很近了,都是这两年的事情,可能中国早一年,可能马来西亚早一年,可能同年迈入。但很显然,高收入国家很明显不等于“发达国家”的定义。

那我们再用HDI看。2018年,中国HDI为0.752,马来西亚为0.802,差距不可谓不大。

那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HDI算法,因为之前讨论的人均预期寿命、旧算法的教育水平指数均不低于马来西亚,那单纯考虑人均GNI来看看(ppp,2018):

中国: =0.7070

马来西亚: =0.7876

马来西亚的这部分指标为中国的1.1140倍

也就是说,由人均gni造成的中马两国HDI的差距在0.028左右,并不能完整解释高达0.05的hdi差距。(这一部分受评论区知友 @Lily 提醒,进行修改,我当时没找到数据,用名义人均gnp代替了gnippp,低估了经济发展指标的影响)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看前两个指标,教育和人均预期寿命,后者中国高于马来西亚,那么为什么在前者,中国会落后那么多?

实际上问题出在:

2015年12月6日,中山大学发布了《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以中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8年。
中山大学发布的9.28年和联合国引用的7.5年,还是能互相印证的。中山大学统计的是劳动人口,而平均受教育年数还要统计退休人口的教育水平。全国老人数量已经超过2亿,这些人口如果平均只有小学水平,确实可能将2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教育年数降至7.5年。
这是历史造成的因素,大量年纪较大的人口的平均教育年数不高,拖低了教育指数。教育指数中MYSI只有0.5,而ESYI有0.728情况有所好转,二者平均0.614,是MSYI拖累了指数。中国2014年5岁儿童的预期受教育年数是13.1,排名50-90的“高人类发展水平”各国数值一般为12-15,中国差得不多。由于ESYI计算时是除以18,就算中国落后2年差值只有0.1。而MSYI计算时除以15,中国落后可能多达4.5年,落后的数值就多达0.3了

为什么差这么多?

上一代、上上一代的长辈们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但在他们应该本接受教育的年龄,面对的却是一个相当贫穷的中国。

我们再看调整算法之后中国历年的HDI

2010 0.7

2011 0.703

2012 0.713

2013 0.723

2014 0.734

2015 0.738

2016(暂缺)

2017 0.748

2018 0.752

可以看出,中国的进步速度之快,20年之内到0.8以上并非是难以想象的(当然那时候算法可能也会调整)。

当然,之后中国HDI会快速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是当初那批英雄的长辈的离去,但这样的提高毫无意义,并不能算是社会发展,我宁愿他们再一直陪着我们,相比之下HDI又算什么。


总结性回答一下问题,

1.发达国家并没有绝对标准。

2.中国和马来西亚人均gdp差异非常小,2018年仅为1468美元,2018年中国人均GDP增量就有900美元左右,差距并不大,当然汇率因素可能造成的干扰很大。但18年马来西亚gdp增速4.7%,相对于那么点儿差距,这个增速差中国太远了。

3.这也意味着马来西亚人均gdp被中国超过根本没几年的事,但两国距离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都已经很近了,所以马来西亚有可能会先中国一小步成为高收入国家。

4.中国成为相对初级的发达国家大约会在2040年左右,或许马来西亚会晚中国一些,但现如今世界经济结构相当复杂,对于这一点并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

5.中国HDI偏低主要原因是现如今的老龄人口乃至中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相似国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大,举例来说,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澳门的人类发展指数是0.8 以上,相当于新加坡,芬兰等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中国大陆的一些西北部省区区例如青海,西藏,西南部省份譬如贵州,人类发展指数相对落后,指数在0.600 至0.699 之间,相当于低阶开发中国家的水平,例如埃及,菲律宾,南非,不丹等等

上面这一段话摘自维基百科,这提醒我们什么呢?

同一个国家,竟然相当于能从新加坡走到菲律宾,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韩国、美国、日本最富裕的地区和最穷的地区差距实在是很小。

另外


中国人的工作时间与韩国、希腊相当,远远高于德国、挪威这些国家。

然而收入呢?这里面哪个国家比中国人赚的少?

而抽象的,民众审美,精神面貌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虽然不能作为一个好的统计指标,但是,它们难道就不是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追求的东西了吗?

还有公平、正义呢?

少数几个固定的指标,远远不够成为成为社会发展的全部追求。

24个字,从第一个词到最后一个词,并不是都能用数字衡量,但确确实实,它们都应该是社会发展所需要追求的东西。相比作为一个虚衔的,不同机构为了开展业务便利用于统计的“发达国家”,这些才是值得珍视的。而我们所不足的,在这里说都说不完。


最后,我其实最开始是通过 @娜梅·桑斯毕里 学姐点赞注意到这个问题,当时看出 @林筱涵 答主的答案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一.过于看重所谓的“界线”,将这条”12375美元”视为了区分发展水平的绝对界线,这一点是不应该的

第二.马来西亚没有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

第三.不应该先入为主地揣测题主用意,题目中无法看出任何的民族主义情绪,没必要说题主想听到什么答案,预先竖起稻草人不是一个好习惯。

第四.虽然同为后发国家,但马来西亚确实比中国要先富起来大概10年左右,(菜鸡互啄)社会发展层面上多多少少互有长短,但既然说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那就应该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来判断。

关于预测的部分,其实我倒不觉得算是什么“问题”,如果有足够的论据,为更多应该视为观点。我也只是学生,现在更多只能低端复读,是愿意讨论的。现在中国经济增速减速,人口、包括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是存在且严峻的,所以我也想听到一些新的观点。

然后您没有回应,而是直接删除了我的评论以及题主解释自己没有太强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部分。

然后把我拉黑,同时并没有修改任何争议部分。(倒是删除了答案关于说中国HDI是非洲水平那段,顺手还清空了评论区关于这一点的讨论)


我想,近几年我们的社会一个经常摆上台面的议题是“解决问题,还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当前者成为一种文化,中国人在思考中,在实践中,便不断取得突破,于是,我们的社会得到了可观的进步。

可是,当后者成为一种习惯,便是真正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头拦路虎。

在社会层面上不应该让它成为一种文化,而个人层面上,更应该戒之、慎之。

从你的回答里可以读出你对中国社会发展不足的认识,同为对中国这片土地存在感情的人,可以理解大家对于消除这种不充分的期望。

那么,也请从你自己做起。


参考文献:

[1]王文, 卞永祖, 刘延洁. 我国人均GDP排名变动情况及人均GDP预测[J]. 当代金融研究, 2018, 9(06):22-42.

[2]陈经.中国人发展指数与蒙古并列,怎么回事[N/OL].http: //guancha.cn/chenjing/201 2016–08–24/2019–11–30.

user avatar

如果这题有答案的话,那一定是中国!

马来西亚一定成不了发达国家,咱们中国也只能说是有可能。

发达国家必须要有高科技、高利润的行业,产业升级是必然选择,只靠中低端产业,马来西亚已经是极限了,马来西亚其实早就发展到转型前的极限了,如果真有办法转型升级那早就升了,这么多年还没成为发达国家,它其实也就成不了发达国家了。。。

现在的越南发展的也挺升猛的,但我估计越南的极限也就是马来西亚,也是完全没有办法转型升级。

至于中国,转型升级之路也必然是荆棘密布,但至少还有希望!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国家大的好处是集中力量很容易把几个行业搞上去,但中国这么多人,真想成为发达国家,就必须把所有行业都搞上去,这就很难了,我觉得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机遇应该是下次工业革命。。。

user avatar

林筱涵的回答分析严重有误,论述的三条有两点不成立。高等收入国家,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专有概念,指标只有一个:人均GNI(现价美元)。2018年的分界线标准是12055美元,2019年上调为12375美元,马来西亚从来没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现在和中国(大陆)同为“中高收入国家”一个档次。昨天评论指出后,被删除。刚才重新回复,发现被设置不能评论。对这种行为不予置评,各位看官心中有数即可,对其答案点赞的知乎用户,只能说要么是立场先行,要么是人云亦云、缺少独立分析思考。

个人认为,有完整工业化体系、市场体量大、更有能力向上攀升科技和产业链条的中国(大陆)比马来西亚更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至于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可能性,个人比较认同宁南山的这篇分析,可作参考:宁南山:新中国70年与发达国家的门票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我是马来西亚华人。稍微描述一下马来西亚目前的经济状况吧。

其实有很多概念真的是我上了知乎以后才知道的。

比如996,我以前考完spm等着读大学之前出来打工,在商场做收银员或者导购员之类的,都是996的,各个商场上午9点半~10点半开门,晚上9点半~10点半关门,一天就是上12个小时的班,没有换班的,只有加起来一共1个小时的午餐和晚餐时间,一周休息一天。还有我爸开的小杂货店也是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7点,请的工人也是一周休一天,没有换班。我真的是上了知乎才知道这东西叫996,这东西原来是违法的。

至于工资水平,刚开始做的时候底薪+OT都是1500±100令吉(大概2300人民币),做商场的工会加一点Comission,勤劳的人可以做到1800令吉(大概2700人民币),做久了慢慢涨上去,可能可以到2000~3000令吉(大概3000~4500人民币),一般人就是这样做到三十多,之后有部分人可能再升店长或者经理继续加薪,但普通人做到40之后封顶一般就是4000令吉了(6000人民币)。这个数据是我和我很多朋友打工几个月到两年不等的期间得来的,还有询问过我朋友的父母。这个数据来自于我们马来西亚的大城市之一,新山,就在新加坡隔壁。首都吉隆坡和中国人很熟悉的槟城的收入水平也不会比新山高多少。如果是更穷的地方比如沙巴、吉打这种地方,可能只有新山的一半。

我去过中国两个城市罢了,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广州,如果分别对比吉隆坡和新山的话,基本上我听到的工资水平就是吊打。上海和广州最低工资已经有2000多人民币了没记错的话,新山数据我已经讲过了30岁以上的一般人平均就是3000人民币~4500人民币。还有我找过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500人民币,最低工资都靠近平均数了咯你说呢,连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吊打平均工资你说呢,还比什么?不用比的。

马来西亚户均可支配收入/月:6764令吉

中位数:5116令吉

马来西亚户均人口:4.0人

所以马来西亚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292令吉(3.38万人民币),中位数15348令吉(2.57万人民币)。平均数是中国的1.1倍,而中位数略低于中国。

对了,马来西亚这两年GDP的平均增速是0.8%,也就是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2.06万令吉左右,差不多3.21万人民币。中位数1.56万令吉,差不多2.43万人民币。

而且2022年令吉对人民币还在贬值……


这几天去了医院,讲讲马来西亚医院和中国医院的区别。马来西亚的政府医院(公立医院)是非常便宜的,挂号费、药物费等均只收取1令吉(1.5人民币)的象征性费用。而我在上海的三甲公立医院挂号是50人民币,当然我在中国是外国人所以会很贵,中国人好像是一半还是啥我忘了。

但是,随着十几年的经济增长停滞,这项政策已经从原本的利国利民变成了有种“打肿脸皮充胖子”的感觉了。首先马来西亚医生与总人口的比例是12/10000,而中国是14.9/10000,明明有着更低的医生人口比,但全马充斥的氛围却是“医生过剩”。

医学院应届毕业生去政府医院实习需要排队,患者去政府医院看病也要排队,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医生和患者都往私人医院(私立医院)跑。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其实就在于马来西亚的这项政策使得政府医院实际上是养不起多少医生的,

而马来西亚的私人医院,那可真就比中国的医院贵的多了。还是以我的鼓膜修补术为例,我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问到的价格是1万人民币,而在马来西亚的Kempas Medical Center术前就交了1.3万令吉(约2万人民币)。


反正你跟我讲马来西亚可以变发达国家,我肯定笑你,反正我看不到知乎上讲的“产业升级”在马来西亚有任何体现。工作时长、工资、生产的东西都和几十年前一样,甚至还不如几十年前,我们的国产车“普腾”都卖了一半股份给中国人了,用知乎的话来说就是已经在“去工业化”了,产业做不到的还是做不到,做得到的各种卖掉,做发达国家?好笑吗?还要比中国快,不要笑死我啦。


对了,我注意到很多中国人和马来西亚华人争论的称呼的问题。大部分是马来西亚华人反感中国人称呼他们为“马来华人”、“马来人”、“马华”。

正式的简称应该是“大马华人”噢。虽然我个人是无所谓啦。

当然,我也知道部分中国人不认同马来西亚的简称是大马。

那其实可以折中一下,把马来西亚简称为“马国”,马来西亚华人简称为“马国华人”,这样的话对部分中国人来说就比较好接受,也没有歧义了。


解释一下,马来西亚之所以叫做大马,是因为有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比较小的马:马来亚联合邦。

二战以后,英国将柔佛、马六甲、森美兰等数个国家全部统合成“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直译应该是马来亚诸国联盟),但被马来人反对,改组为“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直译反而应该是马来亚联邦,当时的译名太不规范了),这就是与大马相对应的“马”。

马来亚联合邦这个“马”在1957年取得独立后,新加坡、沙巴、砂拉越这几个位置和文化都与马来亚联合邦相近的英国殖民地为了尽快独立,就提出与马来亚联合邦组成一个更大的联邦。1963年,涵盖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沙巴、砂拉越的“马来西亚联邦”就成立了,这个马来西亚相对于马来亚联合邦,那可不就是大马吗?

后来因为新加坡华人人口太多之类的,马来西亚就把新加坡驱逐出联邦了~

user avatar

这个提问挺...一言难尽的,我大概明白题主是想听什么答案了,但是这确实不对。

除了第4条,别的都不对。

1.「都是东亚国家吧」

马来西亚是标准的东南亚国家,是东盟成员国,位于东南亚的中间位置。无论从什么角度(地理、民族、文化传统)它都是标准的东南亚圈子主流。「东亚」在地理上的最南点在南沙群岛的琼台礁,这条线往南通通都不是东亚范围。

2.「人均GDP相当」

绝对不一样啊,马来西亚为11239美元,中国为9633美元,差了超过1600美元,而且中间隔了一条线——中国是中等收入国家,马来西亚是高收入国家。

3.「都是一个经济水平」

反正目前不是一个水平,马来西亚成为高收入国家已经有很多年了,在那之前也是经济底子很好的亚洲四小虎之首。社会发展程度要高于暴发户中国。

只有经济势头很猛这一点是对的,在全球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增长1.1%,俄罗斯2.3%,阿根廷为负增长,马来西亚则达到了4.7%,远超他们。


至于谁先成为发达国家......这个问题目前还是太遥远了,在15年内这俩都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任何可能。并不是人均高了就一定是发达国家的,卡塔尔、文莱人均8万还是发展中国家呢。这两国想要成为发达国家,在关于社会发展水平、财富积累、生活品质、经济结构和国民消费能力的差距是完全看不到任何曙光的

2018年,人类发展指数(HDI)排名,马来西亚第57名,中国第86名,高了整整29名。而发达国家普遍集中于前30名,这种时候谈发达国家不是太早了吗。中国落后太多不用说,马来西亚在很长时间里都冲不进发达国家俱乐部,现实差距它也不可能靠嘴抹平,对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和马来西亚谁先步入发达国家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时间点来概括。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两国的发展轨迹、经济结构、社会进步以及国际标准等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发达国家”的定义。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硬性标准来界定发达国家。但通常.............
  • 回答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人均GDP确实非常接近,但很多人会觉得马来西亚的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似乎比中国更好,这种感受背后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涉及到统计数据与实际生活体验之间的差异,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福利和生活成本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均GDP虽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
  • 回答
    中国与马来西亚携手共建皇京港:一个深远的影响评估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在马六甲海峡这片战略要地,正酝酿着一项意义重大的项目——皇京港。这座被定位为马六甲地区最大的新港口,其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升级,更可能在经济、地缘政治和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引发深远的影响。要评价这项合作,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
  • 回答
    马来西亚和中国在宜居性方面,可谓是各有千秋,差异不小。想要详细聊聊,得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开。气候:热带与多样性的碰撞首先,最直观的差异就是气候。马来西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高湿,平均气温在25°C到32°C之间。这意味着你需要习惯一下“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感觉,短袖短裤是标配,雨水也相对.............
  • 回答
    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家和中国的认同感,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绝非非黑即白 sosimpleasthat。他们作为马来西亚的公民,身上打着“马来西亚人”的烙印,但源自中国的文化传承,又让他们对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双重认同,既是独特的,也是充满张力的。对马来西亚的认同:根植于脚下的土地首.............
  • 回答
    .......
  • 回答
    25岁的马来西亚IT男生想要移民中国、留学和创业,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需要仔细规划和克服不少挑战。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 移民中国马来西亚公民移民中国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结合你25岁的年龄和IT背景,留学和工作是比较现实的起点:1. 留学途径: 可行性: .............
  • 回答
    “总理”这个称谓在中国大陆对马来西亚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实际上是源于历史沿革和语言习惯的综合影响,并非针对马来西亚独有的翻译方式,而是对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的通用译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政治制度的差异与术语的适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来西亚的政治体制。马来西亚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下.............
  • 回答
    中国人对马来西亚的看法,是一个相当多元且在不断演变的话题。与其简单地说“中国人认为马来西亚如何”,不如更细致地聊聊在不同人群、不同角度下看到的马来西亚。这其中既有美好的憧憬,也有一些现实的考量,更夹杂着一些文化和历史的底色。从旅游和留学角度看,马来西亚通常是充满吸引力的目的地。很多人将马来西亚视为一.............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非常令人揪心,也确实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20余名中国女孩在马来西亚被控‘贩毒’”这个消息本身就足够让人震惊。贩毒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刑罚会非常严厉,一旦被定罪,对当事人及其家庭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提到“20余名中国女孩”,这说明这不是孤.............
  • 回答
    马来西亚的华裔人口是中国非常重视的海外华人社群之一。历史上,许多华裔马来西亚人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情感联系。如果马来西亚发生动乱,导致大量华裔马来西亚人面临人身安全和生活困境,寻求前往中国避难,那么关于接收和允许他们入籍的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一、 人道主义考量与情感联系 人道主.............
  • 回答
    近期,关于“逾30名中国女孩在马来西亚被非洲情郎骗去运毒”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的发生不仅令人震惊和痛心,也揭示了当前跨境犯罪和网络诈骗的严峻现实,尤其对女性群体的潜在风险。事件的发生及细节(据公开报道和推测):尽管具体的细节可能因个人情况而异,但根据现有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事件可.............
  • 回答
    听到你要毕业后去马来西亚找女朋友,而且想在那里发展男护士事业,这绝对是个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希望的计划!首先,别担心,任何时候想要跨越国界追随爱情并发展事业,都是值得鼓励的。你作为一名男护士,在马来西亚肯定是有机会的,只是需要我们好好梳理一下思路,看看具体有哪些路可以走。关于马来西亚对男护士的需求和前.............
  • 回答
    在美国的种族调查问卷中,填写中国朝鲜族和马来西亚华人时,最准确和常见的做法是选择 “亚裔”(Asian) 这一大类。但这背后涉及一些细微的理解,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选择“亚裔”(Asian)?美国的种族分类体系主要基于地理起源和自我认同。虽然“种族”在美国的语境下可能与“民族”的概念有所重叠,但官方.............
  • 回答
    这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牵涉到经济发展、房地产市场、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虽然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但房价的对比却很有意思。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你理清这个脉络。首先,我们得承认,“人均GDP超过中国,但房价只有越南的水平”这个说法,如果笼统地来看,可能有些片面,尤其是在对比“房.............
  • 回答
    马来西亚近期逮捕了680名中国人,原因涉嫌参与网络诈骗。这个数字相当庞大,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围绕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的性质与影响:首先,网络诈骗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常常让受害者损失惨重。此.............
  • 回答
    马来西亚华人如何看待中国?这个问题太大了,没法一概而论。就像马来西亚华人自己内部差异很大一样,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复杂的很。血缘亲近感,但不等于政治认同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无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多少代,心里总会有一份对“中国”这个概念的天然亲近感。这是一种文化和血缘上的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马来西亚华裔身份认同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层面。简单来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亲近感”这种感受非常个人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看看马来西亚华裔在和马来人以及中国籍华人交往时,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差异。和马来人的“亲近”:同土生土长的熟.............
  • 回答
    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的热爱和认同感,相较于欧美华人来得更深厚一些,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值得细细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地理距离的远近,更关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社会环境以及世代的经验塑造。首先,历史渊源和情感连接是关键。马来西亚华人并非“移民”到中国,而是从中国“下南洋”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带着对故土的思念.............
  • 回答
    孩子国籍落在马来西亚还是中国,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更好”,关键在于你更看重哪些方面,以及你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尽量让你感觉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聊这个话题。 为什么会有这个选择?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落在马来西亚还是中国”的选择?这通常是因为父母一方是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